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7月22日,为期两周的第57届伦敦国际青年科学论坛(LIYSF)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举行。
设立于1959年的伦敦国际青年科学论坛,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国际青年科技盛会,已成为许多科学爱好者“最希望可以参加的活动之一”。论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各国青少年的科技项目展示交流,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题演讲,可以参观国际顶级科研机构……
非常幸运,我能够和另外5位同学一起,在中国科协老师的带领下,参加这样的科技盛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一起分享科学之梦,一起挖掘科学带给我们的快乐。
超越国界的青年科学爱好者聚会
“灵感突破、勇于尝试、大胆创新”,相信这是许多人对LIYSF学生科研项目集市的直观感受。作为重头戏,项目集市的展示内容也是格外引人注目。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科研项目展示。它不同于其他活动,展示过程中要求大家主动开口说英语,我们需要用最简洁的句子来概括项目内容,向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解说。今年,有来自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青年参加论坛,因为大部分人来自非英语国家,原本我们都有语言上的顾虑,担心英语水平有限,但大家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激发了相互沟通的欲望,连说带比画的,感觉已经不存在语言交流障碍了。
项目展示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我周围就有“用大脑控制的机器人”“面包虫代替肉类”“超市商品快速定位APP”和“维生素VS超级细菌”等既思辨又有趣的项目。
主办方安排的科学研讨会是学生活动中的一大亮点。学生在科学家的引导下,对现代科学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同国家的代表依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各抒己见,让大家的交流更进了一步。有的活动还要求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组成一组,LIYSF就是国际性研究合作的缩影!
聆听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题演讲
专家讲座是论坛的精华所在。LIYSF安排的主题演讲和科研互动课程,主讲人都是世界著名的教授或研究学者。课程采用自选方式,课程和项目范围涵盖面广,涉及物理、化学、电子信息技术、医学……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更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科目,拓展知识面。为了能够捕捉到更多的科学新观点,并且尽可能地去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我选择了以地理、生物为主的学习与参观项目,并穿插了其他学科的课程学习。
每场讲座都是精心安排的,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让我们了解到世界最前沿的研究。讲座大多首先展示科学现象,再由浅入深地介绍科学原理。科学家将他们的实验过程或项目成果制作成视频,并融入许多电影或动漫元素,配合各种有趣的图片展示出来。科学知识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消除了人们对科学研究是否会沉闷枯燥的担忧,轻松地传递着“科学可以很自由”的理念。我觉得这是一种进行科普宣传的好方法。
每堂讲座都会有与专家的互动环节,外国学生很放得开,中国学生则相对拘谨一些。天文学家Huw James在介绍了野外科考时的生存技巧后,就拿出一些昆虫,让学生上去试吃。我争取到了与Huw上台互动的机会。从小就怕虫子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尝试吃了一只,口味还不错,巧克力味!作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我终于勇敢地突破心理障碍,接受了一次挑战,这样的体验也算是一种重大的自我突破吧!
每节小班科研课后,学生都会有非常充裕的分组讨论时间。这种小组合作在西方已形成模式,而国内课堂是很少见的。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高级讲师Ken解释道,他们的课堂之所以很重视小组合作,是因为这样更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一些高难度的课题。专家讲解结束后,会让各小组自由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在短短半天的准备中,各组就有序地准备了编排戏剧、改编歌曲、制作微电影、扮演专家进行问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深度体验国际顶级科研机构
在众多的参观活动中,拥有255年历史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及其实验室是我最期待的。植物园里开放式的家庭种植园区是一大亮点,每位园主们精心培育、呵护各自一小块土地上的植物,并在仅有的空间内,按照植物的生长习性,为它们设计了多样的家园,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虽然单个物种的数目不多,但品种相当丰富,每一株植物都是精品。
我们还有幸在乔德雷尔实验室看到了收有百万真菌资料的档案室、达尔文亲自发现并制作的物种标本和物种DNA冷藏库。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正在做实验的研究人员,他们和大家打完招呼后便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手头的工作中。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了科学家的严谨、敬业与追求。
在剑桥大学和劳斯莱斯的学习也颇有收获。在剑桥的地球科学系,一位教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古生物的演化过程,我们还跟着博士生简单学习了不同岩石的鉴别方法。
在劳斯莱斯学习与发展中心,已退休12年的劳斯莱斯前工程师Peter向我们详细介绍了RR飞机发动机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内部构造,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机器的小细节。
在科技博物馆参观时,我们领略到了英国独有的工业革命文化。走在博物馆的展厅里,不光看到了人类科技发明史上的重要实物代表,还可以在互动展区动手操作,见证科学奇迹。
汇集前沿科学的同时,主办方还用心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各国风土人情的平台。这既是一场视听享受,又能够体验到各国文化。中国代表队的同学准备了丰富的节目,我首先用竹笛独奏了一曲代表家乡传统文化的《茉莉花》,随后和另几位同学来了个组合节目《中国功夫》,将丝竹之音与传统的太极联系起来。最后,我们还将《小苹果》搬上了国际舞台,很多观众都和我们一起舞动起来,再一次把气氛推向了高潮!
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在没有科学活动时,主办方也会安排我们在城市里逛逛。
想要游览伦敦,乘坐城市观光巴士是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大多数巴士都配有专门的导游进行讲解,他们幽默风趣,有不同的解说风格。如果车上没有导游,那也会配有导览机,有近10种语言可供选择,照顾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
除了乘坐观光巴士,骑辆公共自行车也挺不错的。这儿的公共自行车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在骑行时自动发电,带动前后灯闪烁,在没有自行车道的伦敦街头也能更加安全。
英国人的细心和对他人的关照,在城市的建设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防止马路上的路障错位翻倒,他们会在上面压几个麻袋。大多数没有红绿灯的小路口都会有长期闪烁的提示灯,提示司机避让行人。有趣的是,在每个人行道前都会写上“向左看”或是“向右看”的温馨提示,看到时总觉得很暖心。
最值得提倡的地方就是,我们在公共场所看到的都是分类垃圾箱,路边还能看到宠物粪便收集箱。即使是在家里,他们也会把垃圾分类装袋,放在相应的地方,便于回收处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正值离别,却多了些不舍。在这两周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了更独特的视角、更深入的体验、更全面的学习、更多样的交流。LIYSF带我走进不一样的科学世界,它更似一场“风暴”般的奇幻旅程!
设立于1959年的伦敦国际青年科学论坛,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国际青年科技盛会,已成为许多科学爱好者“最希望可以参加的活动之一”。论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各国青少年的科技项目展示交流,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题演讲,可以参观国际顶级科研机构……
非常幸运,我能够和另外5位同学一起,在中国科协老师的带领下,参加这样的科技盛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一起分享科学之梦,一起挖掘科学带给我们的快乐。
超越国界的青年科学爱好者聚会
“灵感突破、勇于尝试、大胆创新”,相信这是许多人对LIYSF学生科研项目集市的直观感受。作为重头戏,项目集市的展示内容也是格外引人注目。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科研项目展示。它不同于其他活动,展示过程中要求大家主动开口说英语,我们需要用最简洁的句子来概括项目内容,向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解说。今年,有来自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青年参加论坛,因为大部分人来自非英语国家,原本我们都有语言上的顾虑,担心英语水平有限,但大家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激发了相互沟通的欲望,连说带比画的,感觉已经不存在语言交流障碍了。
项目展示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我周围就有“用大脑控制的机器人”“面包虫代替肉类”“超市商品快速定位APP”和“维生素VS超级细菌”等既思辨又有趣的项目。
主办方安排的科学研讨会是学生活动中的一大亮点。学生在科学家的引导下,对现代科学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同国家的代表依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各抒己见,让大家的交流更进了一步。有的活动还要求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组成一组,LIYSF就是国际性研究合作的缩影!
聆听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题演讲
专家讲座是论坛的精华所在。LIYSF安排的主题演讲和科研互动课程,主讲人都是世界著名的教授或研究学者。课程采用自选方式,课程和项目范围涵盖面广,涉及物理、化学、电子信息技术、医学……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更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科目,拓展知识面。为了能够捕捉到更多的科学新观点,并且尽可能地去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我选择了以地理、生物为主的学习与参观项目,并穿插了其他学科的课程学习。
每场讲座都是精心安排的,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让我们了解到世界最前沿的研究。讲座大多首先展示科学现象,再由浅入深地介绍科学原理。科学家将他们的实验过程或项目成果制作成视频,并融入许多电影或动漫元素,配合各种有趣的图片展示出来。科学知识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消除了人们对科学研究是否会沉闷枯燥的担忧,轻松地传递着“科学可以很自由”的理念。我觉得这是一种进行科普宣传的好方法。
每堂讲座都会有与专家的互动环节,外国学生很放得开,中国学生则相对拘谨一些。天文学家Huw James在介绍了野外科考时的生存技巧后,就拿出一些昆虫,让学生上去试吃。我争取到了与Huw上台互动的机会。从小就怕虫子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尝试吃了一只,口味还不错,巧克力味!作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我终于勇敢地突破心理障碍,接受了一次挑战,这样的体验也算是一种重大的自我突破吧!
每节小班科研课后,学生都会有非常充裕的分组讨论时间。这种小组合作在西方已形成模式,而国内课堂是很少见的。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高级讲师Ken解释道,他们的课堂之所以很重视小组合作,是因为这样更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一些高难度的课题。专家讲解结束后,会让各小组自由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在短短半天的准备中,各组就有序地准备了编排戏剧、改编歌曲、制作微电影、扮演专家进行问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深度体验国际顶级科研机构
在众多的参观活动中,拥有255年历史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及其实验室是我最期待的。植物园里开放式的家庭种植园区是一大亮点,每位园主们精心培育、呵护各自一小块土地上的植物,并在仅有的空间内,按照植物的生长习性,为它们设计了多样的家园,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虽然单个物种的数目不多,但品种相当丰富,每一株植物都是精品。
我们还有幸在乔德雷尔实验室看到了收有百万真菌资料的档案室、达尔文亲自发现并制作的物种标本和物种DNA冷藏库。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正在做实验的研究人员,他们和大家打完招呼后便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手头的工作中。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了科学家的严谨、敬业与追求。
在剑桥大学和劳斯莱斯的学习也颇有收获。在剑桥的地球科学系,一位教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古生物的演化过程,我们还跟着博士生简单学习了不同岩石的鉴别方法。
在劳斯莱斯学习与发展中心,已退休12年的劳斯莱斯前工程师Peter向我们详细介绍了RR飞机发动机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内部构造,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机器的小细节。
在科技博物馆参观时,我们领略到了英国独有的工业革命文化。走在博物馆的展厅里,不光看到了人类科技发明史上的重要实物代表,还可以在互动展区动手操作,见证科学奇迹。
汇集前沿科学的同时,主办方还用心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各国风土人情的平台。这既是一场视听享受,又能够体验到各国文化。中国代表队的同学准备了丰富的节目,我首先用竹笛独奏了一曲代表家乡传统文化的《茉莉花》,随后和另几位同学来了个组合节目《中国功夫》,将丝竹之音与传统的太极联系起来。最后,我们还将《小苹果》搬上了国际舞台,很多观众都和我们一起舞动起来,再一次把气氛推向了高潮!
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在没有科学活动时,主办方也会安排我们在城市里逛逛。
想要游览伦敦,乘坐城市观光巴士是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大多数巴士都配有专门的导游进行讲解,他们幽默风趣,有不同的解说风格。如果车上没有导游,那也会配有导览机,有近10种语言可供选择,照顾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
除了乘坐观光巴士,骑辆公共自行车也挺不错的。这儿的公共自行车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在骑行时自动发电,带动前后灯闪烁,在没有自行车道的伦敦街头也能更加安全。
英国人的细心和对他人的关照,在城市的建设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防止马路上的路障错位翻倒,他们会在上面压几个麻袋。大多数没有红绿灯的小路口都会有长期闪烁的提示灯,提示司机避让行人。有趣的是,在每个人行道前都会写上“向左看”或是“向右看”的温馨提示,看到时总觉得很暖心。
最值得提倡的地方就是,我们在公共场所看到的都是分类垃圾箱,路边还能看到宠物粪便收集箱。即使是在家里,他们也会把垃圾分类装袋,放在相应的地方,便于回收处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正值离别,却多了些不舍。在这两周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了更独特的视角、更深入的体验、更全面的学习、更多样的交流。LIYSF带我走进不一样的科学世界,它更似一场“风暴”般的奇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