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理论模式简述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认为个体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就像是露在水面上的很小一部分冰山,而隐藏在水底的巨大部分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很多时候,困扰我们的是切切是冰山下隐藏的部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也有许多实务技巧,比如家庭雕塑、走冰山等等。
二、预估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预约家访,进行面谈,摘要式地重点记录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家庭生活常态。除了家访面谈之外,还对家庭成员进行了家庭环境问卷测试,问卷包括十部分,社工结合案主家庭状况,截取了亲密度、情感表达与矛盾性部分的试题。其中家庭亲密度与情感表达得分最低,平均仅有四分。
(一)案主基本情况
案主,女,18岁,高中因为早恋,成绩下滑,想要放弃高考。案主的原生家庭有四人,父亲、母亲和姐姐。姐妹二人间有彼此支持但并不强烈。案主的父亲、母亲年纪较大,比较传统。父亲性格比较强势,母亲相对比较软弱。
(二)问题与需求
案主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生理上,案主情绪抑郁,导致连续失眠,头痛;心理上,案主与其他家庭成员缺少必要的沟通,父亲的指责型姿态、母亲的讨好型姿态,及家庭互动的不足都导致案主对家庭感到失望与排斥,内心敏感、孤独。
案主需求呈多样性,生理上需调整心态与作息,缓解案主的失眠、头疼;心理上,首先是需要情绪的支持,案主缺少来自家庭的支持与陪伴。其次是家庭成员间需要弥补缺失的互动与支持,需要良好有效的沟通结构、沟通方式;认知上,需要改变案主的非理智信念,帮助案主与父亲了解深处的自己,理解彼此,改变不良应对姿态,形成表里一致的应对姿态。
三、目的与目标
本个案的目的是协助案主渡过高考阶段,促进案主与家人,形成有效的互动模式,消除隔阂,增加彼此间支持。
在与服务对象沟通后,制定本个案的工作目标是为案主提供情绪支持,缓解家庭对立矛盾,提升案主家庭内的互动与能量,协助案主顺利参加高考,增强家庭的支持功能。
四、计划
首先是在个人层面通过面谈为案主提供情感支持与压力宣泄,减轻其对于学习的焦虑。其次是通过“走冰山”协助案主改变自身深处的非理性信念,形成表里一致的应对姿态。最后是通过“家庭雕塑”,改变以往病态的、僵硬的家庭结构,形成良性的沟通互动模式,引发家庭成员对于家庭结构的思考与改变。
五、介入
计划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通过面谈中的澄清与对质,引起家庭成员的思考;第二阶段是通过“走冰山”的活动,引导案主与父亲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理解彼此。第三阶段是通过“家庭雕塑”,协助家庭成员重新认识家庭结构、互动模式,实现转变。最后阶段是服务效果的巩固与资源链接,社工安排案主与家人参加学校的成人礼活动作为小姑巩固,同时,社工介入学校,协助老师成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为案主等同学缓解学业压力。
(一)第一阶段:澄清观念
面谈安排在案主家中,参加人员包括案主、案主父亲。社工通过面谈,引导案主与父亲进行沟通,父亲对案主的态度也是对其关心与期待过高,社工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父亲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女儿的关心,转变表达方式,帮助案主与父亲理解彼此。
(二)第二阶段:深入思考
此阶段社工开展了“走冰山”活动:首先准备七张白纸,写上冰山理论的七个维度,在地上摆成一排,带领案主与父亲站在写有“行为”的纸张面前。这个活动首先是社工与参与者一起回忆并表述自身的表现,参与者判断所讲述的表现属于冰山理论中的哪个层面,走到相应的纸张旁边。
社工在讲解规则的过程中,案理解较快,便帮助父亲,为其讲解。在这个过程中,社工发现,案主与父亲的关系已經开始缓和,有了明显的转变。
(三)第三阶段:家庭雕塑
在此过程中,社工通过引导家庭成员对自身位置姿势进行反思,引导案主更直观的发掘自己对于家庭的认识,来实现成员对于家庭结构的思考,实现转变。
家庭雕塑选择案主作为导演,案主导演了出了父亲躺在沙发上,母亲坐在茶几旁,姐姐站在门旁边的家庭雕塑。体现了案主自身在家庭中的位置疏离以及对于家庭亲密的渴望。最后社工安排大家自由的摆出自己心里理想的家庭模样,结果每位家庭成员都紧紧依靠在一起。虽然这次雕塑具有夸张的色彩,但可以确定的是成员间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弥补以往家庭互动的缺失,在尝试转变,增加互动
(四)第四阶段:整合与巩固
为了巩固服务效果与改变,社工准备与学校合作,安排案主一家人一起参与案主的成人典礼,作为服务效果的巩固。
成人礼结束后,社工再一次对案主及家人进行了家庭环境问卷测试,此次问卷结果显示案主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部分评估分分别为10分、12分。说明家庭间的互动明显增多,家庭支持功能增强。
六、评估
通过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发现,案主自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家人尤其是父亲的互动明显增多,同时还参加了学校的心理辅导课程,开始准备高考。
由于案主与父亲关系的改善,家庭成员的应对姿态趋于表里一致,成员间支持有所增强,互动模式也逐渐改变。
七、结案
在此阶段,案主对社工表现出不舍的态度,不希望服务结束。社工通过逐渐减少见面次数,消除案主的离愁别绪,鼓励案主保持服务效果,多融入家庭生活。
结案后半个月,社工通过电话联系到案主,为其即将进行的高考加油,并了解案主的家庭互动现状,巩固服务效果,实现服务跟进。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认为个体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就像是露在水面上的很小一部分冰山,而隐藏在水底的巨大部分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很多时候,困扰我们的是切切是冰山下隐藏的部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也有许多实务技巧,比如家庭雕塑、走冰山等等。
二、预估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预约家访,进行面谈,摘要式地重点记录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家庭生活常态。除了家访面谈之外,还对家庭成员进行了家庭环境问卷测试,问卷包括十部分,社工结合案主家庭状况,截取了亲密度、情感表达与矛盾性部分的试题。其中家庭亲密度与情感表达得分最低,平均仅有四分。
(一)案主基本情况
案主,女,18岁,高中因为早恋,成绩下滑,想要放弃高考。案主的原生家庭有四人,父亲、母亲和姐姐。姐妹二人间有彼此支持但并不强烈。案主的父亲、母亲年纪较大,比较传统。父亲性格比较强势,母亲相对比较软弱。
(二)问题与需求
案主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生理上,案主情绪抑郁,导致连续失眠,头痛;心理上,案主与其他家庭成员缺少必要的沟通,父亲的指责型姿态、母亲的讨好型姿态,及家庭互动的不足都导致案主对家庭感到失望与排斥,内心敏感、孤独。
案主需求呈多样性,生理上需调整心态与作息,缓解案主的失眠、头疼;心理上,首先是需要情绪的支持,案主缺少来自家庭的支持与陪伴。其次是家庭成员间需要弥补缺失的互动与支持,需要良好有效的沟通结构、沟通方式;认知上,需要改变案主的非理智信念,帮助案主与父亲了解深处的自己,理解彼此,改变不良应对姿态,形成表里一致的应对姿态。
三、目的与目标
本个案的目的是协助案主渡过高考阶段,促进案主与家人,形成有效的互动模式,消除隔阂,增加彼此间支持。
在与服务对象沟通后,制定本个案的工作目标是为案主提供情绪支持,缓解家庭对立矛盾,提升案主家庭内的互动与能量,协助案主顺利参加高考,增强家庭的支持功能。
四、计划
首先是在个人层面通过面谈为案主提供情感支持与压力宣泄,减轻其对于学习的焦虑。其次是通过“走冰山”协助案主改变自身深处的非理性信念,形成表里一致的应对姿态。最后是通过“家庭雕塑”,改变以往病态的、僵硬的家庭结构,形成良性的沟通互动模式,引发家庭成员对于家庭结构的思考与改变。
五、介入
计划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通过面谈中的澄清与对质,引起家庭成员的思考;第二阶段是通过“走冰山”的活动,引导案主与父亲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理解彼此。第三阶段是通过“家庭雕塑”,协助家庭成员重新认识家庭结构、互动模式,实现转变。最后阶段是服务效果的巩固与资源链接,社工安排案主与家人参加学校的成人礼活动作为小姑巩固,同时,社工介入学校,协助老师成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为案主等同学缓解学业压力。
(一)第一阶段:澄清观念
面谈安排在案主家中,参加人员包括案主、案主父亲。社工通过面谈,引导案主与父亲进行沟通,父亲对案主的态度也是对其关心与期待过高,社工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父亲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女儿的关心,转变表达方式,帮助案主与父亲理解彼此。
(二)第二阶段:深入思考
此阶段社工开展了“走冰山”活动:首先准备七张白纸,写上冰山理论的七个维度,在地上摆成一排,带领案主与父亲站在写有“行为”的纸张面前。这个活动首先是社工与参与者一起回忆并表述自身的表现,参与者判断所讲述的表现属于冰山理论中的哪个层面,走到相应的纸张旁边。
社工在讲解规则的过程中,案理解较快,便帮助父亲,为其讲解。在这个过程中,社工发现,案主与父亲的关系已經开始缓和,有了明显的转变。
(三)第三阶段:家庭雕塑
在此过程中,社工通过引导家庭成员对自身位置姿势进行反思,引导案主更直观的发掘自己对于家庭的认识,来实现成员对于家庭结构的思考,实现转变。
家庭雕塑选择案主作为导演,案主导演了出了父亲躺在沙发上,母亲坐在茶几旁,姐姐站在门旁边的家庭雕塑。体现了案主自身在家庭中的位置疏离以及对于家庭亲密的渴望。最后社工安排大家自由的摆出自己心里理想的家庭模样,结果每位家庭成员都紧紧依靠在一起。虽然这次雕塑具有夸张的色彩,但可以确定的是成员间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弥补以往家庭互动的缺失,在尝试转变,增加互动
(四)第四阶段:整合与巩固
为了巩固服务效果与改变,社工准备与学校合作,安排案主一家人一起参与案主的成人典礼,作为服务效果的巩固。
成人礼结束后,社工再一次对案主及家人进行了家庭环境问卷测试,此次问卷结果显示案主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部分评估分分别为10分、12分。说明家庭间的互动明显增多,家庭支持功能增强。
六、评估
通过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发现,案主自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家人尤其是父亲的互动明显增多,同时还参加了学校的心理辅导课程,开始准备高考。
由于案主与父亲关系的改善,家庭成员的应对姿态趋于表里一致,成员间支持有所增强,互动模式也逐渐改变。
七、结案
在此阶段,案主对社工表现出不舍的态度,不希望服务结束。社工通过逐渐减少见面次数,消除案主的离愁别绪,鼓励案主保持服务效果,多融入家庭生活。
结案后半个月,社工通过电话联系到案主,为其即将进行的高考加油,并了解案主的家庭互动现状,巩固服务效果,实现服务跟进。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