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寻找失落的“根”和“魂”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生动鲜活的民间艺术,向来被誉为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守护好的“根”和“魂”。但是,“今天,残存的古老民俗正面临前所未有剧烈的文化转型危机”,“对于这些积淀数千年的民俗‘活化石’,若不能及早、尽快、大量进行调查、记录和保存,三五年后。许多珍贵的民俗事物或都将永远由乡野中消失无踪”。从1986年起,画家杨先让率领考察隊十四次深入黄河流域,从黄河上游一直搜索到黄河人海口,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省(区)。在河南开封,杨先让为朱仙镇年画所着迷,这是一种曾经也让鲁迅先生着迷的木刻画。其间,他们更数度出入民俗活动特别丰富的黄河中游地带,如新绛、华县等地。持续四年的黄河民艺考察所“累积的成绩是丰硕无比的”,连黄永玉、陈丹青等大家都被“震傻了”。
  黄河是母亲河,依黄河而居的先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它们从邈远的史前时期,绵延数千年,植根于老百姓的日常,随同生活而变迁,但随着手艺人的相继逝世以及传承的断裂,很多技艺几近灭绝。杨先让认为:“民间艺术的消失是世界性的,留存民间艺术的难题也是世界性的……社会形态变了,生长它的东西已经没有了,现在只能赶紧研究起来,把它变成一门学问。”《黄河十四走》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间艺人(如刘兰英剪纸、苏兰花剪纸、潘京乐皮影等),为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资料。这“是90年代,也是此前半个世纪中国最为周正而用心的民间艺术图文集,其内容和体裁,介于田野调查、文本分类、历史综述、美学阐发之间”(陈丹青语)。在自称“被震傻了”的黄永玉老先生看来,“《黄河十四走》点明了研究民间艺术的一个方向、一个方法。是一个铁打的、无限远大的可能性,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
  《黄河十四走》以真切的文字和鲜活生动的图片,记录下散落在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让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传唱。“大自然本身丰富多彩,作为反映思想意识形态的艺术更应该万紫千红。”杨先让认为,在那没有被发掘的厚土中,宝藏多着哪。掉在任何一个方位上便会沉迷得一辈子都不想爬出来。黄河十四走。杨先让不但被历史悠久和黄河水土浸泡过的民俗文化所感动,还被民间艺人特有的艺术气质、艺术境界所震撼。1987年8月,他们到陕西华县考察民艺,“正巧,文化馆从农村请来一台皮影班子”。“锣鼓丝弦响了,开唱了。我‘惊呆了’:‘生、净、旦、末全由一个人担任……唱得忘我人情……眉宇眼神千情涌流;嗓音浓重而沙哑……我深深被迷住了。”’用杨先让的话说,“真正的那个美,真正的声情并茂,那断断续续的腔调。真是绕梁三日”。黄河十四走,杨先让结识了很多民间艺人,他们艺术水平之高妙令杨先让感到震惊,却因为后继无人、“就要失传了”的残酷现实又着实感到担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散落在黄河流域的民俗艺术,就像五彩缤纷的宝石在古老的大地上熠熠生辉。从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到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诸省,一路跋涉,一路寻访、考察、记录,几万字的笔记、数千张照片、上百种民间艺术收集及难忘的调查体验凝结在一起,颇有“当年梁思成、林徽因为传统建筑的那一走,罗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叶恭绰龙门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点明了研究民间艺术的一个方向,一个方法,是一个铁打的、无限远大的可能性”(黄永玉语)。任何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梳理都涵盖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文献,二是文物,三是民间艺术。然而在相当大的文化群体中,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第三个层面往往被轻视甚至成为遗忘的角落。而杨先让的《黄河十四走》恰恰是对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传统民间艺术的拯救,并以质朴真切的文字、鲜活生动的图片的形式,使之至少在文献著作中得以经久不息地传唱下去。
其他文献
阳春一日,橘树对桃树说:“别看你姹紫嫣红,出尽风头,有道是‘三月桃花满树红,风吹雨打一场空’。”  桃树不以为然地回答道:“这你就不懂了,我虽然花期短暂,可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啊!”  橘树不无讽刺地说:“什么千金、万金。桃子采摘完了之后,你就只剩下一副瘦筋了。”  桃树盈盈一笑说道:“看事物不要只看表象,要看本质。古往今来,赞美桃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如唐朝诗仙李白的‘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白
期刊
我在园子里种了一棵月季一棵腊梅,长得很茂。我常把吃剩的肉、鱼等隔夜菜当作“荤肥”埋进两棵树的根部想让它们腐烂了给植物补充营养。可每次,第二天就发现树根的土被挖出了深深的洞,“荤肥”被偷盗一空。几次以后,我晓得一定是猫们干的。杜区里有很多流浪猫,它们也需要生存呀。我就不再把剩下的荤菜当肥料施,干脆把它们放在盆子里供作猫们的免费自助餐。果然,翌日,盆子里的剩菜“销售”一空,我很开心。  社区里有业主讨
期刊
富有是什么?富有可以是拥有富丽堂皇的住宅、别致精美的花园、豪华雅致的潜艇,也可以是仅有简陋却也安静的茅屋、狭小却可观星的院落、门前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溪……  不一样的人,崇尚不一样的富有。  我所崇尚的富有,不是前者,而是后者,因为它与生命相关。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陶渊明的富有,即在于拥有田园之美、自然之趣,以及由此映照出来的生命的富有。  生命的富有,并非显耀荣华,除非这荣华耀自心灵深处。  陶渊
期刊
最近这两年,老爸和老妈相继退休,离开工作了几十年的岗位,我和姐姐唯恐他们会因此陷入失落,于是费尽心思、各种计划,想让他们能拥有幸福的晚年。  姐姐在南方上大学时和姐夫相识相恋,婚后她就留在当地生活,小夫妻共同打拼了几年之后,按揭了一套临海的房子。拿到钥匙的第一天,姐姐就兴致勃勃给爸妈打电话,极力邀请他们去住:“我们上班的地方离家远,只有周末才回家,房子闲着也是闲着,你们来住,站在窗前就能看到大海,
期刊
已故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在《剑桥中国史》中说:19世纪的鸦片贸易是“近代史上为时最久的、最有系统的犯罪行为”。此乃不刊之论矣!  清廷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思联络外邦。自然也就不主张通商贸易。在外邦频频“叩门”的情形下,清廷出于“施恩”予以“抚绥”,设立了所谓一口通商制度,外国人仅可在广州十三行做买卖。(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后才有“五口通商”)在通商贸易中,真正腐蚀中国社会的洋货是鸦片,如18
期刊
几何学上的直线有着无法描述的纤细苗条,在教科书上,我们能清晰地看见她,却无法测量得它的宽度。但现实中的直线却粗细胖瘦千姿百态,她的腰可以粗如屎篁(从前厕所里贮粪便的巨型木桶),也可以纤如楚王宫中的小蛮腰。甚至细如发丝。因此,我们在教科书上学得精通的直线知识,拿到现实世界使用。便傻了眼。何况我们古代的儒生只钻研“四书五经”。几乎不碰几何——安徽桐城县令(姑且叫他卫流铭)便遭遇了这样的尴尬。  康熙年
期刊
切开一只从老家抱回的大南瓜,丝丝缕缕的瓤儿粘着白亮的瓜籽,赫然眼前,与艳黄的瓜肉一起,向我炫耀:我很甜哦!果然,熬好的南瓜粥不仅色浓味香,喝一碗,更是甜在心尖。  经验驱我吆喝女儿:快来和我一起掏瓜籽,晾干收好,待来年,咱们种几蓬甜南瓜!女儿不以为然:种瓜?往哪儿种?是啊,住城里,哪儿有地?我笃定地说:那,来年带你回老家,种到山脚下!女儿立时兴奋地与我一起掏完、洗净、晾好,一颗一颗数着南瓜籽,眼里
期刊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其编纂的《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冯梦龙如此解释“三言”的命名:“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  “导愚”“适俗”“习之不厌,传之可久”,今读之,仍有借鉴意义。 
期刊
玉工得到一大块白玉,欣喜若狂,他立即动手雕琢玉佩。在雕琢玉佩的过程中,玉工思绪万千,琢磨起白玉的价值与玉佩的价格。白玉无瑕,自然价值连城,如果能打磨掉玉石上的天然瑕疵,玉佩一定能卖个好价钱。玉工暗自欢喜,停止雕琢,自鸣得意,哼着小曲,用力打磨玉石中间的瑕疵,磨着磨着,咔嚓一声,玉石碎了,碎得不成样子,变成毫无利用价值的石渣。  狗看外人低  看门狗冒犯贵客,被来客的保镖暴打,被主子责骂,被老猫讥笑
期刊
常常有人讥笑他人对什么问题只是一知半解。听他们的话语,一个人无知无解没有什么,甚至是可爱的,有一知半解反而是可笑的。性急的听了他们的话,恨不得立即将仅有的一点知与解从脑子里赶走。  然而,一个有一知半解的人就真的那么可笑吗?  我的一个邻居只有小学文化水平。说他对医学一知半解。那就是恭维了他。也不是说对医学一无所知,比如,他还知道中风后一定要抓紧黄金八小时(不是听医生说的,不是从书上看到的,是在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