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间,在哈尔滨市呼兰区开书店的韩树春倾其所有,收藏了王绍维及其弟子的近百幅画。韩树春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原黑土地国画“开拓者”的艺术精神。
国画大家李宝林先生在其画集《大山回响》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师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事业和精神的传承。”所以,李宝林先生在他70岁的时候,他要把自己的画集献给他心中的恩师,而王绍维是李宝林先生心中第一位绘画恩师。其实,不光是李宝林,当代国画名家齐梦章、关山月等,在回忆自己艺术之路时都提到了恩师王绍维。而在黑龙江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这位黑土地国画开拓者的名字,更无从欣赏到他的画作。一直到2007年,黑龙江省美术馆才收到一幅名叫《园蔬》的王绍维画作赠品。赠送此画的是哈市呼兰区一位叫韩树春的市民。十年间,韩树春倾其所有,不惜举债藏画,收藏了王绍维及其弟子焦祚民近百幅画作。
遗憾
2009年10月21日,记者来到哈市呼兰一中对面的博雅书店。店主韩树春是一位有独特眼光的书画藏家。当记者迈进博雅书店的时候,看到床上摆满了画集书刊。韩先生说:“要了解我的藏画,要先看这些书刊。否则,你感觉不到我这些藏画的意义。”
韩先生拿起一本1960年的《美术》杂志,上面刊载了一幅《三只鸡》的国画,这幅画的作者叫王绍维。韩树春说,王绍维的作品是他多年寻找的对象。《三只鸡》是王绍维晚年的作品,1960年该画入选全国美展,第二年作者就病逝于牡丹江。不过,《三只鸡》并不是画家的代表作。
王绍维这个名字,记者第一次从呼兰这位小书店的店主口中听到,感觉有些遥远。记者随手拿起一本《鲁艺在东北——美术专辑》,韩先生帮着翻到鲁艺美术教师名单的一页,教师中就有王绍维的名字。国画大家李宝林在其画集《大山回响》中承认,他从一位涂鸦的画童,到对“中国画”的认识,是在他的恩师王绍维的指引下开始的。
从零散资料中,韩先生为记者勾勒了一个王绍维简历。这位笔名叫月禅的画家,1897年生于吉林榆树,少小曾跟画师金成海学画菊花。师范毕业后曾拜师画花鸟。后留学日本,专习西洋绘画。学成后到当时的西湖国立艺术学院绘画系任教,与李苦禅、潘天寿等一起教国画,指导研究生。1930年,王绍维被迫离开他任教的学校,他带着自己的画作去拜访国画大师齐白石,齐老细细品评王绍维的作品,连声称好,说王绍维的画“令人耳目一新”。1931年秋,王绍维到齐齐哈尔任教。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等多座城市都留下了王绍维的足迹,焦祚民就是在齐齐哈尔跟王绍维习画,李宝林则是在牡丹江向王绍维拜师学艺的。
韩先生是带着遗憾搜集王绍维画作的。王绍维在当代人视野中的空白,韩先生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伪满时期,王绍维数百幅画作被日军烧毁。解放后,王绍维任教的“鲁艺”撤掉了国画系,王绍维只好到哈尔滨从事舞台设计工作,后来又去牡丹江做中学老师。等到国画重新迎来艺术春天的时候,王绍维早已离世。
激动
最早进入韩树春收藏视野的不是王绍维的作品,而是王绍维早年弟子焦祚民的作品。
在开书店前,韩树春在呼兰街头摆了个书摊。一次,韩树春看一本呼兰地方史料,书中提到呼兰有一位叫焦祚民的画家。“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呼兰人,怎么不知道焦祚民呢?”韩树春拿着书向一位叫李伯先的老人请教,李老是位数学教师,但早年曾拜焦祚民学画。李老告诉他,“焦老师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参加东三省的画展,哈尔滨的《大北新报》曾刊发整版的焦祚民作品。”李老告诉韩树春,焦老师画艺高超,擅长画老虎和麻雀,所以焦老师的外号叫“焦老虎”、“焦麻雀”。李老的介绍,令韩树春心驰神往,“要是能亲眼看看焦祚民的画该多好!”韩树春想。
帮韩树春圆梦的也是呼兰当地的一位习画者,焦祚民有一组“春”、“夏”、“秋”、“冬”四季图,这位习画者从焦老师那借了一幅《秋景》回去临摹,后来没来得及还,焦祚民就去世了。焦祚民在呼兰人眼里是个怪人,不喜交际,以画为伴,终生不娶。所以这幅《秋景》就一直保存在他的弟子手中。这个消息令韩树春大喜,看了《秋景》图后,韩树春就犯愁了,那图画上的鸟常飞进他的梦里,搅得他茶饭不香。经不住韩树春软磨硬泡,藏者见韩树春着了魔,把画让给了韩树春。有了《秋景》,没有“春”、“夏”、“冬”还是睡不好觉。韩树春一打听,这组画其余三幅都在焦先生的另一位习画者程女士处藏着。他到程女士那一看,傻眼了,程女士那竟有80多幅焦先生的画,那《百乐图》上数百只的麻雀,活脱脱地飞着,感觉不是在纸上,而是在观画者的心中。
“王绍维、焦祚民这样优秀画家,之所以不被人们了解,除了画家本人倔犟的个性之外,还与他们的作品很少在美术展览中展出有关。”韩树春想,如果我把他们的作品收藏到一起,让这些作品集中展出的话,相信他们的作品会重新放出光彩。韩树春为自己这样的想法激动着。
流泪
如果不是富翁,而又“不幸”爱上了收藏,那注定要成为一个苦难的承受者。韩树春的苦难开始于他的目标。
一次,韩树春听说哈尔滨平房区有位华先生藏有多幅焦祚民的画,他跑到平房区,华先生拿出藏画,共有八幅。韩树春好说歹说,华先生同意出售《鲑鱼》和《山水》两幅画。还有一次,韩树春听说呼兰有位陈先生藏有焦祚民的画,但这幅画在陈先生去世后被带到了大连,韩树春托人与大连方面联系,经过多次沟通,带去大连的画被韩树春买了回来。这之后,韩树春买到焦祚民的《鹰》、《红树青山》等作品。
韩树春收藏的大部分焦祚民的画,来自于呼兰的程女士。这些画不光是难得的艺术品,对程女士来说,还是珍贵的纪念,怎么可能舍得出让呢?经过韩树春的努力,程女士的坚持动摇了,第一批五幅焦祚民的画同意有偿转让给韩树春收藏。这之后,程女士的藏画一批又一批被韩树春搬回了家,韩树春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但韩树春却越来越穷了,连孩子交学费也要出去借。
去年秋天,韩树春去哈尔滨古玩城寻找旧画,结果看到了一幅王绍维送给焦祚民的《秋园风趣》。韩树春如获至宝。卖家开价1万元,这对已经跌入“穷人”行列的韩树春来说,简直成为一笔巨款。最后,韩树春咬咬牙,将收藏多年的《呼兰府志》、《吴湖帆画集》等20多种清末、民国版善本书拿出来作为补偿,终于换回了王绍维珍贵的《秋园风趣》。抱着换回的画,韩树春怀着失去珍贵藏品的感伤,眼泪夺眶而出。
圆梦
为了弄清王绍维、焦祚民的生平资料,韩树春花钱收藏了许多相关资料。
去年,韩树春开始为他的梦想冲刺。他给呼兰区相关部门写信,介绍焦祚民的生平和绘画成就。从挖掘乡土流韵、振兴黑土文化出发,呼兰应该对焦祚民进行系统研究,并建立焦祚民美术展馆。韩树春知道,他的建议要得到人们的认可还有很多困难,因为很多人从来就没有看过这些画家的画,想改变人们的认识,需要时间。
韩树春收藏王绍维画作的时候,认识了《章回小说》的杨编辑,从而结识了当时在《章回小说》工作的张胜杰。因为杨编辑的老师曾是王绍维的学生,大家聊起了王绍维,张胜杰只慕王绍维其名,但没有见过他的画。不久,张胜杰出任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这使省美术馆与黑龙江早期国画开拓者王绍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韩树春给省美术馆带去了两幅王绍维的作品,因为韩树春只愿意捐赠一件,省美术馆留下了一幅叫《园蔬》的作品,这幅《园蔬》结束了省美术馆王绍维作品收藏空白的历史。韩树春说,这只是他圆梦的第一步。明年,是焦祚民诞辰100周年,他希望利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纪念王绍维、焦祚民这两位黑龙江早期国画开拓者,为他们举办一次画展。“我认为文化是一种传递,现在的人们应该了解黑土地上曾经优秀的画家,艺术在这种传承中才能继续。”韩树春说,这正是他收藏这些画家作品的意义所在。
国画大家李宝林先生在其画集《大山回响》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师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事业和精神的传承。”所以,李宝林先生在他70岁的时候,他要把自己的画集献给他心中的恩师,而王绍维是李宝林先生心中第一位绘画恩师。其实,不光是李宝林,当代国画名家齐梦章、关山月等,在回忆自己艺术之路时都提到了恩师王绍维。而在黑龙江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这位黑土地国画开拓者的名字,更无从欣赏到他的画作。一直到2007年,黑龙江省美术馆才收到一幅名叫《园蔬》的王绍维画作赠品。赠送此画的是哈市呼兰区一位叫韩树春的市民。十年间,韩树春倾其所有,不惜举债藏画,收藏了王绍维及其弟子焦祚民近百幅画作。
遗憾
2009年10月21日,记者来到哈市呼兰一中对面的博雅书店。店主韩树春是一位有独特眼光的书画藏家。当记者迈进博雅书店的时候,看到床上摆满了画集书刊。韩先生说:“要了解我的藏画,要先看这些书刊。否则,你感觉不到我这些藏画的意义。”
韩先生拿起一本1960年的《美术》杂志,上面刊载了一幅《三只鸡》的国画,这幅画的作者叫王绍维。韩树春说,王绍维的作品是他多年寻找的对象。《三只鸡》是王绍维晚年的作品,1960年该画入选全国美展,第二年作者就病逝于牡丹江。不过,《三只鸡》并不是画家的代表作。
王绍维这个名字,记者第一次从呼兰这位小书店的店主口中听到,感觉有些遥远。记者随手拿起一本《鲁艺在东北——美术专辑》,韩先生帮着翻到鲁艺美术教师名单的一页,教师中就有王绍维的名字。国画大家李宝林在其画集《大山回响》中承认,他从一位涂鸦的画童,到对“中国画”的认识,是在他的恩师王绍维的指引下开始的。
从零散资料中,韩先生为记者勾勒了一个王绍维简历。这位笔名叫月禅的画家,1897年生于吉林榆树,少小曾跟画师金成海学画菊花。师范毕业后曾拜师画花鸟。后留学日本,专习西洋绘画。学成后到当时的西湖国立艺术学院绘画系任教,与李苦禅、潘天寿等一起教国画,指导研究生。1930年,王绍维被迫离开他任教的学校,他带着自己的画作去拜访国画大师齐白石,齐老细细品评王绍维的作品,连声称好,说王绍维的画“令人耳目一新”。1931年秋,王绍维到齐齐哈尔任教。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等多座城市都留下了王绍维的足迹,焦祚民就是在齐齐哈尔跟王绍维习画,李宝林则是在牡丹江向王绍维拜师学艺的。
韩先生是带着遗憾搜集王绍维画作的。王绍维在当代人视野中的空白,韩先生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伪满时期,王绍维数百幅画作被日军烧毁。解放后,王绍维任教的“鲁艺”撤掉了国画系,王绍维只好到哈尔滨从事舞台设计工作,后来又去牡丹江做中学老师。等到国画重新迎来艺术春天的时候,王绍维早已离世。
激动
最早进入韩树春收藏视野的不是王绍维的作品,而是王绍维早年弟子焦祚民的作品。
在开书店前,韩树春在呼兰街头摆了个书摊。一次,韩树春看一本呼兰地方史料,书中提到呼兰有一位叫焦祚民的画家。“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呼兰人,怎么不知道焦祚民呢?”韩树春拿着书向一位叫李伯先的老人请教,李老是位数学教师,但早年曾拜焦祚民学画。李老告诉他,“焦老师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参加东三省的画展,哈尔滨的《大北新报》曾刊发整版的焦祚民作品。”李老告诉韩树春,焦老师画艺高超,擅长画老虎和麻雀,所以焦老师的外号叫“焦老虎”、“焦麻雀”。李老的介绍,令韩树春心驰神往,“要是能亲眼看看焦祚民的画该多好!”韩树春想。
帮韩树春圆梦的也是呼兰当地的一位习画者,焦祚民有一组“春”、“夏”、“秋”、“冬”四季图,这位习画者从焦老师那借了一幅《秋景》回去临摹,后来没来得及还,焦祚民就去世了。焦祚民在呼兰人眼里是个怪人,不喜交际,以画为伴,终生不娶。所以这幅《秋景》就一直保存在他的弟子手中。这个消息令韩树春大喜,看了《秋景》图后,韩树春就犯愁了,那图画上的鸟常飞进他的梦里,搅得他茶饭不香。经不住韩树春软磨硬泡,藏者见韩树春着了魔,把画让给了韩树春。有了《秋景》,没有“春”、“夏”、“冬”还是睡不好觉。韩树春一打听,这组画其余三幅都在焦先生的另一位习画者程女士处藏着。他到程女士那一看,傻眼了,程女士那竟有80多幅焦先生的画,那《百乐图》上数百只的麻雀,活脱脱地飞着,感觉不是在纸上,而是在观画者的心中。
“王绍维、焦祚民这样优秀画家,之所以不被人们了解,除了画家本人倔犟的个性之外,还与他们的作品很少在美术展览中展出有关。”韩树春想,如果我把他们的作品收藏到一起,让这些作品集中展出的话,相信他们的作品会重新放出光彩。韩树春为自己这样的想法激动着。
流泪
如果不是富翁,而又“不幸”爱上了收藏,那注定要成为一个苦难的承受者。韩树春的苦难开始于他的目标。
一次,韩树春听说哈尔滨平房区有位华先生藏有多幅焦祚民的画,他跑到平房区,华先生拿出藏画,共有八幅。韩树春好说歹说,华先生同意出售《鲑鱼》和《山水》两幅画。还有一次,韩树春听说呼兰有位陈先生藏有焦祚民的画,但这幅画在陈先生去世后被带到了大连,韩树春托人与大连方面联系,经过多次沟通,带去大连的画被韩树春买了回来。这之后,韩树春买到焦祚民的《鹰》、《红树青山》等作品。
韩树春收藏的大部分焦祚民的画,来自于呼兰的程女士。这些画不光是难得的艺术品,对程女士来说,还是珍贵的纪念,怎么可能舍得出让呢?经过韩树春的努力,程女士的坚持动摇了,第一批五幅焦祚民的画同意有偿转让给韩树春收藏。这之后,程女士的藏画一批又一批被韩树春搬回了家,韩树春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但韩树春却越来越穷了,连孩子交学费也要出去借。
去年秋天,韩树春去哈尔滨古玩城寻找旧画,结果看到了一幅王绍维送给焦祚民的《秋园风趣》。韩树春如获至宝。卖家开价1万元,这对已经跌入“穷人”行列的韩树春来说,简直成为一笔巨款。最后,韩树春咬咬牙,将收藏多年的《呼兰府志》、《吴湖帆画集》等20多种清末、民国版善本书拿出来作为补偿,终于换回了王绍维珍贵的《秋园风趣》。抱着换回的画,韩树春怀着失去珍贵藏品的感伤,眼泪夺眶而出。
圆梦
为了弄清王绍维、焦祚民的生平资料,韩树春花钱收藏了许多相关资料。
去年,韩树春开始为他的梦想冲刺。他给呼兰区相关部门写信,介绍焦祚民的生平和绘画成就。从挖掘乡土流韵、振兴黑土文化出发,呼兰应该对焦祚民进行系统研究,并建立焦祚民美术展馆。韩树春知道,他的建议要得到人们的认可还有很多困难,因为很多人从来就没有看过这些画家的画,想改变人们的认识,需要时间。
韩树春收藏王绍维画作的时候,认识了《章回小说》的杨编辑,从而结识了当时在《章回小说》工作的张胜杰。因为杨编辑的老师曾是王绍维的学生,大家聊起了王绍维,张胜杰只慕王绍维其名,但没有见过他的画。不久,张胜杰出任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这使省美术馆与黑龙江早期国画开拓者王绍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韩树春给省美术馆带去了两幅王绍维的作品,因为韩树春只愿意捐赠一件,省美术馆留下了一幅叫《园蔬》的作品,这幅《园蔬》结束了省美术馆王绍维作品收藏空白的历史。韩树春说,这只是他圆梦的第一步。明年,是焦祚民诞辰100周年,他希望利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纪念王绍维、焦祚民这两位黑龙江早期国画开拓者,为他们举办一次画展。“我认为文化是一种传递,现在的人们应该了解黑土地上曾经优秀的画家,艺术在这种传承中才能继续。”韩树春说,这正是他收藏这些画家作品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