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止1月15日,黄浦江自沉万吨轮“银锄”号8个“千斤洞”已有5个被打通,一对500吨浮筒已成功放入10号“千斤洞”水底。
1月6日凌晨4时55分,“银锄”轮10号 “千斤洞”被打穿,一根4寸钢丝成功穿越20多米宽的沉船底部淤泥及石块。10号“千斤洞”穿引钢缆位置位于沉船船首。
2006年12月27日7时许,几名潜水员携带“高压水枪”,潜入20多米的深水中打洞。沉船江底淤泥较深,有许多乱钢丝、钢管、小铁板和大量石块。由于沉船未完全坐稳江底,当时倾斜度已经增加到14度。
打捞要穿26道钢缆。其中,24道穿好的钢缆将分别绑扎在2对800吨浮筒、3对500吨浮筒、1对250吨浮筒上,船首、船尾位置分别再加一道钢缆,作为浮吊起吊用,实施整体打捞。
穿引钢缆将分两步走,这次完成的是关键的第一步。第二步,工程技术人员将利用4寸钢丝的牵引作用,将能承受沉船起浮力量的碗口粗钢缆再次穿过船底,来安装浮筒,浮起大船。
2006年12月2日13时许,南浦大桥桥下上海瑞科船务有限公司码头上,“银锄”轮一艘即将改装好的15 000吨挖泥船突然自沉。原来有150米左右长的“银锄”轮几乎沉入江中,只剩下10多米高的驾驶舱和些许船尾还露出水面。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有油污扩散至江中。
董家渡海事处前后派出6艘巡逻艇、2艘拖轮前往救援,五六条清污轮在现场清除污油带。此时,沉船已触到黄浦江的河床,其船头沉落在江面以下三四米深处。
“银锄”轮原是一艘滚装船,主要用于运输汽车。半年前,它停靠码头,改装成挖泥船。当时,内部改装几乎已经完成。据工人透露,改造中的“银锄“轮为方便挖泥,专门设计有一个泥门,事故原因疑与泥门故障有关。
“银锄”轮沉没20天后终于看到了“重见天日”的希望。由于船东和船厂就事故责任问题存在分歧,打捞所需费用迟迟得不到落实。经过有关方面多次协调,船东和负责改装“银锄”轮的瑞科船务有限公司终于同意共同垫付约上万元的打捞费,实行“先打捞,再认定责任,最后正式分担费用”的原则。“拯救计划”采取“浮筒作业法”,工作人员将几个起浮力巨大的浮筒固定在“银锄”轮上,依靠这几个“超级大筒”的巨大浮力,让万吨轮“挣脱”淤泥,漂浮起来。
12月25日13时30分许,黄浦江开始涨潮,“银锄”轮的打捞趁“潮”启动:停靠在沉船边的另一艘正在维修的“信和6号”给打捞船让路,“蛙人”下水探摸。3 000吨级的“沪救捞3号”2005年春节期间在长江口打捞过因与货轮相撞而失事的引航直升机。打捞工程船“沪救捞62号”上形似坦克的大吊车清楚可见。两艘打捞船一左一右,把“银锄”轮夹在中间。
这段时间,“蛙人”的主要任务还是“清障”,然后在水底用高压水枪将船底厚厚的淤泥穿透,便于“穿钢丝”。打捞不分昼夜,在几十米深的黄浦江底,周边一片黑暗。由于江水浑浊,水下照明灯无效,潜水员全凭对水流的感觉判别方向,靠手的触觉判断水下物体。潜水员每天在“平潮期”携带高压水枪下水作业,清淤排石。洞高1.5米,潜水员“游着进洞,趴着干活”。
“银锄”轮打捞难度大,该船自重近7 000吨,完全失去自浮能力,同时舱里灌满了水,造成该船自重加上在泥水中的吸附力,整个水下重量约有7 500吨。预计工期为45天,沉船出水后仍将用作挖泥船。
1月6日凌晨4时55分,“银锄”轮10号 “千斤洞”被打穿,一根4寸钢丝成功穿越20多米宽的沉船底部淤泥及石块。10号“千斤洞”穿引钢缆位置位于沉船船首。
2006年12月27日7时许,几名潜水员携带“高压水枪”,潜入20多米的深水中打洞。沉船江底淤泥较深,有许多乱钢丝、钢管、小铁板和大量石块。由于沉船未完全坐稳江底,当时倾斜度已经增加到14度。
打捞要穿26道钢缆。其中,24道穿好的钢缆将分别绑扎在2对800吨浮筒、3对500吨浮筒、1对250吨浮筒上,船首、船尾位置分别再加一道钢缆,作为浮吊起吊用,实施整体打捞。
穿引钢缆将分两步走,这次完成的是关键的第一步。第二步,工程技术人员将利用4寸钢丝的牵引作用,将能承受沉船起浮力量的碗口粗钢缆再次穿过船底,来安装浮筒,浮起大船。
2006年12月2日13时许,南浦大桥桥下上海瑞科船务有限公司码头上,“银锄”轮一艘即将改装好的15 000吨挖泥船突然自沉。原来有150米左右长的“银锄”轮几乎沉入江中,只剩下10多米高的驾驶舱和些许船尾还露出水面。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有油污扩散至江中。
董家渡海事处前后派出6艘巡逻艇、2艘拖轮前往救援,五六条清污轮在现场清除污油带。此时,沉船已触到黄浦江的河床,其船头沉落在江面以下三四米深处。
“银锄”轮原是一艘滚装船,主要用于运输汽车。半年前,它停靠码头,改装成挖泥船。当时,内部改装几乎已经完成。据工人透露,改造中的“银锄“轮为方便挖泥,专门设计有一个泥门,事故原因疑与泥门故障有关。
“银锄”轮沉没20天后终于看到了“重见天日”的希望。由于船东和船厂就事故责任问题存在分歧,打捞所需费用迟迟得不到落实。经过有关方面多次协调,船东和负责改装“银锄”轮的瑞科船务有限公司终于同意共同垫付约上万元的打捞费,实行“先打捞,再认定责任,最后正式分担费用”的原则。“拯救计划”采取“浮筒作业法”,工作人员将几个起浮力巨大的浮筒固定在“银锄”轮上,依靠这几个“超级大筒”的巨大浮力,让万吨轮“挣脱”淤泥,漂浮起来。
12月25日13时30分许,黄浦江开始涨潮,“银锄”轮的打捞趁“潮”启动:停靠在沉船边的另一艘正在维修的“信和6号”给打捞船让路,“蛙人”下水探摸。3 000吨级的“沪救捞3号”2005年春节期间在长江口打捞过因与货轮相撞而失事的引航直升机。打捞工程船“沪救捞62号”上形似坦克的大吊车清楚可见。两艘打捞船一左一右,把“银锄”轮夹在中间。
这段时间,“蛙人”的主要任务还是“清障”,然后在水底用高压水枪将船底厚厚的淤泥穿透,便于“穿钢丝”。打捞不分昼夜,在几十米深的黄浦江底,周边一片黑暗。由于江水浑浊,水下照明灯无效,潜水员全凭对水流的感觉判别方向,靠手的触觉判断水下物体。潜水员每天在“平潮期”携带高压水枪下水作业,清淤排石。洞高1.5米,潜水员“游着进洞,趴着干活”。
“银锄”轮打捞难度大,该船自重近7 000吨,完全失去自浮能力,同时舱里灌满了水,造成该船自重加上在泥水中的吸附力,整个水下重量约有7 500吨。预计工期为45天,沉船出水后仍将用作挖泥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