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由“诗骚传统”所润泽的“影诗”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以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为传主的影片《一轮明月》,有着浓浓的诗化抒情色彩和东方文化韵味,影片中的若干意象,尤其诗情无限、耐人寻味。
关键词 月亮 船 陀螺
陈平原先生曾以“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来概括中国两大强劲的文化脉系和美学品格,前者长于叙事与再现,如《春秋》《左传》、《史记》、明清章回小说等:后者重在表现和抒情,如《诗经》、楚辞、六朝骈文、唐诗宋词等。作为文化舶来品,中国电影,百年流变,其中,深受“史传传统”影响的“影戏”手法一路独领风骚,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深刻巧妙地折射出时代风云的变迁,同时,“诗骚传统”如清泉,似春雨,润物无声,也深深浸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艺术心灵。他们创造出一系列有着东方独特审美品格且被冠以“影诗”之名的佳作,其中彰显着强烈的诗化色彩,抒发着独特的个人情怀。在笔者看来。影片《一轮明月》也为这方泉水所洗濯,在晴朗寂静的夜晚,悄然升起,默默照临着众生的心怀。
抒情,是诗歌最重要的艺术品质。意象。是诗歌艺术温热的血,它出入于诗人的心,携裹着行走于天地间的细雨、空气、飞鸟、游鱼诸种事物,它冲击出廓大的舞台,让生命自由歌唱:它凝结为矫健的飞鸟,传递着古往今来个个心灵独特的情怀,它永不干枯,亦不坠落。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很多独特的意象由此形成。代代相续。在影片《一轮明月》中,导演也采用意象的表现方法,其中,有的源自古典。有的乃是独创,产生了强烈的诗化抒情效果。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在影片《一轮明月》中也若干次出现,并贯串始终。产生了独特的抒情韵味。在影片的第四分钟,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盛情款待外国朋友,年幼好奇的李叔同不小心触动钢琴发出声响。热情大方的朋友夫人当即走到钢琴前,让李叔同坐在她旁边,然后弹奏出优美、舒缓、情致饱满的曲子,伴随着这样的钢琴曲,影片切入下一个较长的俯视移动镜头:水中明亮皎洁的一弯残月,轻轻抖动着,随着镜头的移动,俯视变为平视,李叔同的母亲王氏背靠屋门,轻轻摇着扇子,头微微扬起,似乎是在注视天空中那一弯残月,又似乎是在思念和憧憬着什么,她的身后,已经是英姿勃发的青年李叔同正全身心投入地弹钢琴,还是那首童年邂逅的曲子,舒缓、优美、散发着浓浓的情感。在上述的镜头转换中,月亮的意象实现了影片在叙述上的一种既温和又略有刺痛的巧妙过渡—一^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弯残月以及那轻轻的抖动,暗示了时光的流逝(李家的盛衰)、生命的荣枯(李叔同父亲的去世)、世事的艰辛复杂(地位尴尬的李家母子在这个大家庭里承受的不公正的待遇)等等一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情付诸“残月”中。
在影片第十一分钟,与李叔同交好的一代名伶杨翠喜被迫离去,导演采用由全景到中景的摇镜头,大块黑色色块的造型风格,配以低沉悲戚的音乐,杨翠喜面色冷然,喜怒不形于色。其实内心怀着巨大的悲伤和怀恋,她轻轻踏上马车——此去即将成为他人掌中玩物,失去生命的自由。这时,导演给出一个俯视镜头:路中间的一片小水洼中,一弯残月,不甚明亮,呆呆地无助地停滞水中,随后马车驶过,震动水中残月,残月几近破碎,不能复还。这一弯残月如儿童张大着惊愕的眼睛,注视着一代名伶的不幸命运,它传递出杨翠喜对黑暗时代和欺人权贵的控诉,同时,马车驶过,浅浅的一洼残水中,那破碎的残月——破碎的心,意味着那个时代的女子尤其是平民女性的处境之凄惨,她们备受欺侮,有着难以言传的悲苦命运。
影片在叙述李叔同为母亲举办葬礼时,那低沉压抑的琴声诉说着生离死别的悲伤,那沙哑迟缓的歌声带着此生何寄的茫然一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母食我甘酪与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接着,一个仰视镜头:一轮圆月,悬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它在深处,在远处,很小,很圆,发出淡淡的光泽,不仅寄托着叔同对母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般的浓浓思念,同时也暗示了叔同的母亲在遥远的天国默默注视着自己的孩子,她恋恋不舍,挂心萦怀,却又不能不依从世间生灭的法则,在叔同一唱三叹的哀歌中。那一轮小小的圆月在广大的天空中更远了,更深了……
影片的结尾,法腊二十多岁的弘一法师在新年的一派欢庆气象中伫立桥头,佛教徒的他,庄严、沉静、从容,他走下桥头,身后灯火无数。他乘舟而去,背后蓮花也盛开无数,在舟行方向的上方,一轮圆月。闪着温和的光。在新年的夜空中,微笑祝福,它意味着弘一法师作为一名持戒精严的佛教徒,在修行之路上所达到的境界和成就的佛果——上求佛智,下导众生,心如皎皎圆月,慈悲之情,遍满苍穹。
生命就像一条小船,在流逝的世间起伏跌宕。影片第三十九分钟《太平洋报》因袁世凯的复辟而夭折,这让回国后写下了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并准备为民主共和国之崛起施展一己才华的李叔同倍感失望,他携日本夫人来到杭州,在经亨颐任校长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艺术教师,于是导演切入这样一个镜头:静谧的西湖上,李叔同与夫人乘坐一条小船,荡舟湖上,叔同静坐船头,夫人偎依在他怀中,在西湖的水上,两人默默漂流,在清幽的如隐居般的音乐中,一条小船,载满了浓浓的爱情。
耐人寻味的是,在影片第五十八分钟,导演又戏剧化地设计了这样一组颇为“物是人非”镜头:还是碧波荡漾的西湖,已经剃度的李叔同即弘一法师与日本籍夫人各乘一条船,再次相见,但此时两人已是一僧一俗,太不相同,夫人对叔同抛家弃子落发为僧显然不解,心生幽怨,悲伤与无奈几乎要从她的面容上溢出,而此时的弘一法师面容肃穆,内心平静,如一棵树。静立船头。
妻子:“我就要回国了。”
弘一:“好。”
妻子:“叔同……”
弘一:“请叫我弘一。”
妻子:(沉默不语)“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弘一:“爱。就是慈悲。”
潺潺的流水,淡淡的画面,沉缓的交谈,在低沉且略带呜咽的音乐中,一己小爱的船已沉人湖水之中,弘一法师踏上了利乐有情、慈悲万物的大爱之船,独自远行了。
影片的结尾,生命、信仰、修行与船的意象完美融合,弘一法师在荷花盛开的河面上,在淡淡的月光下,乘船而去,这是精研律宗、持戒苦行的一代高僧所乘坐的戒律之船、笃行之船、慈悲之船。联系弘一法师的修行思想即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来看,更能发现此意象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佳妙一“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佗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中,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一个伟大的信仰就是一条伟大的船,它可以承载整个世界的生死悲欢……
时光流逝,陀螺旋转,成住坏空,如梦如幻。一个小小的陀螺,紧紧地旋转,在影片的首尾分别出现,彼此呼应,发人深省,如此一来,整部影片亦给人旋转流逝之感。
影片的开头与结尾,都有一个名叫三郎的孩子玩转陀螺而后被母亲呼唤回家,开始的三郎即弘一法师。那是他^生的初来乍到,他的童年,结尾的三郎似乎不是弘一法师,那是他的挥手作别,他的暮年。孩子在母亲的呼喊中回家了,小小的陀螺,兀自旁若无人般地独自旋转在天地之间,弘一法师伫立桥头,随后走下桥去,在时光流逝中,法师也要回家了……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抢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走下桥也好,走下山也罢,史铁生的这段话恰好是陀螺独特的情致所在——一种生命存在的切身体验、一种挥挥手而去的“送别”式的感喟、一种宇宙亘古运行万物生灭泯然的苍凉——它传递出佛教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万法无常,缘生缘灭,生死轮回,无有穷尽,故当精进修行以成就佛果……
首尾两个陀螺的旋转之间,是弘一法师丰富传奇的一生,这一生倏然恍然,如真亦如幻,真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法如慈航,陀螺旋转间,心生大欢喜,精进得圆满。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问余合适。廓而无言。然,正是这无言的意象,有着无尽的情味,将—代高僧的履迹。留在人间。
关键词 月亮 船 陀螺
陈平原先生曾以“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来概括中国两大强劲的文化脉系和美学品格,前者长于叙事与再现,如《春秋》《左传》、《史记》、明清章回小说等:后者重在表现和抒情,如《诗经》、楚辞、六朝骈文、唐诗宋词等。作为文化舶来品,中国电影,百年流变,其中,深受“史传传统”影响的“影戏”手法一路独领风骚,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深刻巧妙地折射出时代风云的变迁,同时,“诗骚传统”如清泉,似春雨,润物无声,也深深浸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艺术心灵。他们创造出一系列有着东方独特审美品格且被冠以“影诗”之名的佳作,其中彰显着强烈的诗化色彩,抒发着独特的个人情怀。在笔者看来。影片《一轮明月》也为这方泉水所洗濯,在晴朗寂静的夜晚,悄然升起,默默照临着众生的心怀。
抒情,是诗歌最重要的艺术品质。意象。是诗歌艺术温热的血,它出入于诗人的心,携裹着行走于天地间的细雨、空气、飞鸟、游鱼诸种事物,它冲击出廓大的舞台,让生命自由歌唱:它凝结为矫健的飞鸟,传递着古往今来个个心灵独特的情怀,它永不干枯,亦不坠落。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很多独特的意象由此形成。代代相续。在影片《一轮明月》中,导演也采用意象的表现方法,其中,有的源自古典。有的乃是独创,产生了强烈的诗化抒情效果。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在影片《一轮明月》中也若干次出现,并贯串始终。产生了独特的抒情韵味。在影片的第四分钟,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盛情款待外国朋友,年幼好奇的李叔同不小心触动钢琴发出声响。热情大方的朋友夫人当即走到钢琴前,让李叔同坐在她旁边,然后弹奏出优美、舒缓、情致饱满的曲子,伴随着这样的钢琴曲,影片切入下一个较长的俯视移动镜头:水中明亮皎洁的一弯残月,轻轻抖动着,随着镜头的移动,俯视变为平视,李叔同的母亲王氏背靠屋门,轻轻摇着扇子,头微微扬起,似乎是在注视天空中那一弯残月,又似乎是在思念和憧憬着什么,她的身后,已经是英姿勃发的青年李叔同正全身心投入地弹钢琴,还是那首童年邂逅的曲子,舒缓、优美、散发着浓浓的情感。在上述的镜头转换中,月亮的意象实现了影片在叙述上的一种既温和又略有刺痛的巧妙过渡—一^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弯残月以及那轻轻的抖动,暗示了时光的流逝(李家的盛衰)、生命的荣枯(李叔同父亲的去世)、世事的艰辛复杂(地位尴尬的李家母子在这个大家庭里承受的不公正的待遇)等等一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情付诸“残月”中。
在影片第十一分钟,与李叔同交好的一代名伶杨翠喜被迫离去,导演采用由全景到中景的摇镜头,大块黑色色块的造型风格,配以低沉悲戚的音乐,杨翠喜面色冷然,喜怒不形于色。其实内心怀着巨大的悲伤和怀恋,她轻轻踏上马车——此去即将成为他人掌中玩物,失去生命的自由。这时,导演给出一个俯视镜头:路中间的一片小水洼中,一弯残月,不甚明亮,呆呆地无助地停滞水中,随后马车驶过,震动水中残月,残月几近破碎,不能复还。这一弯残月如儿童张大着惊愕的眼睛,注视着一代名伶的不幸命运,它传递出杨翠喜对黑暗时代和欺人权贵的控诉,同时,马车驶过,浅浅的一洼残水中,那破碎的残月——破碎的心,意味着那个时代的女子尤其是平民女性的处境之凄惨,她们备受欺侮,有着难以言传的悲苦命运。
影片在叙述李叔同为母亲举办葬礼时,那低沉压抑的琴声诉说着生离死别的悲伤,那沙哑迟缓的歌声带着此生何寄的茫然一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母食我甘酪与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接着,一个仰视镜头:一轮圆月,悬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它在深处,在远处,很小,很圆,发出淡淡的光泽,不仅寄托着叔同对母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般的浓浓思念,同时也暗示了叔同的母亲在遥远的天国默默注视着自己的孩子,她恋恋不舍,挂心萦怀,却又不能不依从世间生灭的法则,在叔同一唱三叹的哀歌中。那一轮小小的圆月在广大的天空中更远了,更深了……
影片的结尾,法腊二十多岁的弘一法师在新年的一派欢庆气象中伫立桥头,佛教徒的他,庄严、沉静、从容,他走下桥头,身后灯火无数。他乘舟而去,背后蓮花也盛开无数,在舟行方向的上方,一轮圆月。闪着温和的光。在新年的夜空中,微笑祝福,它意味着弘一法师作为一名持戒精严的佛教徒,在修行之路上所达到的境界和成就的佛果——上求佛智,下导众生,心如皎皎圆月,慈悲之情,遍满苍穹。
生命就像一条小船,在流逝的世间起伏跌宕。影片第三十九分钟《太平洋报》因袁世凯的复辟而夭折,这让回国后写下了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并准备为民主共和国之崛起施展一己才华的李叔同倍感失望,他携日本夫人来到杭州,在经亨颐任校长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艺术教师,于是导演切入这样一个镜头:静谧的西湖上,李叔同与夫人乘坐一条小船,荡舟湖上,叔同静坐船头,夫人偎依在他怀中,在西湖的水上,两人默默漂流,在清幽的如隐居般的音乐中,一条小船,载满了浓浓的爱情。
耐人寻味的是,在影片第五十八分钟,导演又戏剧化地设计了这样一组颇为“物是人非”镜头:还是碧波荡漾的西湖,已经剃度的李叔同即弘一法师与日本籍夫人各乘一条船,再次相见,但此时两人已是一僧一俗,太不相同,夫人对叔同抛家弃子落发为僧显然不解,心生幽怨,悲伤与无奈几乎要从她的面容上溢出,而此时的弘一法师面容肃穆,内心平静,如一棵树。静立船头。
妻子:“我就要回国了。”
弘一:“好。”
妻子:“叔同……”
弘一:“请叫我弘一。”
妻子:(沉默不语)“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弘一:“爱。就是慈悲。”
潺潺的流水,淡淡的画面,沉缓的交谈,在低沉且略带呜咽的音乐中,一己小爱的船已沉人湖水之中,弘一法师踏上了利乐有情、慈悲万物的大爱之船,独自远行了。
影片的结尾,生命、信仰、修行与船的意象完美融合,弘一法师在荷花盛开的河面上,在淡淡的月光下,乘船而去,这是精研律宗、持戒苦行的一代高僧所乘坐的戒律之船、笃行之船、慈悲之船。联系弘一法师的修行思想即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来看,更能发现此意象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佳妙一“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佗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中,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一个伟大的信仰就是一条伟大的船,它可以承载整个世界的生死悲欢……
时光流逝,陀螺旋转,成住坏空,如梦如幻。一个小小的陀螺,紧紧地旋转,在影片的首尾分别出现,彼此呼应,发人深省,如此一来,整部影片亦给人旋转流逝之感。
影片的开头与结尾,都有一个名叫三郎的孩子玩转陀螺而后被母亲呼唤回家,开始的三郎即弘一法师。那是他^生的初来乍到,他的童年,结尾的三郎似乎不是弘一法师,那是他的挥手作别,他的暮年。孩子在母亲的呼喊中回家了,小小的陀螺,兀自旁若无人般地独自旋转在天地之间,弘一法师伫立桥头,随后走下桥去,在时光流逝中,法师也要回家了……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抢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走下桥也好,走下山也罢,史铁生的这段话恰好是陀螺独特的情致所在——一种生命存在的切身体验、一种挥挥手而去的“送别”式的感喟、一种宇宙亘古运行万物生灭泯然的苍凉——它传递出佛教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万法无常,缘生缘灭,生死轮回,无有穷尽,故当精进修行以成就佛果……
首尾两个陀螺的旋转之间,是弘一法师丰富传奇的一生,这一生倏然恍然,如真亦如幻,真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法如慈航,陀螺旋转间,心生大欢喜,精进得圆满。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问余合适。廓而无言。然,正是这无言的意象,有着无尽的情味,将—代高僧的履迹。留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