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河是条河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po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庄河无疑是条河。城因河得名,河穿城而过,亦可叫城中河或母亲河,但我一时不知该对它说点什么。脑袋里随机能蹦出许多河流,像什么顿河、密西西比、波古潘河等。前二者都与早年的文学阅读有关,后者只是因为一部描绘驯鹿迁徙的生动纪录片而令我难忘。十四五岁读《静静的顿河》,瞬时觉得这个世界不一样了,少年的小心脏整日滚烫,天空都有着莫奈式的绮丽。我会跑到庄河堤坝上,想象随风而动的芦苇荡里,掩藏着随时会啸叫而出的哥萨克骑兵,当然,也会时时耽溺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尼娅那些野地里的情事。文学梦想总是与情欲一同被唤醒,此诚无不同,有人研究过这课题没?对书中那么几句诗还留有印象(大意):嗳,你顿河上的向日葵/盛开着金轮子般的火红花/你茎秆上的纤绒/就如女人们手臂上的汗毛……不用说,这里的两个指向,一关涉审美,二关涉情欲。还有一句:烙鱼儿腥香。腥香,嘿,真绝。后来我把这词借用到自己一篇文章里,编辑指出,不是成词啊,最好改一改。我几乎跳脚:你吃没吃过烙鱼?那是不是腥香啊?除了腥香,还有比这更恰切的描述么?如今大概没多少人会把肖洛霍夫奉为大师了,似乎还有指涉他抄袭嫌疑种种,我倒情愿愚钝着,固守少年时那种有着巨大冲击和震撼的阅读体验。随着阅读的铺展,也越来越对语言与表述抉剔苛刻,但那种有着芜杂宏阔背景叙写的作品,那些能从中嗅闻到彼地浓郁的植物、动物与人的气息的小说,一直让我葆有热情。
  说得有些偏了,还得来说庄河。如果我说庄河曾经有多么清澈,物产有多么丰饶,少小时肩了鱼竿来到涨潮的河边,一竿下去能钓起三四尾胖头鱼,你一定觉得没啥意思;若是历数庄河这座城市因小码头开埠,行船客商沿河岸摆布开一条街巷,由此形成这座城市的母体,大概也没什么叫人有兴致的看头。无奈只能重启窠臼,说点有关个人的玄思。
  如今,每天晨起后,我都会站在窗前,对着眼前的河面凝望上几分钟,一如随后履行洗脸刷牙排泄之类的程序或叫操守。它离我如此之近,几乎就像是从窗子下流过,下楼步行到河边,大约不需一百步。事实上从七岁起,我就离它如此近了,那是因为一次居所的搬迁。此后的四十多年里,除去中间有一段居于外地,我再就没离开它半步,这,多少还有些拿来说事的依凭吧。
  2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庄河城,拢共只有那么三条街,形成了一个“干”字。上边的一横,叫下街,守河边,也最古旧,市井氛围浓重;第二横就叫上街,与下街有约十几米的高差,机关商店之类多分布于此;那一竖叫个新开路,刘某某主政大连时期得以开辟,后来成为城市主轴,现叫黄海大街。
  摈除那种诗情描摹或类似文史资料式的回顾,我无疑更愿意盘桓于市井。下街的居民三教九流,沿袭到孩子们身上亦是形态各异,我得说,浑噩顽劣之气占上风。下街的孩子们喜欢啸聚,干些打群架恶作剧之类的勾当,发小周某,骁勇异常,是我们这一伙的头儿。不知别处有没有一种叫作“二巴掌”的打人手法,即大拇指与无名指、小指蜷起,只余食指中指挺直,状似戏曲里武行人物常用的剑诀手势,以指背打人。看官可私下比划下,以这手势上劈下撇左勾右摆,远没有拳或巴掌来得便捷,周某总是娴熟运用这颇具风范的二巴掌,像小鞭子似的将对方打得满脸花。令众人崇拜的不只是他的敏捷善战,还有无畏——对面哪怕是大上三五岁的孩子,他也敢率先出手。据说暴龙或鳄鱼之所以凶残,是因它们的脑容量极小,没有恐惧记忆。但周某显然不存在这个问题,他后来的经历足以证明这一点,只能说那种霸蛮是天生的。我通常处于厮混的边缘,羞于主动出手打人,一旦挨了拳脚或看到同伴被打,勇敢才会涌将出来。
  恶作剧是仅次于打架能惹动肾上腺跃动的游戏。一伙人在堤坝上学“鬼子偷雷”,挖下一个深及膝盖的坑,里面灌进从河滩里舀来的淤泥,上覆细树枝、纸张,以细土小心掩饰好,移到附近装作闲玩,但等过往行人中招。远远过来一个,几人私下小声念叨,踩,踩,踩。没踩上,真扫兴。又过来一个,踩,踩……扑通,跌进去了,几人爆出狂笑,撒腿飞奔而去,身后传来高声斥骂。季节和暖的晚上,还有桩事能叫人兴味盎然。坝上走过一对情侣,小幽灵们不远不近地相跟着,估摸他们一准儿会“耍流氓”。果然,行至僻静处,两个人下到护坝的柳条棵子里,消隐不见了。且给十分八分达成的时间,小幽灵踮脚接近,将手里的土块石头一齐发射出去,转身飞撤。也有心思更吊诡的同伴,次日领着几人到堤坝的灌木丛里巡查,于某个更偏僻处找见一些脏纸避孕套之类,此时个个脸上愤愤,满是失职的自责。
  我只提供凭证,而不研判心因以及它们在每个人成长中的蔓延。两只“吊秧子”(俗语,交媾)的狗相当令人愤恨,棍棒石头的无情袭击从来都是恨不置于死地,最极端的,就是设法捉到一只袋子里,投进河里看它们一同挣扎沉没。我曾参与过不下三次的残暴杀猫活动,但这并不妨碍我在后来倾向于一个反暴力者和环保主义者,对各种小动物充满怜恤。近二十年前我在一两篇关涉成长的小说里动用了一点亲历,得到的答复通常是不合时宜需要删改,马尔克脖子上的那把改锥(君特·格拉斯:《猫与鼠》),在我的记忆里晃荡了很久,远比某一时期兴旺的中国式成长小说来得强烈得多。
  3
  某些玄怪意识的抵近,也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堆砌起来,由此我对晚年笃信神学的爱因斯坦充满好感。发小常某,很亲密的一个玩伴,他与我一同习过画,天赋平平,不过有一样本事:射击精准。庄河从前有个汽枪厂,产品行销海内外,近水楼台,那时县境内汽枪的存有量是很高的。常某与我走在堤坝上,对着坝下疾飞的燕子信手一枪,燕子就跌落下来。也许是巧合,但巧合也要发生在某个人身上。还有一次,他将一只蹲踞于数丈高树梢上的猫头鹰打得鲜血直滴,顽强的猫头鹰振翅飞了。他的铅弹射穿过无数飞禽小兽的身体,按本地说法,打了某些具有通灵本领的动物是不好的,要遭报应。沿袭大人们讲故事的套路,我直接来说用以佐证的结果吧。常某真就没顺遂过,因与父母吵闹,他气恨离家去投河,求生本能让他扑腾了一阵又爬上对岸了,因为他会水。尾随而来的新婚老婆却跌落河里淹死了,娘家人把腐败的尸体摆在他家中一个多星期,直到给配足各种用以刁难的金银首饰才发丧。常某是大连人,后来回了城,第二个老婆于某次上夜班时被人劫杀。常某嗜酒且本职是开车,一次从立交桥上冲下,浑身十几处骨折,命还算硬,卧床数月活转过来,没到五十岁丧失劳动能力。   不知从何时起,我把他的多舛命途跟少时经历连缀到一起来想,并且还十分地想当然。令我后来惶惶的事情还有许多,比如离我家不足百米的那座大红房。那处房子约在20世纪40年代初建成,当时属于一个慈善机构,是个四合院结构,最后面的建筑是幢三层楼。老人传讲,日本人统治时期,曾在里面杀过人,阴气很重。常某打猫头鹰的那棵树,就长在楼前。我们上学时,此楼完全荒废,里面结构复杂,逼仄昏黑,的确阴森得可以,每次进去都是浅尝辄止。大概我上初中二年级时,此楼开始拆除,但行进缓慢,一幢规模不大的楼拆了数月,还剩一层余留在那里。二楼前门处有个水泥平台,很宽展,附近的孩子常爬上去玩耍。一天傍晚正吃晚饭时,我被一声巨大的轰响及地面的震颤惊得饭碗差点脱手。飞速跑出去,听到一些人扯直了嗓子的呼救声。那块水泥平台托着七个孩子滚落下来,翻转一百八十度,砸中四个。那场景是我此前看到的最惨烈的画面,比如说,在大人们死命用撬杠抬开水泥板时,我于缝隙下看到一个伙计的脑袋,厚度不会超过五公分。我在颤抖中庆幸,前天傍晚我还在那平台上与人打过扑克。被砸的孩子有三个当场死亡,大人还是背起他们破布囊一样的身体,朝医院飞奔。另一个需截肢,家长不同意,后来也死去。这几个孩子比我们那茬略小,樊某、魏某是我妈教过的学生。
  我决心把一些令人不舒服的旧事讲下去,在这个年岁,不粉饰是一定的了,我不期图这么一个非虚构的文本,显露出多少文学的品质,不过让它携带些新鲜的个人经验还是可能的。
  河边的孩子大都会水,涨潮后河面丰盈,比原先的宽度扩出一倍,横渡一回是很豪迈的事。一百二十马力的渔船溯流而上,在鸭湾排出数十艘,从船上往下跳水也挺好玩。船夫们有时也算慷慨,把船上的熟食分给我们吃,在我印象里,海水煮出的鲅蛸,简直比狗屎还令人难以下咽。当然,若是你从家里偷出一盒烟半瓶白酒来献给他们,礼遇会更高些。一个六十来岁的老船夫,给我们讲黄色故事听,讲到关键处他停下了,要挨个扒裤子看撅没撅起,他的嬉笑确实相当淫荡。
  庄河城里人都知道,鸭湾是个相当不祥的名字,它几乎每年都会夺走一两个人,且多是男孩子。大约在1976年,因为一个老师的疏忽,她班里两个男生在劳动回来的路上灌死在河里。那时学校还有劳动试验田,学生干完活沿堤坝回返,嚷嚷天热要下去洗澡,好说话的老师应允了,一哄而下的孩子转瞬就少了两个。东风小学院子里架起个工棚,两个木匠在连夜赶制棺材,灯光下那两口白惨惨的棺材,让曾目睹过的我至今清晰如昨。又一个夏日,我们正往河边聚集,坝上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叫,近前看到一圈人围着一个浑身泛黄的少年在折腾,显然已无济于事。一个男人飞奔赶来,大概是孩子的爹,举止颇为怪异:他先是摇晃了孩子一气,随后骑坐在儿子身上,挥手开始往那张毫无生气的小脸上狂扇大嘴巴子,发出些日常暴怒时的詈骂。他已经完全谵妄了。那某是我比较钦敬的一个老师,短暂做过我的班主任,他几乎从不发怒。面对后排一些满地窜的捣蛋男生,他在黑板上写下“席不暇暖”,坚持以秀才遇兵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我上班后的第二年,他十七岁的儿子湮没于鸭湾。
  我们这一伙十几个人,倒是命硬得可以,历经浑噩的少年青年时期,个个都没被水鬼拉住。也不能说是水性好坏的事,某个参军回来探亲的战士,水性了得,拿过全师武装泅渡的第三名。他在同行的旧友面前很想展示下自己的本领,面对约有一百五十米宽的河面,说自己可以一个猛子扎到对岸去。脱了衣服,扎下去之后再就没了踪影,后来别人从河底淤泥里找见了他,确实离对岸不远了。事后分析,他大概在接近对岸时气息不够用了,欲出水,恰巧遇到上行的船只,脑袋碰到了船板。出现判断错误,又返身向河底扎去,整个脑袋都拱进了淤泥里。
  我犹豫是否讲自己的一段亲历,有些显摆,但它对这一节确实重要。鸭湾比较邪性的地方,其实是在靠近河东岸一侧的一条潮沟,即便在海潮尽退、大多河面仅余膝盖深水时,那里也湍急而没人深。黄某吴某和我,相约着去河东的另一处河湾里摸河蚌,我与吴会水,接近那条潮沟没怎么当回事,扑腾几下就上岸了。黄某落在后面,从平坦河滩跌进潮沟,挓煞着手开始挣扎。
  开始还以为他在搞怪,也就三五秒时间,知道不对了,我一个猛子扎回去,当时还相当自信——他距我也就七八米远,凭我的水性,完全可能把他驮回岸边。摸到他,情势急转直下,他像是在玩一种类似爬杆的游戏,攀住我身体,脚下蹬动上蹿,骑坐上我的脖子,且将我脑袋牢牢箍住。此时他一定在畅快地呼吸,而我已深陷水底。我憋闷、窒息,开始奋力挣脱,但根本没用,他急于摆脱死亡恐惧的那种钳制,显然比我的揪扯更决绝更甚,且占据有利位置。神啊,每忆及此时我永远都会呼唤上那么一句。蓦地猛地忽然地,一股光柱般的冷静从我的头窍中升起:屏息,向河岸边挪过去,不就那么几米远的距离么?
  就这么做了。混沌黑暗的水中,极度惊惧的状态下,我不知道我是如何选择了正确的抵近岸边的方向,去问神吧。挪走了几步,实在憋不住了,我踮起脚跟拼命向上一挣,只露一张嘴在河面上翕张,像是尾严重缺氧的鱼。很显然,此时若还不能得到空气,我只能被呛死。而黄某的两腿还紧紧地摽着我,很像年画里的骑鱼童子,只是表情没那么喜性。上得岸来,我开始恼怒、狂暴,踢打正在瘫软着吐脏水的黄某,操你妈的呀,差点叫你给连累死了……此后数十年,我有了个充大的资本,每逢与黄某相聚,我都会来句:我是不是你再生父母?说!对方堆着笑,诺诺点头。
  4
  去年往南方走了一遭,在南京夫子庙附近逛时,一些鸟的踪迹勾起了我悠长的闪回。那种鸟灰褐色,比麻雀要大一倍,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在北方,是叫“马挝挝”(zhua发四声)。暑假时,大姨家的哥哥帮我掏了两只,粉红的皱皮,没几根羽毛,但我决心喂大它。几周后死掉一只,另一只后来真就被我喂大了。为着节奏的跌宕,有时需要一次跳离和逸出,很多人深谙此道,纳博科夫干得尤其出色。
  马挝挝只吃昆虫,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过程,在试遍五谷杂粮它都置之不理后,某一天,我发现它从嘴里吐出个黑球,里面满是一些甲虫的节肢。也就是说,幼年期的它排泄不是靠肛门,而是将食物残渣从口中吐出。这好办,野地里到处都是昆虫,我每天都会去逮满满的一布兜蚂蚱、天牛,一定比它的亲妈勤勉和有效率得多。暑假过后,秋天来了,我把它带回城,忧虑地发现其实它是候鸟。还好它不怎么挑食,蝼蛄能吃,蟋蟀也能吃,待到第一场雪飘起时,它羽翼丰盈,已如成鸟一般大了。冬季里却相当麻烦,哪里去找虫呢?我在堤坝上徘徊,内心充满那种难为吾儿觅稻粱的愧怍。杨树的底干部位,结着一些状同树皮的硬茧,不仔细分辨,往往很容易被忽略,现在我知道那是杨扇舟蛾的蛹期。用石头敲砸,很容易将蛹砸烂,喷出些粉绿的浆液。于是我像马尔克一样,每天拿着把一字形改锥,在每棵树底下寻觅,小心翼翼地抠出肉呼呼的整蛹。马挝挝可以越冬了。   我没给它起名字,这不打紧,最绝的是我从来没把它笼养过。能飞时,只消一声唿哨,它便会飞来落在我的头顶或肩膀,以尖喙啄动我的头发或耳垂,它完全把我当成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了。冬天已经过去,柳叶上又能见到黑黝黝的鞘翅类甲虫,一切都那么美好,我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学校要开运动会,我跑跳能力平平,从来上不去场,但还是想要件很牛逼的海魂衫。其实很少为某件衣物跟大人缠磨,但那次我似乎非常执拗,妈没有答应,几日缠磨已让她有些恼火,我在训斥声里绝望得几近暴怒。马挝挝不合时宜地飞过来了,照例落在我的肩膀,我连想都没想,抓起,往地下一掼。晶亮的渐渐合上的眼睛,抖颤的翅羽和痉挛的细小爪子,我操,随后我发现我也快死了。
  请相信我怀着希梅内斯式的深重忧伤,为哺育了近一年的马挝挝举行了葬礼。用绳子勒死猫的那种戾气,刺骨风寒中专注为鸟儿觅食的那种耐心,离奇地混搅在同一个少年身上。在堤坝与一处山崖的交汇处,我用几块碎玻璃为它砌了口棺材——且慢,《童年》里似乎也有类似的情节,天地良心,我无心模仿,顶多是此诚无不同。在那个春风和煦的午后,我独自在一个遍布碎石的角落里坐到黄昏。去岁枯草尚可掩人,哀伤让身体轻飘得像片叶子。亲手毁灭。丧失。我过早去咀嚼了这些关键词的丰富指向。很远的地方传来妹妹的呼喊,是妈让她来找我的么?非常想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来达成报复,河面上正泛起一片黄白的泡沫,潮水上来了。
  5
  没有哪种勇敢是不打折扣的,即便是周某,面对呼啸而至的铁锨,也会撒丫子狂奔。从创伤的角度说,露出筋膜和头骨的脑袋,未见得就比肱骨骨折更糟糕,但视觉效果总要更强烈些。不管是头缠纱布的周某,还是打了石膏吊了膀子的常某,都给其他人提供了足够的警示。一个曾被我们尊为师父的老痞子说,操,谁厉害谁不厉害?那是没吃过亏,打着打着就熊了。许久以后我才觉得他这番话阐述了个挺深的道理,一如课堂上老师们那些苦口婆心的忠告。1983年“严打”,孙某和赵某都被挂了牌子游了街,一个是偷了哪家厂子的铜件,另一个是因为——呵呵,以谈恋爱为名耍流氓,至今还被广大民众关注着定性着,看来确实深入灵魂范畴。问题是:以耍流氓为名去谈恋爱,操作难度非常之大。他们都带着惊悸和满肚子不解去了西北的某个地方,数年后赵某回来,深切表达了对家乡一种贝类的怀念:别的还行,就是馋蚬子抗不了。
  对于其他侥幸未在一次轮盘赌中就输得精光的人来说,蚬子、花蛤或牡蛎的味道,并不能填塞他们内心的虚弱。他们不知被谁按坐在桌前,小赢一把或几近亏空,上班、结婚、生子或下岗、离婚、酗酒,直到把生活和自己都不怎么当回事。2005年我又回到庄河,一天在河坝上遇到了张某,张某是小时候的跤王,如今挺着个像是揣了四胞胎的肚子,却奚落我——怎么胖成这个屌样?我们坐下来抽烟,他说吕某死了你知道么?我说知道。周某也死了你知道么?我说这不知道。他开始讲周某如何赚了一大笔又赔个底朝天、前后娶了三个老婆的故事,总结时一再絮叨,操,有啥屌意思呢?人活一辈子啥屌意思也没有。张某显然是喝了酒,嘴里发出一股类似烂梨的味道,他劝我别为失败的婚姻伤神,因为“咱毕竟还都活着”。那天我又独自沿着堤坝走出很远,想印证一下小时去赶海所走的路径。两岸茂盛的芦苇荡消失了,河滩上曾密如蜂巢的小蟹的洞穴也少了许多,我觉得我理该沉郁,但想起当年张某带我们巡视脏物的情景,还是禁不住笑了一番。
  石砌的堤坝呈三十五度坡度,待我也到了带女友来此耍流氓的年龄,才知道那委实不是个理想的所在。夏夜的蚊虫和需要努力维持的身体角度,都让人心烦意乱,何况还要担心:会否有更小一茬的孩子,正手捏石块悄悄接近。
  好吧,我不是一个利索的人,自以为能看得很通透,但感伤却总是很缠绵,蹀躞不去。十四年前我带着些日常衣服和一副行李,为着某种崭新旅程而奔赴,十四年后回来了,除了衣服和行李,只多了一台686电脑。这太像是一次瞬时往返。我可不可以说,我是去买台样式和硬件都早已过时的电脑去了呢?而中间那十四年,是我遁迹于蜿蜒街巷的一夜迷途。河边的一个小闸门还在,我还能听到当年坐在上面钓到鱼时的那声欢叫;而离开那个家半年之后,我居然把座机电话号码给忘了,那不是选择性遗忘。如今连早年那个虎糙糙的张某都开始虚无了,可怎么弄呢。我坐在接近入海口的堤坝上,四周阒静无人,痴呆一般纵声畅笑了一回,直到被另一种腔调哽住。
  尽管发小们的认知和思辨力普遍一般,不会把下岗、房改、医疗等等归纳为危机转嫁,听到“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之类的假励志就当成了真豪迈,习惯了响屁连天的假话年复一年地在耳膜里震荡,倾尽半生所得给儿女买套房子就觉得功德圆满……但我还是认为我的足迹跟他们一样,糟乱而踏实。在他们面前我不敢有分毫的优越感。我们都是些邮差信使,抑或是打酱油的,吆喝或沉默,传递的信息都大致相同,打出的酱油也是同一家店里的货色。当我偶尔沉湎于赫索格(索尔·贝娄:《赫索格》)或费玛(阿摩司·奥兹:《费玛》)那种较真与滑稽混杂、向往秩序又时时悖逆的境况,那些四处遮挡而又到处漏风的兴味中时,时而能听到发小们投来的哂笑,扯啥犊子呢。
  6
  写作这篇小文时,窗外的庄河显得有些萧索,不怎么好看。河面开始解冻,两边堆叠起厚厚的冰排,淤泥的沾染让冰显得污脏,但我依然会无来由地想起波古潘河。驯鹿迁徙的目的性并不是很强,因为对岸的牧草也没丰美到哪去。它们选择在最糟糕的时节渡河,澎湃而下的冰排会夺走许多同类的性命。是种群的自我调控吗?但死去的并不都是老弱病残者,被冰排碾压的那种随机性,完全无视强壮与孱弱。也许这才是规则。
  我约略知道,庄河发源于北部的蓉花山和桂云花山,是条完全的境内河,沿途吸纳无数支流,中游有座朱隈水库。它又的确是条母亲河,早年追随多尔衮打进京城的解甲清兵,不怎么情愿地被安置到辽东南地区屯田,庄河两岸逐渐有了稠密的人烟。六十年前,所有城里人还都在喝庄河的水,老街每隔几十米就留有一条胡同,叫作挑水巷。四十年前,我能从河里逮到鲫鱼鲤鱼鲶鱼胖头鱼及河蟹等,它们相当程度地填补了那个年代极其匮乏的动物蛋白。二十年前,河床中央还有舒服的沙底,夏季里,会有不少女人、孩子在那里浣洗和嬉戏。好吧,就到这里打住。
  如今的孩子们大都不屑于野地里的戏耍,网络里什么都有,他们更愿意把自己带入杀伐四方的中世纪战士。十年前我再度回归庄河时,很疑惑河边为什么看不到钓鱼的人,邻里说,钓啥?连指头长的鲫瓜子(鲫鱼)都少了。其实偶尔也能看到一两个投在河里的身影,穿着连体胶衣,艰难地在深及大腿的淤泥里运动,布下一排几乎贯穿河面的插网。逢此时我会很有兴致到跟前去观望一番,看看他到底能有什么收获。
  有鱼吗?我远远地投去一问。河里人转头看我一眼,表情木然,却并不答话。我又问了一句,他仍然了无声息,像是很抵拒我这个闲得蛋疼的观望者,而我又不知是为什么。许久,无趣的我已准备离开,他才悠悠丢过一句:闲着干啥。
  我几乎笑了,大家如今都这么有境界,弄鱼的都只要个过程。
  到此,我可以收束个结尾了。每天晨起后,我都会站在窗前,对着眼前的河面凝望上几分钟,一如随后履行洗脸刷牙排泄之类的程序或叫操守。它离我如此之近,不管有没有鱼,都还在流淌着。
其他文献
别以为我就没做过“明星梦”。还是男孩时我曾有副不错的嗓子,当时盛行的“革命样板戏”中男英雄最高最难的唱段全能原调唱下来,眼梢又恰像英雄们那样上翘,俗称“吊眼梢子”,手、眼、身、法、步也略知一二,于是我满心希望也能成为“样板戏明星”。  但是很不幸,我的长势过于喜人了。“样板戏”一号男英雄大都是中等个,杨子荣、郭建光、洪常青、赵勇刚、陆长海也就一米七几,严伟才可能刚过一米七零(武功也最好)。李玉和最
期刊
赵振江,北京顺义人,生于1940年2月。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和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获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骑士勋章和智者阿方索十世勋章、阿根廷五月骑士勋章、智利聂鲁达百年诞辰勋章。200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曾获中坤国际诗歌翻译奖、鲁迅文学翻译奖、陈子昂诗歌翻译奖和百年新诗贡献奖。主要著作有《拉丁美洲文學史》(合著)和《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导论》等;译著主要有西文版《红楼梦》和西班牙与
期刊
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员会主任,广东省观赏石协会会长,《新华文学》《中国诗界》副主编,《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杂志编委。历任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广东财经大学与广州大学客座教授,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國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人民政协报
期刊
李东海,1960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出版诗集《自我观照的候鸟》《心灵的守望》《子夜的缪斯》;诗歌评论集《诗人的那张脸》等;另与他人合作出版《诗意新疆》。诗集《子夜的缪斯》获第五届“天山文艺奖”诗歌奖。  娜夜,是当前甘肃省最强势的女诗人,也是当前中国最具实力的女诗人。近几年来她在大小诗刊,各种选本中频频露面,首首诗歌都称
期刊
张二棍,本名张常春。1982年生。山西代县人。大同217地质队职工。诗作入选多种诗歌选本。出版诗集《曠野》。曾获《诗歌周刊》年度诗人奖、《诗刊》陈子昂诗歌奖新锐诗人奖、“安居杯”第三届地学诗歌大赛一等奖、《小众》年度诗人奖、首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新锐奖、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多种。山西文学院第五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31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参加诗刊社第31届青春诗会。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
期刊
陆健,1956年出生于河北沧州,在河南读完中小学,插队。197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1982年至今出版诗集《名城与门》《日内瓦的太阳》《不存在的女子》《非典时期的了了特特博士》《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等20部。获《飞天》首届大学生诗苑奖(1982年)、《星星》诗歌奖(1985年)、《十月》文学奖(1995年)、《人民文学》年度奖(19
期刊
马莉,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艺术创作涉及架上绘画、抽象水墨、十四行诗歌及散文创作。曾在北京今日美术馆、美国圣塔克拉拉会展中心举办个人画展,参加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中国当代诗人画家艺术作品“灵性的回归”全国巡展;多次参加全国联展。绘画作品被国内及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机构及私人藏家收藏。获“抽象北京”新当代抽象艺术大展优秀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中国新经典诗歌奖、2018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等。已出
期刊
杜立明,1962年生,现居南京,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当过记者、编辑、副总编辑等,现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担任江南时报编委、副刊主编,在《诗刊》《扬子江》《诗选刊》《南方文学》《山东文学》《青春》《天津诗人》和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过诗歌作品,部分作品被翻译成朝鲜文、英文,著有《辩证法中的城市》《月亮飞过的声音》等。  新面孔  偷袭成功,把手中的阴谋  散布在黑夜里  看不清它们的脸庞
期刊
霍竹山,已在《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文艺》《青年文学》《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作品近300万字,作品入选几十种选集,曾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8次全国代表大会,诗刊社第22屆“青春诗会”。著有诗集《农历里的白于山》《兰花花》《赶牲灵》等9部,散文集《聊瞭陕北》,长篇小说《野人河》《黄土地》等。获《诗选刊》年度诗人奖、陕西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第5届柳青文学奖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
期刊
惹事的,竟是一张照片。  周末秋游,去瓦房店摘苹果。男人们是大学同学,将近三十年了,一直处得还好。最近几年,几家人都有了私家车,每到秋天,或者去本溪看红叶,或者来辽南摘苹果、李子、桃,总要聚一起热闹热闹。今年其实有些晚了,男人们有这样那样的事情,没凑起来。好在这家果园他们以前来过,事先打了电话,园主挺给面子,真就给他们留了两棵树。  秋高气爽,天蓝云白。红富士苹果的脸蛋通红通红的。她的脸蛋也通红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