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6月,在非洲这片广袤土地的最南端——南非将上演最新一届足球世界杯的华丽大戏。相信在那个月,南非将会是全球最受瞩目的国家。其实,早在1995年5月,南非就曾举办过一次世界杯,只是那一次不是足球(soccer),而是我们并不熟悉的英式橄榄球(rugby)。
南非举办的这次球赛是历史上第三届橄榄球世界杯,也是第一次在一个国家完成全部赛事的橄榄球世界杯赛,它对南非意义重大。最后名为“跳羚”(springpok)的南非橄榄球队过关斩将、不负众望地夺得冠军。颁奖典礼上,白人队长弗朗索瓦•皮纳尔从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手中接过冠军奖杯,这一天是1995年6月24日。2009年底,这一幕被好莱坞的纯爷们儿、老牛仔、已经年近80的伊斯特伍德搬上了银幕。之所以导演这部电影,伊斯特伍德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曼德拉执政期间的一个关键时刻,他结合体育赛事以调节国家纷争,展现了伟大的智慧”。而这部电影的剧本源自英国记者约翰•卡林的非虚构作品——《不可征服》(Invictus,原名“Play the Enemy”)。
书名“不可征服”出自威廉•亨利的同名诗歌。在曼德拉27年的牢狱生涯中,这首诗一直激励着他,他坚韧的信念就来自结尾的那句“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统帅”。事实上,这本书所要讲的就是不可征服的曼德拉。其实,《不可征服》可以被看作是曼德拉的一个“别传”,或者“侧记”,因为在这本书中,所有的叙述与描写都是围绕1995年的橄榄球世界杯赛展开的。
1994年之前的南非,几乎被所有西方国家排斥,原因只有一个——种族隔离制度,其实质与这个世界上其他种族隔离制度,如曾经的美国,并无二致。这样的制度,自然不会被一个冷战结束、全球融合的时代所接受。当时还是反对党的非国大通过国际力量给维持种族隔离制度的白人政府施加压力,阻止南非橄榄球队参与国际比赛就是他们在政治外交方面得一次胜利,这很特别也很有效。
南非白人主要由荷兰裔和英裔构成,其中荷兰裔白人控制着南非的政治力量,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就是由荷兰裔白人建立并维系的。荷兰裔白人热衷的运动恰恰是英式橄榄球。在南非,从事英式橄榄球运动的绝大多数是白人,因此,它就成为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象征。黑人反抗白人政府,通过抵制代表白人统治和隔离制度的橄榄球队参加国际比赛,使得南非白人政府在国际社会上处于被动,这实在是一个妙招。
曼德拉深知这一切,要打败敌人、化解仇恨,就要了解他们。曼德拉执政后,继续从橄榄球入手,希望能够让昔日无视或者痛恨跳羚队的南非黑人转变态度,以此促进种族间的和解。曼德拉通过自己在国际社会无与伦比的感召力,促使南非成为1995年英式橄榄球世界杯决赛的举办地。接下来,他要同时化解南非黑人和白人右翼势力的双重阻力,通过大家对跳羚队的关注来实现自己“彩虹国度”的梦想。为此,他凭一己之力说服非国大党内的反对派,然后和白人反抗势力化解仇恨,最后,他还亲自召见跳羚队长弗朗索瓦•皮纳尔阐明自己的政治诉求,以此激励跳羚队获得好成绩,促进南非和平。
随着跳羚队在比赛中越来越出色的表现,越来越多的南非黑人加入了球迷的行列,奇迹般地为跳羚队呐喊助威。跳羚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埃利斯公园球场与号称“全黑”的新西兰队上演巅峰对决,这一天是1995年6月24日。为了给球队鼓劲,曼德拉穿上了跳羚队的6号球衣,这正是跳羚队队长皮纳尔的球衣。受到此番鼓舞的跳羚队,在随后的比赛拼尽全力,最终凭借一个精准的反弹球射门,15比12,跳羚抵翻全黑战士!跳羚夺冠,全场沸腾,于是有了文章开头交待的画面,曼德拉亲自将冠军奖杯颁发给跳羚队长皮纳尔。领奖台上,曼德拉对皮纳尔说:“感谢你们为南非所做的一切”,皮纳尔充满敬意地回答:“感谢您为南非所做的一切,总统先生”。
《不可征服》就是这样通过对橄榄球世界杯赛相关人物、事件的详尽描写,再现了南非黑人争取自由、实现种族和解的历史,从侧面表现曼德拉无人能及的坚韧品质和个人魅力,同时也用事实说明了这届橄榄球世界杯赛为南非带来的深远影响。在写作手法上,记者出身的约翰•卡林将自己的采访手稿精妙组合,以极具镜头感和节奏感的笔法、电影蒙太奇般的叙事结构为我们呈现了这一段激动人心的南非往事。
今天,尽管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南非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小的民族冲突时有发生、民主基础仍不牢固、白人与黑人贫富差异仍然很大……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曼德拉和他的追随者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现在的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民主的典范,首都约翰内斯堡几乎与任何一个欧洲城市无异,多彩的南非国旗象征着这个彩虹国度的多个民族的和平共处。今年6月,南非即将举办足球世界杯,这是全世界最受人瞩目的体育赛事。相比于1995年的橄榄球世界杯赛,它对南非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正如曼德拉自己所言:“体育能够让人们团结起来……希望这届世界杯能够永久的造福南非人民。”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时任南非橄榄球联盟首席行政长官的爱德华•格里菲斯为了展现世界杯上跳羚队的政治责任,提出了一个十分切合时局的口号:一支球队,一个国家。以此喻示跳羚队不再是种族隔离制度的代名词,而将成为南非民族和解的希望与象征。十五年后,我想这一口号还可以用在第三次征战世界杯的南非足球队上,因为与跳羚队一样,他们也肩负着同样的使命:通过足球,让南非人民更加团结,让南非向着理想中的“彩虹国度”更近一步。
《不可征服》
副标题: 纳尔逊•曼德拉治国传奇
约翰•卡林 著,贾文渊 / 贾令仪 译
法律出版社 2010.3
《民国军制》
刘凤翰 主编,李跃乾 编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2
《民国军制》根据民国军制初建的主题,以陆、海、空三军从无到有的发展为主线,内容包括军校发展、军事教育、军事训练、民国时期主要战役等,梳理了三军的组建、发展和壮大的过程。本书编辑了数十位民国早期将领的口述材料,他们多接受过国内外正规的军事学校教育,是民国军制的创建者。本书是《口述历史辑要丛书》之一,
“口述历史”项目最初是由台湾近代史研究所首任所长、著名历史学家郭廷以先生拟订并组织实施的。历时40余年,共收集整理了70多名民国时期名流硕彦的记忆资料。受访者都是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知名人物,或是与重要人物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士,包括国民党党务要人、民国军政元老、科学教育方面的著名学者、经济及工业界人士、社会名流等,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而这套《口述历史辑要丛书》正是从“台湾口述历史”项目所搜集编撰的120余种访谈录中,经精心筛选后,按专题分册辑录而成的。系首次在大陆出版,可以说是继沈云龙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和台湾版《传记文学丛书》之外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又一史料全、涉及面广、忆述人士关键、史料价值极高的大型系列读物。
《九人》
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美) 杰弗里•图宾 著何帆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0.4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一向鲜为人知。《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将视角对准伦奎斯特法院与罗伯茨法院,客观叙述了1980年至2007年间,在堕胎、民权、政教关系等议程上,最高法院内部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该书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来所有重要判决内幕,捎带穿插了联邦党人协会、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等保守派组织的发展历程。也正因于此,《纽约时报》才将本书作为2007年的十大好书予以推荐。
《战后欧洲史》
(美)朱特 著,林骧华 译
新星出版社2010.1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元气大伤,在新的全球格局中被边缘化了,欧洲发生的事对欧洲以外的世界,其意义似乎多少是有所下降了——但这也可能只是因为人们尚未足够清楚地意识到其意义有多么重大。
托尼•朱特坦率地提供了一种对晚近历史的个人解说,他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展现出战后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面貌,描绘了人在这段风诡云谲的历史中的活动轨迹。
《青春无羁》
狂飙时代的社会运动(1875-1945)
乔恩•萨维奇 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3
任何时代,青年都以其敏感的触觉、激进的行动来应对时代浪潮。他们同时是勇敢的先锋、易受蛊惑的信徒、战亡者和享乐者……这一部青年运动史和20世纪欧美各国最动荡的历史交织重叠,为历史提供了新的注解。作者描述了童子军、候鸟运动、希特勒青年团等不同时期的青少年组织,以及从“摇摆女郎”、“阻特装青年”到“迷惘的一代”的各种青年类型,为我们呈现了欧美两大洲青少年社会运动发展的整个历程。
《茶馆》
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王笛 著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0.1
每个初到成都的游客都会注意到它悠闲的城市性格,市民喜欢在茶馆里摆龙门阵,民国时许多记载都证实“此地人民生活的特别休闲”,尤其下午时分,整个城市仿佛都沉浸在似睡非睡之中。当时仅五十万上下人口的成都有600家茶馆,而今天甚至已达到3000家以上。有民谚不无夸张地说:“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
和欧洲城市相比,传统中国城市常常被认为缺乏公共空间:不但没有广场、教堂、体育场等供不同人群聚集以交流意见的公共场所,而且也没有一个活跃、自治的市民社会。随着城市史研究的深入,现在越来越的例证表明,虽然中国城市有其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但同样存在一个生命力顽强的社会共同体,人们自发地维护公共福利,并分享着共同的社区空间。大体上,这也是本书想要证明的,因为在王笛看来,茶馆就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灵魂和缩影——茶馆不再仅仅是人们去喝茶的地方,而是这座城市中的公共空间。(维舟)
本书应该说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上的一个实践,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将有所裨益。
《从蔡元培到胡适》
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岳南 著中华书局2010.3
本书着重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研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及相关人员,由南京到四川李庄万里流亡的苦难历程。还披露了中研院在岁月流逝中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对历史进程中的人事纠葛、事件起源、学术争端等湮没日久的是非恩怨,以当代独特的视角,令人在对前辈们敬仰感念的同时,也对他们各自的坎坷命运与悲壮人生,生出几分浩叹。
《丑的历史》
(意)翁贝托•艾柯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4
丑是什么?丑只是美的反面吗?丑的范畴有哪些?继全球惊艳的《美的历史》之后,博学大师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再推《丑的历史》,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他亲自保证:“《丑》比《美》更精彩。”
《男人的育婴史》
赖瑞和 著
中华书局 2010.2
本书是一个男人写的育婴史,记录一个小女娃从受孕诞生到大约三岁牙牙学语的生命历程。作者以质朴亲和的文字及小说家的笔调,细写一个男人与女人的相遇,婴儿的受孕,诞生前的焦虑,以及诞生后的喜悦等心情。并以史家的笔触,叙说这女娃在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种种妙事。全书文学色彩浓厚,文笔生动活泼,深刻呈现当爸爸的切身体会,可供刚为人父母者参照。
北京
他乡雪山:云南三江流域老照片展(1933-1952)
主办方: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意大利当代中国高级研究中心、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
时间:2010年4月22日至5月16日
地点: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1933年至1952年,瑞士圣伯纳德修会派陆续派出8个传教士,分四批来到三江流域传教,牧师们传播信仰的同时,也成为该地区的见证人。数十年来,这批照片一直被尘封在瑞士马尔蒂尼大圣伯纳德修会档案馆中。直到最近,在意大利当代中国高级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它们才重见天日。
广东
精神与历程: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全国巡回展
主办方:广东美术馆
时间:2010年4月30日至6月6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1、2、3、4、5、9号展厅
展览分为“基础素描教学”、“素描与创作思维”和“艺术家个案研究”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年教员和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及主张为材料,对中央美院60年素描教学历史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素描与创作思维,通过以素描为主线的背景材料,揭示作品形成的思路历程;第三部分为画家个案研究,表现素描在艺术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此次展出中央美院建院60年来包括徐悲鸿、王式廓、滑田友、等的素描作品千余幅,这些作品从古典到现代,从结构到解构,从写实到抽象,从单一到多元,浓缩了中央美术学院60年素描的教学历程。
上海
上海近代城市风貌展
主办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闵行博物馆
时间:2010年3月25日至5月25日
地点: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
本次展览精选上海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文献200余件,分“上海开埠”、“市政建设”、“文化生活”等8个部分,是一幅绚烂多姿的上海城市风貌历史长卷。不少文物首次对外展出,例如1925年录制的《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1940年出厂的“培罗蒙”羊绒大衣等。此外观众还可看到犹太人二战时期避难上海所持的护照、上海首场集体婚礼照片、历史人物、明星剧照、名桥铭牌等。
天梭 “创新,源于传统”
1853年以来,天梭凭借传统瑞士制表工艺和不断创新的设计精神,销量在全球名列前茅,是瑞士制表业中的佼佼者。作为全球最大的手表制造商和经销商-斯沃琪集团的一员,在过去157年间,天梭从一家总部位于瑞士小镇力洛克的手表工厂,发展成目前已在150多个国家设有办事处的全球品牌。天梭的领先地位得益于其无可比拟的创新能力,它在高科技产品、特殊材料和先进功能的研发上不遗余力。天梭推出的优质手表品种更广泛、更多样,但价格却比任何其它瑞士手表品牌更具吸引力,这也体现了它对“平民奢侈品”的承诺。作为全美汽车比赛协会NASCARR、澳大利亚橄榄球联盟AFL、中国篮球职业联赛CBA、世界摩托车锦标赛MotoGP和世界自行车、击剑和冰球锦标赛的官方指定计时和合作伙伴,天梭致力于在尊崇传统的同时提供金质银价的产品,将体育运动的表现力、精确度和挑战自我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新推出的天梭唯思达1957自动机械珍藏版是制表工艺长期创新的产物。该腕表的制作灵感来源于天梭在1950年代为庆祝其诞生100周年而推出的几款腕表。那个年代,在自动机械机芯中加入日期显示功能是钟表工业划时代的里程碑,在新款手表中,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天梭将用最夺目的现代方式重新演绎这一功能。欲知更多信息请访问:www.tissot.ch。
黄色
从自然科学上来讲,当红色光和蓝色光混合时可以产生黄色光,但黄色的社会学用法则丰富多样。
在中国,黄色一直视为尊贵的象征,民间将适合做好事、办大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传统葬礼中使用黄色和白色来表示对先人的思念与尊敬。黄色代表威严和权力,在极为讲究的五行中,中央就是土黄色,因为这是封建帝王专有的颜色,“黄袍”比喻天子的“龙袍”,“黄钺”是天子的仪仗,“黄榜”是天子的诏书,“黄马褂”是清朝皇帝钦赐文武重臣的官服,代表至高无上的荣耀。
英语中的黄色(yellow)本为geolu,源自德语gelwaz,最早的用法出自一首古史诗《Beowulf》,介绍一个用黄色的树木做成的盾牌。传统英语中黄色常和黄疸病以及怯弱联系在一起,比如美国俚语中说懦夫和胆小鬼就是yellow或者yellowbellied。而在意大利语中,黄色让人容易联想到和“黄金”有关,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或真实或虚幻的犯罪故事。此外,西方将黄色视为不好的象征,还因为背叛耶稣的犹太穿的衣服是黄色。
不过,黄色沦为性和低俗的象征和大名鼎鼎的普利策和他的《世界报》有关。普利策一直被看作是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他凭《圣路易电讯报》发家,在1883年买下了濒临破产的《世界报》,让它起死回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采取煽情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社会新闻、警示新闻。当时《世界报》星期日版有个著名的连载漫画《霍根小巷》,主人公是个穿着黄袍子的小孩,借“黄色小童”东游西逛的行踪,讽喻世俗人情。
在《世界报》销路日益看好时,半路杀出了程咬金,报人威廉斯•赫斯特买下一份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以重金挖走《世界报》星期日刊的全班人马,如法炮制。普利策也不示弱,又请他人继续“霍根小巷”,于是两张报纸同时刊登“黄色小童”连环画。至此,人们将采用煽情主义的新闻就被称为“黄色新闻”,发展到后来,“黄色新闻”还和色情、仇杀、犯罪报道扯上关系,范围进一步扩大。
1930年前后,一个犯罪故事系列的第一版在意大利出刊时,封面就是黄色的。这和中国文化中将“黄色电影”指为色情犯罪片差不多,其实在英语里这类电影叫“蓝色电影”(Blue Movie)。
@
一般认为,@和英文单词at读音一样,是信息时代电子邮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因和美国国防部的电脑工程师雷•汤姆林森的偶然性偏好有关。
1971年,汤姆林森编写了一个程序,需要将之转移到另外一台主机中,为了确保邮件的准确发送,他在人名和主机之间开创性了加入了@,造出tomlinson@bbntenxa的Email地址,让@一发不可收拾地流行起来。
史料记载的@,最早出现在1448年,一艘从卡斯提尔开往阿拉贡的小麦运输船上,作为容积单位,当时的西班牙商人习惯用它来表示“每”(Per)。此外,意大利的学者在研究佛罗伦萨附近普拉托小城的经济史时发现,一位佛罗伦萨商人在1536年撰写的信件中,将所有发往西班牙的货物中涉及葡萄酒容积的地方都用@代替。在对中世纪的容器、酒价及当时的计量体系进行分析比较后,他们认为@约合114加仑。
在印刷机未发明前,僧侣们也长期将它当做容积单位。后来印刷设备发展,@因为不方便印刷,仅仅被用来表示商品单价。1885年,Qwert打字机上出现了这个符号。随后因为不够简化而被淘汰,直到互联网的发展让@的使用再次爆发。
南非举办的这次球赛是历史上第三届橄榄球世界杯,也是第一次在一个国家完成全部赛事的橄榄球世界杯赛,它对南非意义重大。最后名为“跳羚”(springpok)的南非橄榄球队过关斩将、不负众望地夺得冠军。颁奖典礼上,白人队长弗朗索瓦•皮纳尔从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手中接过冠军奖杯,这一天是1995年6月24日。2009年底,这一幕被好莱坞的纯爷们儿、老牛仔、已经年近80的伊斯特伍德搬上了银幕。之所以导演这部电影,伊斯特伍德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曼德拉执政期间的一个关键时刻,他结合体育赛事以调节国家纷争,展现了伟大的智慧”。而这部电影的剧本源自英国记者约翰•卡林的非虚构作品——《不可征服》(Invictus,原名“Play the Enemy”)。
书名“不可征服”出自威廉•亨利的同名诗歌。在曼德拉27年的牢狱生涯中,这首诗一直激励着他,他坚韧的信念就来自结尾的那句“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统帅”。事实上,这本书所要讲的就是不可征服的曼德拉。其实,《不可征服》可以被看作是曼德拉的一个“别传”,或者“侧记”,因为在这本书中,所有的叙述与描写都是围绕1995年的橄榄球世界杯赛展开的。
1994年之前的南非,几乎被所有西方国家排斥,原因只有一个——种族隔离制度,其实质与这个世界上其他种族隔离制度,如曾经的美国,并无二致。这样的制度,自然不会被一个冷战结束、全球融合的时代所接受。当时还是反对党的非国大通过国际力量给维持种族隔离制度的白人政府施加压力,阻止南非橄榄球队参与国际比赛就是他们在政治外交方面得一次胜利,这很特别也很有效。
南非白人主要由荷兰裔和英裔构成,其中荷兰裔白人控制着南非的政治力量,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就是由荷兰裔白人建立并维系的。荷兰裔白人热衷的运动恰恰是英式橄榄球。在南非,从事英式橄榄球运动的绝大多数是白人,因此,它就成为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象征。黑人反抗白人政府,通过抵制代表白人统治和隔离制度的橄榄球队参加国际比赛,使得南非白人政府在国际社会上处于被动,这实在是一个妙招。
曼德拉深知这一切,要打败敌人、化解仇恨,就要了解他们。曼德拉执政后,继续从橄榄球入手,希望能够让昔日无视或者痛恨跳羚队的南非黑人转变态度,以此促进种族间的和解。曼德拉通过自己在国际社会无与伦比的感召力,促使南非成为1995年英式橄榄球世界杯决赛的举办地。接下来,他要同时化解南非黑人和白人右翼势力的双重阻力,通过大家对跳羚队的关注来实现自己“彩虹国度”的梦想。为此,他凭一己之力说服非国大党内的反对派,然后和白人反抗势力化解仇恨,最后,他还亲自召见跳羚队长弗朗索瓦•皮纳尔阐明自己的政治诉求,以此激励跳羚队获得好成绩,促进南非和平。
随着跳羚队在比赛中越来越出色的表现,越来越多的南非黑人加入了球迷的行列,奇迹般地为跳羚队呐喊助威。跳羚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埃利斯公园球场与号称“全黑”的新西兰队上演巅峰对决,这一天是1995年6月24日。为了给球队鼓劲,曼德拉穿上了跳羚队的6号球衣,这正是跳羚队队长皮纳尔的球衣。受到此番鼓舞的跳羚队,在随后的比赛拼尽全力,最终凭借一个精准的反弹球射门,15比12,跳羚抵翻全黑战士!跳羚夺冠,全场沸腾,于是有了文章开头交待的画面,曼德拉亲自将冠军奖杯颁发给跳羚队长皮纳尔。领奖台上,曼德拉对皮纳尔说:“感谢你们为南非所做的一切”,皮纳尔充满敬意地回答:“感谢您为南非所做的一切,总统先生”。
《不可征服》就是这样通过对橄榄球世界杯赛相关人物、事件的详尽描写,再现了南非黑人争取自由、实现种族和解的历史,从侧面表现曼德拉无人能及的坚韧品质和个人魅力,同时也用事实说明了这届橄榄球世界杯赛为南非带来的深远影响。在写作手法上,记者出身的约翰•卡林将自己的采访手稿精妙组合,以极具镜头感和节奏感的笔法、电影蒙太奇般的叙事结构为我们呈现了这一段激动人心的南非往事。
今天,尽管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南非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小的民族冲突时有发生、民主基础仍不牢固、白人与黑人贫富差异仍然很大……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曼德拉和他的追随者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现在的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民主的典范,首都约翰内斯堡几乎与任何一个欧洲城市无异,多彩的南非国旗象征着这个彩虹国度的多个民族的和平共处。今年6月,南非即将举办足球世界杯,这是全世界最受人瞩目的体育赛事。相比于1995年的橄榄球世界杯赛,它对南非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正如曼德拉自己所言:“体育能够让人们团结起来……希望这届世界杯能够永久的造福南非人民。”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时任南非橄榄球联盟首席行政长官的爱德华•格里菲斯为了展现世界杯上跳羚队的政治责任,提出了一个十分切合时局的口号:一支球队,一个国家。以此喻示跳羚队不再是种族隔离制度的代名词,而将成为南非民族和解的希望与象征。十五年后,我想这一口号还可以用在第三次征战世界杯的南非足球队上,因为与跳羚队一样,他们也肩负着同样的使命:通过足球,让南非人民更加团结,让南非向着理想中的“彩虹国度”更近一步。
《不可征服》
副标题: 纳尔逊•曼德拉治国传奇
约翰•卡林 著,贾文渊 / 贾令仪 译
法律出版社 2010.3
《民国军制》
刘凤翰 主编,李跃乾 编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2
《民国军制》根据民国军制初建的主题,以陆、海、空三军从无到有的发展为主线,内容包括军校发展、军事教育、军事训练、民国时期主要战役等,梳理了三军的组建、发展和壮大的过程。本书编辑了数十位民国早期将领的口述材料,他们多接受过国内外正规的军事学校教育,是民国军制的创建者。本书是《口述历史辑要丛书》之一,
“口述历史”项目最初是由台湾近代史研究所首任所长、著名历史学家郭廷以先生拟订并组织实施的。历时40余年,共收集整理了70多名民国时期名流硕彦的记忆资料。受访者都是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知名人物,或是与重要人物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士,包括国民党党务要人、民国军政元老、科学教育方面的著名学者、经济及工业界人士、社会名流等,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而这套《口述历史辑要丛书》正是从“台湾口述历史”项目所搜集编撰的120余种访谈录中,经精心筛选后,按专题分册辑录而成的。系首次在大陆出版,可以说是继沈云龙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和台湾版《传记文学丛书》之外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又一史料全、涉及面广、忆述人士关键、史料价值极高的大型系列读物。
《九人》
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美) 杰弗里•图宾 著何帆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0.4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一向鲜为人知。《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将视角对准伦奎斯特法院与罗伯茨法院,客观叙述了1980年至2007年间,在堕胎、民权、政教关系等议程上,最高法院内部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该书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来所有重要判决内幕,捎带穿插了联邦党人协会、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等保守派组织的发展历程。也正因于此,《纽约时报》才将本书作为2007年的十大好书予以推荐。
《战后欧洲史》
(美)朱特 著,林骧华 译
新星出版社2010.1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元气大伤,在新的全球格局中被边缘化了,欧洲发生的事对欧洲以外的世界,其意义似乎多少是有所下降了——但这也可能只是因为人们尚未足够清楚地意识到其意义有多么重大。
托尼•朱特坦率地提供了一种对晚近历史的个人解说,他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展现出战后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面貌,描绘了人在这段风诡云谲的历史中的活动轨迹。
《青春无羁》
狂飙时代的社会运动(1875-1945)
乔恩•萨维奇 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3
任何时代,青年都以其敏感的触觉、激进的行动来应对时代浪潮。他们同时是勇敢的先锋、易受蛊惑的信徒、战亡者和享乐者……这一部青年运动史和20世纪欧美各国最动荡的历史交织重叠,为历史提供了新的注解。作者描述了童子军、候鸟运动、希特勒青年团等不同时期的青少年组织,以及从“摇摆女郎”、“阻特装青年”到“迷惘的一代”的各种青年类型,为我们呈现了欧美两大洲青少年社会运动发展的整个历程。
《茶馆》
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王笛 著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0.1
每个初到成都的游客都会注意到它悠闲的城市性格,市民喜欢在茶馆里摆龙门阵,民国时许多记载都证实“此地人民生活的特别休闲”,尤其下午时分,整个城市仿佛都沉浸在似睡非睡之中。当时仅五十万上下人口的成都有600家茶馆,而今天甚至已达到3000家以上。有民谚不无夸张地说:“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
和欧洲城市相比,传统中国城市常常被认为缺乏公共空间:不但没有广场、教堂、体育场等供不同人群聚集以交流意见的公共场所,而且也没有一个活跃、自治的市民社会。随着城市史研究的深入,现在越来越的例证表明,虽然中国城市有其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但同样存在一个生命力顽强的社会共同体,人们自发地维护公共福利,并分享着共同的社区空间。大体上,这也是本书想要证明的,因为在王笛看来,茶馆就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灵魂和缩影——茶馆不再仅仅是人们去喝茶的地方,而是这座城市中的公共空间。(维舟)
本书应该说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上的一个实践,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将有所裨益。
《从蔡元培到胡适》
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岳南 著中华书局2010.3
本书着重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研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及相关人员,由南京到四川李庄万里流亡的苦难历程。还披露了中研院在岁月流逝中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对历史进程中的人事纠葛、事件起源、学术争端等湮没日久的是非恩怨,以当代独特的视角,令人在对前辈们敬仰感念的同时,也对他们各自的坎坷命运与悲壮人生,生出几分浩叹。
《丑的历史》
(意)翁贝托•艾柯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4
丑是什么?丑只是美的反面吗?丑的范畴有哪些?继全球惊艳的《美的历史》之后,博学大师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再推《丑的历史》,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他亲自保证:“《丑》比《美》更精彩。”
《男人的育婴史》
赖瑞和 著
中华书局 2010.2
本书是一个男人写的育婴史,记录一个小女娃从受孕诞生到大约三岁牙牙学语的生命历程。作者以质朴亲和的文字及小说家的笔调,细写一个男人与女人的相遇,婴儿的受孕,诞生前的焦虑,以及诞生后的喜悦等心情。并以史家的笔触,叙说这女娃在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种种妙事。全书文学色彩浓厚,文笔生动活泼,深刻呈现当爸爸的切身体会,可供刚为人父母者参照。
北京
他乡雪山:云南三江流域老照片展(1933-1952)
主办方: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意大利当代中国高级研究中心、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
时间:2010年4月22日至5月16日
地点: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1933年至1952年,瑞士圣伯纳德修会派陆续派出8个传教士,分四批来到三江流域传教,牧师们传播信仰的同时,也成为该地区的见证人。数十年来,这批照片一直被尘封在瑞士马尔蒂尼大圣伯纳德修会档案馆中。直到最近,在意大利当代中国高级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它们才重见天日。
广东
精神与历程: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全国巡回展
主办方:广东美术馆
时间:2010年4月30日至6月6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1、2、3、4、5、9号展厅
展览分为“基础素描教学”、“素描与创作思维”和“艺术家个案研究”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年教员和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及主张为材料,对中央美院60年素描教学历史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素描与创作思维,通过以素描为主线的背景材料,揭示作品形成的思路历程;第三部分为画家个案研究,表现素描在艺术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此次展出中央美院建院60年来包括徐悲鸿、王式廓、滑田友、等的素描作品千余幅,这些作品从古典到现代,从结构到解构,从写实到抽象,从单一到多元,浓缩了中央美术学院60年素描的教学历程。
上海
上海近代城市风貌展
主办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闵行博物馆
时间:2010年3月25日至5月25日
地点: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
本次展览精选上海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文献200余件,分“上海开埠”、“市政建设”、“文化生活”等8个部分,是一幅绚烂多姿的上海城市风貌历史长卷。不少文物首次对外展出,例如1925年录制的《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1940年出厂的“培罗蒙”羊绒大衣等。此外观众还可看到犹太人二战时期避难上海所持的护照、上海首场集体婚礼照片、历史人物、明星剧照、名桥铭牌等。
天梭 “创新,源于传统”
1853年以来,天梭凭借传统瑞士制表工艺和不断创新的设计精神,销量在全球名列前茅,是瑞士制表业中的佼佼者。作为全球最大的手表制造商和经销商-斯沃琪集团的一员,在过去157年间,天梭从一家总部位于瑞士小镇力洛克的手表工厂,发展成目前已在150多个国家设有办事处的全球品牌。天梭的领先地位得益于其无可比拟的创新能力,它在高科技产品、特殊材料和先进功能的研发上不遗余力。天梭推出的优质手表品种更广泛、更多样,但价格却比任何其它瑞士手表品牌更具吸引力,这也体现了它对“平民奢侈品”的承诺。作为全美汽车比赛协会NASCARR、澳大利亚橄榄球联盟AFL、中国篮球职业联赛CBA、世界摩托车锦标赛MotoGP和世界自行车、击剑和冰球锦标赛的官方指定计时和合作伙伴,天梭致力于在尊崇传统的同时提供金质银价的产品,将体育运动的表现力、精确度和挑战自我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新推出的天梭唯思达1957自动机械珍藏版是制表工艺长期创新的产物。该腕表的制作灵感来源于天梭在1950年代为庆祝其诞生100周年而推出的几款腕表。那个年代,在自动机械机芯中加入日期显示功能是钟表工业划时代的里程碑,在新款手表中,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天梭将用最夺目的现代方式重新演绎这一功能。欲知更多信息请访问:www.tissot.ch。
黄色
从自然科学上来讲,当红色光和蓝色光混合时可以产生黄色光,但黄色的社会学用法则丰富多样。
在中国,黄色一直视为尊贵的象征,民间将适合做好事、办大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传统葬礼中使用黄色和白色来表示对先人的思念与尊敬。黄色代表威严和权力,在极为讲究的五行中,中央就是土黄色,因为这是封建帝王专有的颜色,“黄袍”比喻天子的“龙袍”,“黄钺”是天子的仪仗,“黄榜”是天子的诏书,“黄马褂”是清朝皇帝钦赐文武重臣的官服,代表至高无上的荣耀。
英语中的黄色(yellow)本为geolu,源自德语gelwaz,最早的用法出自一首古史诗《Beowulf》,介绍一个用黄色的树木做成的盾牌。传统英语中黄色常和黄疸病以及怯弱联系在一起,比如美国俚语中说懦夫和胆小鬼就是yellow或者yellowbellied。而在意大利语中,黄色让人容易联想到和“黄金”有关,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或真实或虚幻的犯罪故事。此外,西方将黄色视为不好的象征,还因为背叛耶稣的犹太穿的衣服是黄色。
不过,黄色沦为性和低俗的象征和大名鼎鼎的普利策和他的《世界报》有关。普利策一直被看作是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他凭《圣路易电讯报》发家,在1883年买下了濒临破产的《世界报》,让它起死回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采取煽情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社会新闻、警示新闻。当时《世界报》星期日版有个著名的连载漫画《霍根小巷》,主人公是个穿着黄袍子的小孩,借“黄色小童”东游西逛的行踪,讽喻世俗人情。
在《世界报》销路日益看好时,半路杀出了程咬金,报人威廉斯•赫斯特买下一份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以重金挖走《世界报》星期日刊的全班人马,如法炮制。普利策也不示弱,又请他人继续“霍根小巷”,于是两张报纸同时刊登“黄色小童”连环画。至此,人们将采用煽情主义的新闻就被称为“黄色新闻”,发展到后来,“黄色新闻”还和色情、仇杀、犯罪报道扯上关系,范围进一步扩大。
1930年前后,一个犯罪故事系列的第一版在意大利出刊时,封面就是黄色的。这和中国文化中将“黄色电影”指为色情犯罪片差不多,其实在英语里这类电影叫“蓝色电影”(Blue Movie)。
@
一般认为,@和英文单词at读音一样,是信息时代电子邮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因和美国国防部的电脑工程师雷•汤姆林森的偶然性偏好有关。
1971年,汤姆林森编写了一个程序,需要将之转移到另外一台主机中,为了确保邮件的准确发送,他在人名和主机之间开创性了加入了@,造出tomlinson@bbntenxa的Email地址,让@一发不可收拾地流行起来。
史料记载的@,最早出现在1448年,一艘从卡斯提尔开往阿拉贡的小麦运输船上,作为容积单位,当时的西班牙商人习惯用它来表示“每”(Per)。此外,意大利的学者在研究佛罗伦萨附近普拉托小城的经济史时发现,一位佛罗伦萨商人在1536年撰写的信件中,将所有发往西班牙的货物中涉及葡萄酒容积的地方都用@代替。在对中世纪的容器、酒价及当时的计量体系进行分析比较后,他们认为@约合114加仑。
在印刷机未发明前,僧侣们也长期将它当做容积单位。后来印刷设备发展,@因为不方便印刷,仅仅被用来表示商品单价。1885年,Qwert打字机上出现了这个符号。随后因为不够简化而被淘汰,直到互联网的发展让@的使用再次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