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发现,准确理解某种情感的含义,有助于识别和处理这一情感状态,并保持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从而能保持心理健康——
孤独≠孤单(或空虚)
孤独的状态,并不能用孤单来形容,因为两者并不相同。孤单更多是外部的,而孤独则是内心的真实体验。孤独也不是空虚。因为空虚是指自己内心很空,需要某些东西来满足它,主观看不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孤独的含义,首先要对这种情感有所接纳,因为孤独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同时,做些有意义的事,如加强与人交往、充实生活等,这样才可能消除孤独。
雄心≠骄傲
有人说:没有雄心,我们将一事无成。在学校,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不管做任何事情,雄心对于实现目标来说是必需的。雄心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如果没有竞争、没有推动力,很多人都会一事无成。一些人误认为雄心是一种骄傲,其实两者大不相同。骄傲一般是指自己取得了某种成就或获得了某种成功后的情感状态。骄傲可带来诸多的虚荣,或自我的膨胀,所以过于骄傲是有害的。而雄心是发生在取得成功之前,是一种动力。所以,不能因为害怕自己变得骄傲而不要雄心。
愤怒≠怨恨
愤怒是所面对的事实不符合自己意愿时的一种情绪宣泄。某种程度上讲,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感状态。愤怒情绪可以有,但如果因为愤怒情绪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就变成一件坏事了。所以,要学会克制愤怒,或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忘记愤怒。愤怒不是怨恨。如果某一事物或某个人的愤怒长期存在并积聚,就可能变成为怨恨。显然,预防怨恨的产生,就要避免对同一事、同一人长期积累愤怒。怨恨危害性往往更大,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个人。消除怨恨,最需要宽恕这一剂解药。
内疚≠羞愧
内疚是种非常普遍的情感。从孩提时代起,大人告诉自己做什么事情,自己不能做成或没有做,而自己又觉得应该做时,内疚的情感就会产生。心理学上认为,内疚是个体危害了别人的行为,或违反了道德准则,而产生的良心上的一种反省,当事者会感觉自己对行为负有责任。而羞耻则是消极的行为出现后,个人感觉自身能力不足,并为此而感到羞耻。如学生考试作弊被发现,有的感到羞耻,有的感到内疚。感到羞耻,是认为作弊是自己能力弱的表现(能力弱属于不可控制的原因);相比之下,内疚者将作弊归因于自己不好好学习、缺乏努力(缺乏努力属于可控制的因素)。
结语
现实生活中,各种容易混淆的情感状态或情感词语还有很多。如果能清晰地认识它们不同的含义,将非常有助于剖析和审视自我的心理和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无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还是从个人发展、增进人际交往的角度讲,这种对情感状态精细的掌握,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超越孤独》一书)
孤独≠孤单(或空虚)
孤独的状态,并不能用孤单来形容,因为两者并不相同。孤单更多是外部的,而孤独则是内心的真实体验。孤独也不是空虚。因为空虚是指自己内心很空,需要某些东西来满足它,主观看不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孤独的含义,首先要对这种情感有所接纳,因为孤独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同时,做些有意义的事,如加强与人交往、充实生活等,这样才可能消除孤独。
雄心≠骄傲
有人说:没有雄心,我们将一事无成。在学校,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不管做任何事情,雄心对于实现目标来说是必需的。雄心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如果没有竞争、没有推动力,很多人都会一事无成。一些人误认为雄心是一种骄傲,其实两者大不相同。骄傲一般是指自己取得了某种成就或获得了某种成功后的情感状态。骄傲可带来诸多的虚荣,或自我的膨胀,所以过于骄傲是有害的。而雄心是发生在取得成功之前,是一种动力。所以,不能因为害怕自己变得骄傲而不要雄心。
愤怒≠怨恨
愤怒是所面对的事实不符合自己意愿时的一种情绪宣泄。某种程度上讲,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感状态。愤怒情绪可以有,但如果因为愤怒情绪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就变成一件坏事了。所以,要学会克制愤怒,或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忘记愤怒。愤怒不是怨恨。如果某一事物或某个人的愤怒长期存在并积聚,就可能变成为怨恨。显然,预防怨恨的产生,就要避免对同一事、同一人长期积累愤怒。怨恨危害性往往更大,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个人。消除怨恨,最需要宽恕这一剂解药。
内疚≠羞愧
内疚是种非常普遍的情感。从孩提时代起,大人告诉自己做什么事情,自己不能做成或没有做,而自己又觉得应该做时,内疚的情感就会产生。心理学上认为,内疚是个体危害了别人的行为,或违反了道德准则,而产生的良心上的一种反省,当事者会感觉自己对行为负有责任。而羞耻则是消极的行为出现后,个人感觉自身能力不足,并为此而感到羞耻。如学生考试作弊被发现,有的感到羞耻,有的感到内疚。感到羞耻,是认为作弊是自己能力弱的表现(能力弱属于不可控制的原因);相比之下,内疚者将作弊归因于自己不好好学习、缺乏努力(缺乏努力属于可控制的因素)。
结语
现实生活中,各种容易混淆的情感状态或情感词语还有很多。如果能清晰地认识它们不同的含义,将非常有助于剖析和审视自我的心理和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无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还是从个人发展、增进人际交往的角度讲,这种对情感状态精细的掌握,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超越孤独》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