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途径
(一)“导学案”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导学案”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以《望岳》一文教学为例,总结一些“导学案”的具体用法。
1.合理分组
进行“导学案”教学首要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有同质小组与异质小组两种模式。同质小组是依据学生成就标准划分的同质群体,便于组织,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在班级上可以分成1、2、3三个小组;异质小组即“工作小组”它通常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如优等生3人,后进生3人,中等生5人),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当然,所谓优等生、中等生与后进生的区别,老师要心中有数,但是不可公布。
2.设计好“导学案”内容
在“导学案”设计时,要本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首先提出一个中心的问题,引出课程内容,而后根据针对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预设不同的学习要求,组内形成互补的局面,同时,各组之间又能相互交流,形成网络化的学习结构,再设置好老师总结时需要讲的大概内容(此部分还是要侧重于总结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设置好各组学生该完成的作业以及综合评价的方式。
3.“导学案”课堂实施方案
(1)课程导入部分
上课开始时,就是课程导入的阶段,用5分钟的时间。首先设置一个有效的中心问题,它是实现问题学习的关键,它也是教学中课程设计的焦点所在。教师设置的问题越真实,问题与真实生活的联系越紧密,学生的反应就会越积极主动。在《望岳》一文教学中,教师一进入课堂就可以问学生:“泰山在哪里?从文中,你认识到泰山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两个问题引领学生进行课文阅读。
(2)师生互动阶段
这个阶段大概用10分钟的时间,教师可以采取导学法、纠偏补漏、及时矫正、积极评价的策略,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散思维,认真思考,踊跃提问与回答问题。
(3)当堂检测
这个阶段大概用5分钟的时间,目的在于初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后进生,要让他们回答出课前提出的问题,然后用提纲式检测法,让他们说出课文的基本脉络;对优等生、中等生组同学可以采用练习法,让他们完成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检测学习成果。
(二)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情景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和心理学理论,遵循反映论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情景和氛围,使抽象的理论变成生动具体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感知、理解、深化课本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景教学法的运用
(1)感知
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百草园的美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思考。
(2)理解
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百草园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解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段内容、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的领会、理解。
(三)提问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提问法教学的内涵
提问,顾名思义,提出问题要求回答,提问法教学,就是通过提问,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找出相应答案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问,是将沙子过滤掉的贝壳,光华美丽。提问方式是提问的具体方法和形式,教师所采用的提问方式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出具有启发和引导性的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深入浅出,但是问题中涵盖一定的知识和意义,能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思考,通过问答的方式使学生学习有启发意义的知识内容,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回答时培养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对错,正确的话给予表扬和鼓励,错误的话就耐心地告诉他们错误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3.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句话意思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对学生的教育应有耐心,先易后难,如果刚一开始就提出很难的问题,学生答不上来,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接下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那么教学效果也就会没有预想的好。循序渐进的提问也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对稍难一些问题产生挑战欲。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建立和谐师生情感
“创新能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陶行知这句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创设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从权威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共探讨同研究的引导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火花。尤其是要做到教师和学生人格上要平等。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他的人格都要受到尊重。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既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第7条就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自读感悟能力的形成需要不断积累的知识、恰当的引导方法以及有系统的过程训练。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阅读是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经历、兴趣以及观点融入到阅读的内容里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并通过与学生交流,纠正学生阅读中出现的理解错误,补充学生阅读时思考的遗漏,以确保正确导向学生的思维。
三、结论
语文教师只有树立科学教育观,及时科学地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探究优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激起他们创新的火花,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吕霞.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法[J].读与写,2009(2)
[2]毛知兰.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8)
(一)“导学案”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导学案”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以《望岳》一文教学为例,总结一些“导学案”的具体用法。
1.合理分组
进行“导学案”教学首要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有同质小组与异质小组两种模式。同质小组是依据学生成就标准划分的同质群体,便于组织,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在班级上可以分成1、2、3三个小组;异质小组即“工作小组”它通常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如优等生3人,后进生3人,中等生5人),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当然,所谓优等生、中等生与后进生的区别,老师要心中有数,但是不可公布。
2.设计好“导学案”内容
在“导学案”设计时,要本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首先提出一个中心的问题,引出课程内容,而后根据针对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预设不同的学习要求,组内形成互补的局面,同时,各组之间又能相互交流,形成网络化的学习结构,再设置好老师总结时需要讲的大概内容(此部分还是要侧重于总结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设置好各组学生该完成的作业以及综合评价的方式。
3.“导学案”课堂实施方案
(1)课程导入部分
上课开始时,就是课程导入的阶段,用5分钟的时间。首先设置一个有效的中心问题,它是实现问题学习的关键,它也是教学中课程设计的焦点所在。教师设置的问题越真实,问题与真实生活的联系越紧密,学生的反应就会越积极主动。在《望岳》一文教学中,教师一进入课堂就可以问学生:“泰山在哪里?从文中,你认识到泰山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两个问题引领学生进行课文阅读。
(2)师生互动阶段
这个阶段大概用10分钟的时间,教师可以采取导学法、纠偏补漏、及时矫正、积极评价的策略,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散思维,认真思考,踊跃提问与回答问题。
(3)当堂检测
这个阶段大概用5分钟的时间,目的在于初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后进生,要让他们回答出课前提出的问题,然后用提纲式检测法,让他们说出课文的基本脉络;对优等生、中等生组同学可以采用练习法,让他们完成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检测学习成果。
(二)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情景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和心理学理论,遵循反映论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情景和氛围,使抽象的理论变成生动具体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感知、理解、深化课本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景教学法的运用
(1)感知
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百草园的美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思考。
(2)理解
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百草园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解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段内容、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的领会、理解。
(三)提问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提问法教学的内涵
提问,顾名思义,提出问题要求回答,提问法教学,就是通过提问,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找出相应答案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问,是将沙子过滤掉的贝壳,光华美丽。提问方式是提问的具体方法和形式,教师所采用的提问方式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出具有启发和引导性的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深入浅出,但是问题中涵盖一定的知识和意义,能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思考,通过问答的方式使学生学习有启发意义的知识内容,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回答时培养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对错,正确的话给予表扬和鼓励,错误的话就耐心地告诉他们错误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3.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句话意思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对学生的教育应有耐心,先易后难,如果刚一开始就提出很难的问题,学生答不上来,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接下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那么教学效果也就会没有预想的好。循序渐进的提问也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对稍难一些问题产生挑战欲。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建立和谐师生情感
“创新能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陶行知这句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创设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从权威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共探讨同研究的引导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火花。尤其是要做到教师和学生人格上要平等。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他的人格都要受到尊重。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既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第7条就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自读感悟能力的形成需要不断积累的知识、恰当的引导方法以及有系统的过程训练。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阅读是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经历、兴趣以及观点融入到阅读的内容里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并通过与学生交流,纠正学生阅读中出现的理解错误,补充学生阅读时思考的遗漏,以确保正确导向学生的思维。
三、结论
语文教师只有树立科学教育观,及时科学地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探究优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激起他们创新的火花,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吕霞.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法[J].读与写,2009(2)
[2]毛知兰.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