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教学设计

来源 :高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db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1.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2017版)》对原子结构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是: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019版苏教版《化学》(第一册)将该节内容放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前,需要要求学生能充分掌握原子的结构特点,并能将“结构决定性质”应用于后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同时该版本的教材最显明的特点是设置了“目标预览”这一栏目,明确了学生学习该节内容的要求:以原子结构模型为例,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理解原子结构模型提出的证据,初步形成模型建构的认知方法。
  2.学生分析
  本地区初三学生使用沪教版教科书,通过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这一节,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原子是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核内包含质子和中子,并且通過α粒子散射实验初步证实了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占据的空间较大同时在核外作高速运动。学生能够知道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层次较好的学生能够书写1-20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且能够知道简单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另外学生能够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知道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在这里的“一种碳原子”即指C,学生知道其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培养严谨求实和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
  2. 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理解原子结构模型提出的证据,初步形成模型认知的思维方式。
  3. 了解原子的构成,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
  4. 知道元素、核素与同位素的概念,知道同位素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学习本节时,在知识层面上并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但在学科素养的提升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故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借助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科学史实,帮助学生学会证据推理的科学方法,构建模型认知的一般思维过程,能够学着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先哲争辩
  【引入新课】一支粉笔可不可以无限分割下去?
  【学生活动】模拟对话:(学生A)我是亚里士多德,我认为物质是连续的,是可以永远无限制的分割下去,你是永远也得不到一个不可再分割的微粒的;(学生B)我是德谟克利特,我不赞同他的观点。我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小到看不见的一个个基本单位组成,每个单位都不生不灭,也不可分割,这个不可分割的微粒可以称之为原子。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对话,再现史料,提出古代原子论的思想,但通过讨论得知,古代原子论不能称之为“科学”,它缺少实验的支撑,只属于哲学思辨的范畴。
  环节二、道尔顿原子理论
  【科学史料】道尔顿原子理论提出的三大基础定律及具体内容。
  【学生活动】1.讨论如何用道尔顿原子理论解释质量守恒定律;2.利用黏土构建道尔顿原子理论下的原子结构模型;3.学生用语言描述原子结构模型的特点。
  【设计意图】1.通过介绍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让学生知道为何道尔顿原子理论可以称得上是“科学”的理论;2.通过思考如何用道尔顿原子理论来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促进学生对道尔顿原子理论的理解;3.让学生利用黏土构建一个原子模型,使学生对道尔顿原子理论下的原子模型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也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模型建构可以是指实物模型。
  环节三、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史料】19世纪末物理学三大发现:伦琴发现X射线、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汤姆生发现电子。
  【实验再现】阴极射线管实验。
  【学生活动】1.讨论证据背后的结论:①阴极射线会弯向带正电荷的一极,而远离带负电的另一极意味着什么?②为什么不同种物质均可产生这种相同的现象?2.再次利用手中的黏土修改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得到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3.学生用语言描述原子结构模型的特点,讨论电荷分布情况。
  【设计意图】1.利用19世纪末物理学三大发现的史料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原有的模型不能适应新的证据,就需要建构新的模型;2.利用阴极射线管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关键证据推理得到新的结论,学会证据推理的一般思维方法;3.利用黏土构建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并用语言描述模型的特点,促进学生加深对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
  环节四、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史料】1911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想通过实验来验证老师的理论,但却有了惊人的发现。
  【实验再现】α粒子散射实验。关键证据:1.当α粒子流撞击金箔时,大多数的α粒子可以直接通过,好像金箔不存在似的。2.也有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移,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则被直接反弹回来。3.今天我们已经知道α粒子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的氦核,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
  【学生活动】1.讨论α粒子散射实验过程中的证据,产生对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质疑,构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2.用笔画出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并用语言描述其特点。
  【补充史料】1.1919年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中带正电荷的粒子,并命名为质子。2.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原子核内不带电荷的中子。
  【学生活动】1.总结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由它们的质量和带电荷量总结出两个等量关系式;2.学习用的方式来表示一个原子,掌握核素、同位素、元素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1.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史料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利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关键证据来推理和构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2.利用笔画出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并用语言描述模型的特点,促进学生加深对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3.借助发现质子和中子的史料,构建清晰的原子核模型,利用数据让学生非常清晰地掌握原子中的电量和质量的关系;4.在此基础之上,介绍核素的概念,便于学生区分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环节五、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交流与讨论】1.人造地球卫星几乎可以在地球周围的任何轨道上运动,其取决于发射时火箭给予它的能量。同时,由于能量损耗,轨道半径会缩小,需要定期进行调整轨道。2.卢瑟福的“核式行星”原子模型是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负电荷电子绕核运动会产生电磁波,导致能量降低,电子会向原子核接近而导致原子坍陷。
  【科学史料】19世纪末,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一定的能量。根据根据爱因斯坦光子理论:E=hν=hc/λ光子能量和波长成反比,光子的波长越长,能量越小。
  【实验再现】白炽灯的色散光谱和氢的发光光谱。
  【学生活动】讨论:1.光是怎么产生的?2.白炽灯的色散光谱是连续的,氢的发光光谱是不连续的,这两个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3.氢核外只有一个电子,为什么可以产生能量不连续的四种光线呢?4.借助楼梯上抛硬币的例子,可以猜测氢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5.用笔画出玻尔轨道式的原子结构模型。6.解释焰色反应、色彩斑斓的焰火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1.对比人造地球卫星运动时能量损失会导致轨道半径变小,而核外电子的运动是相对较稳定的,激情学生的认知冲突;2.利用氢原子光谱的四种不连续波长的证据推理得出氢原子在核外不同能量的轨道上运动的模型。3.画出玻尔的原子轨道结构模型,并解释一些现象,让学生加深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理解。
  六、教學设计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回顾人类对原子结认识的历史,在认识的几个关键阶段,选取一些关键证据,教会学生证据推理的一般思维方法和模型建构的科学方法。在介绍认识原子核的组成之后,插入核素和同位素概念的教学,便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证据推理和模型认识的学科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充分借助了证据推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
  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疑惑,如:1.怎样来筛选合适的史料证据,既要让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有据可依,又要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深度;2.受限于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有些教学环节上并不能充分地让学生展开证据推理;3.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平衡对素养培养的关注与对知识传授的关注。
  (本文系昆山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证据推理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过于依赖教师,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强制灌输,学生强行记忆的过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在融入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加大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取更多的学习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期刊
摘 要:坚守教育初心,方能换来最本真的教育效果,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而思政课教师,更是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有时并不是那些所谓的客观因素所致,而是思政人缺乏一盏真正照亮自己前行的心灯,我们应该不忘教育初心,用幸福课堂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和启迪孩子们去深度学习,去主动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和完善,有效推动了各学科的改革,而生物属于高中教育体系中比較关键的一门学科,是学生对生命个体特征进行了解和掌握的主要途径,因此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对生物校本作业的开发给予重视,导致其校本作业研究目标不够明确,探究方法也比较单一,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时就需要高中生物教师结合上述问题对校本作业的开发实践给予分析和探究,以期更好的发挥其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会提出了关于立德树人地要求要落到实处,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下文用《标准》替代),并于2020进行了修订,在修订的《标准》中明确指出当今高中政治教育就是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的首要,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终生的过硬品质和能力。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高中政治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习题类型灵活多变,部分数学习题难度较大,运用常规思维难以解答,而运用逆向思维,可获得事半功倍的解题效果,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为学生灌输逆向思维,并做好相关习题的筛选,为学生展示逆向思维在解答数学难题中的具体过程,提高其运用逆向思维解答数学难题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逆向思维;数学难题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学实践表明,运
期刊
2021年江蘇高考将用全国卷,全国卷是什么样子?上学期全国高考命题组在山东出了一份模拟卷,并在全山东省各高中学校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目前不论其结果怎样,就看数学试卷,形式较江苏的以往试卷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增加了4道多选题。其解答要求是“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5分,部分选对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多选题的出现,显然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学生
期刊
摘 要:不分离时如何研究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从端点分析和某些特殊值出发,揭示通过必要条件缩小参数范围、确定讨论的分界点.等价变形处理包含指对函数的复杂函数的技巧。半分离看函数趋势,巧妙寻找特殊点,避免讨论.指对混合时进行切线放缩.  關键词:端点分析;临界位置;等价变形;切线放缩  一、问题的提出  利用导数研究不等式恒成立时,求参数取值范围一直是高考的考查重点、热点,其研究的方法灵活多样,无外乎不
期刊
摘 要:错题作为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的直接反馈,是教师教学的宝贵资源,对教师的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高中物理的几种常见错误入手分析了错题形成的几种原因,尝试找出应对策略,应用错题促进教师教学。  关键词:错题;思路;错误分析  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习题作为巩固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能够将学生掌握情况的好坏直观的呈现出来。错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与深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的教学重点。在此背景下,高中的解析几何教学也需要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在教学当中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建模能力以及运算能力。这些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结合解析几何知识特点所进行的能力解构。因此,本文将从解析几何的知识特点出发,探究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如何进行高中解析几
期刊
摘 要:“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样态、学习方式,通过解析其问题意识、情景意识、活动意识以及迁移意识的思想内涵,进行“问题解决”教学实践,能有效促进“深度学习”在知识结构化、思维高阶化、任务情境化、活动多样化等方面的实现,进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建立了“问题解决”促进“深度学习”的认识模型,并以苏教版“原电池”一课进行探索实践。  关键词:问题解决;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原电池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