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工艺发展千年,至乾隆时期已形成了稳定的审美心理。复古的文化理想投射到工艺领域,不断引用古代工艺技术、器物型制,至乾隆时最终完成。“追慕古代”早就根植于传统中国文化之中,早在宋代,仿古就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乾隆时期则为集大成者。仿古在乾隆时期,不仅是继承的延续,也是整理、综合、演绎的过程。仿古实是创新,体现时代观念,绝大多数有“乾隆仿古”款的器物,既为模仿古代工艺的形式,又富有鲜明的时代内涵,这是其魅力的独特所在。
铜器:世间器称寿者铜
乾隆朝仿铜器最盛,这与清高宗博雅好古的性格与情怀有关。
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不仅与我国历史、冶金、文字都有着重要的联系,还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始终贯穿着华夏文化的特征。历史上著名的《宣和博古图》就著录了宋代皇室所藏自商至唐的青铜器的精华,它对后世的造型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到了清代,宫廷造办处先后设立了铜作和炉作,大量制造各种铜器,以为内廷陈设、佛堂供奉、太庙郊坛等使用。其中大部分的造型和纹饰依然源于商、周青铜器,虽也有诸多变化和创新,但仍有一种时空感,使远古到近古贯穿绵延下来。清代宫廷铸造铜器运用的是古代的失蜡法,在清代,这一铸造技艺已炉火纯青。装饰方法则多种多样,有錾刻、镂空、烧古、鎏金银、嵌金银丝、洒金等,在继承的同时又力求发展。在器物的皮色方面,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的就有石青斑、石绿斑、朱砂斑、猪肝色、铜绿色、茶叶末色、翡翠绿、蟹壳青及鳝鱼黄等。这些生动的色泽柔和温润,宝色内涵,珠光外显。此次展出的铜器数量虽少,但从中也可以领略清宫铜器的精美考究,以及古意盎然的韵味。(张丽)
珐琅:制以三秋不计锾
在乾隆朝制造的仿古或拟古珐琅器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源自商、周青铜器,它们既满足了清高宗的精神需求,又是中国文化的继承,更丰富了珐琅器的艺术魅力。
珐琅是用红铜作胎体,以珐琅作装饰的复合工艺。按其加工工艺可区分为两大类,即掐丝珐琅、画珐琅。
掐丝珐琅的做法,是在金属胎体上用细金属丝焊出图案轮廓,用随类赋彩的方法,在丝的内外填饰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使其呈现出绚丽的图案,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其装饰效果犹如宝石镶嵌一般,富丽堂皇。该工艺在元代由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由于它既适合宫廷殿阁环境的陈设,又能满足皇家贵族的审美需求,故而从技术引进伊始,便成为皇家工艺美术的重要一支,经明至清,制造不辍。乾隆朝珐琅器的制造达到鼎盛期,大到朝堂礼器、宫廷陈设,小到文房用品、生活用具,无所不包。由于清高宗好古,其中出现了较多的仿古或拟古作品,如炉、尊、壶、觥等造型,蕉叶、兽面等纹饰,均来源于青铜器。它们的特点是造型规范,色彩绚丽,花纹工整,镀金厚重,做工考究,具有浓重的宫廷色彩和皇家气息。
画珐琅一般是以红铜、少数以金作胎体造型,器表先涂饰一层白釉,以掩盖铜胎的颜色,并使表面平滑明净,之后用多色的珐琅釉描绘图案,再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它具有胎体轻灵,色彩绚丽,装饰性强等特点。该工艺源于西方的法国,康熙朝被引进中国宫廷,康、雍、乾三朝为繁盛期。特别是乾隆朝,造型之丰富、色彩之鲜艳、装饰题材之广泛,前所未有,其中也有仿古之作,如觚、壡等。画珐琅虽是清代宫廷新兴的工艺品种,其发展历史不太久远,但却是清代工艺美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 丽)
瓷器:世代愈降制愈精
乾隆瓷器仿工艺品的新品种有仿古铜器、仿红雕漆、仿朱漆、仿编、仿动植物的像生瓷等,还有仿木纹釉、仿珊瑚釉、仿玉石釉、仿松石绿釉、仿斑竹釉等等。这些瓷器仿品,与实物对比形态、色泽相同,质感真切,甚至有时凭肉眼无法辨别。
中国的制瓷业历经汉、唐、宋、元、明、清长久发展,无论是工艺技术的精巧、造型的创新、品种的多样、图案纹样的丰富、色彩的清新,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各朝各代,珍品迭出,甚至还向远达欧洲的世界诸国出口,享有国际盛誉。
明、清瓷器是我国四千年来的陶瓷艺术的一个总结。它不仅运用了青瓷、白瓷胎釉烧制工艺之全部的优秀成果,而且还把西汉以来发展的低温色釉充分地运用于制瓷的彩绘与烧制工艺之中。在宋、元制瓷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又有了很大的发展,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准。明代官窑器的型制,可以说是对于宋代的继承和演绎。清宫造办处制瓷技术精益求精,嗜古、仿古之风盛行,从商、周铜器、玉器以迄宋、明瓷器的摹仿,均有极高的造诣和成就。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仿宋代五大名窑及景德镇官窑瓷器,无论在釉色、胎质、造型、纹饰方面多已达到理想境界。尤其到了乾隆年间,仿古技术达到了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的程度,所仿瓷器品种包罗万象,宋代五大名窑,明永乐、宣德青花、成化斗彩等。所仿各类工艺品及动植物,皆能准确地表达出所仿之物的色感和质感,堪称巧夺天工,这也形成了乾隆瓷器的一大特色。(徐 巍)
玉器:土华水气久相融
清宫仿古玉器向来有“造化钟神秀”之誉,基本为宫中造办处制作。
宫廷玉器仿古始自两宋时期,是受礼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元、明两代基本继承了宋代仿古玉器的类别和形式。清代仿古玉器,器型种类和数量较前几代为多,风格也更多样化。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在形式上仿古,即以青铜器或古王为蓝本,进行完全仿古,这一部分占仿古器的大半;二是根据新意改作古王;三是在风格上仿古,器型和纹饰多有增损,仿其神韵。
在整个清廷仿古玉器中,最具传统文化内涵的要算是大量的仿古彝器了。主要器型包括:玉鼎、玉尊、玉簋、玉卣、玉壶、玉觥和玉炉等。所谓完全仿古,就不仅是在名称和器型上仿占,而且还在纹饰上加以表现,如兽面坟、夔纹、云雷纹、回纹、钩云纹和谷纹等。
另外,在雕工和玉质的选材上也颇多讲究,局部雕工好像不甚精致,但实际上是在模仿青铜纹饰的铸造效果,因而尤显技法的高超。选料也恰到好处,玉质上的黑、褐色杂斑,恰似青铜器上的锈迹,与雕刻内容浑然天成。这种取其自然之色,传以生动之神的做法,正符合“势者,乘利而为制也”(《文心雕龙·定势》)的精神,即根据物体本身提供的便利而形成艺术创造中的形象之势。这是制作者充分运用截取之势的技巧,依石拟形,乘利而制的杰作,也是清廷仿古玉器的重要特点。
在玉器上模仿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并非为了表现青铜器的美学价值,而是要借这种价值创造出玉器文化的精神个性,以满足皇帝追求风雅的文人心态,这也是仿古玉器在宫中兴盛的原因所在。(赵桂玲)
砚:凡手未可子墨研
清代是中国文房用具发展的鼎盛时期,沿袭旧 制而有创新,特别是内廷御用制品,精益求精。乾隆时期的仿古砚式,不仅再现了唐、宋澄泥砚的制作,也形成乾隆时期宫廷制砚的时代风格,成为鉴定的标准器。
砚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文房工具之一,是数千年中国文明与文化的象征,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自秦砖汉瓦为砚、汉代研墨石器逐渐演变、魏晋瓷砚的创新、唐代凤字形陶砚、宋代抄手式石砚的流行、明清石砚的兴盛,不断的创新发展。
御用砚品选材名贵,制作考究,材质多以端石、歙石、洮河石、松花江石、澄泥等为主,往往配以髹漆描金盒、玳瑁盒、匏制盒、紫檀木嵌玉盒等,装潢精美,颇具宫廷特色。
乾隆时期崇尚古制,注重仿古创新,研制唐、宋失传已久的澄泥砚(澄泥砚始于唐而兴于宋,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砚品,制作工艺精细繁复,首先是用水长期浸沉泥沙,将其过滤后,再放入添加剂,经雕刻烧制而成。砚质坚硬细腻,发墨贮墨,可与石砚媲美。),于四十年(1775年)烧成进宫,首先在宫廷流行,并大量制作。其造型一般是以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论砚》所录砚图为蓝本,加以仿制,大小薄厚有一定的规格,造型同出一范;多为小巧精品,也有成套制品或仿汉、唐各式砚,泥质致密,易墨适用,可与端石媲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钦定《西清砚谱》,即著录大量仿古澄泥砚。在乾隆御制诗中,高宗同其身边的翰林学士对澄泥砚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考据,使澄泥砚的历史得以流传。
除研制澄泥砚,造办处砚作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也用端石、歙石制成各式仿古砚,其尺寸规格、造型纹饰同仿古澄泥砚相同,分刻乾隆御制诗或御铭。乾隆时期仿古砚尚有玉石砚、漆砂砚、铜暖砚、珐琅暖砚等,都是清代颇具特色的宫廷御用砚。(赵丽红)
漆器:雕盘精记几层牢
漆器制造经过元、明的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更为繁盛,明代《髹饰录》所涉及的漆器品种基本具备,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清代漆器品种主要包括雕漆、单色漆、描金漆、描漆与描油、描金彩漆、填漆、戗金彩漆、识文描金漆、螺钿漆、犀皮漆、款彩漆等。尽管品类众多,但受乾隆时期仿古思潮影响的似乎只有雕漆。
所谓雕漆,是在已经制好的木胎上层层涂漆,达到一定厚度后,雕刻出具有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效果的花纹。根据髹漆颜色,雕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剔红、剔黄、剔彩、剔绿、剔黑、剔犀以及结合漆以外工艺等若干小品种。据文献记载,唐代已有雕漆,但未见实物传世或出土。目前所见最早的雕漆是宋代作品。从故宫清代雕漆藏品看,尚无刻顺治、康熙、雍正年款者,最早也最多的是刻乾隆年款的作品,嘉庆款雕漆仅二件。
乾隆朝的雕漆作品几乎涉及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合了明代早、中、晚期的不同特点,形成多种风格。以山水、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刻法谨严,既有永乐、宣德时期浑朴圆润的特点,又具嘉靖、万历时代纤巧细腻的风格。花卉题材的作品出现两种新变化。一种是满花不露地;另一种是在锦地上雕各种折枝花卉,并常以整朵花作盘、盒的造型和装饰。剔彩器的局部加色技法有较大发展,用单色漆髹好层次后,剔出花纹轮廓,将所需漆色填入轮廓中,再刻细部。以雕刻字体诗句见长的漆器在清代雕漆中独具特色。仿古作品在乾隆时期大量出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系仿照商、周铜器、玉器作礼器的制作,另一类则属明代雕漆仿品。根据纹饰的不同需要,当时采用不同的刀法制作仿古器,例如采用圆刀法表现结绳纹,采用直刀法表现饕餮纹和蕉叶纹。
嘉庆以后,同其他工艺品类一样,雕漆生产逐渐走向衰落,至光绪时技法失传。到民国时期,仅有零星几家作坊能够制作雕漆。(杨 勇)
雕刻:传神是谓善形容
清高宗嗜好古器,对制作各种质地的仿古器乐此不彼。此时的竹、木、牙、角雕仿古器在其影响下也盛行一时,并成为上述材质雕刻中的重要类别。
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大量乾隆时期的竹、木、牙、角雕仿古器,其仿古形式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仿原器,这种形式要忠于原型,但总免不了呆板之气。
二是仿其形,只是类比铜器外形,综合运用浮雕、透雕、拼嵌等多种雕刻技法类比三代鼎、卣、尊、壶等,器型或大或小,纹饰变换丰富,古代纹饰和其时流行纹饰可以并用,不以毕肖古器为能事,体现了当时仿古而不拟古的创新精神,这也是竹、木、牙、角雕仿古器的大宗所在。
三是仿其纹饰,以其时的器型添加古代的纹饰,如饕餮纹、夔纹等,有的还借鉴青铜器纹样加以演化,把其改为适合自身材质雕刻的纹饰,将造型美与装饰美融为一体。这在乾隆时期的器物也是常见的。(张林杰)
绘画:绘事由来贵可传
清代乾隆朝宫廷仿古风气之盛,不仅体现在宫中御用品珐琅、瓷器、漆器以及青铜器的制作上,还体现在清高宗诗、文、书、画等创作各个方面。
在绘画上,清高宗始终坚持“邃古来今”的创作理念。一方面,他谕令宫廷画家唐岱、丁观鹏、金廷标等人,临摹了大量宫中所藏历代前贤佳作,如宋代关同《山水图》轴、东晋顾恺之《亚琴图》卷等,以便于他在闲暇之余,不动用原作的前提下,随时通过这些惟妙唯肖的临摹品,观赏到古人的笔情墨韵,从而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绘画素养。
另一方面,他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也始终以“邃古来今”为基本原则。他自十九岁开始习画,先是临仿工整细腻的五代黄筌院体花鸟画,随后,又追仿元人黄公望、倪瓒的正统文人画。数千年的时间内,他临遍了宫中所藏五代、宋、元诸家名迹,留存大量名画仿制品,如仿宋人李迪的《鸡雏待饲图》卷、仿元人倪瓒的《狮子林图》卷、仿明人文征明的《山村嘉荫图》轴等。清高宗通过对前朝画家名迹的临仿,令他拥有较高的绘画修养和观赏水平,并且在承袭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笔法简练概括、意韵淡泊虚静的绘画风格。最终成为历史上临摹古人画作最多,并且不失个人风格的一代帝王。
清高宗以“邃古来今”作为宫廷书画的创作原则,不仅有效地保护了传统文化的沿续性,同时,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更有力地推动了宫廷艺术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李 湜)
书法:墨池终古法书垂
肩负治国重任的清高宗,万几余暇,怡情翰墨,挥毫临池,浸沉其中,悠悠然“与和气游”(乾隆御用闲章),而临习古法帖是他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
清高宗临帖范围极为广泛,上自汉、魏两晋,下迄隋、唐、宋、元、明,历代名家均有涉猎。其中索靖、钟繇、二王、颜柳、宋四家、董其昌等人的作品均反复临写,对《淳化阁法帖》、《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这些卷帙宏富的丛帖,他都曾整部临写。直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临写二王诸帖。从现存墨迹数量上看,清高宗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最高产的皇帝书家,仅北京故宫所藏就多达一万六千余件,这其中有大量的仿古之作。本次展览所展示的两仲临王羲之帖便是由《淳化阁法帖》临出。转益多师,慎思敏求,使清高宗最终成为自立门庭的书法家。
于自身修为之外,乾隆内府对古代法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搜集,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为代表的历代书法名迹尽归皇家。与此同时为真正达到“以昭书学之渊源,以示临池之模范”的目的,清高宗颁发上谕,令诸臣工对历代古法帖进行系统整理、编纂与汇刻。《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墨妙轩法帖》、《兰亭八柱帖》等先后完成,使御府搜藏的历代法帖得以总汇、甄别、摹刻,使众多古代艺术瑰宝得以承传,对当代和后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乾隆一朝,书道繁盛。众多书家以历代经典为尚,发其微,探其胜,涵养其间,卓然独立。刘墉、翁方纲、成亲王永理、铁保等四家是为代表,张照、伊秉绶、梁同书、王文治等亦成就斐然。
“茹古含今”、“慎修思永”是清高宗钤压于书画上的闲章。崇尚古典,学习古法,食而化之,为我所用,树立新风。他对待书法艺术如此,而作为一代帝王,其为君之道是否也与此相合呢?(华 宁)
铜器:世间器称寿者铜
乾隆朝仿铜器最盛,这与清高宗博雅好古的性格与情怀有关。
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不仅与我国历史、冶金、文字都有着重要的联系,还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始终贯穿着华夏文化的特征。历史上著名的《宣和博古图》就著录了宋代皇室所藏自商至唐的青铜器的精华,它对后世的造型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到了清代,宫廷造办处先后设立了铜作和炉作,大量制造各种铜器,以为内廷陈设、佛堂供奉、太庙郊坛等使用。其中大部分的造型和纹饰依然源于商、周青铜器,虽也有诸多变化和创新,但仍有一种时空感,使远古到近古贯穿绵延下来。清代宫廷铸造铜器运用的是古代的失蜡法,在清代,这一铸造技艺已炉火纯青。装饰方法则多种多样,有錾刻、镂空、烧古、鎏金银、嵌金银丝、洒金等,在继承的同时又力求发展。在器物的皮色方面,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的就有石青斑、石绿斑、朱砂斑、猪肝色、铜绿色、茶叶末色、翡翠绿、蟹壳青及鳝鱼黄等。这些生动的色泽柔和温润,宝色内涵,珠光外显。此次展出的铜器数量虽少,但从中也可以领略清宫铜器的精美考究,以及古意盎然的韵味。(张丽)
珐琅:制以三秋不计锾
在乾隆朝制造的仿古或拟古珐琅器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源自商、周青铜器,它们既满足了清高宗的精神需求,又是中国文化的继承,更丰富了珐琅器的艺术魅力。
珐琅是用红铜作胎体,以珐琅作装饰的复合工艺。按其加工工艺可区分为两大类,即掐丝珐琅、画珐琅。
掐丝珐琅的做法,是在金属胎体上用细金属丝焊出图案轮廓,用随类赋彩的方法,在丝的内外填饰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使其呈现出绚丽的图案,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其装饰效果犹如宝石镶嵌一般,富丽堂皇。该工艺在元代由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由于它既适合宫廷殿阁环境的陈设,又能满足皇家贵族的审美需求,故而从技术引进伊始,便成为皇家工艺美术的重要一支,经明至清,制造不辍。乾隆朝珐琅器的制造达到鼎盛期,大到朝堂礼器、宫廷陈设,小到文房用品、生活用具,无所不包。由于清高宗好古,其中出现了较多的仿古或拟古作品,如炉、尊、壶、觥等造型,蕉叶、兽面等纹饰,均来源于青铜器。它们的特点是造型规范,色彩绚丽,花纹工整,镀金厚重,做工考究,具有浓重的宫廷色彩和皇家气息。
画珐琅一般是以红铜、少数以金作胎体造型,器表先涂饰一层白釉,以掩盖铜胎的颜色,并使表面平滑明净,之后用多色的珐琅釉描绘图案,再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它具有胎体轻灵,色彩绚丽,装饰性强等特点。该工艺源于西方的法国,康熙朝被引进中国宫廷,康、雍、乾三朝为繁盛期。特别是乾隆朝,造型之丰富、色彩之鲜艳、装饰题材之广泛,前所未有,其中也有仿古之作,如觚、壡等。画珐琅虽是清代宫廷新兴的工艺品种,其发展历史不太久远,但却是清代工艺美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 丽)
瓷器:世代愈降制愈精
乾隆瓷器仿工艺品的新品种有仿古铜器、仿红雕漆、仿朱漆、仿编、仿动植物的像生瓷等,还有仿木纹釉、仿珊瑚釉、仿玉石釉、仿松石绿釉、仿斑竹釉等等。这些瓷器仿品,与实物对比形态、色泽相同,质感真切,甚至有时凭肉眼无法辨别。
中国的制瓷业历经汉、唐、宋、元、明、清长久发展,无论是工艺技术的精巧、造型的创新、品种的多样、图案纹样的丰富、色彩的清新,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各朝各代,珍品迭出,甚至还向远达欧洲的世界诸国出口,享有国际盛誉。
明、清瓷器是我国四千年来的陶瓷艺术的一个总结。它不仅运用了青瓷、白瓷胎釉烧制工艺之全部的优秀成果,而且还把西汉以来发展的低温色釉充分地运用于制瓷的彩绘与烧制工艺之中。在宋、元制瓷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又有了很大的发展,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准。明代官窑器的型制,可以说是对于宋代的继承和演绎。清宫造办处制瓷技术精益求精,嗜古、仿古之风盛行,从商、周铜器、玉器以迄宋、明瓷器的摹仿,均有极高的造诣和成就。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仿宋代五大名窑及景德镇官窑瓷器,无论在釉色、胎质、造型、纹饰方面多已达到理想境界。尤其到了乾隆年间,仿古技术达到了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的程度,所仿瓷器品种包罗万象,宋代五大名窑,明永乐、宣德青花、成化斗彩等。所仿各类工艺品及动植物,皆能准确地表达出所仿之物的色感和质感,堪称巧夺天工,这也形成了乾隆瓷器的一大特色。(徐 巍)
玉器:土华水气久相融
清宫仿古玉器向来有“造化钟神秀”之誉,基本为宫中造办处制作。
宫廷玉器仿古始自两宋时期,是受礼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元、明两代基本继承了宋代仿古玉器的类别和形式。清代仿古玉器,器型种类和数量较前几代为多,风格也更多样化。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在形式上仿古,即以青铜器或古王为蓝本,进行完全仿古,这一部分占仿古器的大半;二是根据新意改作古王;三是在风格上仿古,器型和纹饰多有增损,仿其神韵。
在整个清廷仿古玉器中,最具传统文化内涵的要算是大量的仿古彝器了。主要器型包括:玉鼎、玉尊、玉簋、玉卣、玉壶、玉觥和玉炉等。所谓完全仿古,就不仅是在名称和器型上仿占,而且还在纹饰上加以表现,如兽面坟、夔纹、云雷纹、回纹、钩云纹和谷纹等。
另外,在雕工和玉质的选材上也颇多讲究,局部雕工好像不甚精致,但实际上是在模仿青铜纹饰的铸造效果,因而尤显技法的高超。选料也恰到好处,玉质上的黑、褐色杂斑,恰似青铜器上的锈迹,与雕刻内容浑然天成。这种取其自然之色,传以生动之神的做法,正符合“势者,乘利而为制也”(《文心雕龙·定势》)的精神,即根据物体本身提供的便利而形成艺术创造中的形象之势。这是制作者充分运用截取之势的技巧,依石拟形,乘利而制的杰作,也是清廷仿古玉器的重要特点。
在玉器上模仿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并非为了表现青铜器的美学价值,而是要借这种价值创造出玉器文化的精神个性,以满足皇帝追求风雅的文人心态,这也是仿古玉器在宫中兴盛的原因所在。(赵桂玲)
砚:凡手未可子墨研
清代是中国文房用具发展的鼎盛时期,沿袭旧 制而有创新,特别是内廷御用制品,精益求精。乾隆时期的仿古砚式,不仅再现了唐、宋澄泥砚的制作,也形成乾隆时期宫廷制砚的时代风格,成为鉴定的标准器。
砚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文房工具之一,是数千年中国文明与文化的象征,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自秦砖汉瓦为砚、汉代研墨石器逐渐演变、魏晋瓷砚的创新、唐代凤字形陶砚、宋代抄手式石砚的流行、明清石砚的兴盛,不断的创新发展。
御用砚品选材名贵,制作考究,材质多以端石、歙石、洮河石、松花江石、澄泥等为主,往往配以髹漆描金盒、玳瑁盒、匏制盒、紫檀木嵌玉盒等,装潢精美,颇具宫廷特色。
乾隆时期崇尚古制,注重仿古创新,研制唐、宋失传已久的澄泥砚(澄泥砚始于唐而兴于宋,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砚品,制作工艺精细繁复,首先是用水长期浸沉泥沙,将其过滤后,再放入添加剂,经雕刻烧制而成。砚质坚硬细腻,发墨贮墨,可与石砚媲美。),于四十年(1775年)烧成进宫,首先在宫廷流行,并大量制作。其造型一般是以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论砚》所录砚图为蓝本,加以仿制,大小薄厚有一定的规格,造型同出一范;多为小巧精品,也有成套制品或仿汉、唐各式砚,泥质致密,易墨适用,可与端石媲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钦定《西清砚谱》,即著录大量仿古澄泥砚。在乾隆御制诗中,高宗同其身边的翰林学士对澄泥砚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考据,使澄泥砚的历史得以流传。
除研制澄泥砚,造办处砚作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也用端石、歙石制成各式仿古砚,其尺寸规格、造型纹饰同仿古澄泥砚相同,分刻乾隆御制诗或御铭。乾隆时期仿古砚尚有玉石砚、漆砂砚、铜暖砚、珐琅暖砚等,都是清代颇具特色的宫廷御用砚。(赵丽红)
漆器:雕盘精记几层牢
漆器制造经过元、明的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更为繁盛,明代《髹饰录》所涉及的漆器品种基本具备,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清代漆器品种主要包括雕漆、单色漆、描金漆、描漆与描油、描金彩漆、填漆、戗金彩漆、识文描金漆、螺钿漆、犀皮漆、款彩漆等。尽管品类众多,但受乾隆时期仿古思潮影响的似乎只有雕漆。
所谓雕漆,是在已经制好的木胎上层层涂漆,达到一定厚度后,雕刻出具有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效果的花纹。根据髹漆颜色,雕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剔红、剔黄、剔彩、剔绿、剔黑、剔犀以及结合漆以外工艺等若干小品种。据文献记载,唐代已有雕漆,但未见实物传世或出土。目前所见最早的雕漆是宋代作品。从故宫清代雕漆藏品看,尚无刻顺治、康熙、雍正年款者,最早也最多的是刻乾隆年款的作品,嘉庆款雕漆仅二件。
乾隆朝的雕漆作品几乎涉及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合了明代早、中、晚期的不同特点,形成多种风格。以山水、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刻法谨严,既有永乐、宣德时期浑朴圆润的特点,又具嘉靖、万历时代纤巧细腻的风格。花卉题材的作品出现两种新变化。一种是满花不露地;另一种是在锦地上雕各种折枝花卉,并常以整朵花作盘、盒的造型和装饰。剔彩器的局部加色技法有较大发展,用单色漆髹好层次后,剔出花纹轮廓,将所需漆色填入轮廓中,再刻细部。以雕刻字体诗句见长的漆器在清代雕漆中独具特色。仿古作品在乾隆时期大量出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系仿照商、周铜器、玉器作礼器的制作,另一类则属明代雕漆仿品。根据纹饰的不同需要,当时采用不同的刀法制作仿古器,例如采用圆刀法表现结绳纹,采用直刀法表现饕餮纹和蕉叶纹。
嘉庆以后,同其他工艺品类一样,雕漆生产逐渐走向衰落,至光绪时技法失传。到民国时期,仅有零星几家作坊能够制作雕漆。(杨 勇)
雕刻:传神是谓善形容
清高宗嗜好古器,对制作各种质地的仿古器乐此不彼。此时的竹、木、牙、角雕仿古器在其影响下也盛行一时,并成为上述材质雕刻中的重要类别。
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大量乾隆时期的竹、木、牙、角雕仿古器,其仿古形式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仿原器,这种形式要忠于原型,但总免不了呆板之气。
二是仿其形,只是类比铜器外形,综合运用浮雕、透雕、拼嵌等多种雕刻技法类比三代鼎、卣、尊、壶等,器型或大或小,纹饰变换丰富,古代纹饰和其时流行纹饰可以并用,不以毕肖古器为能事,体现了当时仿古而不拟古的创新精神,这也是竹、木、牙、角雕仿古器的大宗所在。
三是仿其纹饰,以其时的器型添加古代的纹饰,如饕餮纹、夔纹等,有的还借鉴青铜器纹样加以演化,把其改为适合自身材质雕刻的纹饰,将造型美与装饰美融为一体。这在乾隆时期的器物也是常见的。(张林杰)
绘画:绘事由来贵可传
清代乾隆朝宫廷仿古风气之盛,不仅体现在宫中御用品珐琅、瓷器、漆器以及青铜器的制作上,还体现在清高宗诗、文、书、画等创作各个方面。
在绘画上,清高宗始终坚持“邃古来今”的创作理念。一方面,他谕令宫廷画家唐岱、丁观鹏、金廷标等人,临摹了大量宫中所藏历代前贤佳作,如宋代关同《山水图》轴、东晋顾恺之《亚琴图》卷等,以便于他在闲暇之余,不动用原作的前提下,随时通过这些惟妙唯肖的临摹品,观赏到古人的笔情墨韵,从而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绘画素养。
另一方面,他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也始终以“邃古来今”为基本原则。他自十九岁开始习画,先是临仿工整细腻的五代黄筌院体花鸟画,随后,又追仿元人黄公望、倪瓒的正统文人画。数千年的时间内,他临遍了宫中所藏五代、宋、元诸家名迹,留存大量名画仿制品,如仿宋人李迪的《鸡雏待饲图》卷、仿元人倪瓒的《狮子林图》卷、仿明人文征明的《山村嘉荫图》轴等。清高宗通过对前朝画家名迹的临仿,令他拥有较高的绘画修养和观赏水平,并且在承袭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笔法简练概括、意韵淡泊虚静的绘画风格。最终成为历史上临摹古人画作最多,并且不失个人风格的一代帝王。
清高宗以“邃古来今”作为宫廷书画的创作原则,不仅有效地保护了传统文化的沿续性,同时,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更有力地推动了宫廷艺术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李 湜)
书法:墨池终古法书垂
肩负治国重任的清高宗,万几余暇,怡情翰墨,挥毫临池,浸沉其中,悠悠然“与和气游”(乾隆御用闲章),而临习古法帖是他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
清高宗临帖范围极为广泛,上自汉、魏两晋,下迄隋、唐、宋、元、明,历代名家均有涉猎。其中索靖、钟繇、二王、颜柳、宋四家、董其昌等人的作品均反复临写,对《淳化阁法帖》、《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这些卷帙宏富的丛帖,他都曾整部临写。直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临写二王诸帖。从现存墨迹数量上看,清高宗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最高产的皇帝书家,仅北京故宫所藏就多达一万六千余件,这其中有大量的仿古之作。本次展览所展示的两仲临王羲之帖便是由《淳化阁法帖》临出。转益多师,慎思敏求,使清高宗最终成为自立门庭的书法家。
于自身修为之外,乾隆内府对古代法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搜集,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为代表的历代书法名迹尽归皇家。与此同时为真正达到“以昭书学之渊源,以示临池之模范”的目的,清高宗颁发上谕,令诸臣工对历代古法帖进行系统整理、编纂与汇刻。《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墨妙轩法帖》、《兰亭八柱帖》等先后完成,使御府搜藏的历代法帖得以总汇、甄别、摹刻,使众多古代艺术瑰宝得以承传,对当代和后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乾隆一朝,书道繁盛。众多书家以历代经典为尚,发其微,探其胜,涵养其间,卓然独立。刘墉、翁方纲、成亲王永理、铁保等四家是为代表,张照、伊秉绶、梁同书、王文治等亦成就斐然。
“茹古含今”、“慎修思永”是清高宗钤压于书画上的闲章。崇尚古典,学习古法,食而化之,为我所用,树立新风。他对待书法艺术如此,而作为一代帝王,其为君之道是否也与此相合呢?(华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