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消费本身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同时也具有伦理意义。信用卡消费作为消费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虽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正面效应,但在伦理道德上却存在着严重的负面效应。本文着重从信用卡消费的种种后果进行探析,对其进行伦理解读,并提出解决其负面效应的道德路径。
【关键词】消费;信用;伦理
由于信用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消费文化对我们生活的渗透,信用卡消费成为一种新型消费方式在社会中受到追捧。“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样的一种消费观念,借自身的信用进行提前消费。信用卡消费的出现,加快了生产交换的速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信用卡消费的普及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效应。
一、信用卡消费的负面效应
1、与幸福生活背道而驰
信用卡消费一族中,有一种人叫“卡奴”①,“卡奴”一族因过度消费收不抵支而债台高筑,陷入以卡养卡的恶性循环中。“卡奴”一族中也存在着许多低收入或失业家庭,他们不得不通过透支方式使用信用卡来保障自己的生存需要,而双卡循环利率又高达18%到20%,结果债务迅速增加,在无法按时归还银行欠款同时又无法忍受银行催款的情况下,许多“卡奴”便因为精神压力过大,纷纷走上自杀的道路。据台湾媒体公布的资料,2005年,台湾就有4千多人自杀。2006年一个月内,因为卡债压力而烧炭自杀的人就超过40个。与此同时,社会犯罪也在急剧上升,“卡债后遗症”在台湾已经成为一股趋势蔓延开来。这些人的生活已经与“幸福”遥遥不可及了。
我们知道,社会风气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表现出的是人们的普遍行为。一旦风气形成之后,社会群体意识运行就带有了巨大的惯性,因而具有持续性,并对社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错误的消费现象滋长了享乐主义,使得社会风气败坏,影响甚大。享乐主义把挥霍金钱作为追求幸福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把趋利避害、趋乐避苦作为人生的目的。享乐主义在社会群体中存在,则会恶化经济运行和败坏道德风气。错误的消费心理刺激着人们的趋利本性,使得人们“一切向钱看”,把整个社会风气物化了,直接造成整个社会关系失序,人的心理也严重失衡。部分消费者放任自我,超前消费,肆意挥霍,想通过购物来显示地位和身份,这样的消费超前,必然会带来物价上涨,促成通货膨胀。高消费则积累减少,发展资金投入少,则技术进步速度慢,生产资料投入不科学、不合理,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合理构建。
2、与生态环境背道而驰
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是“戒奢崇俭”的,“成由勤俭败由奢”已经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生活箴言和人生的座右铭。过去我们的生活是一种积累性消费,以“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来经营生活。如今,信用卡的产生,使得消费不再需要以自身的存款和工资多少作为前提。人们往往可以利用信用卡的便利快捷,提前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于是人们开始不停的更换手中所拥有的消费品,改变了最初的消费方式,大量消费成为必要,奢侈品消费变成必须。如此下去,便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地球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地球的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众所周知,地球上可以供人类使用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不但非再生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现代消费方式将人的消费脱离于生态系统之外,将资源环境排斥于消费活动之外,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导致人的生存危机。人类有追求高质量的、幸福生活的权利,不能满足人正常生活需要的消费是非人性的,因为当人类连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都无法满足时,人就不可能有体面地生活,也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人类应该追求更加富裕和幸福的生活,应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关键是是否正当,如若消费是超出了正常的生活需要,超出了生态所能承受的最大的限度,那么这种消费就是非正当也不合理的。当自然生态系统所受的冲击越大,引发自然生态系统失衡、紊乱、崩溃的可能性就越大,其结果最终就是人类自身的毁灭。
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一书中写到,对消费者个体来说“也许住房面积扩大了,但是失去了蓝天,失去了绿地,失去了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环境,蜗居在钢筋水泥的密林之中;也许吃的肉食大大增加,但是失去了营养的平衡,少摄食了维持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粗纤维和矿物质;也许人们更多地以车代步,节省了大量用于交通的时间,但是缺少了运动,缺少了与大自然地接触;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人们牺牲了闲暇时间,牺牲了亲情和友情的交流,也牺牲了健康”[1]。人的需求在欲望的诱导下不断挣脱正常生理极限后,就演变成了一种超常的欲望。经济的发展,信用的扩张,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金钱上的代价,更是精神上的代价,环境上的代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人类的消费活动,对消费活动的评价如若缺乏生态绿色的维度,在人与自然矛盾突显的今天必定会失之偏颇。
二、信用卡消费的伦理规制
信用卡消费的不合理走向,不仅会对我们的生活品质造成影响,而且也会使我们生活的大环境遭受困境。基于此,对于信用卡消费的伦理规制刻不容缓。
信用卡的产生是信用经济发展的一个进步,也是加快生活步伐的一个快捷手段。而信用卡消费中最大的弊端就是持有者未能进行适度消费,而造成了一连窜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需要倡导适度消费的生态理念来解决信用卡消费中所产生的后果。
联合国环发大会在1992年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2]换句话说,就是消费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地球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重塑健康的适度的消费理念。
适度消费是一种合理消费,是对环境友好的体现。它不是对物质资源的无止境占有,也不是绝对的低消费,而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所必需,同时又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健康消费方式。适度消费的上限应该是“资源和生态的边界”,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应对自然资源负有适度使用的责任。如若人们不断追求欲望的无限制扩大,在满足生活所必需之外去追求过多的侈靡生活,则会给人的生存境界带来困扰,因为物质的过度消费往往是与精神的消费不足与萎缩为代价的。
在我国很早就有了适度消费的萌芽。儒家虽然劝诫人们要节俭自制,不可纵欲而为、奢侈放荡,但也不主张那种毫无原则、毫无限度的节俭。如荀子不仅反对墨子式的节俭,而且也反对齐桓公式的挥霍无度。《管子》的作者虽然也主张奢靡消费观,但同时他也倡导适度消费思想。他说:“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不知量,不知节不可谓之有道。”[3]意思就是如果过于节俭,就会导致社会商品需求量的减少,也会造成物品价格下跌,从而妨害生产发展;如果过度消费,又会促进商品需求量的增加,造成物品耗费太多,财物缺乏,所以他提倡俭侈有度的适度消费观。
国外适度消费思想也由来已久了。德国著名伦理学家包尔生在《伦理学体系》一书中指出,伦理道德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适度和中道的问题。符合中道并且适度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同样,消费也要适度,适度消费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因为消费不足或消费过度都是不可取的,都会践踏人的存在尊严与自由。前者无法为人类提供正常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使人健康的体魄与健全的智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后者将消费作为人生活的唯一目的,从而奢侈无度、挥霍浪费,使消费存在着异化于人、全面驾驭人的真实危险性,这必将使人丧失自己的主体地位。“过度与不及是过恶的特征,适度是德性的特征。”[4]适度消费是消费行为的伦理准则与理性规制,禁欲与纵欲都是不合宜的,唯有朴素而又宽裕、慷慨而又乐善好施才是合适的品德。黑格尔也说:把握度对于实际生活,“特别是对伦理关系也异常重要。例如,就用钱而论,在某种范围内,多用或少用,并不关紧要……一经越过,用得太多,或用得太少,就会引起质的改变。”[5]《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到“善”应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折中的量。他认为,“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性,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征。”我国古代儒家孔子将中庸视为最高的境界,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其意旨在说明我们要做到恰如其分。同样,适度消费也是在“超前消费”和“消费不足”中酝酿而生的,它在节俭消费与侈靡消费中寻找到了最佳点。过于节俭会使消费欲望得不到满足,社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但侈靡消费的“卡奴”们不考虑自己的还债能力负债消费,到最后让自己陷入欠债的深渊中也是非理性的。因此适度消费不是这两者简单的折中,它绝不是在“节俭”和“奢侈”中找一种平衡点,也不是有些消费伦理学家所说的“节俭就是合理”,适度消费是一种积极的消费伦理观,它是将节俭和合理消费统一起来的消费伦理规范,是代表了一种新的消费伦理、新的价值观念,是对现实消费的一种理性指导。
另外,应当指出,适度消费中的“度”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它总是受制于生产力水平、习俗风尚等社会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时代某种消费方式可能是适度的,但是在另一时代可能就是一种奢侈的或是非人道的消费行为。因此,在确定这个“度”时,不同的国家应综合考虑现实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等等因素,促进人消费方式的合理化。而在当代中国,适度消费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人的健康生存为底限,以生态承载力为极限,以社会公平为保证,以个体身心和谐为目标,从而使消费活动真正成为一种符合人类生命意义的方式,即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也能将人的真善美结合起来的消费方式。
注释:
①数据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19061.htm卡奴,又称卡债族,中国大陆民间亦作讽刺或自嘲使用,指因为使用信用卡、现金卡透支消费,月薪或收入无法将支出的部分摊平,首期只能缴部分的金额,之后需给付金融机构循环利息、违约金、手续费等、费用而背负高额卡债,个人财务周转不灵的人.
参考文献:
[1][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2]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M].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陈昕.“救赎与消费”[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王维.生存和发展——地球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消费;信用;伦理
由于信用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消费文化对我们生活的渗透,信用卡消费成为一种新型消费方式在社会中受到追捧。“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样的一种消费观念,借自身的信用进行提前消费。信用卡消费的出现,加快了生产交换的速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信用卡消费的普及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效应。
一、信用卡消费的负面效应
1、与幸福生活背道而驰
信用卡消费一族中,有一种人叫“卡奴”①,“卡奴”一族因过度消费收不抵支而债台高筑,陷入以卡养卡的恶性循环中。“卡奴”一族中也存在着许多低收入或失业家庭,他们不得不通过透支方式使用信用卡来保障自己的生存需要,而双卡循环利率又高达18%到20%,结果债务迅速增加,在无法按时归还银行欠款同时又无法忍受银行催款的情况下,许多“卡奴”便因为精神压力过大,纷纷走上自杀的道路。据台湾媒体公布的资料,2005年,台湾就有4千多人自杀。2006年一个月内,因为卡债压力而烧炭自杀的人就超过40个。与此同时,社会犯罪也在急剧上升,“卡债后遗症”在台湾已经成为一股趋势蔓延开来。这些人的生活已经与“幸福”遥遥不可及了。
我们知道,社会风气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表现出的是人们的普遍行为。一旦风气形成之后,社会群体意识运行就带有了巨大的惯性,因而具有持续性,并对社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错误的消费现象滋长了享乐主义,使得社会风气败坏,影响甚大。享乐主义把挥霍金钱作为追求幸福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把趋利避害、趋乐避苦作为人生的目的。享乐主义在社会群体中存在,则会恶化经济运行和败坏道德风气。错误的消费心理刺激着人们的趋利本性,使得人们“一切向钱看”,把整个社会风气物化了,直接造成整个社会关系失序,人的心理也严重失衡。部分消费者放任自我,超前消费,肆意挥霍,想通过购物来显示地位和身份,这样的消费超前,必然会带来物价上涨,促成通货膨胀。高消费则积累减少,发展资金投入少,则技术进步速度慢,生产资料投入不科学、不合理,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合理构建。
2、与生态环境背道而驰
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是“戒奢崇俭”的,“成由勤俭败由奢”已经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生活箴言和人生的座右铭。过去我们的生活是一种积累性消费,以“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来经营生活。如今,信用卡的产生,使得消费不再需要以自身的存款和工资多少作为前提。人们往往可以利用信用卡的便利快捷,提前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于是人们开始不停的更换手中所拥有的消费品,改变了最初的消费方式,大量消费成为必要,奢侈品消费变成必须。如此下去,便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地球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地球的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众所周知,地球上可以供人类使用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不但非再生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现代消费方式将人的消费脱离于生态系统之外,将资源环境排斥于消费活动之外,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导致人的生存危机。人类有追求高质量的、幸福生活的权利,不能满足人正常生活需要的消费是非人性的,因为当人类连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都无法满足时,人就不可能有体面地生活,也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人类应该追求更加富裕和幸福的生活,应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关键是是否正当,如若消费是超出了正常的生活需要,超出了生态所能承受的最大的限度,那么这种消费就是非正当也不合理的。当自然生态系统所受的冲击越大,引发自然生态系统失衡、紊乱、崩溃的可能性就越大,其结果最终就是人类自身的毁灭。
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一书中写到,对消费者个体来说“也许住房面积扩大了,但是失去了蓝天,失去了绿地,失去了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环境,蜗居在钢筋水泥的密林之中;也许吃的肉食大大增加,但是失去了营养的平衡,少摄食了维持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粗纤维和矿物质;也许人们更多地以车代步,节省了大量用于交通的时间,但是缺少了运动,缺少了与大自然地接触;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人们牺牲了闲暇时间,牺牲了亲情和友情的交流,也牺牲了健康”[1]。人的需求在欲望的诱导下不断挣脱正常生理极限后,就演变成了一种超常的欲望。经济的发展,信用的扩张,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金钱上的代价,更是精神上的代价,环境上的代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人类的消费活动,对消费活动的评价如若缺乏生态绿色的维度,在人与自然矛盾突显的今天必定会失之偏颇。
二、信用卡消费的伦理规制
信用卡消费的不合理走向,不仅会对我们的生活品质造成影响,而且也会使我们生活的大环境遭受困境。基于此,对于信用卡消费的伦理规制刻不容缓。
信用卡的产生是信用经济发展的一个进步,也是加快生活步伐的一个快捷手段。而信用卡消费中最大的弊端就是持有者未能进行适度消费,而造成了一连窜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需要倡导适度消费的生态理念来解决信用卡消费中所产生的后果。
联合国环发大会在1992年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2]换句话说,就是消费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地球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重塑健康的适度的消费理念。
适度消费是一种合理消费,是对环境友好的体现。它不是对物质资源的无止境占有,也不是绝对的低消费,而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所必需,同时又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健康消费方式。适度消费的上限应该是“资源和生态的边界”,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应对自然资源负有适度使用的责任。如若人们不断追求欲望的无限制扩大,在满足生活所必需之外去追求过多的侈靡生活,则会给人的生存境界带来困扰,因为物质的过度消费往往是与精神的消费不足与萎缩为代价的。
在我国很早就有了适度消费的萌芽。儒家虽然劝诫人们要节俭自制,不可纵欲而为、奢侈放荡,但也不主张那种毫无原则、毫无限度的节俭。如荀子不仅反对墨子式的节俭,而且也反对齐桓公式的挥霍无度。《管子》的作者虽然也主张奢靡消费观,但同时他也倡导适度消费思想。他说:“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不知量,不知节不可谓之有道。”[3]意思就是如果过于节俭,就会导致社会商品需求量的减少,也会造成物品价格下跌,从而妨害生产发展;如果过度消费,又会促进商品需求量的增加,造成物品耗费太多,财物缺乏,所以他提倡俭侈有度的适度消费观。
国外适度消费思想也由来已久了。德国著名伦理学家包尔生在《伦理学体系》一书中指出,伦理道德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适度和中道的问题。符合中道并且适度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同样,消费也要适度,适度消费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因为消费不足或消费过度都是不可取的,都会践踏人的存在尊严与自由。前者无法为人类提供正常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使人健康的体魄与健全的智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后者将消费作为人生活的唯一目的,从而奢侈无度、挥霍浪费,使消费存在着异化于人、全面驾驭人的真实危险性,这必将使人丧失自己的主体地位。“过度与不及是过恶的特征,适度是德性的特征。”[4]适度消费是消费行为的伦理准则与理性规制,禁欲与纵欲都是不合宜的,唯有朴素而又宽裕、慷慨而又乐善好施才是合适的品德。黑格尔也说:把握度对于实际生活,“特别是对伦理关系也异常重要。例如,就用钱而论,在某种范围内,多用或少用,并不关紧要……一经越过,用得太多,或用得太少,就会引起质的改变。”[5]《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到“善”应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折中的量。他认为,“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性,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征。”我国古代儒家孔子将中庸视为最高的境界,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其意旨在说明我们要做到恰如其分。同样,适度消费也是在“超前消费”和“消费不足”中酝酿而生的,它在节俭消费与侈靡消费中寻找到了最佳点。过于节俭会使消费欲望得不到满足,社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但侈靡消费的“卡奴”们不考虑自己的还债能力负债消费,到最后让自己陷入欠债的深渊中也是非理性的。因此适度消费不是这两者简单的折中,它绝不是在“节俭”和“奢侈”中找一种平衡点,也不是有些消费伦理学家所说的“节俭就是合理”,适度消费是一种积极的消费伦理观,它是将节俭和合理消费统一起来的消费伦理规范,是代表了一种新的消费伦理、新的价值观念,是对现实消费的一种理性指导。
另外,应当指出,适度消费中的“度”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它总是受制于生产力水平、习俗风尚等社会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时代某种消费方式可能是适度的,但是在另一时代可能就是一种奢侈的或是非人道的消费行为。因此,在确定这个“度”时,不同的国家应综合考虑现实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等等因素,促进人消费方式的合理化。而在当代中国,适度消费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人的健康生存为底限,以生态承载力为极限,以社会公平为保证,以个体身心和谐为目标,从而使消费活动真正成为一种符合人类生命意义的方式,即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也能将人的真善美结合起来的消费方式。
注释:
①数据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19061.htm卡奴,又称卡债族,中国大陆民间亦作讽刺或自嘲使用,指因为使用信用卡、现金卡透支消费,月薪或收入无法将支出的部分摊平,首期只能缴部分的金额,之后需给付金融机构循环利息、违约金、手续费等、费用而背负高额卡债,个人财务周转不灵的人.
参考文献:
[1][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2]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M].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陈昕.“救赎与消费”[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王维.生存和发展——地球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