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剧《铁梨花》2010年岁末夺得收视冠军,该剧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暗合了观众因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心理认同感:对儒家文化中孝道的歌颂弘扬;对侠文化中大侠的心灵幻梦;对爱国主义中抗日英雄的灵魂寄托。
关键词:《铁梨花》;孝;义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1—102—03
2010年度电视剧《铁梨花》在岁末年初之交夺得收视冠军,该剧之所以大获人心,与两位演技精湛的实力派演员是分不开的,当然好的剧本是演员成功的前提。该剧最大的特色就是:传奇。它精彩演绎了传奇人物的传奇经历,让两个传奇男女角色深入人心。该剧如此火爆,跟文学剧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密切相关。按照导演兼编剧郭靖宇的说法:男主角是一个中国文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角色。显然,该剧所富于的传奇色彩,曲折跌宕、出入意料的故事情节,血肉丰满、性格复杂、生动鲜活的人物,无疑是它成功最重要的元素。除此之外,我认为该剧包含和体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传统美德,使该剧具有深厚的文化性和亲民性,该剧浓墨重彩地表现和渲染了三个传统文化主题:(1)儒家思想中的孝道。(2)自古以来侠文化中的义气。(3)龙的精神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这些文化主题,通过人物、故事的演绎,让每一个看过该剧的国人感动、感慨、热血沸腾、血脉喷张。
一、百行孝为先
每个看过该剧的观众无不对赵元庚的孝顺所感动,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男主角磕头的场景。无论任何场合,在重逢、离别、请安时,高大威猛的赵元庚都要给他的母亲磕头。在他心目中是“天大地大不如娘大,妻好儿好不如娘好”。而这绝对不是形式上的作秀,通过行动可以证明:他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孝子,着实让观众感动。孝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何为孝?《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这个解释是以“孝”的小篆字形为依据的。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许慎的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如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浅说》分析的更有趣:像‘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这是孝的一般含义。但是若从文化的其他要素如宗教哲学的视野,从孝发生的初始含义再做细究,孝顺的含义还不仅于此。还有另外两种含义: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铁梨花》贯穿始终的一个传奇点就是盗墓,盗墓本身就是不尊祖敬宗的表现,所以也是该剧批判的对象。该剧贯穿的另一个点就是生子,赵元庚有六个老婆,之所以娶了那么多,不是因为赵好色,而是因为老婆们总生不了儿子。这绝对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孟子·离娄上》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自古都把传宗接代摆在首位。在古代社会,孝是保障人口绵延的一套规则,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要把组织家庭,生育子女当作义不容辞的义务。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植根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显著特色之一。据文献记载,孝大约产生或者说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义指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和生儿育女、延续生命。至孔子,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但它的立体部分仍不失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历史遗产。《孝经》中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做人的根本。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首先表现为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肯定和对血缘关系的眷恋。《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珍视生命,首先要珍视自己的身体,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也是父母、祖宗生命的延续,同时也是开启家族生命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孝是人类亲代之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相互保护机制。
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在所有的优秀品德中,孝是最基本的善良。百行孝为先,意思是孝优先于其他品行,以孝为安身立命之根本,与亲朋师友相处之道皆可由孝道推演而来。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孝先行,人才能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铁梨花和赵元庚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就是:孝顺。因为孝顺,被赵元庚看上而免于一死,传达了孝顺这一善行给人们带来的善果。同样是铁梨花的两个儿子:一个孝,落脚很好;一个不孝,命丧黄泉。让人震撼的一出戏:面对唯一的独苗孙子栓子不孝拿枪逼老太太交出鸳鸯枕,赵老太太怒斥到:“呸!像你这样的混账,我宁愿断子绝孙。”让人感慨啊,快入土的老人如此溺爱独苗孙子,但是如果没有了做人基本的人性,便大义灭亲,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二、侠义行天下
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个体从懂事时起,就无不沉浸在影视作品所营造的武侠文化习俗的相关事项与熏染之中,心中多少都记忆、沉留着相当数量的侠义故事,而慕侠尚义作为一种潜在的心里趋向,又极为符合人的原始攻击本能和英雄渴慕。正是这种深厚持久的慕侠习俗,使得武侠成为中国人的心灵幻梦、灵魂寄托。《铁梨花》的导演兼编剧郭靖宇先生也许是一个铁杆儿的武侠痴迷者,除了塑造了一个江湖奇女子铁梨花,还有一批英雄侠士:大侠梁飞虎、义士色子、勇士梁牛旦、抗日枭雄赵元庚。这些英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讲义气。“仗义”几乎是赵元庚最欣赏的品质,也是他的经典口头禅。因为仗义,他放过了很多本来他要杀的人。也是因为仗义,铁梨花遇到厂牛死之交色子而多次脱险。
中国自古以来,侠文化有它自己的发展历程。“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的《五錳》:“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中“游侠”“私剑”并称,而“带剑者”的特征是“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后世关于“侠”的观念在此出露端倪。但一直到《史记》的《游侠列传》,“侠”的基本特征才被较为精细地勾勒出来。因此,后世谈“侠”者大多本于此:“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侠,是武侠的简称。梁羽生说得最消楚:“我以为在武侠小说中,‘侠’比‘武’应该更为重要,‘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侠’是目的,‘武’是达成‘侠’的手段。与其有‘武’无‘侠,,毋宁有‘侠’无‘武’。”侠是武 侠文化的渊薮,中国武侠精神可以说最早起源于报恩意识,先秦时代的游侠知恩必报,士为知己者死。他们恩怨分明,睚眦必报,体现了侠土的快意思仇。名气大者如荆轲、聂政。汉魏六朝时代的豪侠崇尚“重信守诺、舍己助人”的品德,他们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重信轻命,任侠横行。隋唐时代的隐侠,矫若神龙,广交豪杰,颇具仙风道骨,他们“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两宋以来的义侠,秉承忠义,为民除害,疾恶如仇,为国为民。
自宋以后,武侠精神由“侠义”观一转而成“忠义”观,武侠精神原来已有的种种传统并没有变化,只是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更为成熟了。所谓武侠的忠义观,就是武侠除了以前的种种侠义观之外,还添了两条:对国家民族忠,对朋友兄弟义。后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浓重江湖义气。他们为知心朋友可以承担任何义务,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绿林社会内部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也是江湖义气的体现。江湖义气对近现代的大众文化影响很大。金兰结义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铁梨花》中的色于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拜把兄弟,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最尊崇的人就是义士关公。而铁梨花这个奇女子跟一般女子的不同之处也是因为她是一个拥有琴心剑胆的义士。江湖义气虽然是武侠精神的一个方面,但同古典的侠义观相比,它是一种狭隘化了的武侠精神。古典的侠义观念里不但要有恩必报,而且千里救急,不吝其生,而不管所帮助的对象是否与自己关系密切。而江湖义气只将要尽义务的对象局限于朋友,有的还只局限于结义兄弟,并且也不管朋友行事是否符合正义的标准,只一味地强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与武侠精神当中的侠义传统颇为不合,因此,尽管它在平民社会中很有市场,却不值得作为武侠精神的精华来加以弘扬。
传统武侠的最高伦理准则与儒家的最高伦理取向相结合,就形成了武侠精神的最高境界——“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所谓“大侠”精神,就是指武侠信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儒家伦理,同时又坚奉侠义传统,将武技和侠义观念运用到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众谋利的行为中去,也就是指一种儒化的“侠义”观。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在其作品《射雕英雄传》中塑造了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并借郭靖之口说出他的侠义观:“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里的“大侠”精神就是侠义传统与儒家的最高价值标准完美结合的产物,是成熟完美的武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最高伦理标准和价值取向。《铁梨花》中让人肃然起敬的一个人物就是梁飞虎,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大侠,真正的大英雄。而具有“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的武侠形象,则成为观众心目中最完满的人格象征,是具有完美道德的理想英雄,为千百年来的国人所向往和推崇。
现代社会,尽管侠士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早已不复存在,可人们对武侠世界的兴趣却有增无减,主要原因可能有,一是因为侠士所体现的优秀品格,如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忠于知己、一诺千金、舍生取义等,已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为人们所赞赏、追求。二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不如意,如贪赃枉法、恃强凌弱、坑蒙拐骗、背信弃义等丑恶现象的存在,加上其他天灾人祸的发生,民间苦难尚未根除,这些构成了人们憧憬侠士降临救世的客观社会基础。三是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压抑成性,武侠世界爱憎分明的快意思仇让人有酣畅淋漓的快感。这也是《铁梨花》这部传奇大剧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三、“我血溅轩辕”
打开电视,满眼的都是抗日大剧,一个比一个惨烈、离奇、热血沸腾、血脉喷张。无疑《铁梨花》也是一部抗日大剧。而对抗日剧的热衷源自导演郭靖宇的两个心愿:一是居安思危,提醒国人不忘国耻,二是树立接地气的英雄,让观众都能去追随英雄梦想。抗日让梁飞虎这个义侠彻底地转变成为国为民的大侠,让狼性十足的军阀头子赵元庚成为抗日英雄。
爱国之心,古往今来,各民族所需所具,然中国为最,这是有史可鉴,举世公认的。热爱祖国,是千百年来国人一直视为最崇高和最珍贵的美德,作为人的立身处世、治事、树业的至上道德标准,已成为古今人之共识和亿万人之行为准则。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为基本最为永恒的原动力与加速器。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整个中华民族大厦皆以“爱国”二字奠基,百年近代史,国人以泪写之;八载抗战史,国人以血谱之。中华民族能从贫穷落后中跳出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靠的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奋斗拼搏的顽强精神,而一切源于爱国之心。正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董跃忠,武侠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社,1995
(责任编校:李亚绒)
关键词:《铁梨花》;孝;义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1—102—03
2010年度电视剧《铁梨花》在岁末年初之交夺得收视冠军,该剧之所以大获人心,与两位演技精湛的实力派演员是分不开的,当然好的剧本是演员成功的前提。该剧最大的特色就是:传奇。它精彩演绎了传奇人物的传奇经历,让两个传奇男女角色深入人心。该剧如此火爆,跟文学剧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密切相关。按照导演兼编剧郭靖宇的说法:男主角是一个中国文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角色。显然,该剧所富于的传奇色彩,曲折跌宕、出入意料的故事情节,血肉丰满、性格复杂、生动鲜活的人物,无疑是它成功最重要的元素。除此之外,我认为该剧包含和体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传统美德,使该剧具有深厚的文化性和亲民性,该剧浓墨重彩地表现和渲染了三个传统文化主题:(1)儒家思想中的孝道。(2)自古以来侠文化中的义气。(3)龙的精神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这些文化主题,通过人物、故事的演绎,让每一个看过该剧的国人感动、感慨、热血沸腾、血脉喷张。
一、百行孝为先
每个看过该剧的观众无不对赵元庚的孝顺所感动,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男主角磕头的场景。无论任何场合,在重逢、离别、请安时,高大威猛的赵元庚都要给他的母亲磕头。在他心目中是“天大地大不如娘大,妻好儿好不如娘好”。而这绝对不是形式上的作秀,通过行动可以证明:他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孝子,着实让观众感动。孝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何为孝?《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这个解释是以“孝”的小篆字形为依据的。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许慎的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如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浅说》分析的更有趣:像‘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这是孝的一般含义。但是若从文化的其他要素如宗教哲学的视野,从孝发生的初始含义再做细究,孝顺的含义还不仅于此。还有另外两种含义: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铁梨花》贯穿始终的一个传奇点就是盗墓,盗墓本身就是不尊祖敬宗的表现,所以也是该剧批判的对象。该剧贯穿的另一个点就是生子,赵元庚有六个老婆,之所以娶了那么多,不是因为赵好色,而是因为老婆们总生不了儿子。这绝对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孟子·离娄上》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自古都把传宗接代摆在首位。在古代社会,孝是保障人口绵延的一套规则,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要把组织家庭,生育子女当作义不容辞的义务。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植根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显著特色之一。据文献记载,孝大约产生或者说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义指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和生儿育女、延续生命。至孔子,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但它的立体部分仍不失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历史遗产。《孝经》中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做人的根本。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首先表现为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肯定和对血缘关系的眷恋。《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珍视生命,首先要珍视自己的身体,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也是父母、祖宗生命的延续,同时也是开启家族生命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孝是人类亲代之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相互保护机制。
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在所有的优秀品德中,孝是最基本的善良。百行孝为先,意思是孝优先于其他品行,以孝为安身立命之根本,与亲朋师友相处之道皆可由孝道推演而来。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孝先行,人才能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铁梨花和赵元庚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就是:孝顺。因为孝顺,被赵元庚看上而免于一死,传达了孝顺这一善行给人们带来的善果。同样是铁梨花的两个儿子:一个孝,落脚很好;一个不孝,命丧黄泉。让人震撼的一出戏:面对唯一的独苗孙子栓子不孝拿枪逼老太太交出鸳鸯枕,赵老太太怒斥到:“呸!像你这样的混账,我宁愿断子绝孙。”让人感慨啊,快入土的老人如此溺爱独苗孙子,但是如果没有了做人基本的人性,便大义灭亲,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二、侠义行天下
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个体从懂事时起,就无不沉浸在影视作品所营造的武侠文化习俗的相关事项与熏染之中,心中多少都记忆、沉留着相当数量的侠义故事,而慕侠尚义作为一种潜在的心里趋向,又极为符合人的原始攻击本能和英雄渴慕。正是这种深厚持久的慕侠习俗,使得武侠成为中国人的心灵幻梦、灵魂寄托。《铁梨花》的导演兼编剧郭靖宇先生也许是一个铁杆儿的武侠痴迷者,除了塑造了一个江湖奇女子铁梨花,还有一批英雄侠士:大侠梁飞虎、义士色子、勇士梁牛旦、抗日枭雄赵元庚。这些英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讲义气。“仗义”几乎是赵元庚最欣赏的品质,也是他的经典口头禅。因为仗义,他放过了很多本来他要杀的人。也是因为仗义,铁梨花遇到厂牛死之交色子而多次脱险。
中国自古以来,侠文化有它自己的发展历程。“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的《五錳》:“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中“游侠”“私剑”并称,而“带剑者”的特征是“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后世关于“侠”的观念在此出露端倪。但一直到《史记》的《游侠列传》,“侠”的基本特征才被较为精细地勾勒出来。因此,后世谈“侠”者大多本于此:“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侠,是武侠的简称。梁羽生说得最消楚:“我以为在武侠小说中,‘侠’比‘武’应该更为重要,‘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侠’是目的,‘武’是达成‘侠’的手段。与其有‘武’无‘侠,,毋宁有‘侠’无‘武’。”侠是武 侠文化的渊薮,中国武侠精神可以说最早起源于报恩意识,先秦时代的游侠知恩必报,士为知己者死。他们恩怨分明,睚眦必报,体现了侠土的快意思仇。名气大者如荆轲、聂政。汉魏六朝时代的豪侠崇尚“重信守诺、舍己助人”的品德,他们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重信轻命,任侠横行。隋唐时代的隐侠,矫若神龙,广交豪杰,颇具仙风道骨,他们“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两宋以来的义侠,秉承忠义,为民除害,疾恶如仇,为国为民。
自宋以后,武侠精神由“侠义”观一转而成“忠义”观,武侠精神原来已有的种种传统并没有变化,只是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更为成熟了。所谓武侠的忠义观,就是武侠除了以前的种种侠义观之外,还添了两条:对国家民族忠,对朋友兄弟义。后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浓重江湖义气。他们为知心朋友可以承担任何义务,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绿林社会内部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也是江湖义气的体现。江湖义气对近现代的大众文化影响很大。金兰结义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铁梨花》中的色于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拜把兄弟,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最尊崇的人就是义士关公。而铁梨花这个奇女子跟一般女子的不同之处也是因为她是一个拥有琴心剑胆的义士。江湖义气虽然是武侠精神的一个方面,但同古典的侠义观相比,它是一种狭隘化了的武侠精神。古典的侠义观念里不但要有恩必报,而且千里救急,不吝其生,而不管所帮助的对象是否与自己关系密切。而江湖义气只将要尽义务的对象局限于朋友,有的还只局限于结义兄弟,并且也不管朋友行事是否符合正义的标准,只一味地强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与武侠精神当中的侠义传统颇为不合,因此,尽管它在平民社会中很有市场,却不值得作为武侠精神的精华来加以弘扬。
传统武侠的最高伦理准则与儒家的最高伦理取向相结合,就形成了武侠精神的最高境界——“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所谓“大侠”精神,就是指武侠信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儒家伦理,同时又坚奉侠义传统,将武技和侠义观念运用到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众谋利的行为中去,也就是指一种儒化的“侠义”观。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在其作品《射雕英雄传》中塑造了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并借郭靖之口说出他的侠义观:“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里的“大侠”精神就是侠义传统与儒家的最高价值标准完美结合的产物,是成熟完美的武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最高伦理标准和价值取向。《铁梨花》中让人肃然起敬的一个人物就是梁飞虎,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大侠,真正的大英雄。而具有“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的武侠形象,则成为观众心目中最完满的人格象征,是具有完美道德的理想英雄,为千百年来的国人所向往和推崇。
现代社会,尽管侠士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早已不复存在,可人们对武侠世界的兴趣却有增无减,主要原因可能有,一是因为侠士所体现的优秀品格,如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忠于知己、一诺千金、舍生取义等,已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为人们所赞赏、追求。二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不如意,如贪赃枉法、恃强凌弱、坑蒙拐骗、背信弃义等丑恶现象的存在,加上其他天灾人祸的发生,民间苦难尚未根除,这些构成了人们憧憬侠士降临救世的客观社会基础。三是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压抑成性,武侠世界爱憎分明的快意思仇让人有酣畅淋漓的快感。这也是《铁梨花》这部传奇大剧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三、“我血溅轩辕”
打开电视,满眼的都是抗日大剧,一个比一个惨烈、离奇、热血沸腾、血脉喷张。无疑《铁梨花》也是一部抗日大剧。而对抗日剧的热衷源自导演郭靖宇的两个心愿:一是居安思危,提醒国人不忘国耻,二是树立接地气的英雄,让观众都能去追随英雄梦想。抗日让梁飞虎这个义侠彻底地转变成为国为民的大侠,让狼性十足的军阀头子赵元庚成为抗日英雄。
爱国之心,古往今来,各民族所需所具,然中国为最,这是有史可鉴,举世公认的。热爱祖国,是千百年来国人一直视为最崇高和最珍贵的美德,作为人的立身处世、治事、树业的至上道德标准,已成为古今人之共识和亿万人之行为准则。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为基本最为永恒的原动力与加速器。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整个中华民族大厦皆以“爱国”二字奠基,百年近代史,国人以泪写之;八载抗战史,国人以血谱之。中华民族能从贫穷落后中跳出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靠的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奋斗拼搏的顽强精神,而一切源于爱国之心。正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董跃忠,武侠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社,1995
(责任编校:李亚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