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

来源 :当代工人·精品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th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其清醒认识并立足于中国国情、深刻的总结革命和建设中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分析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 理论渊源 人与自然 思想评价
  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多数是通过其谈话、著述以及在国家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他的生态文明思想处处体现在国家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改善我国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以及经济、自然资源、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上,使我国在现在和将来的建设中实现更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究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直接理论基础
  邓小平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此后,在中国发展的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毛泽东的思想对邓小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阐述了诸多关于环境、资源、人口和水利方面的想法,逐渐形成了毛泽东的生态思想。不可否认,毛泽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样也为邓小平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是邓小平生态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论基础,而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环境保护、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控制人口方面的思想,并站在时代的前沿,高瞻远瞩,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他所独有的生态文明思想。毛泽东有关生态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不仅是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来源,而且是我们当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保护意识的领导人,虽然没有使用生态文明的概念,但他在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邓小平丰富的生态思想着重体现在其著作和谈话中。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
  1.注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邓小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主张,是针对“文革”时期片面强调的“以粮为纲” 提出的。他指出,“特别是在我国西北,有好几十万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连草木都不长,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所以叫‘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1]P21 “水杉树好,既经济又绿化环境,长粗了还可以派上用处,有推广价值。”[2]P146-147 邓小平的讲话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他认为,自然生态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可以避免经济损失还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可见,邓小平注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
  2.控制人口,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相协调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还体现在对于人口数量的控制上面。当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优势,然而邓小平正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对此进行了科学辨证的分析。他强调:“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要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是人口多,耕地少。”[3]P163-164如果人类向自然界索取更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将饱受压力,所以“人多是中国最大的难题。”[1]P23 及早的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那么解决人口超负荷的难度就会降低。想要更好的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是关键。早在1953年我国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后,邓小平就提出节制生育的主张,对计划生育更为关注,他指出:“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3]P164 提出了一系列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政策,逐步从人口、环境、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尤其是把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
  (二)生态环境建设思想
  1.通过植树,治理环境
  树木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噪,亦可防止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重要的作用。邓小平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认为这样做可以“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P21 1975年,邓小平视察新疆,他指出“要带领群众多种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4]P793 1981年四川水灾,邓小平指出:“最近发生的洪灾涉及林业问题,涉及森林的过量采伐。看来宁可进口一点木材,也要少砍一点树。”[5]P3 邓小平指出了乱砍滥伐是导致环境破坏和人民利益受损的重要原因。在认识到植树对环境治理的重要作用后,他便开始提倡全民参与植树。邓小平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5]P33 在号召人民群众植树造林的同时,邓小平从自身做起每年亲自植树。可见,邓小平不仅强调对生态的保护,更加重视对环境的建设。
  2.依靠科学技术,保护环境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代表着其发达程度,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科技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助推剂。邓小平重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在1988 年外交谈话时,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P274 的论断。科技的进步,能提高自然资源供给量及利用率,降低能耗,提供有效的控污技术。邓小平强调:“要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都要依靠科学。”[6]P82 1990 年,邓小平还提出要依靠科技发展农业,他认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1]P275 他把农业问题解决方向指向生物技术。可见,邓小平认为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是辨证的关系,科技的发展推动生态环境建设,而生态环境问题的处理需要科技为其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他把科技与生态结合起来使我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3.利用法制建设,保护环境
  “没有社会秩序,一个社会就不可能运转”,生态环境保护“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P379 邓小平指出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以确保我国的生态环境良性发展。1978年,邓小平提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7]P146-147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律制度是准则和规范,人们光是依靠的自觉性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法律制度指引下使环境保护、防治污染有法可依。
  (三)合理规划资源思想
  1.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因地制宜
  农业对自然影响较大并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农业的生产与经营需要各种自然资源,如土壤、水、气候等,在长期农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多注重向自然环境索取却忽略对其的保护及顺应自然规律。1983 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农业发展要实行多种经营的思路:“做到粮食基本过关不容易,要从各个方面努力……农业翻番不能只靠粮食,主要靠多种经营。”[8]P23 他还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用以提高效益。“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说那里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适宜发展的就不要去硬搞。”[3]P316 “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1]P238 要在遵循自然规律条件下采取多种经营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厉行资源节约,转变能源消费方式
  邓小平强调艰苦创业,杜绝铺张浪费,曾指出:“经济节约,艰苦奋斗。”[9]P266 凡事要做到精打细算。在能源消费方式转变上,邓小平认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储备有限,为此他把目光投向水电资源。随着刘家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相继开工建设,我国能源供给和能源结构都发生了大变化而且水电资源的开发也降低成本。在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上,邓小平指出:“沼气很好,是个方向问题,可以用来发电带动加工工业,也可以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10]P64 他提出:“核电站我们还要发展,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都很重要。”[8]P17 这对后来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三、对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评价
  邓小平对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实践上,邓小平的生态思想对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这一思想从我国当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理性地认识到我国人口多、环境承载力有限的状况,顺应国家当时发展的趋势,在确保经济良好发展的同时,探索可以妥善处理环境问题的方法。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迈出了转折性的一步,如环境保护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全社会形成义务植树的良好风气等,也为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和理论来源,这些工作在今天实实在在产生了“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P21 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刘建华、刘丽:邓小平纪事 (下) [M]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邓小平文选:(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编:总设计师邓小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现代会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会计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要懂得将现代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会计工作中去.因此,未来的会计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的会计信息化的能力.
法制期刊和许多其他刊物有很大不同,首先它具有法制的特征。然后,法制期刊又不同于法制教程,它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必须做到生动有趣才能吸引读者,进而达到更新读者观念
 “三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阜南县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既提高了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又使森林资源消耗全额管理、限额采伐、木材合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传统的公文管理办法已经不能满足于现阶段各个基层单位的需求,虽然近几年我国颁布了一些有关公文管理方面的规范与制度,但是在实际基层公文管理
把十个平时看起来“怎么吃都不胖”的瘦人聚集在了一起,每天勒令他们吃很多食物还不许运动,看他们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的实验要持续进行四周,结果,四周后,这十个瘦子都胖了。实验说明,只要摄入的卡路里超过日常所需,又没有办法用运动把他们消耗掉,是个人都会胖的。“怎么吃都不胖”这件事,根本不存在。换言之,你胖,是因为吃多了東西变成脂肪囤积起来,有的人吃多了他们的身体会主动调节,然后把它消耗掉。  但参
期刊
高峙渭岸、雄浑壮阔的五陵原不特为西汉帝后贵戚的埋骨之地,亦是历代仙释隐居修真之所,神秘奇丽、人杰地灵。余尝翻检咸阳旧志与道教全真派早期史书,偶然发现被全真派尊为北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习惯运用微博、微信、网站客户端等新型媒介获取最新资讯,电力企业新闻宣传的任务是要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企业在社会中的正面宣传形象.本文立足于新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壮大新动能。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一定成绩,但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建设主体性有待完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长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产业,涵盖产业丰富多样。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实际情况看,当前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岩对《经济》记者谈道,我国九大战略性
期刊
快乐是素质教育改革活动中越来越被关注的元素之一,尤其是在早期教育阶段,幼儿园的快乐入团管理更影响着保育工作整体顺利推进及幼儿保育工作品质.因此加强快乐入园管理需要
10月10日,第四届北京文史论坛召开,北京文史论坛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市文史研究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事、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