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k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字季长。出生于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马融不辱祖制,一心想实现做大事的愿望,因而不缀寒暑,发愤读书,终成为经学大师,尤在古文经学方面成就突出。
  
  师挚恂始发愤读书
  
  马融自幼好学,没有固定的老师,后来跟随当时的名儒挚恂游学。挚恂有个女儿名叫碧玉,见马融自恃少年聪明不肯刻苦学习,于是提出要和马融比比学问,以此挫挫马融的那股傲劲。马融哪里把碧玉放在眼里,两人便·起来到挚恂面前,要求出题比试。挚恂明白女儿的心思,在地上写了句“一牛生两尾”的字谜叫马融和碧玉猜。马融搔头挠耳好半天,想不出谜底。碧玉却不假思索地在地上写了个“失”字。马融心里不服气,要求再出一谜。挚恂又在地上写了“牛赚天热不出头”。马融苦思冥想后抢着说:“是‘伏’字。”挚向摇摇头。接着碧玉不慌不忙在地上写了个“午”字,挚恂赞许。
  马融心里很不是滋味,强辩说:学生平日推理周易,未习字谜,还是再考一次吧。挚恂笑了笑,又出了个题:昔时有一个妇女,兵荒马乱与丈夫孩子失散,寄宿在庵堂里。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庵内尼姑,命她推磨磨麦子。妇女累得浑身无力,越想越伤心,就扑河寻死了。满塘荷花也觉伤情,花瓣全部落下。这个梦该怎样解释?
  马融如坠云里雾中,好半天才硬着头皮说:恐怕是妇女思念丈夫、孩子心切,精神有了毛病了吧。挚陶很生气,严厉地瞪了马融一眼,转身叫女儿回答。碧玉想了想,说:磨麦,可见夫面,莲花落瓣,则可见子,妇女此梦当和丈夫、孩子重逢。
  三个题目,马融都没有回答对,一气之下,独自一人来到仙游寺旁,劈石筑室,发愤读书。几易寒暑,研究了诸子百家经典,对许多乞篇倒背如流。从此,才思更加敏捷,写起文章妙笔生花,成了名噪一时的通儒。
  
  避武都思人生价值
  
  马融早年曾人仕海为官。永初二年(108),有位叫邓骘的大将军想任命马融为舍人,负责草拟公文,以备顾问或充当谋士,但这些不是马融想要做的。因此马融没有去军营接受这份差事,而是搬到凉州武都和汉阳交界处暂避、隐居,以等待时机,伸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
  马融在退避甘肃时,正值凉州以西羌胡人交相攻略,边关地区社会动荡,秩序混乱,米价腾高。边关以西,饥民遍野,饿死的人也随处可见。
  当时,马融的生活也十分艰难,几乎处于饥困之间。有一次,又饿又苦恼的马融,以后悔的口吻对朋友说:古人有句名言,说的是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马融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本事的人却故意令自己的才华埋没,这连愚蠢的人也不会去做。能够依这样去做的话,那马融也能以尊贵的身份生存在世上了。目前,我马融虽然以一个受人鄙视的舍人身份出仕,那也只是一念之差,总不能沽名钓誉而令自己成为无价值的人。这终究不是老庄所提倡的“不以名害其生者”。所以,马融决定应召参军,后任议郎等职。
  桓帝时马融为南郡太守,管辖范围大致为荆州一带,因得罪大将军梁冀遭诬陷,被贬官发配朔方。后被赦免,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但马融又触犯当权的外戚邓氏,滞留东观十年,典校秘书和从事著述,后身体多病,辞官还乡,主要从事古文经学的教学和研究。
  
  注释经籍 设帐授徒
  
  马融才高博洽,作为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家,回到家乡后设帐授徒、注释经书。马融为一代海内大儒,被服仁义,教授的弟子常有干余人,著名的学者卢植、郑玄都是马融的学生。其中郑玄后来成为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通今文经学的大儒。
  马融一生注书甚多,除了遍注群经《易》《尚书》《诗》《三礼》《论语》《孝经》等外,还兼注有《老子》《淮南子》《列女传》《离骚》等。经籍《左传》因已有贾逵注释,所以马融只做了《三传异同说》。上述著作皆已散佚,在清人马国翰编的《玉函山房丛书》、黄爽《汉学堂丛书》中有辑录。
  
  博通经学 不拘儒者
  
  马融所研究的经学属于古文经学。西汉设五经博士后,今文经学被立于学官,从此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相对。经今、古文之争首先表现在字体的书写上,今文经是汉代流行的字体隶字书写,古文经是用先秦六国流行的字体大篆书写。当今、古文经学之争,不光是字体不同,还在于文字内容、篇章多寡以及学风等方面。
  古文经学的一个特点是“通训诂”“举大义”“不为章句”。与今文经学比较,古文经学是一种简单明了、思想犀利的学术。东汉时古文经学发展很快,虽然未立于学官,却逐渐成了私学的主流。作为古文经学大师,马融自成一家。由于马融等人的努力,古文经学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与今文经学派刘璃的辩论中,马融辩论《公羊春秋》与《左氏春秋》的得失,所言有理有据,扩大了古文经学的影响。可以说古文经学派到马融的时候才有了自己统一的训诂和经义,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马融不仅不被古、今文所限,也不被《五经》所限。马融曾想训《左传》,但读了贾逵、郑众的注后,就觉的没必要再做了。说: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马融的《三传异同说》是贯穿古、今经学的著作,马融既精既博的学风,显示出精则不烦琐,博则不墨守的独特风格,这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今文经学学风。马融的成就已博通经学,跨过经今、古文之争了。马融的这些被弟子郑玄所继承并发扬光大。
  史书记载马融不仅“才高博洽,为世通儒”,而且“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这样的双重人格揭示了东汉中后期社会思潮已经由经学向玄学潜行,马融一生的奇异行为正反映了这种变迁的表象。
  编辑/张荣生
其他文献
这两年最让中国人惊心动魄的,无疑就是房价的疯涨。各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手法来抬高地价,是房价不断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去年全国工商联向“两会”提交报告,通过对各大城市调查发现,土地成本已占到房屋直接成本的58.2%。这里有一个简单的事实,在土地涨价过程中并没有创造任何新的价值,不过是社会财富的一次再分配。比如去年中国土地出让金总金额达15000亿元,这笔巨款看来是由开发商支付,但最终需要购房的民
期刊
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西施。西施是历史人物,是美女的代名词,是美的化身。连大自然的美景,在文人笔下也被比作了西施,苏东坡的千古绝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撩动了多少人的心怀。    然而中国人未必都清楚关于西施的故事。西施在哪里出生,在哪里长大,她的身世如何,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美名,能把这一切说得头头是道的人并不多。西施生活的年代,离现在非常遥远,西施的身世和故事,在史书中并无太详尽
期刊
2560年前的公历9月28日,孔子诞生,此时西方那个作为公历起点的神之子还远未出世。孔子73岁泰山倾颓之后,他的思想却依然活在这块土地上,从未离去。他是圣人,是先师,是帝王统治的大旗。也是读书人膜拜的偶像。然而,在那未免太过“短暂”的73年里。孔子只不过是一个并不得志的哲人,他内心有情怀,却手中无权杖;注定了他要在离乱的时代颠沛流离,在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同时不断寻求自我完善,这和我们很多人的境遇,没
期刊
主要思想:排满;提倡文学复古。  人生理想:武力救国。  主要著作:《訄书》《国故论衡》《太炎学说》《齐物论释》《庄子解故》《管子余义》《广论语骈枝》《体撰录》《春秋左氏疑义答问》等。    父亲的遗命与人生两大主题    在同时代学人中,章太炎是最难以定位的一个。  时人多称赞章太炎的学问,章太炎十分不满,自认为政治胜于学术。他的弟子周作人在《谢本师》里就说,先生“自己以为政治是其专长,学问文艺
期刊
德大千年祀,名高万世师。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随着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孔庙祭祀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释奠礼    释奠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荀子《礼论》把“礼”最核心的内容归结为“天地”“先祖”“君师”三项,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上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
期刊
孔夫子被历代统治者尊为圣人,孔庙被敬为圣域。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世事沧桑,在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礼崩乐坏时,反孔与尊孔的拉锯战分外激烈。对于孔子的态度要么是奉之为圣,顸礼膜拜;要么视为糟粕。打倒在地,悠悠千栽,几度悲凉!    孔氏浮沉   在孔府大门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对蓝底金字对联:上联是“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富”字缺上面一“点”,寓“富不到顶”,下联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期刊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世界,较之消失的玛雅文化、中断的古埃及文化以及失落的希腊文化,唯中华文化一直绵延不绝,主要是因为中华文化有其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序、以乐求和。  近年来。《百家讲坛》等媒体陆续推出了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王立群读《史记》、鲍鹏山《新说水浒》等多档讲读国学栏目,参与国学学习的受众空前,引发了—股强劲的尚古之风,受爱好和环境的影响,我乐此不倦
期刊
一想到《钗头凤》突然就卡住了,觉得太多人知道陆游、唐琬、沈园,时间慢慢地流了过去,那些曾经鲜活的人,他们血流成河的哀伤,渐渐变成了戏文里的皮囊,单单的,薄薄的,哪个人都可以套到身上来演;书页之间的黑白文字,轻薄,谁都可以谈起。他们成了故事,成了神话。  以为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可是,走过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到了南宋,焦母陆母们仍可以为了儿子的前程考量,举起“孝”的大棒逼散鸳鸯。原本属于两个人
期刊
孔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一直被人们视为儒家文化的精神家园。今天孔庙的作用如何彰显,台湾的很多作法值得借鉴。台北孔庙每年都举行春祭和秋祭,春祭简单些,秋祭隆重一些。通过一些古礼祭拜仪式,来展现祭礼之美,同时表达对于孔子的敬意。  《礼记》中说的清楚,祭礼,并不是什么外在事物使人们这么做的,而是出自人们的内心。内心怀念逝去的祖先和亲人,表现出来后,就是祭礼。因此,只有贤德的人才能透彻
期刊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两省临川县)人,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从小勤奋好学,二十岁以前,随父宦游,到过南北很多地方,目睹官僚、豪绅、地主对农民欺凌压榨,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生计艰难,加上北宋王朝对外采取屈辱妥协政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国防和财政呈现严重危机,这些情况促使他立志改革政治,为以后实行变法打下思想基础。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了进士,从此走上了仕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