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已有些年头,却从来没参加过同学会。想来同学会真是个隐喻——少年时代的好友,竟都有着和学制一样的期限:小学6年,初、高中各3年,再以大学4年作结。也许是不愿面对这样的残酷,才一直不愿去吧?
和R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所能想象的最好的童年。她托着我翻过一间废旧屋子的窗,自己再跳进来,一起去救被困在里头的猫;她教会我骑单车却没教如何用刹车,害我在下坡时摔得天昏地暗;她拿到新相机,第一张照片拍的是我……小学结束时我搬了家,就和她逐渐失去了联系。《全宋诗》里有一首不起眼的《女竹枝歌》,看到的瞬间便想到了曾经和她一起去采茶,简直要流下泪来:“南园一株雨前茶,阿婆手种黄玉芽。今年团栾且同摘,明年大姊阿谁家。”
初中最要好的人,则是室友Y。同是下铺,度过了无数个抵头而眠的夜晚。要么两只萤火虫一般各自笼在被子里打手电看《撒哈拉的故事》看到啜泣,要么轻声夜谈,取笑对方对某位老师的倾慕。Y长得很美,连难看至极的校服都能穿得好看。我那时不幸属于微胖界人士,又不会打扮,像我这样的女生,中学时代是暗淡的、不值得回顾的,只有她是往事中的唯一光亮。最后我们去了不同的高中,只能用QQ联系,再后来,Y的QQ头像沉寂了。
高中我的同桌换成了另一个女孩子X。我和她同坐在门边第一排,共用一个铅笔盒,里面放着她不知从哪里讨来的一枚浙大校徽,作为立誓一起去浙大的凭证。高三最压抑最艰难的时候,也是我们最亲密的时候,仿佛彼此都是溺水者手中那一缕透着微茫希望的海草。不是所有命运都如人所愿,我们两个都没有考上浙大,她去杭州读了另一所学校,我则去了南边海岛,相距两千里,再不曾相见。
也是从去了厦门开始,我的青春才足以被称为青春。先是莫名其妙地瘦了下来,再是身边总是有许多好女孩。一直到毕业,有人工作,有人读研,南下北上,有了各自的人生。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一个人和另一个人,遇见有时,分手有时。生命里的每一场相逢和离别,都是必然。
有时候在街头走着,觉得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的模样,像极了某个在漫漫时光中走散了的女孩。她们在哪里呀?她们都还好吗?这时脑中不免响起《那些花儿》: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
90年代的歌,现在却还有人不断翻唱。我们挂念着人海茫茫中曾经的心头所系,庆幸自己曾和她们共同开放。时世变迁,人们仍有着同样的忧愁和坦荡。
《聊斋志异》里有个“西僧”的故事。有僧人从西域而来,怀揣对东土的梦想:“相传山上遍地皆黄金,观音文殊犹生。能至其处,则身便是佛,长生不死。”一路千难万阻,过火焰山、流沙河,18年才走到,出发时有12人,到中国时只剩下两个。蒲松龄笑他们,这就好比我们对西域的极致想象,“倘有西游人,与东渡者中途相值,各述所有,当必相视失笑,两免跋涉矣。”
聚散无常的友人,亦好比西游人和东渡者——我们来自不同地域和家庭,性情各异,际遇无端,在同度一段岁月后,长成不一般的模样。各人有各人的颠倒梦想,在生命的某个节点相遇,各述所有,相视一笑,再奔赴各自的理想。如果耽溺于相聚而迁延不走,东渡者将看不到东土风物,西游人也永不会抵达西域,失去更阔大的生命境地。
朋友一场,不过是奇迹般地聚在一处,又各奔天涯。不如在每段时光里用心去爱身边人,然后告别,遇到新的人,有新的悲喜。
和R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所能想象的最好的童年。她托着我翻过一间废旧屋子的窗,自己再跳进来,一起去救被困在里头的猫;她教会我骑单车却没教如何用刹车,害我在下坡时摔得天昏地暗;她拿到新相机,第一张照片拍的是我……小学结束时我搬了家,就和她逐渐失去了联系。《全宋诗》里有一首不起眼的《女竹枝歌》,看到的瞬间便想到了曾经和她一起去采茶,简直要流下泪来:“南园一株雨前茶,阿婆手种黄玉芽。今年团栾且同摘,明年大姊阿谁家。”
初中最要好的人,则是室友Y。同是下铺,度过了无数个抵头而眠的夜晚。要么两只萤火虫一般各自笼在被子里打手电看《撒哈拉的故事》看到啜泣,要么轻声夜谈,取笑对方对某位老师的倾慕。Y长得很美,连难看至极的校服都能穿得好看。我那时不幸属于微胖界人士,又不会打扮,像我这样的女生,中学时代是暗淡的、不值得回顾的,只有她是往事中的唯一光亮。最后我们去了不同的高中,只能用QQ联系,再后来,Y的QQ头像沉寂了。
高中我的同桌换成了另一个女孩子X。我和她同坐在门边第一排,共用一个铅笔盒,里面放着她不知从哪里讨来的一枚浙大校徽,作为立誓一起去浙大的凭证。高三最压抑最艰难的时候,也是我们最亲密的时候,仿佛彼此都是溺水者手中那一缕透着微茫希望的海草。不是所有命运都如人所愿,我们两个都没有考上浙大,她去杭州读了另一所学校,我则去了南边海岛,相距两千里,再不曾相见。
也是从去了厦门开始,我的青春才足以被称为青春。先是莫名其妙地瘦了下来,再是身边总是有许多好女孩。一直到毕业,有人工作,有人读研,南下北上,有了各自的人生。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一个人和另一个人,遇见有时,分手有时。生命里的每一场相逢和离别,都是必然。
有时候在街头走着,觉得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的模样,像极了某个在漫漫时光中走散了的女孩。她们在哪里呀?她们都还好吗?这时脑中不免响起《那些花儿》: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
90年代的歌,现在却还有人不断翻唱。我们挂念着人海茫茫中曾经的心头所系,庆幸自己曾和她们共同开放。时世变迁,人们仍有着同样的忧愁和坦荡。
《聊斋志异》里有个“西僧”的故事。有僧人从西域而来,怀揣对东土的梦想:“相传山上遍地皆黄金,观音文殊犹生。能至其处,则身便是佛,长生不死。”一路千难万阻,过火焰山、流沙河,18年才走到,出发时有12人,到中国时只剩下两个。蒲松龄笑他们,这就好比我们对西域的极致想象,“倘有西游人,与东渡者中途相值,各述所有,当必相视失笑,两免跋涉矣。”
聚散无常的友人,亦好比西游人和东渡者——我们来自不同地域和家庭,性情各异,际遇无端,在同度一段岁月后,长成不一般的模样。各人有各人的颠倒梦想,在生命的某个节点相遇,各述所有,相视一笑,再奔赴各自的理想。如果耽溺于相聚而迁延不走,东渡者将看不到东土风物,西游人也永不会抵达西域,失去更阔大的生命境地。
朋友一场,不过是奇迹般地聚在一处,又各奔天涯。不如在每段时光里用心去爱身边人,然后告别,遇到新的人,有新的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