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词语解诂四则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x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一篇,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奇葩,但其中仍有不少地方难以确解.“修能”当即“修态”,指美好的外貌,与装饰、打扮、修饬正相对应.“日月忽其不淹兮”的“淹”是停留的意思,表现的是诗人对时光的珍惜.“伤灵修之数化”的“数化”是指灵修疾速转变了态度和做法,诗人对此痛心欲绝,《离骚》的创作与此相关.“虽萎绝其亦何伤兮”“长顑颔亦何伤”的“何伤”应解为“有什么妨碍”,这对于理解诗人的思想和行为甚有帮助.准确解诂这些词语对于深入、正确认识《离骚》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10月15日和10月19日,在第17届中国戏剧节展演期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戏剧》编辑部共同承办的“构建中国戏剧导演体系——中国戏剧导演艺术高峰论坛”和“守正·创新——中国戏剧表演艺术高峰论坛”在江城武汉分别举办.两次高峰论坛共邀请了近40名全国戏剧导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以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嘉宾到场参加.中国剧协、武汉市文旅局相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国戏剧家协会中青年一线戏剧骨干研习班学员出席论坛.
期刊
设计意图rn幼儿园里的东南角有一处南瓜地,每天餐后的散步时间,那里是小班孩子们最喜欢的聚集地.南瓜藤蔓缠缠绕绕,间隙中那些黄色的花朵,惹得孩子们驻足观察.这些黄色的花朵由盛开到蒂落,再结成绿色的小果子,给了孩子们无数的“哇”时刻.深秋时节,孩子们对金灿灿的大南瓜很好奇,摸摸这个,抱抱那个.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光,我想何不利用这一契机设计一个有趣的活动,引领孩子们共同探究大南瓜的“秘密”?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好动好玩,特别喜欢游戏活动.为此,我设计了这个富有趣味的音乐游戏活动.在活动中,我让幼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
期刊
乌镇戏剧节自2013年创办延续至今,经历8年的研磨,使乌镇在8年内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戏剧小镇的代表,并在国际上成功打造出了中国本土的戏剧城市品牌.本文通过对乌镇戏剧节在场景构建、活动设计、运营机制、品牌打造等多方面的解析,总结出如何使戏剧文化与地方特色、历史沉积、人文环境有机融合;试图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出艺术与商业平衡发展的可行性道路,从而促进文旅融合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活动目标rn1. 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感受圆形组合画的美.rn2. 尝试变化圆形的大小、颜色和组合,画出圆圈宝宝在一起玩的有趣场面.rn3. 体验学大师画圆圈的快乐.rn活动准备rn多媒体课件、名画欣赏小视频、移动终端手机、炫彩棒、黑色沙皮纸.rn活动过程rn一、欣赏大师作品,感受圆圈组合的美rn1. 出示多媒体课件《几个圆圈》,初步感受作品.
期刊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要的革命斗争史,长征途中我党开展了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宣传工作,其中活跃在长征途中的红军剧社开展的多姿多彩的文艺宣传活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担负起了党在长征路上重要的政治宣传、发动群众、争取民族团结的工作,起到了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军心、高扬斗志、争取人民支持的重要作用.对长征途中红军剧社的文艺宣传活动进行历史性的考察和梳理,旨在弘扬和传递长征精神,对新时代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文艺宣传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活动目标rn1. 欣赏花瓶里的花,感知花色、大小和布局的不同.rn2. 学习用点画等方式画花朵,观察花朵晕染的特殊变化.rn3. 体验水墨画和线描画创作及分享的快乐.rn活动准备rn物质准备:国画颜料、盘子、生宣卡纸、毛笔、水桶、各种花瓶的图片、记号笔、背景音乐.rn经验准备:有过水墨画玩色游戏的体验.
活动目标rn1. 了解幼儿园内树的名称和特征,通过观察和绘画,表现出树的不同形态和特点.rn2. 能合理布局画面,运用多种线条和图案装饰大树.rn3. 体验线描画的装饰美,能大胆、愉快地创作及表现.rn活动准备rn物质准备:线描笔、画板、画纸人手一份.rn经验准备:通过多感官感知并记录树的样子.
期刊
在非遗保护的视域下,素有“戏曲之乡”美誉的保定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剧种.本文从保定地方戏曲的乡音、乡俗、乡情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其乡土性的特征和个案,对保定地方戏乡土性和现代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保定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找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活动目标rn1. 欣赏吴冠中的水墨作品,感受作品中点、线、面的奇妙之处.rn2. 尝试使用多元化的材料,表现水乡的风景.rn3. 体验创新式水墨活动的乐趣.rn活动准备rn经验准备:已有欣赏吴冠中水墨作品的经验.rn材料准备:rn1. 水乡风景多媒体课件,园内组织孩子寻找材料小视频,吴冠中水墨作品PPT.rn2. 自然材料(树枝、纽扣、瓶盖、毛线、布料、KT板等),水,墨汁,抹布等.
期刊
国家非遗项目广东化州“跳花棚”,是明代随移民“由闽入粤”的一种宗族社戏.因长距离迁徙和长时间流变,“跳花棚”部分文化内涵已被宗族移民所遗忘或误读.本文对“跳花棚”的戏剧逻辑进行解读,发现剧中“神性”角色及“神性”元素的出现均具特定的仪式性定位与文化蕴涵,部分科仪甚至包含了闽浙戏剧文化交流,以及闾山派与同样具有古老楚巫渊源的湖湘梅山派相交流之痕迹.“跳花棚”的戏剧形态是考察福建明清道教仪式戏流变值得参考的一种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