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4 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3月14日,中国政府宣布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随即取消了德国根据不平等条约所获取的部分特权。8月14日,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奥宣战。鲜为人知的是,从中国宣战到正式参加一战,孙中山起初是反对中国参加一战的,但后来又支持对德奥宣战。
孙中山之所以反对中国参战,是担心段祺瑞政府趁机扩大军队,推行武力统一政策,这将对国民党和南方各派十分不利。所以,孙中山主张中国继续保持中立,他认为无论德奥还是英法,都无所谓人道、公理,他们都是侵略中国的强盗,中国不应当加入任何一方参加战争,这种行动对中国毫无用处,而且非常危险。作为弱国的中国应该守本分,好比强悍的恶邻打架,中国不可自不量力地参战。就公道而言,中国也不应对德宣战,因为论其过去和现在,德国侵略中国最浅、野心最小。
孙中山不断致电参众议员,以及黎元洪、段祺瑞、唐绍仪等人,反复申诉其反战的主张,并将其反战观点授意朱执信(1885-1920,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写成《中国存亡问题》小册子,在国内广为散发宣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阻止中国参战,孙中山还曾以私人名义向英国战时首相劳合·乔治发电报,抗议英国对中国加入协约国一事施加压力,并指出其结果只会损害中英在远东的威信。
孙中山的这种反战主张客观上迎合了德国的需要(从一战爆发到中国正式参加一战的三年多时间里,德国曾经多方阻扰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它宣战),其反对对德宣战的态度引起了德国人的注意和赞赏。等到1917年3月中德绝交后,德国方面知道拉拢段祺瑞阻止或延缓中国参战已经没有可能了,所以从此以后,德国在华的活动侧重在推翻段祺瑞政府,希望通过中国政府的更换,而使中国变更其决定参加一战的外交政策,因此,德国全力支持孙中山推翻北洋政府的事情随之而发生了。
1917年3月25日,德国驻华公使辛策回国,途经上海时密令德国上海总领事克尼平(Knipping)竭力联络孙中山,“以金钱——最多200万美元,支持国民党推翻段祺瑞的运动”。克尼平奉命后,立即通过克利莱找到孙中山的战友曹亚伯,通过他和孙中山联系,商议推翻段祺瑞。
曹亚伯(1875-1937),湖北兴国州人(今大冶市),辛亥革命元老。1906年至1910年,他在牛津大学学习时曾认识一名持美国护照的德国医生克利莱。曹亚伯回上海后在虹口巧遇克利莱,克利莱告知他自己其实是一名德国特工,早已于1914年潜入中国,因日本人攻打青岛德国租界,他是作为密使,来转移租界德侨及财物到中国内地的。
在曹亚伯的安排下,1917年4月,接受克尼平命令的德国总领事馆翻译官舍默(Schirmer,又译雪麦)在上海同孙中山进行了秘密会谈。为了阻止中国发布对德宣战布告,德国要求孙中山推翻段祺瑞政府。会谈就一些政治性目的达成了一致。孙中山有意推翻段祺瑞政府,而且也认为这是可行的。他要求德国为军队提供200万美金的援助,而且他希望迅速得到这笔巨款的援助,用来策动海军、滇军、桂军、粤军倒段。大约在5月初,孙中山顺利地拿到了这笔巨款。
就在段祺瑞坚持参战,北洋军人不惜用种种违法手段胁迫国会、总统通过参战案时,孙中山在南方积极联络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等,另外组织护法军政府,起兵护法,以推翻段祺瑞政府。
孙中山用德国援助的200万美元争取到了北洋海军总长程璧光和150名国会议员的支持。孙中山把援助款中的30万美元给海军总司令程璧光,使其率海军第一舰队从上海南下,另30万给150名南下非常国会的议员,余款则由荷兰银行与日商台湾银行汇广州备用。在张勋趁黎元洪、段祺瑞发生矛盾推行复辟后,孙中山于7月6日从上海启程前往广州,正式揭开了护法运动的序幕。
8月25日,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9月10日,广州护法军政府正式成立,孙中山任军政府大元帅,中国从此有了北京、广州两个政治中心,南北分裂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很明显,没有德国200万美元的援助,以革命党人当时的经济状况,孙中山就算有推翻段祺瑞的雄心,也难以付诸行动。但如不是孙中山极力反对中国参战,德国也不会给其200万美元的援助。孙中山的反战活动虽然没有阻扰段祺瑞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至少已经延缓了其参战进程。而且,护法战争的爆发严重牵制了段祺瑞的力量,使其不能毫无顾忌地参战。就是对德奥宣战后,段祺瑞政府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以对南方作战上,结果对内遭到国人谴责,对外遭到协约国未尽到参战义务的指责而无法申辩。
虽然孙中山起初反对中国参战,但在北京宣战后不久的9月7日,孙中山派胡汉民(1879-1936,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之一)与美国驻广州总领事策尔曼商谈,请其把广州向德宣战的意向通知美国政府,并希望美国给予财政援助。9月26日,以孙中山为首的广州军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至此,南北双方对参战问题达成共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反战派也终于赞成参战了。
孙中山这样做其实也是顺应时势,因为中国于8月14日对德奥宣战已成事实,再反对已无意义,而且还会招致协约国仇视,对军政府不利。他当初接受德国的200万美元的援助只是为了实现其推翻段祺瑞、统一中国的革命理想,而非为德国效命。
尽管宣布对德开战,但孙中山联德反对北洋军阀的想法一直没有改变,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中德政治、军事合作。如1922年6月,在和苏俄达成合作的同时,孙中山派人赴德谈判合作事宜,希望德国到广西开煤矿、铁矿、锡矿,到广东、四川经营航空公司和兴办其他企业,并把战后废置的军事人才及制造军火、组织军队的计划和经验全部移到中国来等。
尽管合作收效甚微,但却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基础。
孙中山之所以反对中国参战,是担心段祺瑞政府趁机扩大军队,推行武力统一政策,这将对国民党和南方各派十分不利。所以,孙中山主张中国继续保持中立,他认为无论德奥还是英法,都无所谓人道、公理,他们都是侵略中国的强盗,中国不应当加入任何一方参加战争,这种行动对中国毫无用处,而且非常危险。作为弱国的中国应该守本分,好比强悍的恶邻打架,中国不可自不量力地参战。就公道而言,中国也不应对德宣战,因为论其过去和现在,德国侵略中国最浅、野心最小。
孙中山不断致电参众议员,以及黎元洪、段祺瑞、唐绍仪等人,反复申诉其反战的主张,并将其反战观点授意朱执信(1885-1920,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写成《中国存亡问题》小册子,在国内广为散发宣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阻止中国参战,孙中山还曾以私人名义向英国战时首相劳合·乔治发电报,抗议英国对中国加入协约国一事施加压力,并指出其结果只会损害中英在远东的威信。
孙中山的这种反战主张客观上迎合了德国的需要(从一战爆发到中国正式参加一战的三年多时间里,德国曾经多方阻扰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它宣战),其反对对德宣战的态度引起了德国人的注意和赞赏。等到1917年3月中德绝交后,德国方面知道拉拢段祺瑞阻止或延缓中国参战已经没有可能了,所以从此以后,德国在华的活动侧重在推翻段祺瑞政府,希望通过中国政府的更换,而使中国变更其决定参加一战的外交政策,因此,德国全力支持孙中山推翻北洋政府的事情随之而发生了。
1917年3月25日,德国驻华公使辛策回国,途经上海时密令德国上海总领事克尼平(Knipping)竭力联络孙中山,“以金钱——最多200万美元,支持国民党推翻段祺瑞的运动”。克尼平奉命后,立即通过克利莱找到孙中山的战友曹亚伯,通过他和孙中山联系,商议推翻段祺瑞。
曹亚伯(1875-1937),湖北兴国州人(今大冶市),辛亥革命元老。1906年至1910年,他在牛津大学学习时曾认识一名持美国护照的德国医生克利莱。曹亚伯回上海后在虹口巧遇克利莱,克利莱告知他自己其实是一名德国特工,早已于1914年潜入中国,因日本人攻打青岛德国租界,他是作为密使,来转移租界德侨及财物到中国内地的。
在曹亚伯的安排下,1917年4月,接受克尼平命令的德国总领事馆翻译官舍默(Schirmer,又译雪麦)在上海同孙中山进行了秘密会谈。为了阻止中国发布对德宣战布告,德国要求孙中山推翻段祺瑞政府。会谈就一些政治性目的达成了一致。孙中山有意推翻段祺瑞政府,而且也认为这是可行的。他要求德国为军队提供200万美金的援助,而且他希望迅速得到这笔巨款的援助,用来策动海军、滇军、桂军、粤军倒段。大约在5月初,孙中山顺利地拿到了这笔巨款。
就在段祺瑞坚持参战,北洋军人不惜用种种违法手段胁迫国会、总统通过参战案时,孙中山在南方积极联络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等,另外组织护法军政府,起兵护法,以推翻段祺瑞政府。
孙中山用德国援助的200万美元争取到了北洋海军总长程璧光和150名国会议员的支持。孙中山把援助款中的30万美元给海军总司令程璧光,使其率海军第一舰队从上海南下,另30万给150名南下非常国会的议员,余款则由荷兰银行与日商台湾银行汇广州备用。在张勋趁黎元洪、段祺瑞发生矛盾推行复辟后,孙中山于7月6日从上海启程前往广州,正式揭开了护法运动的序幕。
8月25日,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9月10日,广州护法军政府正式成立,孙中山任军政府大元帅,中国从此有了北京、广州两个政治中心,南北分裂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很明显,没有德国200万美元的援助,以革命党人当时的经济状况,孙中山就算有推翻段祺瑞的雄心,也难以付诸行动。但如不是孙中山极力反对中国参战,德国也不会给其200万美元的援助。孙中山的反战活动虽然没有阻扰段祺瑞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至少已经延缓了其参战进程。而且,护法战争的爆发严重牵制了段祺瑞的力量,使其不能毫无顾忌地参战。就是对德奥宣战后,段祺瑞政府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以对南方作战上,结果对内遭到国人谴责,对外遭到协约国未尽到参战义务的指责而无法申辩。
虽然孙中山起初反对中国参战,但在北京宣战后不久的9月7日,孙中山派胡汉民(1879-1936,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之一)与美国驻广州总领事策尔曼商谈,请其把广州向德宣战的意向通知美国政府,并希望美国给予财政援助。9月26日,以孙中山为首的广州军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至此,南北双方对参战问题达成共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反战派也终于赞成参战了。
孙中山这样做其实也是顺应时势,因为中国于8月14日对德奥宣战已成事实,再反对已无意义,而且还会招致协约国仇视,对军政府不利。他当初接受德国的200万美元的援助只是为了实现其推翻段祺瑞、统一中国的革命理想,而非为德国效命。
尽管宣布对德开战,但孙中山联德反对北洋军阀的想法一直没有改变,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中德政治、军事合作。如1922年6月,在和苏俄达成合作的同时,孙中山派人赴德谈判合作事宜,希望德国到广西开煤矿、铁矿、锡矿,到广东、四川经营航空公司和兴办其他企业,并把战后废置的军事人才及制造军火、组织军队的计划和经验全部移到中国来等。
尽管合作收效甚微,但却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