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0日,首届广州市福彩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决赛在东方文德艺术品交易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企业、政府机构、社会组织、高等院校及主流媒体等各界人士汇聚一堂,共同见证了公益慈善项目金银铜奖和创意项目奖的诞生。
10个优质慈善项目 终极对决
有10个公益项目入围决赛,他们将按抽签顺序逐一上台进行现场展示,介绍项目详细情况,并回答专家评委的问题,专家与媒体评委根据项目申报书和现场展示,按参考指标进行评分,最后进行现场评分。项目展示完后,大众评审团上台投票给各自心仪的项目,每人一票。项目最终得分构成,专家评委满分100分,媒体评委满分50分,大众评委每票1分,每个项目最终累加得分为:专家评委平均分+媒体评委平均分+大众评委分数,最后综合评选出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3个、公益慈善创意项目奖4个。
10个优质慈善项目中,有为残障孩子打造实现艺术梦想平台的“追梦天使”项目,关注外来工健康情况的“外来工免费专项体检”,帮助困难人士解决三餐温饱问题的“爱心同盟 义起行动·爱心待餐”慈善活动,关爱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广州YMCA特殊儿童运动会”,为读写障碍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的“打开一扇门”儿童读写障碍支持计划,关怀露宿者乞讨人员的“街有佳友?穗星露宿者回归社会”,改善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素质教育的“新广州人”儿童素质教育及社区融入发展计划,针对山区孩子艺术启蒙教育的“广州市偏远山区学校艺术传播公益活动”,为身患重疾的小朋友实现愿望的“愿望成真”,以及引导自闭症儿童成长的“书”出爱·自闭症家庭支援等。每个项目现场展示精彩连连,不少感人的画面令在场观众潸然泪下。
专家点评引领项目 打造广州慈善品牌
本届大赛邀请了多位在公益慈善领域有热情和贡献的企业、行业、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代表以及高校学者等担任本次大赛的专家评委及媒体评委共17人。
专家评委按照大赛的评选指标体系对项目的团队能力、需求回应、方案策划、创新与可持续性和资源动员共五项指标进行评分。专家评委纷纷表示,本届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组委会对项目的考核公正、严格,10个项目设计贴近社会需求,创意十足,可操作性强。媒体评委从项目感染力、媒体传播效果、公众接纳度和公益品牌定位等方面来评分,并建议符合社会需求的项目应多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开拓募捐渠道,走“社企路线”,通过社会化营销来树立慈善品牌的影响力,从而带动大客户募捐来解决资金不足等问题。
通过评委们集体智慧挑出项目的不足及点评修改意见,对参赛项目日后的实施大有裨益。参赛方表示,参加这样的比赛可以结交公益慈善领域的同道人,彼此交流,互相学习,有利于慈善组织创新活动形式,受益匪浅。他们表示,公益比赛没有输赢,参与就是支持公益的一种方式,最重要是能帮助到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
万元额外奖金花落谁家大众评审团来“话事”
据悉,大赛主办方为了深入推动公益慈善回归民间,扩大社会公众参与,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易监督的公益慈善氛围,早在复赛阶段就开设了广州市慈善网络联合募捐平台,鼓励广大市民通过网上捐款、手机微信支付等便捷渠道积极参与到联合募捐活动中。在决赛阶段,主办方额外提供1万元奖金由 100位来自各行各业组成的大众评审团“话事”。大众评委给各自心仪的项目投票,每人一票,同时每一张票代表100元的奖金,票数越多,奖金就越多。
大众评审之一的80后职场女白领小叶告诉记者,她会将手中的票投给真正符合社会迫切需求的公益项目。她说:“我曾经为露宿者、乞讨者服务,甚至帮扶过亟待救济的贫病群体,知道单靠部分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任何内容、任何形式的公益项目都需要公众的认同和参与才能更有持续性。”大众评审员阿志是某企业的公益组织志愿者,在跟随公司的公益团队连续探访了几个重症患儿家庭后,深刻感受为这些孩子多做些事情特别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媒体处获知这次十强项目中有六个是惠及儿童群体的,希望用来自民间的神圣选票,选出行之有效、能持续运行下去的儿童公益项目。
大赛落幕 项目推介将延续
首届广州市福彩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的成功举办,为广州市搭建了一个综合性、创新性的公益慈善展示交流平台,为公益慈善资源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大赛在为支持、辅导、培育、发展优质公益慈善项目的同时,也为社会大众了解、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开设了一个新的窗口。
广州市慈善会秘书长汪中芳表示:“比赛之后,我们将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定期反馈信息。今后,我们将通过市慈善会联合募捐平台帮助项目筹款,并利用市慈善会影响力,向爱心企业推介获奖的项目。此外,大赛启动的联合募捐平台将继续运作下去,为扩大公众参与提供官方平台。同时,还将与项目实施组织协商,协助其通过网络公益平台筹款。”
主办方表示, 10强公益项目今后的活动进展,希望得到公众参与监督,公众只需关注广州市慈善会网站和官方微信,就可以查询了解项目的有关情况。关注“广州慈善”微信还可以通过在线拍照、留言等方式进行投诉举报。下半年,广州市慈善会也会组织专项监督,邀请捐赠人和热心市民参与其中。
同时,主办方表示会吸取本届大赛的经验,吸纳各方合理意见,改善公益慈善项目大赛机制,培育和提高广州市公益慈善组织的活力,策划和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慈善项目,真正做到“社区慈善,人人可为”。S
10个优质慈善项目 终极对决
有10个公益项目入围决赛,他们将按抽签顺序逐一上台进行现场展示,介绍项目详细情况,并回答专家评委的问题,专家与媒体评委根据项目申报书和现场展示,按参考指标进行评分,最后进行现场评分。项目展示完后,大众评审团上台投票给各自心仪的项目,每人一票。项目最终得分构成,专家评委满分100分,媒体评委满分50分,大众评委每票1分,每个项目最终累加得分为:专家评委平均分+媒体评委平均分+大众评委分数,最后综合评选出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3个、公益慈善创意项目奖4个。
10个优质慈善项目中,有为残障孩子打造实现艺术梦想平台的“追梦天使”项目,关注外来工健康情况的“外来工免费专项体检”,帮助困难人士解决三餐温饱问题的“爱心同盟 义起行动·爱心待餐”慈善活动,关爱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广州YMCA特殊儿童运动会”,为读写障碍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的“打开一扇门”儿童读写障碍支持计划,关怀露宿者乞讨人员的“街有佳友?穗星露宿者回归社会”,改善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素质教育的“新广州人”儿童素质教育及社区融入发展计划,针对山区孩子艺术启蒙教育的“广州市偏远山区学校艺术传播公益活动”,为身患重疾的小朋友实现愿望的“愿望成真”,以及引导自闭症儿童成长的“书”出爱·自闭症家庭支援等。每个项目现场展示精彩连连,不少感人的画面令在场观众潸然泪下。
专家点评引领项目 打造广州慈善品牌
本届大赛邀请了多位在公益慈善领域有热情和贡献的企业、行业、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代表以及高校学者等担任本次大赛的专家评委及媒体评委共17人。
专家评委按照大赛的评选指标体系对项目的团队能力、需求回应、方案策划、创新与可持续性和资源动员共五项指标进行评分。专家评委纷纷表示,本届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组委会对项目的考核公正、严格,10个项目设计贴近社会需求,创意十足,可操作性强。媒体评委从项目感染力、媒体传播效果、公众接纳度和公益品牌定位等方面来评分,并建议符合社会需求的项目应多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开拓募捐渠道,走“社企路线”,通过社会化营销来树立慈善品牌的影响力,从而带动大客户募捐来解决资金不足等问题。
通过评委们集体智慧挑出项目的不足及点评修改意见,对参赛项目日后的实施大有裨益。参赛方表示,参加这样的比赛可以结交公益慈善领域的同道人,彼此交流,互相学习,有利于慈善组织创新活动形式,受益匪浅。他们表示,公益比赛没有输赢,参与就是支持公益的一种方式,最重要是能帮助到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
万元额外奖金花落谁家大众评审团来“话事”
据悉,大赛主办方为了深入推动公益慈善回归民间,扩大社会公众参与,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易监督的公益慈善氛围,早在复赛阶段就开设了广州市慈善网络联合募捐平台,鼓励广大市民通过网上捐款、手机微信支付等便捷渠道积极参与到联合募捐活动中。在决赛阶段,主办方额外提供1万元奖金由 100位来自各行各业组成的大众评审团“话事”。大众评委给各自心仪的项目投票,每人一票,同时每一张票代表100元的奖金,票数越多,奖金就越多。
大众评审之一的80后职场女白领小叶告诉记者,她会将手中的票投给真正符合社会迫切需求的公益项目。她说:“我曾经为露宿者、乞讨者服务,甚至帮扶过亟待救济的贫病群体,知道单靠部分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任何内容、任何形式的公益项目都需要公众的认同和参与才能更有持续性。”大众评审员阿志是某企业的公益组织志愿者,在跟随公司的公益团队连续探访了几个重症患儿家庭后,深刻感受为这些孩子多做些事情特别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媒体处获知这次十强项目中有六个是惠及儿童群体的,希望用来自民间的神圣选票,选出行之有效、能持续运行下去的儿童公益项目。
大赛落幕 项目推介将延续
首届广州市福彩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的成功举办,为广州市搭建了一个综合性、创新性的公益慈善展示交流平台,为公益慈善资源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大赛在为支持、辅导、培育、发展优质公益慈善项目的同时,也为社会大众了解、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开设了一个新的窗口。
广州市慈善会秘书长汪中芳表示:“比赛之后,我们将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定期反馈信息。今后,我们将通过市慈善会联合募捐平台帮助项目筹款,并利用市慈善会影响力,向爱心企业推介获奖的项目。此外,大赛启动的联合募捐平台将继续运作下去,为扩大公众参与提供官方平台。同时,还将与项目实施组织协商,协助其通过网络公益平台筹款。”
主办方表示, 10强公益项目今后的活动进展,希望得到公众参与监督,公众只需关注广州市慈善会网站和官方微信,就可以查询了解项目的有关情况。关注“广州慈善”微信还可以通过在线拍照、留言等方式进行投诉举报。下半年,广州市慈善会也会组织专项监督,邀请捐赠人和热心市民参与其中。
同时,主办方表示会吸取本届大赛的经验,吸纳各方合理意见,改善公益慈善项目大赛机制,培育和提高广州市公益慈善组织的活力,策划和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慈善项目,真正做到“社区慈善,人人可为”。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