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标题开始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8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常态下,我们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注意的大概都是文章的标题。标题是作者的第一声呼唤,同文章的思想内容一样,也是作者心血凝聚的产物。可以说,标题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在正常的阅读教学流程中,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标题,并由此入手带着推测去读文章,是尽快走进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作为课文的标题。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位老师反问道:“走一步,再走一步,不就是走两步吗?作者好像连‘一加一等于二’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情节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为什么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阐述“遇到困难,要鼓足勇气,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是再大的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教师通过这样的导入,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这是从课文标题导入新课的成功课例。反观我们看到的很多阅读指导课,包括各类课堂教学大赛,甚至一些名家的课堂实录,有的以声情并茂的独白开场,有的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开场,有的以色彩绚烂的画面开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种“导入”在形式上下足了工夫,费尽了心思,看似新颖热闹,实则背离了正常的阅读流程。还有的“导入”本身就明确提示了作品的意义(这种“意义”基本上都是从教学参考书上得来),框定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意义范围,掌控着学生的阅读意志。这就更加背离了阅读的基本规律。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这三角关系之中,读者并不是被动因素,不是单纯作出反应的环节。文本诞生之后,虽然有了自身的生命,但读者未参与之前,这种“生命”还是一种黑暗的存在,一叠白纸上印着一串串符号;文本未经阅读,其意义应该处于“潜在的存在”或“可能的存在”,只有读者参与,阅读才有了意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一种主动的态度,参与创造文学作品,甚至创造文学的历史。这种“主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接收活动开始之前,读者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野”;二是读者对作品意义的理解与阐释;三是读者的想象性再创造。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一方面与第二、第三方面有着一个显著的区别,即“期待视野”存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欣赏以前,而理解、阐释和想象性再创造则存在于接触具体作品以后的欣赏过程之中。
  任何一位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都处在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没有这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任何新事物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期待视野”是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即阅读前即已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决定了他阅读的重点,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作者在作品中总是通过种种特征、记号、暗示等手段唤起读者以往的阅读记忆,将其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进而生成一种期待。读者带着这种期待进入阅读过程,并在阅读中改变、修正或实现这些期待。阅读期待和阅读实际有时是和谐一致的,有时是偏离矛盾的,这种巨大的张力使得阅读过程生气勃勃,读者将不再是被动接受作品的洗礼,而是不断以自己的“前理解”去理解作品,与作品对话并主动获得意义。
  “期待视野”是文学作品相互关联的中介。作者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接受自己的作品,常常有意识地利用这个中介,在作品预留种种有利的位置。而标题则集中展示了文章中最富有吸引力和最重要的内容,作家给作品命名就像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一样煞费苦心。因此,从标题导入,通过设疑来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从而使他们产生阅读期待,逐步“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语),是一种很直截了当、很实用的方法。兹举几例:
  “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还是把土地拟人化,让土地自己发出誓言?学生在此问的引领之下,经过探究,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伟大的悲剧”: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悲剧的伟大之处何在?通常伟大与胜利、成功相关,这里用“伟大”形容“悲剧”,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里的“花儿落了”预示着什么?作者对“花儿落了”暗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命生命”:文章取名为“生命”不也可以吗?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生命”?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声?
  “紫藤萝瀑布”:紫藤萝是一种植物,怎么跟“瀑布”连在一起呢?其中有什么讲究?
  “陈太丘与友期”:文章写陈太丘儿子陈元方的事,可是标题与陈元方无关,这合适吗?如果不合适,大家考虑一下,给文章拟一个怎样的新标题才好?
  “背影”:为什么不用“爸爸”、“我的爸爸”或“爸爸为我送行”为标题?以“背影”为题,让我们悟出怎样的散文写作之道?
  “化石吟”:这个标题的意思是作者在吟颂化石,还是化石本身在吟诵着什么?如果直接用“化石”作标题,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你身边的人为例,说一说他们是怎样“说”的和怎样“做”的;有一个成语叫“言行一致”,要做到言行一致很难吗?闻一多先生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
  “真正的英雄”:“英雄”还有“真正的”和不是真正的之分吗?“真正的”这三个字是否多余?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俗世奇人”:从这个标题中,可以看出文章的写作要领是什么?何以称之为“俗”,又何以称之为“奇”?一“俗”一“奇”,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
  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课文,需要教师细心推敲作者命题的意图所在,把握标题与文章思想的内在联系,发掘标题与作者心情契合的内在因素,从而真正起到唤醒学生阅读意识、建立阅读期待的作用。当然,上面设计的一些问题也只是引玉之砖,标题的价值值得我们大力挖掘;至于如何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就更值得研究了。
  著名作家萨特说:“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你预测句子的末尾,预测下一个句子,预测下一页书。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学生不断重复“预测(包括设问与质疑)——期待(包括阅读与思考)——证明(包括证实与证伪)”的过程。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愚以为,与其煞费苦心地弄出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华而不实的花样,不如就实实在在地从课文标题开始“预测”吧。
其他文献
【正】 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市企业之间及与外部的经济纠纷一直以购销合同纠纷居首位。据统计,漳州市、县(区)两级人民法院审结的购销合同纠纷案,1990年为318件,1991年为375件,
期刊
环保部发布的《关于提供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4年版)的函》中,将胶合板、纤维板及刨花板列入”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目录。事实上又是如何呢?目前我国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特别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素有“九省通衢”、“千湖之省”的美誉,森林湿地资源丰富,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境内鄂西武陵山区是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神农架是北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谈及中学生作文问题时曾说过:“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最高级别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它离不开相当程度的阅读。”教育改革家黎锦熙关于“作文与读法教学联络”的论述,引发了我的深刻思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写作是重中之重,阅读与写作有紧密关系,但“相当程度”是指怎样的程度呢?笔者认为,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当实实在在地用好教科书,以课文为例子,将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现结合我的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纪实性的传记散文名篇,被作为中学教育课本中的传统篇目长期使用。《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时,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捕蛇者说》这篇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对这句话中“向”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指社会为农村各业发展提供服务所形成的网络。服务包括农村各行业发展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资金、信息咨询的“产前服务”、提供生产作业的“产中服务”
在原中央苏区县的福建省尤溪县,有这样一位谱写夕阳人办朝阳事赞歌的八旬退休老干部。他叫林上昌,现为该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梅仙分会名誉会长。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送走寒冬,我们迎来了又一个生机盎然的初春时节。近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推出了2016年春季全市公园风景区踏青赏花系列文化活动,广大市民在饱览春花美景
【正】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经济责任制之后,我国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地得到了发挥,农村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但近几年来,由于政策及各方面缺少配合和支持,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