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初步》课程由于内容繁杂、系统性差、加之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思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原则、教学内容等方面探索《建筑初步》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建筑初步 教学原则 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
《建筑初步》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入门基础课,对于今后的专业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该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系统性差、加之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开办建筑类专业时间不长,课程的教学体系都不太完善,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此,我校从2012年起,便开始了《建筑初步》课程的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符合地方本科院校实际的课程改革新思路。
1 教学原则
1.1 轻技法重能力
目前很多建筑院校仍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基本上是以强调基本技法的训练为主,内容虽然不尽完全相同,但都大致包括:仿宋字、墨线线条练习、钢笔画训练、水墨渲染、水彩渲染、工程图抄绘、建筑模型制作等。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专业分工的细化,其中很多技法训练在实际工作中已无多大意义,却占据不少课时;另外大量重复性的技法训练主要着重于表达能力的训练,但是却极大的压制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与真正的建筑设计实践所需要的良好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差距甚远。为此,我们压缩不必要的技法训练课时,将必要的技法训练融入到每个训练中,不再单独设置教学环节,同时每个教学环节都把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首要目标。
1.2 遵循“认知—设计—表达”的教学思路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校的《建筑初步》课程形成了三类基本的教学内容:建筑认知、建筑表达、设计入门,这三个内容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进整个大一的每个教学环节,即每个环节都遵循先认知,再设计,后表达的教学思路。首先,每一环节都强调对于已建优秀建筑作品的阅读与研究,并探寻其中建筑在形式或空间方面的特点,这一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直面建筑,避免面对过于抽象的形式训练所产生的迷茫,还可以使学生寻找到关于建筑和设计的基本概念,并逐步提高建筑认知能力;在心中建立起关于建筑的基本认识后,学生再进行设计,培养创造能力;最后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自己对于“标准”的认识以及自己的设计准确、清晰地表现出来。
1.3 以建筑空间认知及操作为主线,加强各个训练环节的前后衔接关系
《建筑初步》作为建筑类学生的基础和启蒙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举足轻重。过去该课程内容繁杂,即包括建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传授,传统建筑表达的基本技法训练,也包括作为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训练、建筑及环境认知训练、空间思维训练以及作为综合性训练的小型建筑设计。各训练环节之间关系不够紧密,前后连贯性差,难以形成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此,我们认真分析《建筑初步》的教学内容,把建筑空间认知及操作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来组织各训练环节,其它教学内容作为支撑来架构《建筑初步》的基本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各个环节的前后衔接关系,首先在体验的基础上了解建筑空间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然后进行相对抽象的建筑二维空间构成训练、建筑三维空间表达与测绘训练、建筑三维空间体量构成训练、建筑三维空间限定与组合训练,最后进行空间认知综合性训练(大师作品赏析)及空间设计综合性训练(小型建筑设计)。
2 教学内容
整个课程有八个训练环节:
2.1初识建筑空间及钢笔画训练
作业要求学生进行任一校园建筑空间的体验,并结合钢笔画和文字完成体验报告(要求仿宋字和排版)。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称之为建筑的主角或本质,是专业学习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建筑的很多基本知识及概念都与空间有关,专业学习也应该从空间认识开始。但是对于刚接触建筑学习的大一新生来说,空间过于陌生和抽象,单纯的讲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结合实际的建筑空间体验,效果将会好很多。
对于建筑师而言,徒手钢笔画能力是从事建筑设计所必须的基本功之一。何为基本功?基本功就是掌握当前设计行业基本工具的能力。毫无疑问,它是建筑设计和建筑表达的基本工具,手脑的同步协调对初学者认知能力及设计能力的发展也有益处。将建筑空间认识与钢笔画结合,还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图示语言”的基本意识,慢慢学会“用图说话”。
2.2 建筑二维空间构成训练1
作业要求学生任意选取4个建筑或规划或景观设计作品,对其平面构成方式进行提炼和分析。然后对任意一个正方形切割,得到六个图形,以这六个图形为基本构成元素,参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重构,重构作品应与分析素材的平面构成方式一一对应。
这个训练主要基于过去的平面构成练习,但是以往这类环节太艺术化,过于强调视觉感性认识,只是一种形式的游戏,使得教学变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该训练就是要将与空间设计有关的感知和形式基础变得可教、可学。鲁道夫·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认为建筑平面可以抽象为一个理想化的图示,即平面布局方式。建筑设计可以建立在这个图示的基
作者简介:袁友胜(1981-),男,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原理
白朝勤(1980-),男,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原理
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3z-015“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重建研究”
础上,衍生变形产生更多不同式样。
2.3建筑二维空间构成训练2
作业要求学生任选一个建筑作品,将其主要建筑色彩(不超过5种)提取出来,对各色彩所占比例及这些色彩在色相、明度、彩度等方面的对比、调和关系以及建筑色彩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和说明;然后模仿上述色彩构成关系运用于给定的建筑立面线描图中,进行建筑色彩重构训练。 这个训练抛弃了传统的建筑立面或透视的临摹练习,在做一张单纯的色彩渲染的基础上,与建筑认知、建筑色彩设计相结合,学生既可以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水粉及水彩表达的基本技法,又可以加强对于建筑的认识,初步了解建筑色彩设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
2.4 建筑三维空间表达与测绘训练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校园内指定小型建筑的测量,绘制其完整的平面、立面、剖面图纸,并制作较大比例的实体模型。
过去对于建筑三维空间表达训练主要靠抄绘一套完整的包含平面、立面、剖面的图纸,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了一些建筑制图规范,并没有真正理解建筑空间以及平立剖之间的转换关系,更不能理解三维的空间与二维图纸(空间)之间的关系。这个训练的研究对象均选自校园内建筑,这些可观察可触摸的建筑,能够为初学者提供更为直观的感受。学生在测量中除了使用卷尺等简单的基本度量工具外,也可以采用一些相对简单的度量方式,如测量自己手掌一扎的长度或面砖等基本单元的尺寸从而推导该建筑粗略的整体尺寸,测量完成后,还需要把实际测量的尺寸换算成设计尺寸。总的来说,测量数据的准确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模数和尺度的基本概念。在测量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前面的练习思考建筑的平面组织图示是怎样的?立面各构件或要素的尺度比例关系及组织方式是怎样的?该建筑的结构与构造关系怎样?然后,通过绘制图纸,把其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最后,按照所绘图纸制作三维模型,并通过其与实体建筑的比对来检验测量及图纸绘制的准确性, 完成“三维实体建筑—二维图纸—三维实体模型”的整个过程,其中包含二次三维空间与二维图纸的转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2.5 建筑三维空间体量构成训练
作业要求学生在已给定的建筑设计作品中任选三例,对其最直观的体量构成类型及手法,用模型结合简练图示的方式进行分析,然后利用所给定的元素参照所分析的某一建筑,进行体量构成训练。在该训练中,给定了三种不同的形式元素:四片24cm×24cm×1cm的板片,四根24cm×2cm×2cm的杆件,四个12cm×12cm×12cm立方体,每个形式元素可以自由设定颜色。
对于大多数建筑的体量构成来说,基本上可以抽象为三种形式要素:线、面、体,对于这些形式元素的组合操作,可以帮组学生认识和理解建筑的基本要素及建构法则。在重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与所参照建筑作品的对应性;二是作品的整体性;三是组织各形式要素的内在规则,如中心、对称、韵律、均衡、比例、层级等,这些概念在模型中表达得清晰与否是评价作业的重要标准。
2.6 建筑三维空间限定与组合训练
作业要求用3cm开方的木龙骨制作四个240cm×240cm×240cm的空间框架作为主要空间单元,然后按照某种空间秩序将其组合起来,在组合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增加辅助空间框架单元,操作过程只能水平组合,不能垂直堆叠,最后在框架间填充若干瓦楞纸板片或木龙骨,对空间进行围合和限定。
体量构成训练主要关注于实体所呈现的形式,该训练主要关注内部空间的形式。这个训练有几个要求:首先,采用1:1 的足尺搭建,让师生能走入空间,有利于教学互动,也有助于学生最直观地获得对空间的感性认识;其次,各空间单元之间需要存在明确的空间秩序和序列关系,主要空间单元需要有明确的限定,在整个空间序列中具有其独立性、识别性;再次,各形式要素之间应有恰当的连接方式;最后,该作业以小组形式完成,要求具备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
2.7 建筑空间认知综合性训练(大师作品赏析)
作业要求任选一设计大师的独立住宅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并制作模型。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建筑知识获取的渠道多种多样,而分析建筑大师作品也许是对建筑初学者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模仿是学习的前提,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最终超越前人,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但是应当强调模仿不是简单的复制。所以这个练习不同于大师作品抄绘,抄绘侧重于图纸表达和机械的重复劳动,这一环节注重的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相关知识的掌握,反映在成果上,图纸以大量的抽象的分析图为主。就训练内容来说,分析的重点放在建筑空间构成上,包括二维空间构成(平面、立面)、三维空间体量构成、空间限定及组合等,此外,基地、分区、流线也是分析的内容,初步帮助学生建立环境和功能意识,认识到建筑空间设计绝不仅仅是抽象的、自主的形式操作。
2.8 建筑空间设计综合性训练(小型建筑设计)
作业要求学生任意选取一个特定的人文或自然环境,富有想象力地塑造出“理想中的家”,建筑单层,基底面积不超过12m×12m×12m。
该训练是一年级学习的总结,其关注点有几个:首先,学生应学以致用,将前面练习中所学到的空间操作技巧综合运用到该作业中;其次,学生对建筑“功能与人体尺度”的关系以及“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应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后,帮助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建立建筑设计的概念和意识,与二年级教学成功对接。
3 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应结合学校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为基础,以建筑空间认识和操作为主线,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实现认知、表达和设计三者的有机统一,引领学生进入建筑学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布鲁克·埃里克·朗曼,徐亮,顾大庆. 空间练习之装配部件教学方法. 建筑师,2014,(172):39-49
[2]刘红红. 走向建筑——《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探索. 华中建筑,2014,(07):160-163
[3]胡春. 基于设计思维培养的《建筑初步》教学分析.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117-119
【关键词】建筑初步 教学原则 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
《建筑初步》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入门基础课,对于今后的专业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该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系统性差、加之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开办建筑类专业时间不长,课程的教学体系都不太完善,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此,我校从2012年起,便开始了《建筑初步》课程的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符合地方本科院校实际的课程改革新思路。
1 教学原则
1.1 轻技法重能力
目前很多建筑院校仍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基本上是以强调基本技法的训练为主,内容虽然不尽完全相同,但都大致包括:仿宋字、墨线线条练习、钢笔画训练、水墨渲染、水彩渲染、工程图抄绘、建筑模型制作等。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专业分工的细化,其中很多技法训练在实际工作中已无多大意义,却占据不少课时;另外大量重复性的技法训练主要着重于表达能力的训练,但是却极大的压制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与真正的建筑设计实践所需要的良好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差距甚远。为此,我们压缩不必要的技法训练课时,将必要的技法训练融入到每个训练中,不再单独设置教学环节,同时每个教学环节都把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首要目标。
1.2 遵循“认知—设计—表达”的教学思路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校的《建筑初步》课程形成了三类基本的教学内容:建筑认知、建筑表达、设计入门,这三个内容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进整个大一的每个教学环节,即每个环节都遵循先认知,再设计,后表达的教学思路。首先,每一环节都强调对于已建优秀建筑作品的阅读与研究,并探寻其中建筑在形式或空间方面的特点,这一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直面建筑,避免面对过于抽象的形式训练所产生的迷茫,还可以使学生寻找到关于建筑和设计的基本概念,并逐步提高建筑认知能力;在心中建立起关于建筑的基本认识后,学生再进行设计,培养创造能力;最后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自己对于“标准”的认识以及自己的设计准确、清晰地表现出来。
1.3 以建筑空间认知及操作为主线,加强各个训练环节的前后衔接关系
《建筑初步》作为建筑类学生的基础和启蒙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举足轻重。过去该课程内容繁杂,即包括建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传授,传统建筑表达的基本技法训练,也包括作为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训练、建筑及环境认知训练、空间思维训练以及作为综合性训练的小型建筑设计。各训练环节之间关系不够紧密,前后连贯性差,难以形成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此,我们认真分析《建筑初步》的教学内容,把建筑空间认知及操作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来组织各训练环节,其它教学内容作为支撑来架构《建筑初步》的基本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各个环节的前后衔接关系,首先在体验的基础上了解建筑空间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然后进行相对抽象的建筑二维空间构成训练、建筑三维空间表达与测绘训练、建筑三维空间体量构成训练、建筑三维空间限定与组合训练,最后进行空间认知综合性训练(大师作品赏析)及空间设计综合性训练(小型建筑设计)。
2 教学内容
整个课程有八个训练环节:
2.1初识建筑空间及钢笔画训练
作业要求学生进行任一校园建筑空间的体验,并结合钢笔画和文字完成体验报告(要求仿宋字和排版)。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称之为建筑的主角或本质,是专业学习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建筑的很多基本知识及概念都与空间有关,专业学习也应该从空间认识开始。但是对于刚接触建筑学习的大一新生来说,空间过于陌生和抽象,单纯的讲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结合实际的建筑空间体验,效果将会好很多。
对于建筑师而言,徒手钢笔画能力是从事建筑设计所必须的基本功之一。何为基本功?基本功就是掌握当前设计行业基本工具的能力。毫无疑问,它是建筑设计和建筑表达的基本工具,手脑的同步协调对初学者认知能力及设计能力的发展也有益处。将建筑空间认识与钢笔画结合,还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图示语言”的基本意识,慢慢学会“用图说话”。
2.2 建筑二维空间构成训练1
作业要求学生任意选取4个建筑或规划或景观设计作品,对其平面构成方式进行提炼和分析。然后对任意一个正方形切割,得到六个图形,以这六个图形为基本构成元素,参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重构,重构作品应与分析素材的平面构成方式一一对应。
这个训练主要基于过去的平面构成练习,但是以往这类环节太艺术化,过于强调视觉感性认识,只是一种形式的游戏,使得教学变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该训练就是要将与空间设计有关的感知和形式基础变得可教、可学。鲁道夫·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认为建筑平面可以抽象为一个理想化的图示,即平面布局方式。建筑设计可以建立在这个图示的基
作者简介:袁友胜(1981-),男,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原理
白朝勤(1980-),男,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原理
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3z-015“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重建研究”
础上,衍生变形产生更多不同式样。
2.3建筑二维空间构成训练2
作业要求学生任选一个建筑作品,将其主要建筑色彩(不超过5种)提取出来,对各色彩所占比例及这些色彩在色相、明度、彩度等方面的对比、调和关系以及建筑色彩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和说明;然后模仿上述色彩构成关系运用于给定的建筑立面线描图中,进行建筑色彩重构训练。 这个训练抛弃了传统的建筑立面或透视的临摹练习,在做一张单纯的色彩渲染的基础上,与建筑认知、建筑色彩设计相结合,学生既可以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水粉及水彩表达的基本技法,又可以加强对于建筑的认识,初步了解建筑色彩设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
2.4 建筑三维空间表达与测绘训练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校园内指定小型建筑的测量,绘制其完整的平面、立面、剖面图纸,并制作较大比例的实体模型。
过去对于建筑三维空间表达训练主要靠抄绘一套完整的包含平面、立面、剖面的图纸,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了一些建筑制图规范,并没有真正理解建筑空间以及平立剖之间的转换关系,更不能理解三维的空间与二维图纸(空间)之间的关系。这个训练的研究对象均选自校园内建筑,这些可观察可触摸的建筑,能够为初学者提供更为直观的感受。学生在测量中除了使用卷尺等简单的基本度量工具外,也可以采用一些相对简单的度量方式,如测量自己手掌一扎的长度或面砖等基本单元的尺寸从而推导该建筑粗略的整体尺寸,测量完成后,还需要把实际测量的尺寸换算成设计尺寸。总的来说,测量数据的准确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模数和尺度的基本概念。在测量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前面的练习思考建筑的平面组织图示是怎样的?立面各构件或要素的尺度比例关系及组织方式是怎样的?该建筑的结构与构造关系怎样?然后,通过绘制图纸,把其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最后,按照所绘图纸制作三维模型,并通过其与实体建筑的比对来检验测量及图纸绘制的准确性, 完成“三维实体建筑—二维图纸—三维实体模型”的整个过程,其中包含二次三维空间与二维图纸的转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2.5 建筑三维空间体量构成训练
作业要求学生在已给定的建筑设计作品中任选三例,对其最直观的体量构成类型及手法,用模型结合简练图示的方式进行分析,然后利用所给定的元素参照所分析的某一建筑,进行体量构成训练。在该训练中,给定了三种不同的形式元素:四片24cm×24cm×1cm的板片,四根24cm×2cm×2cm的杆件,四个12cm×12cm×12cm立方体,每个形式元素可以自由设定颜色。
对于大多数建筑的体量构成来说,基本上可以抽象为三种形式要素:线、面、体,对于这些形式元素的组合操作,可以帮组学生认识和理解建筑的基本要素及建构法则。在重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与所参照建筑作品的对应性;二是作品的整体性;三是组织各形式要素的内在规则,如中心、对称、韵律、均衡、比例、层级等,这些概念在模型中表达得清晰与否是评价作业的重要标准。
2.6 建筑三维空间限定与组合训练
作业要求用3cm开方的木龙骨制作四个240cm×240cm×240cm的空间框架作为主要空间单元,然后按照某种空间秩序将其组合起来,在组合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增加辅助空间框架单元,操作过程只能水平组合,不能垂直堆叠,最后在框架间填充若干瓦楞纸板片或木龙骨,对空间进行围合和限定。
体量构成训练主要关注于实体所呈现的形式,该训练主要关注内部空间的形式。这个训练有几个要求:首先,采用1:1 的足尺搭建,让师生能走入空间,有利于教学互动,也有助于学生最直观地获得对空间的感性认识;其次,各空间单元之间需要存在明确的空间秩序和序列关系,主要空间单元需要有明确的限定,在整个空间序列中具有其独立性、识别性;再次,各形式要素之间应有恰当的连接方式;最后,该作业以小组形式完成,要求具备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
2.7 建筑空间认知综合性训练(大师作品赏析)
作业要求任选一设计大师的独立住宅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并制作模型。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建筑知识获取的渠道多种多样,而分析建筑大师作品也许是对建筑初学者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模仿是学习的前提,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最终超越前人,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但是应当强调模仿不是简单的复制。所以这个练习不同于大师作品抄绘,抄绘侧重于图纸表达和机械的重复劳动,这一环节注重的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相关知识的掌握,反映在成果上,图纸以大量的抽象的分析图为主。就训练内容来说,分析的重点放在建筑空间构成上,包括二维空间构成(平面、立面)、三维空间体量构成、空间限定及组合等,此外,基地、分区、流线也是分析的内容,初步帮助学生建立环境和功能意识,认识到建筑空间设计绝不仅仅是抽象的、自主的形式操作。
2.8 建筑空间设计综合性训练(小型建筑设计)
作业要求学生任意选取一个特定的人文或自然环境,富有想象力地塑造出“理想中的家”,建筑单层,基底面积不超过12m×12m×12m。
该训练是一年级学习的总结,其关注点有几个:首先,学生应学以致用,将前面练习中所学到的空间操作技巧综合运用到该作业中;其次,学生对建筑“功能与人体尺度”的关系以及“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应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后,帮助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建立建筑设计的概念和意识,与二年级教学成功对接。
3 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应结合学校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为基础,以建筑空间认识和操作为主线,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实现认知、表达和设计三者的有机统一,引领学生进入建筑学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布鲁克·埃里克·朗曼,徐亮,顾大庆. 空间练习之装配部件教学方法. 建筑师,2014,(172):39-49
[2]刘红红. 走向建筑——《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探索. 华中建筑,2014,(07):160-163
[3]胡春. 基于设计思维培养的《建筑初步》教学分析.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