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机械基础》课程为我校核心基础课程。文章通过分析课程的考核现状及其弊端,说明考核评价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提出全程性、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达到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形成对学员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员自主学习。
关键词: 《机械基础》 考核方式 方式改革
一、《机械基础》课程的考核现状及其弊端
考试是考核学生的主要方式,是检查教与学的效果的重要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机械基础》是非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融工程制图、常用机构、机械零件与传动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课程[1]。内容宽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多样性及实践性、实用性。目前《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有三种方式,分别为平时成绩10%、实验20%及期末闭卷考试70%。可以看出目前的考核较传统单一的闭卷考核有很大改进,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评价学生很大程度上依靠期末闭卷考试,没有体现对学员学习过程的考核,学员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使得记忆力强弱成为考试成功与否的基本要素,造成学员中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第二,考试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缺乏对学员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察。学员应具备的能力不能在考试中反映出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并未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严重制约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正值我校积极推进教育转型,大力推广教育教学改革之际,因此应结合课程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
二、《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思想[2]
课程考核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要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而且要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要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培育,使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尺子”,又是“鞭子”,科学的考试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师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我们应从改革“应试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出发,按照“以学员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提高素质、突出创新”的工作思路[3],对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和考试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改革。通过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全程性、多形式的考试方式,达到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形成对学员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员自主学习。
1.考核方式多样化和全程化
根据《机械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及实践性、实用性强等特点,采用多样化和全程化的考试考核方法。所谓多样化,一方面考核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根据各部分内容自身特点采用开放灵活的多种考试考核方法,如大作业、小制作、实验、调查实践、虚拟仿真、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形式,另一方面考题类型多样化。增强题型设计的灵活性,少出一些只用一种方法,只有一个答案的题目,多出一些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题目的设计应能使每一位学员在解每道题时都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强调智力开发。所谓全程化,就是考核成绩不局限于期末考试的“一锤定音”,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的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问答的具体表现、各部分内容采用如大作业、小制作、调查实践、虚拟仿真等的考核。学员最终考核成绩为全程化、多样化考核成绩的融合。
2.考试内容综合化和实用化
考试内容的改革从考原理、公式、基本知识转移到重点考核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统一拟定,综合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或工程实例,联系专业出题,这样的考试内容,要求学员应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避免学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不再被学员视为沉重的负担。
3.评分方式合理化
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作业、课堂表现等)、实验成绩、动手实践(大作业、小制作、调查实践)成绩、三维造型与虚拟仿真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了使学员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中,充分调动学员全程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增加动手实践、软件绘图动画仿真的比例。另外,在平时考核中,改革记分方式,淡化分数,实行实质性评价,一些考核按照5分制或ABCD级制度评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课程考核总评成绩100%的组成比例,即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实验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10%、20%与70%的比例,变为平时成绩10%、实验12%、动手实践18%,三维造型与虚拟仿真20%与期终考试成绩40%。
三、全过程多样化考核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程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程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需要学员平时用功,主动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资料,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员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善于动脑,有的喜欢动手,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研究,有的善于记忆。目前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后阶段的临阵磨枪,考试成绩不能正确反映学员的学习效果,高分低能现象大量存在。在现行实验教学中发现,确实有一些理论知识较差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员,或反之,因而全过程多元化考核模式能更全面地考核学员,可以正确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
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全过程多样化考核评价模式由于期末成绩比重大幅度减小,没有了以往考试的压力,促使他们轻轻松松掌握更多知识,特别是一些基础知识差,对理论课不感兴趣,惧怕传统考试的学生,在实践操作、小制作、答辩等考核中找到自信,个性特长得到发挥,反而会增强他们学习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信心。
4.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全程性的考试,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在考试改革中教师对学员学习成绩的主观性评价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机械基础》课程的考核改革实践
以上说明了《机械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全过程多样化考核评价模式是对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一种摸索,进行试点工作时,考虑到学员的承受能力,试点工作的展开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考核方式除了平时作业、实验、期末考核外,增加大作业、虚拟仿真等考核方式,比例为平时作业占10%、实验占20%、大作业占10%、软件仿真占20%、期末考试占40%;第二阶段,若第一阶段试点工作进行顺利且学员反应好,则考核方式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再增加小制作或小发明的考核方式。本次实践只进行了第一阶段,在全过程考核实施中,学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更训练了教员的实践能力,为改革的第二阶段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范思.机械基础(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李兴国,张中华.高职院校“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4):105-107.
[3]葛文杰.深化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12-14.
关键词: 《机械基础》 考核方式 方式改革
一、《机械基础》课程的考核现状及其弊端
考试是考核学生的主要方式,是检查教与学的效果的重要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机械基础》是非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融工程制图、常用机构、机械零件与传动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课程[1]。内容宽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多样性及实践性、实用性。目前《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有三种方式,分别为平时成绩10%、实验20%及期末闭卷考试70%。可以看出目前的考核较传统单一的闭卷考核有很大改进,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评价学生很大程度上依靠期末闭卷考试,没有体现对学员学习过程的考核,学员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使得记忆力强弱成为考试成功与否的基本要素,造成学员中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第二,考试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缺乏对学员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察。学员应具备的能力不能在考试中反映出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并未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严重制约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正值我校积极推进教育转型,大力推广教育教学改革之际,因此应结合课程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
二、《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思想[2]
课程考核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要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而且要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要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培育,使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尺子”,又是“鞭子”,科学的考试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师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我们应从改革“应试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出发,按照“以学员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提高素质、突出创新”的工作思路[3],对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和考试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改革。通过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全程性、多形式的考试方式,达到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形成对学员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员自主学习。
1.考核方式多样化和全程化
根据《机械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及实践性、实用性强等特点,采用多样化和全程化的考试考核方法。所谓多样化,一方面考核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根据各部分内容自身特点采用开放灵活的多种考试考核方法,如大作业、小制作、实验、调查实践、虚拟仿真、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形式,另一方面考题类型多样化。增强题型设计的灵活性,少出一些只用一种方法,只有一个答案的题目,多出一些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题目的设计应能使每一位学员在解每道题时都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强调智力开发。所谓全程化,就是考核成绩不局限于期末考试的“一锤定音”,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的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问答的具体表现、各部分内容采用如大作业、小制作、调查实践、虚拟仿真等的考核。学员最终考核成绩为全程化、多样化考核成绩的融合。
2.考试内容综合化和实用化
考试内容的改革从考原理、公式、基本知识转移到重点考核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统一拟定,综合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或工程实例,联系专业出题,这样的考试内容,要求学员应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避免学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不再被学员视为沉重的负担。
3.评分方式合理化
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作业、课堂表现等)、实验成绩、动手实践(大作业、小制作、调查实践)成绩、三维造型与虚拟仿真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了使学员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中,充分调动学员全程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增加动手实践、软件绘图动画仿真的比例。另外,在平时考核中,改革记分方式,淡化分数,实行实质性评价,一些考核按照5分制或ABCD级制度评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课程考核总评成绩100%的组成比例,即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实验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10%、20%与70%的比例,变为平时成绩10%、实验12%、动手实践18%,三维造型与虚拟仿真20%与期终考试成绩40%。
三、全过程多样化考核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程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程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需要学员平时用功,主动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资料,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员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善于动脑,有的喜欢动手,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研究,有的善于记忆。目前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后阶段的临阵磨枪,考试成绩不能正确反映学员的学习效果,高分低能现象大量存在。在现行实验教学中发现,确实有一些理论知识较差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员,或反之,因而全过程多元化考核模式能更全面地考核学员,可以正确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
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全过程多样化考核评价模式由于期末成绩比重大幅度减小,没有了以往考试的压力,促使他们轻轻松松掌握更多知识,特别是一些基础知识差,对理论课不感兴趣,惧怕传统考试的学生,在实践操作、小制作、答辩等考核中找到自信,个性特长得到发挥,反而会增强他们学习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信心。
4.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全程性的考试,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在考试改革中教师对学员学习成绩的主观性评价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机械基础》课程的考核改革实践
以上说明了《机械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全过程多样化考核评价模式是对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一种摸索,进行试点工作时,考虑到学员的承受能力,试点工作的展开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考核方式除了平时作业、实验、期末考核外,增加大作业、虚拟仿真等考核方式,比例为平时作业占10%、实验占20%、大作业占10%、软件仿真占20%、期末考试占40%;第二阶段,若第一阶段试点工作进行顺利且学员反应好,则考核方式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再增加小制作或小发明的考核方式。本次实践只进行了第一阶段,在全过程考核实施中,学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更训练了教员的实践能力,为改革的第二阶段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范思.机械基础(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李兴国,张中华.高职院校“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4):105-107.
[3]葛文杰.深化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