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审美乐趣。”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一个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而迸发个性阅读的火花。
一、搭建个性化阅读平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因为学生对于统一的文本,统一的问题的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
如在教学《赠汪伦》时,有学生提问:“我觉得汪伦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李白很爱喝酒,那汪伦为什么不以酒相送而要送歌呢?”我让学生先思考讨论,然后出示了《别董大》、《渭城曲》等送别诗,通过讨论发现,虽然高适、王维等送别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以情相送。这样一来,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感悟,也拓展了知识视野,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个性阅读,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二、营造个性化阅读氛围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跃、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便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我设计别具特色的新课导入,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看九寨沟的挂图,学生们在看时,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美景,看完之后,我请学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九寨沟的风景实在太美了。”有的说:“我真想到九寨沟去走一走,看一看。”……此时,我趁热打铁,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得愉快、轻松。
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对话交流,沟通发展师生间的友好感情。课间跟学生一块儿活动、游戏;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平等对话,尊重、理解学生,始终如一地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探索者。这样的氛围形成以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自觉配合教学,接受教育,并使个性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找到了“用武之地”。
三、激发个性化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调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活动,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朗读是理解文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表现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内心感受的有效形式。学生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咬文嚼字地读,甚至是带有表演和夸张地读,无一不是展示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亮点。如在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再定睛一瞧,啊!上面还有人哩。”一句时,我提出怎么来读这句话。有同学就针对其中的“啊”,读出了3种不同的读法,通过学生的朗读,从不同角度体会了“我”的担心。这样的个性化阅读,学生不但读出了个性,也深刻感悟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
2.引导批注阅读
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文字加以标记。学生可在预习时、课堂上进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性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3.设计开放问题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问:“从落花生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做出阐述。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来了个折衷;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深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动力源和营养剂,兴趣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个性化阅读不能迷失本性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开展个性化理解时,不能不注意到学生价值观的取向,不能因为个性化阅读而迷失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性。
如有一位教师执教《滥竽充数》时,学完课文让学生谈谈对南郭先生的看法,有一位同学就说:“我觉得南郭先生他这个人很聪明,他善于利用别人的喜好,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我如果是他的话,也会赚很多钱的。”这样的回答,你能说不是学生的个性阅读产生的个性理解吗?但这样理解是与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在此时,我们就不能一味的任由学生这样来理解课文,应当予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理解文本的意图,而不是听之任之,这样就不利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个性化阅读要注意的以下几点:
1.个性化不是自由化
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学生越自由、气氛越活跃、观点越离奇就越“个性化”。学生兴趣的高涨、思维的开发确实能带来课堂氛围的活跃,但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有些课看似很乱,但乱的有章法,学生实际上是围绕一些共性的问题在讨论,在表达。正是在对共性的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中才可能产生个性化的理解。语文的学习不是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的,或者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的,尤其是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对老师和学生而言不是自由化,是一定理论和规律下双方个性的张扬与同一。
2.个性化不是普遍化
一提到个性化阅读,不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也不研究文本的特点,普遍的让学生讨论,或者让学生想怎读就怎么读、想读那一段就读那一段。这种“普遍化”的倾向是不可取的。
总之,只有让学生自由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出现丰富多采的个性表现,课堂上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博里镇中心小学)
一、搭建个性化阅读平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因为学生对于统一的文本,统一的问题的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
如在教学《赠汪伦》时,有学生提问:“我觉得汪伦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李白很爱喝酒,那汪伦为什么不以酒相送而要送歌呢?”我让学生先思考讨论,然后出示了《别董大》、《渭城曲》等送别诗,通过讨论发现,虽然高适、王维等送别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以情相送。这样一来,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感悟,也拓展了知识视野,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个性阅读,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二、营造个性化阅读氛围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跃、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便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我设计别具特色的新课导入,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看九寨沟的挂图,学生们在看时,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美景,看完之后,我请学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九寨沟的风景实在太美了。”有的说:“我真想到九寨沟去走一走,看一看。”……此时,我趁热打铁,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得愉快、轻松。
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对话交流,沟通发展师生间的友好感情。课间跟学生一块儿活动、游戏;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平等对话,尊重、理解学生,始终如一地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探索者。这样的氛围形成以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自觉配合教学,接受教育,并使个性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找到了“用武之地”。
三、激发个性化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调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活动,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朗读是理解文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表现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内心感受的有效形式。学生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咬文嚼字地读,甚至是带有表演和夸张地读,无一不是展示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亮点。如在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再定睛一瞧,啊!上面还有人哩。”一句时,我提出怎么来读这句话。有同学就针对其中的“啊”,读出了3种不同的读法,通过学生的朗读,从不同角度体会了“我”的担心。这样的个性化阅读,学生不但读出了个性,也深刻感悟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
2.引导批注阅读
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文字加以标记。学生可在预习时、课堂上进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性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3.设计开放问题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问:“从落花生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做出阐述。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来了个折衷;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深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动力源和营养剂,兴趣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个性化阅读不能迷失本性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开展个性化理解时,不能不注意到学生价值观的取向,不能因为个性化阅读而迷失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性。
如有一位教师执教《滥竽充数》时,学完课文让学生谈谈对南郭先生的看法,有一位同学就说:“我觉得南郭先生他这个人很聪明,他善于利用别人的喜好,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我如果是他的话,也会赚很多钱的。”这样的回答,你能说不是学生的个性阅读产生的个性理解吗?但这样理解是与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在此时,我们就不能一味的任由学生这样来理解课文,应当予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理解文本的意图,而不是听之任之,这样就不利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个性化阅读要注意的以下几点:
1.个性化不是自由化
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学生越自由、气氛越活跃、观点越离奇就越“个性化”。学生兴趣的高涨、思维的开发确实能带来课堂氛围的活跃,但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有些课看似很乱,但乱的有章法,学生实际上是围绕一些共性的问题在讨论,在表达。正是在对共性的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中才可能产生个性化的理解。语文的学习不是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的,或者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的,尤其是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对老师和学生而言不是自由化,是一定理论和规律下双方个性的张扬与同一。
2.个性化不是普遍化
一提到个性化阅读,不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也不研究文本的特点,普遍的让学生讨论,或者让学生想怎读就怎么读、想读那一段就读那一段。这种“普遍化”的倾向是不可取的。
总之,只有让学生自由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出现丰富多采的个性表现,课堂上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博里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