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福建尤溪素有“闽中明珠”“海滨邹鲁”之称,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千年古县,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秦汉时就有陶器的制作与使用,随着人口的南移,六朝间陶瓷业迅速兴起,尤其对宋元的瓷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82年、2007年全县先后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发现许多古窑址急需保护,文物部门陆续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措施,使文物保护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对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根据尤溪半山宋代窑址的调查与发掘情况,为古窑址的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对当代研究瓷艺的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探讨。
关键词:宋代;半山窑;调查;发掘;保护与利用
1 尤溪半山窑址调查情况
半山窑位于今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南约1.5千米处的前渡坂的黄土丘陵地带,東面山脚的尤溪河流由南向北穿越而过,西南距尤溪县城约10千米,西为丘陵地带,北距梅仙镇约5.5千米,海拔104米。该窑址1993年5月发现,2007年,尤溪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进行了复查,后经尤溪县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5年9月,为配合尤溪汶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尤溪县文物办组成调查队对半山窑址再次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了部分瓷片标本,该窑产品种类丰富,质地细致,釉色厚润,以青白瓷、青釉瓷、黑釉瓷及少量绿釉瓷为主,烧造工艺技术较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经实地考察,发现半山村的山坡上有两座长条形的砖砌古窑遗址,窑炉系龙窑,亦称“长窑”,是古代烧瓷技艺中最为主要的窑炉类型之一。龙窑窑体多依山势倾斜砌筑,头下尾上,窑床由窑头、窑室、火膛、窑门及窑尾等结构组成。半山窑有编号Y1和编号Y2的两条窑床,窑头沿坡岭而上,位于尤溪河岸边第二层台地上,窑尾在西面山腰上,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米,两条窑的前半部分均被一条由北向南的道路(损毁)切断,道路之下的Y2窑床的窑头保留较好,Y1窑床的窑头被近代墓葬破坏。Y1窑床长约25米,宽2.4米,斜坡度22度,窑头至窑尾落差约8.5米,窑尾部分相对完整,4扇窑门设于窑的北墙且与工棚相连;Y2窑床长约28.5米,宽约1.5~2.5米,前窄后宽,斜坡度约20~28度,窑头至窑尾落差11.5米,Y2窑床相对比较完整。根据调查和考古发掘情况,其年代被确定为南宋至元间,发掘面积700多平方米。两条半山窑出土的产品种类址十分丰富,器形主要有碗、碟、盘、盆、洗、炉、瓶、执壶、罐、盏及芒口器物等。
2 半山窑址保护与利用的意义
尤溪的毗邻县德化县是著名的古代南方陶瓷工艺之乡,制陶业兴盛于唐宋、明清阶段。目前尤溪县唯一的一处宋、元时期烧制陶瓷的古窑址就是半山窑遗址,半山窑遗址也是千年古县尤溪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对半山窑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填补了尤溪县宋元陶瓷窑遗存的空白,更直观地展示了尤溪宋元以来陶瓷技艺成就,也为尤溪县博物馆增加大量陶瓷标本及研究课题。
此次因尤溪汶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工作人员对梅仙半山宋代古窑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这些出土器物种类丰富,质地细致,釉色厚润。半山窑遗址目前除发现两条龙窑遗迹外,并未发现其他窑床及作坊等遗迹。经过观察研究,发现其窑炉壁的烧结程度并不高,窑场的烧造延续时间相对较短。半山窑遗址的烧造产品大部分都是仿造龙泉窑、德化窑、南平的茶洋窑、建窑等器皿。器物以施全釉、半釉为主,大部分腹至底部露胎。尤其是碗类器物多作圈足、壁形足,造型富有宋元特色。装烧方法有托座叠烧、匣钵装烧和支圈覆烧三种,产品多使用印花、刻划花、釉下彩、堆塑花卉、酱釉剔花等装饰手法。
2.1 窑址的相关问题
观察半山窑址出土器物的种类、造型、釉色、烧造工艺等特征,通过对比其周边的其他窑址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半山窑所出土的器物种类和特征多受临近窑址的影响,例如一些器形与南平茶洋窑、三明中村窑草寮后山元代窑址以及将乐万泉窑等窑址出土器物相似。部分青白瓷内印花、外模印的产品与德化窑的产品在造型、纹饰上多有相似之处,尤其是盘外壁的模印的双层莲瓣纹完全相同,对了解和研究尤溪区域古代陶瓷文化和分布具有现实作用。
2.2 丰富“瓷文化”,促进半山旅游
尤溪县半山宋元古窑与现代传统陶瓷手工艺有着传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紧密关系,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统工艺凝结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精神,透过传统工艺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面对当今一日千里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要有“文化自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振兴传统工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工艺文化和工匠精神,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目前,建立展馆和传统工艺作坊是对半山宋代古窑遗址最好的就地保护方式,这不仅能向世人展示尤溪传统工艺的辉煌,更是千年古县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中的民心工程。当前中仙、新阳、台溪、梅仙等地均有古窑遗存,虽传承未断,但已近后继无人,传统制陶工艺濒临消失。我们对半山宋代古窑遗址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结合科学的设计理念,充分挖掘半山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建立展馆和传统工艺作坊,并利用其带动“边缘化”传统产业的复兴。保护和开发有利于传统工艺文化与工艺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感受独特的思想文化魅力,有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半山美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讲好尤溪故事,发展好半山窑遗址乡村旅游业,拓展对外传播渠道。
2.3 带动乡村旅游
古窑址是陶瓷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通过展示窑炉、作坊、窑具及大量的出土瓷器等,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让更多的人了解尤溪宋代窑址的历史文化、制瓷工艺。半山村离城区较近,旅游交通方便,结合半山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及产业布局等,充分展示宋窑出土陶瓷产品、民间陶瓷收藏品,建立仿古陶瓷作坊,让参观者体验制陶乐趣,促进尤溪县旅游产业发展。
3 半山窑遗址的保护措施
加大政策扶持及宣传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古窑址的资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到古窑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可进行市场化运营。同时文化文物行政部门要加以正确引导和管理监督。政府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窑址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民众的自觉意识、保护意识,建立文物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落实文物安全“四纳入”:“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纳入每年度财政预算;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单位建设;纳入各级文明城市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相关制度,建立管理档案,切实履行好文物安全属地管理的主体责任,明确问责、追责机制,完善文物安全责任体系,把珍贵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
4 建议
半山宋窑龙窑遗迹保存相对完整,是研究尤溪县传统手工艺作坊传承的理想场所。半山村离城区较近,可结合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建议为龙窑遗迹搭建保护棚,做好相应排水设施予以保护展示。结合半山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在半山宋代窑遗址周边复建工棚,建设仿古陶瓷作坊,让旅游参观者、中小学生等体验制陶乐趣,了解制作工艺。建立展示博物馆,展示宋代窑址的出土产品、陶器残片、窑具及所有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刘旸.景德镇古瓷窑址的几点思考[J].现代装饰(理论),2013(6).
关键词:宋代;半山窑;调查;发掘;保护与利用
1 尤溪半山窑址调查情况
半山窑位于今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南约1.5千米处的前渡坂的黄土丘陵地带,東面山脚的尤溪河流由南向北穿越而过,西南距尤溪县城约10千米,西为丘陵地带,北距梅仙镇约5.5千米,海拔104米。该窑址1993年5月发现,2007年,尤溪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进行了复查,后经尤溪县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5年9月,为配合尤溪汶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尤溪县文物办组成调查队对半山窑址再次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了部分瓷片标本,该窑产品种类丰富,质地细致,釉色厚润,以青白瓷、青釉瓷、黑釉瓷及少量绿釉瓷为主,烧造工艺技术较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经实地考察,发现半山村的山坡上有两座长条形的砖砌古窑遗址,窑炉系龙窑,亦称“长窑”,是古代烧瓷技艺中最为主要的窑炉类型之一。龙窑窑体多依山势倾斜砌筑,头下尾上,窑床由窑头、窑室、火膛、窑门及窑尾等结构组成。半山窑有编号Y1和编号Y2的两条窑床,窑头沿坡岭而上,位于尤溪河岸边第二层台地上,窑尾在西面山腰上,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米,两条窑的前半部分均被一条由北向南的道路(损毁)切断,道路之下的Y2窑床的窑头保留较好,Y1窑床的窑头被近代墓葬破坏。Y1窑床长约25米,宽2.4米,斜坡度22度,窑头至窑尾落差约8.5米,窑尾部分相对完整,4扇窑门设于窑的北墙且与工棚相连;Y2窑床长约28.5米,宽约1.5~2.5米,前窄后宽,斜坡度约20~28度,窑头至窑尾落差11.5米,Y2窑床相对比较完整。根据调查和考古发掘情况,其年代被确定为南宋至元间,发掘面积700多平方米。两条半山窑出土的产品种类址十分丰富,器形主要有碗、碟、盘、盆、洗、炉、瓶、执壶、罐、盏及芒口器物等。
2 半山窑址保护与利用的意义
尤溪的毗邻县德化县是著名的古代南方陶瓷工艺之乡,制陶业兴盛于唐宋、明清阶段。目前尤溪县唯一的一处宋、元时期烧制陶瓷的古窑址就是半山窑遗址,半山窑遗址也是千年古县尤溪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对半山窑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填补了尤溪县宋元陶瓷窑遗存的空白,更直观地展示了尤溪宋元以来陶瓷技艺成就,也为尤溪县博物馆增加大量陶瓷标本及研究课题。
此次因尤溪汶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工作人员对梅仙半山宋代古窑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这些出土器物种类丰富,质地细致,釉色厚润。半山窑遗址目前除发现两条龙窑遗迹外,并未发现其他窑床及作坊等遗迹。经过观察研究,发现其窑炉壁的烧结程度并不高,窑场的烧造延续时间相对较短。半山窑遗址的烧造产品大部分都是仿造龙泉窑、德化窑、南平的茶洋窑、建窑等器皿。器物以施全釉、半釉为主,大部分腹至底部露胎。尤其是碗类器物多作圈足、壁形足,造型富有宋元特色。装烧方法有托座叠烧、匣钵装烧和支圈覆烧三种,产品多使用印花、刻划花、釉下彩、堆塑花卉、酱釉剔花等装饰手法。
2.1 窑址的相关问题
观察半山窑址出土器物的种类、造型、釉色、烧造工艺等特征,通过对比其周边的其他窑址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半山窑所出土的器物种类和特征多受临近窑址的影响,例如一些器形与南平茶洋窑、三明中村窑草寮后山元代窑址以及将乐万泉窑等窑址出土器物相似。部分青白瓷内印花、外模印的产品与德化窑的产品在造型、纹饰上多有相似之处,尤其是盘外壁的模印的双层莲瓣纹完全相同,对了解和研究尤溪区域古代陶瓷文化和分布具有现实作用。
2.2 丰富“瓷文化”,促进半山旅游
尤溪县半山宋元古窑与现代传统陶瓷手工艺有着传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紧密关系,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统工艺凝结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精神,透过传统工艺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面对当今一日千里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要有“文化自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振兴传统工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工艺文化和工匠精神,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目前,建立展馆和传统工艺作坊是对半山宋代古窑遗址最好的就地保护方式,这不仅能向世人展示尤溪传统工艺的辉煌,更是千年古县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中的民心工程。当前中仙、新阳、台溪、梅仙等地均有古窑遗存,虽传承未断,但已近后继无人,传统制陶工艺濒临消失。我们对半山宋代古窑遗址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结合科学的设计理念,充分挖掘半山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建立展馆和传统工艺作坊,并利用其带动“边缘化”传统产业的复兴。保护和开发有利于传统工艺文化与工艺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感受独特的思想文化魅力,有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半山美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讲好尤溪故事,发展好半山窑遗址乡村旅游业,拓展对外传播渠道。
2.3 带动乡村旅游
古窑址是陶瓷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通过展示窑炉、作坊、窑具及大量的出土瓷器等,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让更多的人了解尤溪宋代窑址的历史文化、制瓷工艺。半山村离城区较近,旅游交通方便,结合半山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及产业布局等,充分展示宋窑出土陶瓷产品、民间陶瓷收藏品,建立仿古陶瓷作坊,让参观者体验制陶乐趣,促进尤溪县旅游产业发展。
3 半山窑遗址的保护措施
加大政策扶持及宣传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古窑址的资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到古窑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可进行市场化运营。同时文化文物行政部门要加以正确引导和管理监督。政府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窑址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民众的自觉意识、保护意识,建立文物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落实文物安全“四纳入”:“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纳入每年度财政预算;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单位建设;纳入各级文明城市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相关制度,建立管理档案,切实履行好文物安全属地管理的主体责任,明确问责、追责机制,完善文物安全责任体系,把珍贵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
4 建议
半山宋窑龙窑遗迹保存相对完整,是研究尤溪县传统手工艺作坊传承的理想场所。半山村离城区较近,可结合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建议为龙窑遗迹搭建保护棚,做好相应排水设施予以保护展示。结合半山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在半山宋代窑遗址周边复建工棚,建设仿古陶瓷作坊,让旅游参观者、中小学生等体验制陶乐趣,了解制作工艺。建立展示博物馆,展示宋代窑址的出土产品、陶器残片、窑具及所有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刘旸.景德镇古瓷窑址的几点思考[J].现代装饰(理论),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