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将自己的书赠给北大图书馆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北大已17个年头,曾经很自信自己的记忆力,但突然之间发现许多事情变得越来越模糊,有关北大、北大图书馆的记忆也是如此。像一条河,一路流淌下来,水中存活的生物越来越少,即使是水量,也日渐减损……况且,自己在北大的岁月,又是那么短暂……
  2002年7月的一天,我到中华书局报到,同事把我领到《文史知识》编辑部,我将工位清理打扫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三楼的图书馆,去那里借书。当时的梁静波老师很惊讶,问我是不是临时工,说一般新来的编辑都是老编辑领着来的,怎么你上班第一天就自己来了。觉得我很奇怪。我自我介绍之后,顺利从图书馆抱回一大摞书,经过二楼期刊编辑部外间长长的走廊,抱到了自己的书桌上。心里那个高兴和得意,觉得自己一下子不孤单了。
  大约当时潜意识中以为,新到一个陌生环境,除了图书馆,没有什么地方是更好的去处。也许,这也是一种惯性行为。研究生毕业刚到一所海滨大学当老师的时候,最能待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尤其是教工阅览室,平时几乎只有我和管理员两人。那时教工宿舍在校内,去图书馆很是方便。而离开北大,最不舍的不用说,肯定是图书馆了。
  到北大读博的时候,百年校庆刚过,北大图书馆也整饬一新。入学不久经常去的是一楼的工具书室。当时的英语课单词量大,尤其是阅读和作文课,每次课后写英文作文、搞懂教材,是最需要投入时间和工作量的事。这样的功课,只能在工具书室借助大辞典完成。那时网络还不很发达,电子词典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工具书室的各种版本、各家出版社的英汉、汉英、英英等词典,就是完成英语功课的最好的工具了。
  印象中,除了四楼的文学阅览室,北大图书馆的各阅览室从早8点开到晚上10点,中间不关门。因此,早去抢占座位就意味着能拿到自己所需要的书。一年级上英语课的同学都面临同样的情况,所以开了门大家就都冲着各种外语工具书而去。当然,也有不常有人光顾的工具书,还有总是有固定借阅者的工具书。我在这里经常碰到一个非常刻苦的男生,也是我们那一届的,他每天翻的不是英文、日文、俄文、德文、法文之类的工具书,而是数种梵文词典,让我心里不由得生出一份好奇、羡慕或者说是敬佩,总觉得我这英文工具书是大路货,浅了些。
  那年冬天,有时还能在图书馆遇到一位老太太,穿着呢子大衣,围着一条典雅的围巾,花白稀疏的短发,她每次去的时候都拿着一本《潘光旦文集》,书中夹条或折页,总是边翻文集,边查对、校正,后来我做了编辑,回想当时的场景,猜想大约是《潘光旦文集》要出版或再版,她在做校对工作吧。想必那位老太太,是潘光旦的后人或者是女儿吧。她那样仔细查对、校正、边看边写的样子,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大概她也是那段时间经常光临工具书阅览室的一位年纪最大的读者。后来,得知北大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了14册《潘光旦文集》,通过查资料与照片,发现那位老太太长得很像中年时潘光旦的夫人赵瑞云,也许她就是潘光旦的女儿,《潘光旦文集》的编者之一、生于1931年、毕业于北大历史系、曾担任过北大社会学系副系主任的潘乃穆女士。
  来到北大的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平时看不到的经典书籍、专业书或只是在书上才能知道书名的图书,现在几乎都能看到了。一下子出现在眼前的这些书是那么耀眼,晃得人眼花缭乱。我也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感叹兴奋之余,居然蠢笨地开始抄书。那时,一个亲戚给了我们一箱子硬皮笔记本,我每次去图书馆,都带着我厚厚的16开铁锈红的硬皮笔记本,一丝不苟地抄写我认为不错的书籍。工具书室有一套四库全书,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抄其中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抄张溥的题辞等。后来,我才逐渐意识到这种方法有问题,影响自己的阅读速度与广度。而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那时我的舍友,也是我先生在凤凰卫视兼职做撰稿人,每月去录播两次,收入颇丰),我们也就陆陆续续买了一些书,一些经典的集子、二十四史等陆续备齐,平时翻阅比较方便,也告别了傻乎乎抄书的日子。
  后来,常去的是四楼文学阅览室,喜欢什么样的书进库里挑,可以在阅览室读,也可以借出。那时候比较贪婪,一次入库总要带五六本出来,放在桌子左上方踏实,也希望尽快看完。实在看不完放到书架上,跟老师说还要看,下次来的时候直接到临时书架上取,非常方便。一般文学阅览室的人不多,因为主要是中文系的学生去看,阅览区的桌子也没有几张,而且文学阅览室中午关门,吃饭回来,还没到开门时间,就去人文社科阅览室看看。这个阅览室很大,书籍也比较杂,哲学、历史、社科类的书籍都有,而且,阅览室的另一半有现刊和过刊,也有学位论文。在查资料的过程中,经常会无意中碰到学长师兄师姐们的论文,顿生羡慕、敬佩和敬意,希望自己将来的论文也写得如他们一样精彩。那时候,局域网、互联网在北大还算比较新的事物,清华知网刚刚创建,到期刊阅览室查阅、复印论文是经常性的事,记得写得最快的一篇论文《傅玄妇女诗及其对妇女命运的思考》,就是在期刊阅览室花了一个星期完成的。
  当时每人书包上都备一把小锁,进了图书馆首先找柜子把书包等杂物存入锁好,只带纸笔、水杯和手机入内,在一个阅览室看书疲倦了,也可以临时到别的阅览室转转看看,脑筋清醒一些后,再返回来继续看。尤其是夏天,宿舍里没有空调,自备的小电扇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大家就早早去图书馆占位上自习,阅读,查阅期刊,不到十点钟音乐响起、馆里赶人是不出来的。
  写论文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得不去的阅览室,就是保存本室。这个阅览室里的书都是在其他阅览室看不到的,仅有的。阅览室不是开放的,将所需书目检索条给了老师后,她们会入库找出来,而且只能在柜台外的阅读区查阅,不可以外借,好像也不可以拍照。因此,大多数情况是核查二手资料,或查阅看不到的书籍。核查的书籍如果当天没有看完,可以告诉管理员老师说还没有看完,他们就不会往库里归位,下次来看的时候就能比较方便快捷地拿到手了。那时,《钱宾四先生全集》《金石萃编》等书就是在此查阅的。保存本室还有民国年间的旧刊和报纸,常常也是按图索骥地去查阅。民国时期报刊的面貌给人的印象是很震撼的。   古籍阅览室相对而言去的次数不是很多,主要也是查阅当代未刊本时才去,但古籍阅览室安静的环境、古色古香的书桌、台灯和读书架,令人喜爱不已。我们去的时候,经常能碰到汪春泓老师,拿着一个小本子,看看记记,有时候点头,有时候聊上两句,很亲切。汪老师十分用功,知识渊博,又平易近人,在同学们中很有人缘。
  港台阅览室利用率相对来说较低,那里学生也少,挑一个好的临窗的位置,看书的间隙,适合发呆。那里的玻璃窗很大,晴天的时候,蓝天上的白云,慢慢悠悠地飘着,飘过一块大玻璃,再飘过一块大玻璃,转个角儿,拐过弯儿,还是能看到那块似乎静止实则在飘走的云朵。当时到底看了些什么书,现在记不起来了,唯独对夏日不紧不慢飘着的云记忆犹新,不知道为什么,在所有阅览室中,它似乎离人最近。
  夏日的傍晚,路灯还没有亮,落山的夕阳,余霞照满西天,图书馆前的草地上,绿草茵茵,白天的炎热之气,在渐渐地消去,偶有凉风穿过回廊,坐在回廊的水泥凳上,十分的惬意。这时,不知从哪里飞来大群大群的燕子,在草地停留,在空中飞舞,叽叽喳喳的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嘹亮、密集,绵延不断地呼啸而来,盘旋之后,又呼啸而去。虽然燕子是儿时常见之物,但如此大规模、有气势、旁若无人地歌唱、聊天、窃窃私语的燕子,平生还是第一次见,也明白燕园为何称之为燕园了。
  图书馆南配楼外绿草地上有一棵银杏树,它和南配楼的建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可以入选明信片的美景。秋风初起的时候,茵绿的草地上零星飘落几片黄色的银杏叶,像是敲响晨梦的音符,轻巧,美丽,梦幻。秋风肆意、秋意渐浓时,可看到银杏叶在风中旋转、起舞,留恋、挣扎,最终落在草地上。草地上黄绿相间,浪漫而丰厚,直到那绿色被黄色覆盖,只偶尔悄悄咪咪地露出一些稍微泛黄的绿,像星星的眼。从这样的草地上经过,心总像在是颤抖或是加速。冬天大雪飘落的时候,白雪盖在银杏树巨大的伞形树冠上,也洒落在草地上,由明黄逐渐变得枯黄的银杏叶,执着地在白雪的覆盖下露出来,表达一种执拗和不服气。这棵银杏树是仅次于北大西门华表旁的、给人印象最深的银杏树了。无论冬夏还是春秋,它见证了来来往往经过它身边的学子们匆忙的身影,仿佛亦记录了他们心中的踌躇满志。
  周末的时候,学习累了,也会到南配楼地下室观影。就像点歌一样,有许多分类不同的菜单,许许多多的电影尤其是外语电影,都能在这里找到。找到一部,花上10元,一人一臺电脑,戴上耳机,就可以享受自己喜欢的电影了。那段时间,是我一生中看英文电影最多的时光。
  其实,在自己的小心思里,还对只去过一次的北大文库阅览室念念不忘。这个阅览室所收书籍都是毕业于北大人所写的,当时就曾暗暗告诉自己,我以后的书也要放在这里。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使博士论文扩写而成的书北大图书馆也有,但自己却从没有将自己的书赠送给图书馆,大约是对自己的一种不满或不自信吧。而且离开北大,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常常告诫自己的就是忘掉北大吧,忘掉北大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庸常平凡的日子和岗位上,默默地一直去做,而不致有太大的忧喜、不平和所谓的不得志。成,毕业于北大之幸,败,皆由于自己的鲁钝和懒惰,与北大无关。
  那时住在南门附近的25楼,那1200多个日夜,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图书馆与25楼之间,除去假期和节假日,每天上午、下午、晚上,自己也记不清去过多少次图书馆了。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是能梦到自己借出的书记不清该还哪个阅览室,是文学阅览室?还是人文社科阅览室?还是一楼的外借库?还梦到出了图书馆后,黑压压密密麻麻都是自行车,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那一辆。这些,令梦中的自己十分困扰。
  记得中文系百年系庆之前的夏天,编辑部拜访时任系主任的陈平原老师,五院二楼会议室,陈老师谈到为迎接系庆要编的一系列书,告诉我说你也可以写写在北大中文读书的日子,我最终没有写,而且这么多年,几乎没有写过类似文章,是因为深知自己在北大时日浅,与同学、学长、师兄师姐们比起,实在惭愧。毕业后做编辑,学业亦无起色,更觉没有多少可写。如今受前辈师长提携而写下琐琐碎碎,依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但是借此机会,也促使自己在思考,北大图书馆给予我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和我一样的许多学子,为什么如此依恋北大图书馆,大约因为,几年与它的相伴,最终朦朦胧胧地感觉到,学习和探索应该是一种生命状态,它贯穿一生,不会因为年龄老大或者岁月渐老而丢弃、忘记。这种探索和学习,还包括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亦应遵从自己的内心,一生践行,不违己,不违心,如此才能保持初心,不辜负自我。
  这是北大图书馆这座神圣的殿堂,对于在其中受过熏陶的学子的一种启示吧。这种敬畏,使自己保持清醒,时刻检视与自省。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
其他文献
无疑,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进而创造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是现阶段思考未来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的起点。在“一个孩子就是一部教育史”这一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应在办学理念、管理措施上面向未来,创造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     学习者中心   “一个孩子就是一部教育史”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是一种价值引领,构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需要”为教育的起点、生长点,并实现以适应、规定、满足、引导学习
这是一本有份量的书,不仅表现在它400多页的厚度上,书中所阐述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对当前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更是个巨大的思维冲击。虽然数字化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但是对于依旧坐在教室里面读书学习的学生和单纯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授课的教师而言,却还没有这样一个深刻的觉悟:世界是开放的!  《世界是开放的》一书探索的是网络技术如何变革不同年龄、性别、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学习。因此,书中介绍了许许多
课堂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精心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的讲解、细致入微的课堂指导,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如果没有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评价与反馈,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学评价对反馈学生表现、促进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又一个关键环节。  从功能上看,教学评价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主要用于收集有关学生能力和课前知识技能的可靠信息,为教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是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理论知识较多,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加强计算机安全与防护。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及传播途径;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学会主动防范计算机病毒;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参与学习活动,通过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含义、特点及危害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海燕》第二课时,属于讲读课文。第二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散文诗,主要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因此,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注意课文中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把握文中所描绘事物的象征意义,了解文中所运用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并学习抒情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鉴赏文章,画出直接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学生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写一些文章,在文章中常常遇到文字和段落需要修改为统一格式的情形。一般情况下,大家会逐个选中要改变格式的文本或段落,再更改字体和字号。但是这种方法比较烦琐,本期将探讨如何更快速地设置文字格式。  问:如何在Word中快速设置文字和段落格式?  答: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键Ctrl来实现。例如:将不连续的5个小标题设置为行距固定值22磅、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四号字。先选中第一个
项目概况    “国培计划”—2010年“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知行中国”)是教育部利用“知行中国教师专业成长扶助基金”面向全国小学班主任教师实施的一项培训活动,是整个“国培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知行中国”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直接领导,项目办公室设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办公室,项目执行机构为中国教师研修网。项目从2010年5月的培训者骨干集中面授开始,历时近
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信息生态观”  “信息生态系统”是指特定环境里由信息人、教育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是信息人与技术化环境之间以教育实践活动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以最优化地实现系统价值为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均衡化的运动系统。其最大价值在于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生态观” 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工作方式,并带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的重要表现。然而,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用尽浑身解数,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却不“领情”,作文依然空洞无物,干瘪枯燥。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现代化媒体手段,不仅可以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而且可以弥补学生认识与生活空间的差距。从而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融汇在生动活泼的影像画面之中,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丰富学生的写
近几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建起了校园网,但整个教育网络还十分脆弱,每当有流行病毒时,总不能幸免于难。作为学校网管,除了安装病毒防护墙外,就是让每一台机器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现在多数客户端的Windows Update像蜗牛爬,许多教师不能忍受其速度,抱着侥幸的心理,一直不升级。为此,笔者在校园网内架设了WSUS服务,加快系统升级过程,从而增强了客户端的“免疫”能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