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践耳:探索者的路是漫长的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n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唱支山歌给党听》到交响合唱《英雄的诗篇》,从《节日序曲》到晚年创作的多部意蕴深刻的交响杰作,朱践耳的音乐人生可以说是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的一个缩影。
  8月15日上午9时,朱践耳这位至诚至真、视音乐为生命的老人走了,享年95岁。根据朱践耳先生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不举办追悼会,遗体捐献医学研究。
  践行聂耳走过的路
  “朱践耳的音乐不仅真切地表达了一个作曲家的内心之声,而且形象地展现出半个多世纪中国的历史景象与社会脉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孙国忠说。
  朱践耳的音乐道路始于病榻上的自学。朱践耳原名榮实,1922年生人,祖籍安徽泾县。3岁丧父,13岁丧母,自幼疾病缠身,初中患气管炎,高中休学半年,18岁后又休养了5年。病榻之上,他向朋友借来了一台小小的收音机。
  “音乐救了我的命,它就是我的生命。”朱践耳曾说,是音乐给了他生活下去的动力和发现外部世界乐趣的机会。当听到聂耳的救亡歌曲和艺术歌曲时,他深深为之折服,并决意改名“践耳”:“践”字含义有二:“一是决心步聂耳之后尘,走革命音乐之路;二是想实现聂耳未能完成的志愿,也要去苏联研学,也要写交响乐。”
  1945年,朱践耳在苏中军区文工团时期,写下大量讴歌革命的音乐作品,歌曲《打得好》和民族器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广为流传。1955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朱践耳,被选派赴苏联留学,跨进了心心念念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四那年,他的第一首管弦乐作品《节日序曲》一鸣惊人。这部在校习作由苏联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录音,作为永久性库藏曲目,并且广受国际乐坛青睐。而他的毕业作品则选用《长征》等5首毛泽东诗词配乐写歌,组成了5个乐章的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
  1960年,朱践耳学成归国。他根据《雷锋日记》里的一阕短诗,仅用半个小时就谱成了后由编辑定名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层次丰富、情真意切的歌曲经由才旦卓玛的演唱,回响至今。
  1975年,上海交响乐团邀请朱践耳成为驻团作曲家,从此,他开始了艺术生涯中最关键的求索。
  他从没停止过探索
  此后20年间,朱践耳创作了10部风格各异的交响乐作品。他从没停止过探索。在他眼中,交响乐作品不能仅限于一时、一事、一地的陈述,而应进一步升华到对生命、人生乃至宇宙的一种哲学思考。
  夫人舒群眼中的朱践耳是一个对待艺术极其认真的人。哪怕一个音、一个和弦、一个小节都一丝不苟,连什么地方翻谱都要考虑到。
  1994年前后,朱践耳一口气写出了第六、第七、第八交响曲和一部小交响曲。1997年,受美国哈佛大学弗洛姆音乐基金会委约,又以唐朝柳宗元的名诗《江雪》为灵感完成了《第十交响曲》的创作。
  “朱践耳老师是用心、用生命在作曲。”上海交响乐团中提琴演奏员郭玮琦说,“从1991年进团到现在,几乎每一场朱老的音乐会我都参加了。他把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写进音乐,是真正的代表中国的作曲大师。他对音乐的热爱和钻研,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
  唯有用音乐缅怀致敬
  在上海交响乐团的支持下,朱践耳潜心创作,乐团不仅为他提供了优渥的创作环境,也常以专场音乐会的形式演出他的新作品,更录制出版了他所有的交响曲唱片和个人作品集。朱践耳曾在采访时说道:“我觉得我特别幸运,相比其他人的作品最后都拿去压箱底,而我写了十部交响乐,十部都得以演奏并且出版。”
  “他对音乐的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我和乐团的每一个人。”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上次我去医院探望朱老的时候,他还期待着十月份上交音乐季中‘天地人和’音乐会,还想回母校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举办音乐会,每一次去看望他,他都手捧乐谱或者一些乐评,津津乐道他的最新发现和想法。音乐是先生留给上海交响乐团、留给中国音乐界的财富,这个时代有朱践耳先生是何其幸运。对朱老的离去,我们唯有用音乐深深地缅怀和致敬。”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说:“希望我们能传承他的音乐精神、延续他的音乐梦想,让中国交响乐事业薪火相传,把中国音乐带向更广阔的天地。”
  “至诚至真,乐之灵魂。至精至美,乐之形神。若得万一,三生存幸。孰是孰非,悉听后人。”这是朱践耳先生的座右铭。如今,斯人已去,他对音乐的使命感和求索创新的精神在传递。 据《光明日报》整理
其他文献
奶奶离开我们15年了,可还是时常想起她。妻子也常说,从来没有觉得奶奶走了,总觉得她就在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我们。  奶奶叫徐圣清。过去农村妇女很少能用到名字,并且要避讳,所以我长得很大了才知道奶奶的名字,觉得很好听、很高雅。奶奶的模样也像她的名字一样,很美!  1920年的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奶奶出生在沂蒙山北部丘陵地区一个自然条件尚好的村子。像那个年代农村的绝大多数妇女一样,奶奶也没有上过学堂,也裹了
期刊
她是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的设计者;她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  1973年出生的姜妍,是一位看似很柔弱的女性,但她却是我国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的第一人。  这个小丫头不简单  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化学品,乙烯压缩机一向被视为乙烯工业的“心脏”,业内一直都有“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为零”的说法。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大
期刊
创业之初,一口气工作三十几个小时,对比尔·盖茨来说,是家常便饭。可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因为工作忙而受到孩子们的抱怨。原来他每天都会向孩子们传递父爱,尽管只有30分钟。  他会先花一点时间给自己拍照,再写一段自己的工作和趣事,以及作为父亲的叮嘱,然后和照片一起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孩子们,这些都做完,大概需要15分钟。之后,他会工作一段时间,休息时,他会打开孩子们回应的邮件。孩子们也会在邮件中,给父亲发
期刊
在中国漫画界,缪印堂的科学和科普漫画可谓闻名遐迩。缪印堂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将幽默通过他的漫画言传,并能独具匠心地传到点上,让读者心领神会。  被誉为“科普漫画第一人”的著名漫画家缪印堂于7月31日晚9时去世,享年82岁,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获中国漫画最高奖《金猴奖》,其作品《四大发明的反思》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缪印堂曾说:“假如有来世的话,我会再选择漫画这条人生之路。”  高士其的倡议
期刊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他从小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却很喜欢读书、思考。有一次,他从学校回家,看到有人聚在自家的商店门口讨论着什么。原来,中午时,一个叫托尼的零售商从这里购进了一批日用杂货,当时父亲不在,是他负责此事的。托尼回去后,发现钱数和货物对不上号,就觉得是他多收了他的钱,他这是来找他“算账”的。  看到杜威回来,有人对托尼说:“你说账目不对,多收了你钱。现在他来了,我们听听他是怎么说
期刊
这张老照片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记录了一个农夫的“天才”发明。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天。这个农夫要出一趟远门,当他推着一辆独轮车,正准备出家门的时候,忽然刮来了一陣风,他抬头看了看天,瞬间想到了一个能让他在这一路上偷点懒的好主意:为什么不给独轮车加一个帆呢?于是,他跑回屋里,找出一块布,又在院子里找了两根木棍,三下五除二,就给他的独轮车加了个帆。然后,便高高兴兴地推起这个独一无二的独轮车出
期刊
陈平原是项羽手下的一名谋士,公元前205年,他决定离开项羽,转投刘邦。  这天,他偷偷溜出了楚军的营地,一路策马扬鞭,逃到了黄河岸边。过了黄河,就是刘邦的地盘了。当时,岸边停着一艘小船,他也没有细问,就急匆匆地上了船,要船夫把他送到对岸。当船驶到了河中心时,他忽然感到船慢了下来,抬头一看,只见船夫漫不经心地摇着橹,眼睛却不时地瞄向自己身上的包裹。这时,又从船舱里走出一个精壮汉子……  见多识广的陈
期刊
《未来简史》为什么这么红?有人说它的流行,是因为它契合了现代人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恐惧感。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它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怎么说的。  在X-World大会的最后,主持人小心翼翼地问尤瓦尔·赫拉利:“你是否信仰上帝?”这位当代最红的犹太历史学家的眉头一下子松开了,好像待考的学生突然遇到了一个世界上最简单的问题。“当然不,那些都是虚构啊。”  历史,还是故事?  在《未来简史》中,
期刊
1938年,马一浮在浙大开了个“国学讲座”。浙大方面对他这个讲座十分重視。第一次开讲,很多名教授,如竺可桢、梅光迪、苏步青等人都来听讲了。出人意料的是,马一浮并没有一张嘴就是一连串的“子曰诗云”,而是——  “昔张载(宋代的大儒,理学创始人之一)有四句话,今教诸生立志,特为拈出,希望竖起脊梁,猛著精彩,依此立志,方能堂堂正正做一个人。须知人人都有此责任,人人都有此力量,且莫自己诿卸,自己菲薄。此便
期刊
赵卫东是位多面手,他在内蒙古自治区当过农民,在湖南参军,后来又去上海的高校教计算机科学。他摘得过校运会跳高、跳远比赛的桂冠,文艺演出的舞台上他也身手不凡:京剧、豫剧、山东快书、山西梆子、湖南花鼓戲,样样精通!  吕学勇  1959年,全家人在北京合影(前排右一为赵卫东)  1978年,恢复高考上大学后,与同学们同台演出(后排左一为赵卫东)  1981年“五一”节,全组同学在教学楼前合影(后排左一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