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近二十年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想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就需加大产教融合,实现特色化培养,文章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有序推进产教融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以期为新时代的高职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多元化;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6-0233-02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因此加快建设高水平专业,打造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是北京市郊区第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北京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已为社会输送了近两万名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立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积极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三有”课堂的教学方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建设
1.紧贴经济发展办学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育人。为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以及提高学院招生与就业质量,加强校企合作,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行业联动建设专业,保证专业的适用性、有效性和应用性,突出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通过企业调研、市场调研、与企业会商座谈等方式了解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方向,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自2012年始,学院依托北京和怀柔的区域优势,开发利用学院自身有利资源,逐步增设学前教育、社区康复、会计、护理、电子竞技等专业。与此同时,暂停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物流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汽车、电子商务专业的招生。按照人才培养与产业布局相匹配、专业与岗位设置相一致的原则,灵活采用“2 0.5 0.5”、“2 0.8 0.2”等分类培养模式。各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率都有大幅度提升,护理专业2018年护士资格取证率达到100%,学前教育专业幼师资格取证率达到72%。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高,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人数有所增加。
2.校企联合专业建设平台。学院通过《专业与课程协同建设平台》进行校企联动的专业建设,平台可以支持院校领导、专业协作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来自企业的专家一起,协同开展专业建设工作。对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人才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共同收集资料,反复调研、论证,不断优化迭代,形成统一结论。
协同专业建设的成果分为三类:
(1)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建设立项需要的各方面材料,校企专家定期完善;
(2)专业资源库:配置学习、教学需要的国内外优质数字资源;
(3)数字课程体系:培养专业技能需要开展的课程,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等。
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强化师资力量。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学院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组织教师利用暑假到企业里学习实践,体验生产现状,了解企业需求。2017年,教师进企业实践63人次。聘请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补充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共137人,高级职称57人,占32%,中级职称69人,占50%,市级教学名师4人,硕士以上学历占80%以上。
2.加強培养与训练,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学院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培养与训练提高教师教学能力。(1)教学能力培训。在培养方面,通过聘请职业院校专家到学院为全体专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并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培训,使专业教师知识不断更新,掌握最新技术的发展,跟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同时针对性地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专业课程、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学习,选派教师到全国高职院校示范校听课,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2)教学实战训练。学院每两周抽选2名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所有教师最终完成一次公开课展示,目前已有50多名教师进行了公开课展示,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教师展示和学习的平台。项目化的课程改革,要求所有教师自由申报一门课程进行改革,做到整体设计、单元设计项目化,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达标,教师分三批次完成项目化课程改革,在公开课展示与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3)建立“优劳优酬,多劳多酬”分配机制。培育一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掌握熟练工作技能、勤劳敬业的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根本因素,学院通过完善岗位聘任和合同管理制度,改革职称评定方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岗位晋升机制。通过多元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对教师进行排名,排在前列的教师课酬上浮,排在后列的教师延迟晋级和评职,通过这种机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打造校企优质资源库。学院利用《专业与课程协同建设平台》,依托汇聚知网职教资源、校本资源、企业资源的资源库,专家、教授协同开展项目、开展交流、开展培训、开展研讨,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交流,提升科研能力水平。突破时空局限,让教师便于加入项目组,了解最新动态和行业热点、难点。
三、课堂教学改革。优化协同教研
1.力求“三有”课堂,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学院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有趣性、有用性、有效性。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逐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学、实习、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活动,推进“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案例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2.融合信息技术,促进教研水平提升。为建立课程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机制,推进专业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学院利用《专业与课程协同建设平台》,实现以云服务为主要模式的信息化协同教研平台,节省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时间成本,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管理的效率,企业人员可参与,就工作场景、教学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建设和研讨,各院系及个人成果统计并展示,协同任务全程跟踪,记录任务进度,明确协作单位,进行探究式深度学习,数字课程中心可在线学习和出版教研笔记、课程教材、素材。
3.通过赛项训练,塑造高素质技能人才。学院以技能赛事为平台,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技、赛学并进”的理念,围绕“导、学、训、创、赛”五位一体的竞赛机制,将竞赛与项目化课程相结合,重组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层次,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塑造出一批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能力拓展,从不同角度激励学生发挥潜质,超越自我,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自信,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实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的伞面提升。
关键词:产教融合;多元化;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6-0233-02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因此加快建设高水平专业,打造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是北京市郊区第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北京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已为社会输送了近两万名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立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积极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三有”课堂的教学方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建设
1.紧贴经济发展办学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育人。为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以及提高学院招生与就业质量,加强校企合作,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行业联动建设专业,保证专业的适用性、有效性和应用性,突出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通过企业调研、市场调研、与企业会商座谈等方式了解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方向,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自2012年始,学院依托北京和怀柔的区域优势,开发利用学院自身有利资源,逐步增设学前教育、社区康复、会计、护理、电子竞技等专业。与此同时,暂停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物流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汽车、电子商务专业的招生。按照人才培养与产业布局相匹配、专业与岗位设置相一致的原则,灵活采用“2 0.5 0.5”、“2 0.8 0.2”等分类培养模式。各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率都有大幅度提升,护理专业2018年护士资格取证率达到100%,学前教育专业幼师资格取证率达到72%。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高,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人数有所增加。
2.校企联合专业建设平台。学院通过《专业与课程协同建设平台》进行校企联动的专业建设,平台可以支持院校领导、专业协作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来自企业的专家一起,协同开展专业建设工作。对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人才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共同收集资料,反复调研、论证,不断优化迭代,形成统一结论。
协同专业建设的成果分为三类:
(1)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建设立项需要的各方面材料,校企专家定期完善;
(2)专业资源库:配置学习、教学需要的国内外优质数字资源;
(3)数字课程体系:培养专业技能需要开展的课程,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等。
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强化师资力量。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学院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组织教师利用暑假到企业里学习实践,体验生产现状,了解企业需求。2017年,教师进企业实践63人次。聘请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补充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共137人,高级职称57人,占32%,中级职称69人,占50%,市级教学名师4人,硕士以上学历占80%以上。
2.加強培养与训练,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学院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培养与训练提高教师教学能力。(1)教学能力培训。在培养方面,通过聘请职业院校专家到学院为全体专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并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培训,使专业教师知识不断更新,掌握最新技术的发展,跟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同时针对性地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专业课程、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学习,选派教师到全国高职院校示范校听课,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2)教学实战训练。学院每两周抽选2名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所有教师最终完成一次公开课展示,目前已有50多名教师进行了公开课展示,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教师展示和学习的平台。项目化的课程改革,要求所有教师自由申报一门课程进行改革,做到整体设计、单元设计项目化,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达标,教师分三批次完成项目化课程改革,在公开课展示与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3)建立“优劳优酬,多劳多酬”分配机制。培育一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掌握熟练工作技能、勤劳敬业的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根本因素,学院通过完善岗位聘任和合同管理制度,改革职称评定方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岗位晋升机制。通过多元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对教师进行排名,排在前列的教师课酬上浮,排在后列的教师延迟晋级和评职,通过这种机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打造校企优质资源库。学院利用《专业与课程协同建设平台》,依托汇聚知网职教资源、校本资源、企业资源的资源库,专家、教授协同开展项目、开展交流、开展培训、开展研讨,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交流,提升科研能力水平。突破时空局限,让教师便于加入项目组,了解最新动态和行业热点、难点。
三、课堂教学改革。优化协同教研
1.力求“三有”课堂,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学院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有趣性、有用性、有效性。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逐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学、实习、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活动,推进“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案例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2.融合信息技术,促进教研水平提升。为建立课程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机制,推进专业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学院利用《专业与课程协同建设平台》,实现以云服务为主要模式的信息化协同教研平台,节省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时间成本,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管理的效率,企业人员可参与,就工作场景、教学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建设和研讨,各院系及个人成果统计并展示,协同任务全程跟踪,记录任务进度,明确协作单位,进行探究式深度学习,数字课程中心可在线学习和出版教研笔记、课程教材、素材。
3.通过赛项训练,塑造高素质技能人才。学院以技能赛事为平台,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技、赛学并进”的理念,围绕“导、学、训、创、赛”五位一体的竞赛机制,将竞赛与项目化课程相结合,重组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层次,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塑造出一批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能力拓展,从不同角度激励学生发挥潜质,超越自我,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自信,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实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的伞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