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校内专业“三级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并以“三级评价体系”为抓手,着力推动高校专业建设水平。“三级评价体系”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校内专业评估的标准、专业认证的标准(即国家标准、学校标准、国际通用标准)。
关键词:三级评价体系;专业建设;国标;专业评估;专业认证
一、现状
1.本科院校专业建设重要性
专业是高校组织人才培养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学生毕业之后参与社会分工的主要依据。专业建设的质量水平如何,与高校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直接相关联,它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强调高校应加强专业建设。2019年4月9日,教育部下发《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即“金专”计划。计划在2019—2021年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从而实现以点带面,推进高校专业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金专计划”的启动,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专业建设的“质量革命”,对于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实现专业内涵式发展有重要意义。
2. 国家对高校的专业建设的评价方式现状
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可谓直接体现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国家一直关注和强调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逐步推出各种评估和评价手段,以更为客观地衡量各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2007年后教育部下发了各相关文件,主要强调专业建设、专业调整、专业评估的重要性。2011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从政策上确立了新的“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包括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国际评估。它的关注点不再是一次性的单项评估工作,而是对本科教育评估制度的整体性顶层设计。2016-2017年,国家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借此推动了省级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开展。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评价依据。当然,除了开展前述的本科教育与专业评估活动外,国家还鼓励高校自主开展国际评估,即專业认证,对标国际标准,从而促进世界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二、模型构建
1.构建校内专业“三级评价体系”模型
基于国家“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即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国际评估。高校要全面提升所有专业建设的水平,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配套一个长效、客观、具备带动性的评价自我评价体系,从而达到分阶段、分层次地提升校内各专业的建设水平。
因此,作为高校,除了按照国家要求,定期上报相关评估数据之外,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的建设特点,形成内部的评价体系。经过实践和整合,我们将尝试将其中国标、校内专业评估以及专业认证三大模块,形成专业“三级评价体系”的金字塔式的评价体系(如下图)。以达到一个分层次螺旋式上升的评价和推动机制。
2.“三级评价体系”模型构建诠释
(1)模型底层——《国标》对标建设是基础,保合格。
《国标》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它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到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教育部明确要求“让教指委用起来、让高校动起来、把《国标》与“三个一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国标》成为高校开展专业建设的基础指南。它确立了专业建设的“国家标准”,是高校办学必须遵循的最低门槛(最低标准),对于规范办学和保证最基本的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为高校,努力推进和完成《国标》对标自查和建设,是促进专业建设的第一步。目的是找出各专业目前的实际情况与《国标》要求的差距所在,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整改、建设及监督措施、确保校内所有专业达标。《国标》要求是专业建设中最基础的指南,加强专业建设首先要使各专业达标。
(2)专业评估是保障,上水平。
“高校评估是政府为保证教育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外在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具有强制性和外在约束性”。 简单的说,专业评估就是对学校各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综合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和标准对专业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也是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评估的“主要人员为政府官员、教授和专家”“具有比较显著的行政行为”, 与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关联度不大。
国家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专业评估工作。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整合国家教育质量检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检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检测评估报告”。2017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继续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7]35号),要求“继续开展普通本科高校专业评估试点工作”。2018年3月,广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征求〈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粤教高函[2018]33号),2018年7月,广东省高校教学管理指导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广东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评估试评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全省范围高校专业评估的筹划和试评工作。以专业评估为手段来激励各高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内专业评估是指学校自行组织和实施的专业评估。一般没有上级强制性要求,不具有功利色彩,不会影响高校的利益,是各高校的主动和自愿行为。其目的是对各专业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发现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以专业排名形成竞争意识,从而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的水平提升。
(3)专业认证是方向,追卓越。
专业认证是对高校及其相关专业提供专业教育质量资质认定的证明,是高校的一种主动和自愿行为,“是指通过检查、评估对高等院校中的专业进行认可,表明达到了可接受的最低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的过程” 。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高校专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二是向公众提供专业教育质量的权威判断。它是一种专业教育实力的证明,是对于高校和其所设置专业的一种社会公证。
专业认证最早起源于美国,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开始于20世纪末,最早起源于建筑工程领域。2006年,教育部开始在工程技术、医学等专业领域进行专业认证……到2012年,我国共在14个工程教育领域中开展了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共认证了406个工程教育专业点。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成员国,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为高校进一步推进专业认证打好了基础。2017年,教育部又启动了对师范类院校的专业认证,其他专业认证也正在各高校如火如荼的进行 。2018年9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20%以上的工科专业点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教育部计划于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的认证工作全覆盖 ,并形成专业认证工作的常态化机制。截止2017年底,我国已经有198所高校的846个专业通过认证。
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专业认证确立了专业建设通用的“国际标准”。首先,专业认证能大大提高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专业认证的先进理念能大大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再次,专业认证能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的产业适应性。此外,專业认证过程的持续改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自我纠偏和改进提高。最后,专业认证能促进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国际化,促进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
专业认证是对高校及其相关专业提供专业教育质量资质认定的证明,高质量和国际化是其特点。因此,专业认证是专业建设的方向。专业认证的推进及普及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实力。
三、成效
“三级评价体系”的主要成效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专业建设标准的建立和强化
过去的专业建设并没有明确的标准,现在实施《国标》对标建设、校内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确定了专业建设的三级标准,使专业建设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强,相关工作的开展能做到有据可依、有的放矢。《国标》是“国家标准”(一级标准),校内专业评估倡导的是“学校标准”(二级标准),而专业认证实行的是通用的“国际标准”(三级标准)。
(2)为学校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专业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决策方向。“三级评价体系”则可以为学校决策层提供了基础、全面和发展方向的决策依据。如:《国标》对各专业的教学实验场馆、师资力量、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做了明确规定,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按照标准进行投入和推进。而校内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的实施,则将专业建设的标准和条件拔的更高,这些都需要学校巨额的经费支持。如何为学校校领导、董事会提供有力而全面的数据依据,是关键问题。
(3)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
在专业建设的三级标准背景下,“国家标准”和“学校标准”建设要求是所有专业都应努力达到的要求,是各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必选项”。而专业认证的开展则是建立在专业本身的积极主动和自愿的基础上。如何以点带面,倡导更多的专业参与专业认证,向“国际化标准”奋进,甚至最终加入“双万计划”成为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也是本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华贵.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从院校评估到专业认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1)
[2]马静娴.高等学校专业质量检测评估:思路、方法和实践——构建广东省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模式的初步探索[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9(2)
[3] 汤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认证:国际经验与发展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
[4] 张瑞、杜震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的推进策略——基于1992—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专业的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9(5)
[5]安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改进工作质量提升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
[6]郭国强.搞好校内专业评估 助推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7(7)
[7]纪宏.各省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方案内容分析[J].大学.2017(12)
[8]刘靖.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关键词:三级评价体系;专业建设;国标;专业评估;专业认证
一、现状
1.本科院校专业建设重要性
专业是高校组织人才培养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学生毕业之后参与社会分工的主要依据。专业建设的质量水平如何,与高校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直接相关联,它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强调高校应加强专业建设。2019年4月9日,教育部下发《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即“金专”计划。计划在2019—2021年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从而实现以点带面,推进高校专业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金专计划”的启动,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专业建设的“质量革命”,对于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实现专业内涵式发展有重要意义。
2. 国家对高校的专业建设的评价方式现状
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可谓直接体现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国家一直关注和强调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逐步推出各种评估和评价手段,以更为客观地衡量各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2007年后教育部下发了各相关文件,主要强调专业建设、专业调整、专业评估的重要性。2011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从政策上确立了新的“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包括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国际评估。它的关注点不再是一次性的单项评估工作,而是对本科教育评估制度的整体性顶层设计。2016-2017年,国家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借此推动了省级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开展。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评价依据。当然,除了开展前述的本科教育与专业评估活动外,国家还鼓励高校自主开展国际评估,即專业认证,对标国际标准,从而促进世界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二、模型构建
1.构建校内专业“三级评价体系”模型
基于国家“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即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国际评估。高校要全面提升所有专业建设的水平,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配套一个长效、客观、具备带动性的评价自我评价体系,从而达到分阶段、分层次地提升校内各专业的建设水平。
因此,作为高校,除了按照国家要求,定期上报相关评估数据之外,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的建设特点,形成内部的评价体系。经过实践和整合,我们将尝试将其中国标、校内专业评估以及专业认证三大模块,形成专业“三级评价体系”的金字塔式的评价体系(如下图)。以达到一个分层次螺旋式上升的评价和推动机制。
2.“三级评价体系”模型构建诠释
(1)模型底层——《国标》对标建设是基础,保合格。
《国标》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它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到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教育部明确要求“让教指委用起来、让高校动起来、把《国标》与“三个一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国标》成为高校开展专业建设的基础指南。它确立了专业建设的“国家标准”,是高校办学必须遵循的最低门槛(最低标准),对于规范办学和保证最基本的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为高校,努力推进和完成《国标》对标自查和建设,是促进专业建设的第一步。目的是找出各专业目前的实际情况与《国标》要求的差距所在,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整改、建设及监督措施、确保校内所有专业达标。《国标》要求是专业建设中最基础的指南,加强专业建设首先要使各专业达标。
(2)专业评估是保障,上水平。
“高校评估是政府为保证教育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外在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具有强制性和外在约束性”。 简单的说,专业评估就是对学校各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综合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和标准对专业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也是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评估的“主要人员为政府官员、教授和专家”“具有比较显著的行政行为”, 与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关联度不大。
国家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专业评估工作。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整合国家教育质量检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检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检测评估报告”。2017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继续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7]35号),要求“继续开展普通本科高校专业评估试点工作”。2018年3月,广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征求〈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粤教高函[2018]33号),2018年7月,广东省高校教学管理指导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广东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评估试评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全省范围高校专业评估的筹划和试评工作。以专业评估为手段来激励各高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内专业评估是指学校自行组织和实施的专业评估。一般没有上级强制性要求,不具有功利色彩,不会影响高校的利益,是各高校的主动和自愿行为。其目的是对各专业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发现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以专业排名形成竞争意识,从而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的水平提升。
(3)专业认证是方向,追卓越。
专业认证是对高校及其相关专业提供专业教育质量资质认定的证明,是高校的一种主动和自愿行为,“是指通过检查、评估对高等院校中的专业进行认可,表明达到了可接受的最低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的过程” 。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高校专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二是向公众提供专业教育质量的权威判断。它是一种专业教育实力的证明,是对于高校和其所设置专业的一种社会公证。
专业认证最早起源于美国,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开始于20世纪末,最早起源于建筑工程领域。2006年,教育部开始在工程技术、医学等专业领域进行专业认证……到2012年,我国共在14个工程教育领域中开展了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共认证了406个工程教育专业点。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成员国,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为高校进一步推进专业认证打好了基础。2017年,教育部又启动了对师范类院校的专业认证,其他专业认证也正在各高校如火如荼的进行 。2018年9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20%以上的工科专业点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教育部计划于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的认证工作全覆盖 ,并形成专业认证工作的常态化机制。截止2017年底,我国已经有198所高校的846个专业通过认证。
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专业认证确立了专业建设通用的“国际标准”。首先,专业认证能大大提高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专业认证的先进理念能大大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再次,专业认证能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的产业适应性。此外,專业认证过程的持续改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自我纠偏和改进提高。最后,专业认证能促进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国际化,促进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
专业认证是对高校及其相关专业提供专业教育质量资质认定的证明,高质量和国际化是其特点。因此,专业认证是专业建设的方向。专业认证的推进及普及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实力。
三、成效
“三级评价体系”的主要成效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专业建设标准的建立和强化
过去的专业建设并没有明确的标准,现在实施《国标》对标建设、校内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确定了专业建设的三级标准,使专业建设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强,相关工作的开展能做到有据可依、有的放矢。《国标》是“国家标准”(一级标准),校内专业评估倡导的是“学校标准”(二级标准),而专业认证实行的是通用的“国际标准”(三级标准)。
(2)为学校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专业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决策方向。“三级评价体系”则可以为学校决策层提供了基础、全面和发展方向的决策依据。如:《国标》对各专业的教学实验场馆、师资力量、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做了明确规定,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按照标准进行投入和推进。而校内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的实施,则将专业建设的标准和条件拔的更高,这些都需要学校巨额的经费支持。如何为学校校领导、董事会提供有力而全面的数据依据,是关键问题。
(3)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
在专业建设的三级标准背景下,“国家标准”和“学校标准”建设要求是所有专业都应努力达到的要求,是各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必选项”。而专业认证的开展则是建立在专业本身的积极主动和自愿的基础上。如何以点带面,倡导更多的专业参与专业认证,向“国际化标准”奋进,甚至最终加入“双万计划”成为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也是本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华贵.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从院校评估到专业认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1)
[2]马静娴.高等学校专业质量检测评估:思路、方法和实践——构建广东省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模式的初步探索[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9(2)
[3] 汤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认证:国际经验与发展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
[4] 张瑞、杜震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的推进策略——基于1992—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专业的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9(5)
[5]安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改进工作质量提升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
[6]郭国强.搞好校内专业评估 助推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7(7)
[7]纪宏.各省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方案内容分析[J].大学.2017(12)
[8]刘靖.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