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血压病是一种进行性的“心血管综合征”,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现代医学多认为高血压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尽管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已被广泛应用,但高血压病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长期血压升高所带来的靶器官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和预后.高血压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特点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古今医家大多从肝肾,或从痰浊,或从瘀血来认识和治疗此病,往往对“后天之本”脾胃在本病中的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及研究.该文通过分析“培土宁风”中医传统理
【机 构】
: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病是一种进行性的“心血管综合征”,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现代医学多认为高血压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尽管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已被广泛应用,但高血压病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长期血压升高所带来的靶器官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和预后.高血压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特点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古今医家大多从肝肾,或从痰浊,或从瘀血来认识和治疗此病,往往对“后天之本”脾胃在本病中的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及研究.该文通过分析“培土宁风”中医传统理论内涵和现代医学视角下的相关认识,认为土虚风动为高血压痛基本病因病机,病变脏腑以肝脾为主,久则及肾,风邪、痰浊、瘀血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联系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药特点及名医经验探讨培土宁风法治疗高血压病之机理,指出在培土宁风思想指导下,以调理脾胃为切入点,改善肠道微生态,可能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措施,以期为临床有效防治此病提供新途径.
其他文献
“形气神”理论揭示了人体存在的三个基本层次,也是《内经》中生命观的高度概括,故“形气神”理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具有适用性,其三者贯穿于肿瘤疾病的各个阶段.该文将从形、气、神的角度探讨三者与肿瘤的关系,阐明肿瘤的发生始于神变,发于气变,终于形变,循环往复的发病规律与病因病机,并强调形、气、神三者同调在其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祛形、治气、调神的具体治法,为肿瘤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支持.
从《伤寒瘟疫条辨》温疫的病因、发病、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探讨其对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认为温疫为触受”天地疵疠旱潦“之杂气所致;杂气致病,寒、温有别,而太阴阳明,表里两感是温疫发病的主要形式,契合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杂气所致温疫其病机演变过程为火热内伏,水液失宣,成湿化燥;湿热搏结,流转三焦;邪入气营,耗血动血;余毒留恋,耗气伤阴,其中”火热内伏,三焦怫郁\"为温疫的主要病机,贯穿于病程的始终;在治疗上须注重辛凉透邪、清热解毒、逐秽通下、清补兼施诸法合用,
六腑之中,除三焦外的其余五腑,与五脏分别具有表里关系,独余三焦一腑孤存,因而三焦被称为“孤腑”.但作者认为三焦是一贯通上下、交通左右的运行通路,其作用有三:一是使五脏精气得以互资互传互化;二是使五脏产生的代谢废物得以泄出;三是使其余五腑得到与其相表里的五脏精气之滋养.三焦看似无脏与之表里,实则与五脏均为表里,故云“孤腑不孤”.该文通过对三焦生理特点和功能、五脏精气、三焦与五脏关系的新认识,从三个角度对“孤腑不孤”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国内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与名医经验,探讨了“孤腑不孤”的临床意义.基于此,
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严峻,我国已进入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重要时期,必须牢牢抓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该文通过回顾鼻疗法在古代防治瘟疫中的相关文献记载,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结合近代流感的中医药防治,分析鼻疗法对新冠肺炎预防和治疗的可行性和优势性,进一步探讨鼻疗法防治新冠肺炎的应用价值.新冠肺炎属中医学“瘟疫”范畴,病位主要在肺,温毒之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络而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特征.鼻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
问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儿科又称“哑科”,对医者而言儿科问诊尤难把握.在临床实践中清晰的问诊思路是诊治疾病的关键之一.在中医分科发展的过程中有关儿科问诊的专科特点渐显不足,加之小儿在生理病理上与成人不同,问诊方式与内容上亦有所不同.儿科问诊主要采用直接问诊与间接问诊相结合的方法.在小儿肺系疾病问诊时以“热、咳、食、便”四字为领,再分以问诊要点与伴随症状两部分,兼问体质、旧疾与服药等,直击要点,层次分明,有助于全面把握病情.既能突出肺系疾病的临床特征,又结合了小儿生理病理
湿热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均有阐述,先秦两汉时期,奠定了湿热理论的基础,对湿热为病的治疗也有较多的临床实践,东汉末年张仲景开创了湿热辨证施治的先河;隋唐宋元时期,湿热理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方面是病因病机的完善;另一方面是宋金元时期内伤湿热理论的提出;明清时期是湿热理论发展的顶峰,尤清代中叶温病学派的兴起,使外感湿热与内伤湿热进一步区分以及在治疗上的创新,推动了湿热理论的研究,使之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理论充实、应用广泛的中医学理论.近年来,湿热所致疾病的种类较多,发病趋势升高,湿热理论越来越受到关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易袭阳位,眼位于人体高处,故眼科疾病多与风邪相关,许多眼科疾病在命名上体现了风邪致病的特点,如绿风内障、青风内障、暴风客热、风牵偏视、风热不制之病等,因此内服方剂中配伍风药是眼科的一大特色.风药具有引经报使、疏肝解郁、疏风解表、祛风养血等多种作用.在治法方面有祛风清热法与祛风散寒法,祛风清热法常用方剂有银翘散、驱风散热饮子、羌活胜风汤、金液汤、新制柴连汤、抑阳酒连散、还阴救苦汤、防风通圣散、菊花决明散、散热消毒饮等;祛风散寒法常用方剂有荆防败毒散、明目细辛汤、柴胡复生汤、驱风一字散、
动脉粥样硬化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显著.该文以《内经》“脾气散精”理论为指导,以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为启示,将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疾病的研究重心前移,探讨“脾不散精”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理变化的影响机制及“脾气散精”调控血管周围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认为“脾气散精”调控膏脂的转运过程,“脾不散精”,加重脂肪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血管周围脂肪细胞过度分化是引起脂肪沉积的重要环节,
庞敏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教师,辽宁省名中医,第三批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庞敏教授在膏方的学术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对于膏方的开具总结出“五位一体”的处方特点,在临证中结合五运六气辨天、结合体质学说辨人、结合传统及现代医学诊断辨病、结合八纲气血津液等辨证体系辨证、结合发病机理辨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以方代药调节脏腑、动静结合纠正偏颇、寒温适度调和阴阳、升降同调调节气机、顾护脾胃提高疗效、祛实纠偏及补虚扶弱以平为期的处方思路,亦重视开路方的准确运用,临床
目的 通过观察芪蛭通络胶囊联合药棒循经推按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ishemic stroke,IS)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IS恢复期患者的治疗提供客观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符合诊断标准IS恢复期且来自于南宁市中医医院的住院患者78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芪蛭通络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药物棒推经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1次/d,14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2d.记录两组治疗前(0 d)以及治疗后3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