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有效教学需要注重基础训练、要循序渐进,要做到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系统的个性化训练方案,要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有效教学;基础;因材施教;教师能力
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声乐有效教学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基础训练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建高楼打基础。基础不打好,是无法建成高楼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教师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张口就来”。三是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唱之前要认真分析作品,使学生表现好每一首歌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作品,以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运用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歌唱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二、因材施教
正确的发声体系,既要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更要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不可用“一般”的、教条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是各有特点的。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根据个性化,去挖掘和维护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单纯模仿,单纯模仿不是艺术。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把握自如、分析准确,然后让学生通过训练得以提高,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并了解个人的特点,才能建立起符合实际具有个性的发声体系。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那就必须对学生“真正了解”和循序渐进,拿出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训练程序,了解学生即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必须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个短期的、简单的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软件程序”即个性化训练方案。
三、加强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第三,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地表达作品。
第四,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和科学知识。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他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邹本初. 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
2张洪岛主编. 欧洲音乐史
【关键词】有效教学;基础;因材施教;教师能力
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声乐有效教学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基础训练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建高楼打基础。基础不打好,是无法建成高楼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教师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张口就来”。三是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唱之前要认真分析作品,使学生表现好每一首歌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作品,以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运用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歌唱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二、因材施教
正确的发声体系,既要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更要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不可用“一般”的、教条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是各有特点的。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根据个性化,去挖掘和维护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单纯模仿,单纯模仿不是艺术。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把握自如、分析准确,然后让学生通过训练得以提高,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并了解个人的特点,才能建立起符合实际具有个性的发声体系。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那就必须对学生“真正了解”和循序渐进,拿出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训练程序,了解学生即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必须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个短期的、简单的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软件程序”即个性化训练方案。
三、加强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第三,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地表达作品。
第四,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和科学知识。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他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邹本初. 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
2张洪岛主编. 欧洲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