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5月,是一个不平静的月份。在成都刚刚给妈妈邮寄了500块钱作为母亲节礼物的小宇的博客文字突然一改往日的调侃,那一夜,小宇和很多滞留在四川的人一样没有睡觉。那些日子,中国民众都经历了太多错愕,在我们和四川人民一样还没意识到灾难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依然在家里上msn,看最新的美剧,聊北京奥运的临近,还有迷茫的前程和高涨的物价。我们睡了一觉,第二天,汶川、震级、死伤数字、灾民、孩子……太多的词语单刀直入地占据了报纸、电视、网络各大媒体,那些我们觉得太熟悉又太陌生的名词让身在远处的我们意识到事态不是我们想象的简单。太多的泪水、太多的离散、太多的哽咽、太多迷离的眼神和茫然。我采访过的一个四川籍务工人员小孟对我说,当时并不知道地震有多严重,但当她往家里拨电话却长时间不通时,她整个人都蒙了。她是在地震第二天下午才和家人联系上的,房子没了,万幸当时家人都在田里耕种,逃过了死难。小孟用家乡话让电话那头的侄儿念首儿歌,七岁的孩子在武阳县城一处简易帐篷里对着电话嘤嘤地哭起来。灾难给孩子们太多的伤痕,我们离得太远,我们陪着孩子哭,我们说孩子你别怕,但我们却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力。
我们永远不知道灾难在孩子心里造成的阴影有多深,我们带着他们在废墟上一起游戏、看着他们吃上了热饭、喝上了清洁的水……我们握着他们的手,我们不留姓名为他们倾其所有的爱心捐款,我们开始走上了献血车,我们开始在海滩上点燃祈祷的蜡烛,我们在向南的方向摆上鲜花。我们肃穆而立掌心合十,我们用真心希望中国挺住、汶川挺住、自己挺住,我们纷纷了解灾区、支援灾区、守望灾区。我们开始接触从灾区过来的“亲人”,我们开始懂得用一颗博大的心来面对灾难,我们学会了在灾难面前坚强,我们在灾难中得到成长,我们一边为苦难祈祷一边为新生活而不懈耕作。我们希望大灾之后,我们的民族能走出疼痛、走出阴霾、走向坦途,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都能够健康成长。
身边一个资深的媒体人告诉我说,你在写稿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用“灾民”这个词,要写上灾区群众。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措辞问题,对我们来说,这应该是一种温暖的态度和对亲人的尊重。在我们的字典里,应该没有“灾民”这个生冷的词汇,我们在震灾中已经看到很多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爱,我们用这种大爱打包前行,我们在大爱中坚强成长,我们在大爱中感受希望。
家园没有消失,我们在那一刻,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人坚韧的品质和隐忍的力量,亲人没有消失,那一刻,我们都是你身边的汶川人。
看过太多张充满了孩子童真的眼睛和游戏的身影的图片,我们不得不唏嘘灾难让这些幼嫩的生命过早地经历伤痕。那些在帐篷里熟睡着的襁褓婴儿、他们的妈妈、医生、废墟上疲倦的救护队员、依然看书复习的考生、那些开展自救的硬朗身影。“只要我们能够做得,就不想给政府再添麻烦,把帐篷让给更需要的人吧。”电视里那个一边打简易棚架子一边回答记者的中年男人,后背被木板划出了血口。妇女和孩子们从坍塌的房子里抢出一些生活用的必需品,他们对着镜头微笑。“生活还是要继续的”——这就是中国式的态度,他显示了民族的精神,换取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敬佩。
而我们的生活又该如何继续?我记忆停留在地震发生的最初几天,电视直播成都人都被疏散到城市的广场、空地和体育馆,有的住上了临时帐篷,当时记者给了一个镜头,一处忙碌的医护人员正在转移病房里的产妇,下一个镜头在公园空地上,四个成都市民正围坐在一起打麻将,一位市民对着镜头摆了摆手,第二天网络上就开始出现了类似于这样的评论:“看看他们什么样子!”但这才是真正的四川人,他们在第一时间面对灾难,在第一时间让自己复原,第一时间让自己从困境里走出来,第一时间告诉世人他们强悍的乐观。我们在看了地震中很多坚强的女警、看了很多救死扶伤的医生、看到很多失去父母孩子、看到很多献出生命的老师……他们在灾难面前的壮举让我们心疼到泪流满面,但是他们撇去眼泪继续工作的坚强也让我们心怀敬佩,灾难面前,我们都要学会成长。
就在前几日,在采访从四川成都过来投奔亲戚的一家三口的时候,他家妈妈的话让我很感动。当时政府第一时间给他们一家送去了临时生活用品和衣服,还有1000元钱,当时他们的妈妈一再推脱,她一再地说,把这些钱捐给更需要它们的人吧,我们最需要的是尽快恢复平静的生活。他家的爸爸仍在四川工作,两个孩子在领导的积极奔走下,当天就落实了学校,恢复了学习,两个懵懂的高二男孩在地震后做了志愿者,他们在地震中失去了最好的同学和朋友,他们在离开四川之后仍然情绪低落。而我们的奔走,其实也是希望正常的学校生活能让他们尽快地走出地震的阴霾,让他们相信生活仍然可以继续。
翻看这期《三联生活周刊》最后的一篇文字:《谁来说第一个笑话》,生活继续,而我们在灾难之后,也让世界看清了一个真正的民族。这个民族在灾难中不屈服,在困难中不低落,在大灾之后荣耀兴邦,这就是我们和世人以为已经被淡忘了的炎黄情结,这就是我们擦去眼泪之后,仍然果敢前行的民族勇气。“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无论如何,走出悲伤、继续生活……
我们永远不知道灾难在孩子心里造成的阴影有多深,我们带着他们在废墟上一起游戏、看着他们吃上了热饭、喝上了清洁的水……我们握着他们的手,我们不留姓名为他们倾其所有的爱心捐款,我们开始走上了献血车,我们开始在海滩上点燃祈祷的蜡烛,我们在向南的方向摆上鲜花。我们肃穆而立掌心合十,我们用真心希望中国挺住、汶川挺住、自己挺住,我们纷纷了解灾区、支援灾区、守望灾区。我们开始接触从灾区过来的“亲人”,我们开始懂得用一颗博大的心来面对灾难,我们学会了在灾难面前坚强,我们在灾难中得到成长,我们一边为苦难祈祷一边为新生活而不懈耕作。我们希望大灾之后,我们的民族能走出疼痛、走出阴霾、走向坦途,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都能够健康成长。
身边一个资深的媒体人告诉我说,你在写稿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用“灾民”这个词,要写上灾区群众。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措辞问题,对我们来说,这应该是一种温暖的态度和对亲人的尊重。在我们的字典里,应该没有“灾民”这个生冷的词汇,我们在震灾中已经看到很多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爱,我们用这种大爱打包前行,我们在大爱中坚强成长,我们在大爱中感受希望。
家园没有消失,我们在那一刻,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人坚韧的品质和隐忍的力量,亲人没有消失,那一刻,我们都是你身边的汶川人。
看过太多张充满了孩子童真的眼睛和游戏的身影的图片,我们不得不唏嘘灾难让这些幼嫩的生命过早地经历伤痕。那些在帐篷里熟睡着的襁褓婴儿、他们的妈妈、医生、废墟上疲倦的救护队员、依然看书复习的考生、那些开展自救的硬朗身影。“只要我们能够做得,就不想给政府再添麻烦,把帐篷让给更需要的人吧。”电视里那个一边打简易棚架子一边回答记者的中年男人,后背被木板划出了血口。妇女和孩子们从坍塌的房子里抢出一些生活用的必需品,他们对着镜头微笑。“生活还是要继续的”——这就是中国式的态度,他显示了民族的精神,换取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敬佩。
而我们的生活又该如何继续?我记忆停留在地震发生的最初几天,电视直播成都人都被疏散到城市的广场、空地和体育馆,有的住上了临时帐篷,当时记者给了一个镜头,一处忙碌的医护人员正在转移病房里的产妇,下一个镜头在公园空地上,四个成都市民正围坐在一起打麻将,一位市民对着镜头摆了摆手,第二天网络上就开始出现了类似于这样的评论:“看看他们什么样子!”但这才是真正的四川人,他们在第一时间面对灾难,在第一时间让自己复原,第一时间让自己从困境里走出来,第一时间告诉世人他们强悍的乐观。我们在看了地震中很多坚强的女警、看了很多救死扶伤的医生、看到很多失去父母孩子、看到很多献出生命的老师……他们在灾难面前的壮举让我们心疼到泪流满面,但是他们撇去眼泪继续工作的坚强也让我们心怀敬佩,灾难面前,我们都要学会成长。
就在前几日,在采访从四川成都过来投奔亲戚的一家三口的时候,他家妈妈的话让我很感动。当时政府第一时间给他们一家送去了临时生活用品和衣服,还有1000元钱,当时他们的妈妈一再推脱,她一再地说,把这些钱捐给更需要它们的人吧,我们最需要的是尽快恢复平静的生活。他家的爸爸仍在四川工作,两个孩子在领导的积极奔走下,当天就落实了学校,恢复了学习,两个懵懂的高二男孩在地震后做了志愿者,他们在地震中失去了最好的同学和朋友,他们在离开四川之后仍然情绪低落。而我们的奔走,其实也是希望正常的学校生活能让他们尽快地走出地震的阴霾,让他们相信生活仍然可以继续。
翻看这期《三联生活周刊》最后的一篇文字:《谁来说第一个笑话》,生活继续,而我们在灾难之后,也让世界看清了一个真正的民族。这个民族在灾难中不屈服,在困难中不低落,在大灾之后荣耀兴邦,这就是我们和世人以为已经被淡忘了的炎黄情结,这就是我们擦去眼泪之后,仍然果敢前行的民族勇气。“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无论如何,走出悲伤、继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