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农产品流通中,农业展会是重要的一环。农业展会是会展经济与现代农业结合的产物。作为会展业的一个分支,农业展会在提升我国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水平,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眼下各地农业展会办得红红火火,那么我国的农业展会何时兴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源远流长
现代会展产业出现之前,传统农业展会就已经存在并发挥着独特的经济文化功能。在长达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时期,社会交换的主要产品大都是农产品,社会经济活动也主要围绕农业生产进行,因此大型商品交易活动几乎都通过传统农业展会的雏形——集市而实现。
例如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就是农业展会的雏形。茶马互市是汉藏民族间一种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是古代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腻、助消化,由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藏族对茶叶十分依赖。中原地区百姓便用茶叶与藏区牧民交换良种马匹。宋朝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明文规定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并设置了专门的买茶场、买马场,具备了农业展会组织的雏形。
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建立及现代会展产业的形成,农业展会的模式和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虽然不少传统农业展会形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和发展,例如现在仍然存在的农村集市、庙会等,然而其已不再是农业展会的主体。
现代意义上的农业展会是以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投入品、技术、服务等的展览为主体,包含具有经贸展示属性的农业会议、论坛和节庆活动等在内的,具备展示性、交易性、聚集性等会展核心属性的集会经济活动。
现代农业展会是农业和会展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有机结合,既具有会展业的一般特性,又有着独特的属性和功能。现代农业展会既承袭和发展了传统农业展会的属性和功能,又在实现形式上融合了现代会展业的发展成果,因而无论在技术传播还是贸易促进方面,传统农业展会都被现代农业展会所超越。
走向现代
1957年10月,第一届“全国农业展览会”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性农业展览。自此,农业展会伴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的10年间,发展尤为迅速。农业展会作为农产品营销促销最重要的方式,在推动农产品贸易、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化发展和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产业自身也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 世纪70 年代末,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展览主要服务于计划物资的分配与国内农业成就的展示。这一阶段农业展会全部是政府主导型展会,紧密配合当时社会政治形势和党的政策,展会活动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大,大多处于摸索尝试和配合宣传苏联社会主义经验的地位。此时的农业展会活动多为地方性的传统形式,全国性的农业展会极少。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业展会与中国会展业一起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展会已经成为商品贸易和科技交流的重要阵地。
这一阶段农业展会数量虽有较大增长,影响力也有所提升,但持续性不强,大部分展会处于探索中求发展的境况,真正办出水平、形成品牌的展会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展会开始出现市场化导向的趋势,虽然规模和影响有限,但打破了以往政府主导型展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此后在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精神的鼓舞下,中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轮新的快速增长周期。在此带动下,中国会展业也呈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农业展会数量增长迅速,各类展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且规模较前一时期均有较大增长。一批国家级大型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兴起,部分专业性展会走上市场化发展道路。这个阶段奠定了后来中国农业展会发展的总体格局。尤其是一些较早实现市场化运作的农业会展项目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大都成为相关行业领域的知名盛会,具有良好的收益性和成熟的服務体系,并对引领农业展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提档升级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会展业步入了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展会层次不断提档升级,逐步向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展会的功能日臻完善,已从单一的场馆实地展示交易逐步发展为集政策研讨、技术交流、信息传递、投融资洽谈等多功能同步化的综合平台。
此时农业展会的办展主体日益多元化,一方面会展市场的日益成熟也使相关行业对会展的涉入程度不断加深,除了政府部门、各级商协会及展览公司以外,各类展览场馆、科研机构、新闻媒体、文化咨询类企业等也成为办展主体,另一方面励展、爱博、威尼斯人等国际展览机构纷纷进入中国,积极开设分支机构,举办各种类型展会活动,展会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全球会展业也受到了较大冲击,虽然中国处于金融危机外围,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平稳增长为农业展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农业展会数量增速开始减缓。
2011年,中央开始摸底调查各部门和地区举办的节庆、论坛、展会活动。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系列改革目标,在节庆、论坛、展会活动管理方面提出全面清理规范的要求,农业会展也正式进入整合、规范、优化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农业部确定的目标,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改革的目标是实现 “五化”“三效”,即“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信息化”和提高展会“效率、效果、效益”。发展路径则是政府通过发包购买服务的方式择优扶持公益性、外部性强的品牌展会,向具体承办展会的市场主体支付费用并监督其使用,而逐渐退出展会项目的具体操办。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下,农业展会行业整合不断深化,良好的市场机制初见端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展会航母开始涌现。
源远流长
现代会展产业出现之前,传统农业展会就已经存在并发挥着独特的经济文化功能。在长达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时期,社会交换的主要产品大都是农产品,社会经济活动也主要围绕农业生产进行,因此大型商品交易活动几乎都通过传统农业展会的雏形——集市而实现。
例如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就是农业展会的雏形。茶马互市是汉藏民族间一种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是古代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腻、助消化,由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藏族对茶叶十分依赖。中原地区百姓便用茶叶与藏区牧民交换良种马匹。宋朝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明文规定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并设置了专门的买茶场、买马场,具备了农业展会组织的雏形。
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建立及现代会展产业的形成,农业展会的模式和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虽然不少传统农业展会形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和发展,例如现在仍然存在的农村集市、庙会等,然而其已不再是农业展会的主体。
现代意义上的农业展会是以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投入品、技术、服务等的展览为主体,包含具有经贸展示属性的农业会议、论坛和节庆活动等在内的,具备展示性、交易性、聚集性等会展核心属性的集会经济活动。
现代农业展会是农业和会展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有机结合,既具有会展业的一般特性,又有着独特的属性和功能。现代农业展会既承袭和发展了传统农业展会的属性和功能,又在实现形式上融合了现代会展业的发展成果,因而无论在技术传播还是贸易促进方面,传统农业展会都被现代农业展会所超越。
走向现代
1957年10月,第一届“全国农业展览会”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性农业展览。自此,农业展会伴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的10年间,发展尤为迅速。农业展会作为农产品营销促销最重要的方式,在推动农产品贸易、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化发展和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产业自身也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 世纪70 年代末,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展览主要服务于计划物资的分配与国内农业成就的展示。这一阶段农业展会全部是政府主导型展会,紧密配合当时社会政治形势和党的政策,展会活动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大,大多处于摸索尝试和配合宣传苏联社会主义经验的地位。此时的农业展会活动多为地方性的传统形式,全国性的农业展会极少。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业展会与中国会展业一起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展会已经成为商品贸易和科技交流的重要阵地。
这一阶段农业展会数量虽有较大增长,影响力也有所提升,但持续性不强,大部分展会处于探索中求发展的境况,真正办出水平、形成品牌的展会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展会开始出现市场化导向的趋势,虽然规模和影响有限,但打破了以往政府主导型展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此后在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精神的鼓舞下,中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轮新的快速增长周期。在此带动下,中国会展业也呈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农业展会数量增长迅速,各类展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且规模较前一时期均有较大增长。一批国家级大型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兴起,部分专业性展会走上市场化发展道路。这个阶段奠定了后来中国农业展会发展的总体格局。尤其是一些较早实现市场化运作的农业会展项目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大都成为相关行业领域的知名盛会,具有良好的收益性和成熟的服務体系,并对引领农业展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提档升级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会展业步入了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展会层次不断提档升级,逐步向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展会的功能日臻完善,已从单一的场馆实地展示交易逐步发展为集政策研讨、技术交流、信息传递、投融资洽谈等多功能同步化的综合平台。
此时农业展会的办展主体日益多元化,一方面会展市场的日益成熟也使相关行业对会展的涉入程度不断加深,除了政府部门、各级商协会及展览公司以外,各类展览场馆、科研机构、新闻媒体、文化咨询类企业等也成为办展主体,另一方面励展、爱博、威尼斯人等国际展览机构纷纷进入中国,积极开设分支机构,举办各种类型展会活动,展会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全球会展业也受到了较大冲击,虽然中国处于金融危机外围,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平稳增长为农业展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农业展会数量增速开始减缓。
2011年,中央开始摸底调查各部门和地区举办的节庆、论坛、展会活动。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系列改革目标,在节庆、论坛、展会活动管理方面提出全面清理规范的要求,农业会展也正式进入整合、规范、优化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农业部确定的目标,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改革的目标是实现 “五化”“三效”,即“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信息化”和提高展会“效率、效果、效益”。发展路径则是政府通过发包购买服务的方式择优扶持公益性、外部性强的品牌展会,向具体承办展会的市场主体支付费用并监督其使用,而逐渐退出展会项目的具体操办。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下,农业展会行业整合不断深化,良好的市场机制初见端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展会航母开始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