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早期的集市以李村集规模最大,其次有浮山所集、沧口集、流亭集、华阴集、枣园集、红石崖集、薛家岛集等。如今除了李村集,大多都已淹没在繁华嘈杂的都市中。而李村集的长盛不衰,也揭示出现代都市的人们对民风民俗和乡土乡情的怀念与向往。
传统的乡村集市都是五天一集,以特定地点为临时市场举行商品交易。一般每年举行72次集市,闰年相应增加。每年的11月至3月最为兴旺,春节前夕则是最繁忙的时节。
李村集以农历每月逢二,逢七日为期,以李村河宽大的河床和几条辐射的道路为集市场所。在逢集的日子里,数里远的小贩和商人都到这里来赶集。四面八方通往李村的道路上云集着独轮推车、大车、肩上挑着物品的挑担者和两侧鞍边挂有装满物品的大筐的驴子,聚集到集市中进行着各种农产品以及牛,驴,猪等牲畜的交易。这个平时安静的地方变得非常热闹。集市上人潮如涌,摩肩接踵。人们沉浸在活跃的交易中高声嚷嚷着,集市上充斥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牲畜的嘶叫声和熟人间的问候声。那时候,由于交通和信息的闭塞,人们去赶集不仅仅是买卖货物,而是像过节一样,与朋友和熟人一起吃顿饭,聊聊天,谈谈新闻。在集市上可以听到各种见闻。还有说书人,讲述着在民间长久流传的故事和神话。
据1933年统计,每次前来李村集赶集的人数可达二三万人,临时商摊多达上千家,陈列的商品种类不下70余种,商品值可达万元。市内居民在胶州路,堂邑路口可乘公共汽车直达李村集,李村又是市辖乡村的中枢,因此乡村贸易大多聚集于此。其他集市如浮山所集、流亭集、枣园集、华阴集等赶集人数则在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
乡村集市虽然规模有大有小,但形式几乎都是相似的,备集市交易的商品也都大同小异。集市上一般都按商品类别分出不同的区域,有粮食市,果品市,水产市等,各种商品分区交易。自1909年,李村集等集市开始征收摊位费和过称费。小摊位每天付20个铜钱,大摊位每天付40个铜钱。摊位不得超过4平方米,否则将征收相应的附加费。集市上陈列的商品,小到针头线脑,大到骡马牲畜,粮食蔬菜,生活用品,莫不应有尽有,还有多种多样的手工艺品,剪纸,刺绣、草帽辫,是交易的商品,也是当地的民间艺术。商品多来自城阳沧口、即墨、潍县等周边区域,远的则来自上海,大连,连云港等地。青岛便利的铁路和港口为集市贸易带来了充足的货源。
这些集市在青岛的乡村大地上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唱响着乡间人民平静而又热烈的生活之歌。
,
台东市集与传统的乡村集市又有不同。这一现今青岛最大,最繁华的商圈,其最初的形态如同它介于城乡之间的位置一样,也介乎传统集市与现代市场之间。伴随着早期青岛城市化的脚步,台东镇出现了。周围工厂,作坊的设立使得大批的工人和商贩聚集于此,形成了一个自发的市集。这个市集与传统集市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再是定期的五天一集,而都是常设的摊位。开始时只是几个小商贩和旧货商从李村等周边集市上贩些货物在此兜售,渐渐地来此落脚的商贩越来越多,筐子逐渐排成了行,中间夹杂着躁动不安的鸡,来回跑着的狗和仔猪。驴和骡子出出进进把商品,食品和木材运过来。商贩们用席子,砖块、空箱子搭起了简易的木棚和席帐,工人们可以花很少的钱在此得到一个容身之处和一顿凑合的晚餐。货摊一排排的,这排卖这种物品,那排卖那种。还有卖烧饼的,修鞋的,理发的,甚至还有一家出售孔夫子的著作和禁忌小说的书店。集市另一端空地上还搭起了戏台,吸引着赶集的人们前来观看。
由于来此闲逛的大多是些穷苦的工人,这儿便被叫作“穷汉市”。集市非常脏乱,到处都尘土飞扬,在集市中走一圈,裤腿就全脏了。窄窄的水沟被污染得黑黑的,集市的吵闹也使得周围的居民难以忍受。工人数增加了数倍,这个新集镇已经人满为患,当天气转暖时,传染病便在聚居的人群中传播开来。
为了解决市集的脏乱和为工人、商人们提供住所,德国殖民当局选定了丘陵东部的一处空地,动员商人和工人们自行建设房屋。短短3个月,一排排的房子和宽宽的街道就建好了。这个又脏又乱的“穷汉市”变得像城市一样干净整齐。这便是如今繁华的台东商业区的雏形。直至1928年由商人杨圣训在台东一路和二路之间建起台东商业市场,台东市集完成了向现代集贸市场的过渡,也在青岛真正确立起其商业中心之一的地位。
青岛最早的现代意义上酌集贸市场则应是1901年在大鲍岛建设的中央市场大厅。大鲍岛是德国殖民者为华人划定的居住区。随着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大批华人迁入该地定居,为这个地区及其贸易的繁荣带来极佳的前景。为满足贸易的需求,以及在德国占领当局建设“模范殖民地”的思想指导下,一座现代市场大厅在德县路和潍县路交界处建成。这可以说是青岛第一个现代集贸市场,与自发聚集的集市不同,这里为摊贩提供室内和院内露天摊位,进行集中贸易,有规范的管理和税收。日占青岛后,将该市场迁至市场三路,名为劝业场。占地2000多平方米,1918年建成,在市区各市场中规模为最大。楼高两层,楼上为日用杂货,楼下为鱼肉蔬菜市场,当时室内的摊位都被日本人占用,华人只能在露天摆摊,贩卖些水果,地瓜等。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日本人仍拒不交出摊位,无奈。市政府只得在1926年又增盖平房90余间,以免除华人露天经营之苦。
市内其它市场也纷纷相继建立起来。包括若鹤市场,台东商业市场、华北市场,易州路菜场,东方菜市场,威海路平民市场、台西市场、小港渔市场、劈柴院、洪泰商场,西大森市场,双合里市场、桓台路市场、东海楼等,计有十余处。这些市场除作为鱼肉蔬菜和杂货市场外,如台东商业市场、劈柴院、平民市场、东海楼等还设有戏园、,说书场、落子馆、茶社等平民娱乐场所。台东商业市场的同乐茶园,实为戏园,主唱京剧,分日场和夜场,座位有一等、二等和包厢,价目各不相同。劈柴院更以饭菜便宜、“乐子院”而闻名,可谓青岛第一“美食街”和游乐场。早晨有水果市,午后便是平民娱乐场所一唱大鼓的、说书的,颇为热闹。1940牟代的《青岛晚报》上还专门开辟了《劈柴院院景》专栏,对劈柴院的情形进行每天一报。可见劈柴院当时在青岛娱乐业的地位和在市民中的影响。
传统的乡村集市都是五天一集,以特定地点为临时市场举行商品交易。一般每年举行72次集市,闰年相应增加。每年的11月至3月最为兴旺,春节前夕则是最繁忙的时节。
李村集以农历每月逢二,逢七日为期,以李村河宽大的河床和几条辐射的道路为集市场所。在逢集的日子里,数里远的小贩和商人都到这里来赶集。四面八方通往李村的道路上云集着独轮推车、大车、肩上挑着物品的挑担者和两侧鞍边挂有装满物品的大筐的驴子,聚集到集市中进行着各种农产品以及牛,驴,猪等牲畜的交易。这个平时安静的地方变得非常热闹。集市上人潮如涌,摩肩接踵。人们沉浸在活跃的交易中高声嚷嚷着,集市上充斥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牲畜的嘶叫声和熟人间的问候声。那时候,由于交通和信息的闭塞,人们去赶集不仅仅是买卖货物,而是像过节一样,与朋友和熟人一起吃顿饭,聊聊天,谈谈新闻。在集市上可以听到各种见闻。还有说书人,讲述着在民间长久流传的故事和神话。
据1933年统计,每次前来李村集赶集的人数可达二三万人,临时商摊多达上千家,陈列的商品种类不下70余种,商品值可达万元。市内居民在胶州路,堂邑路口可乘公共汽车直达李村集,李村又是市辖乡村的中枢,因此乡村贸易大多聚集于此。其他集市如浮山所集、流亭集、枣园集、华阴集等赶集人数则在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
乡村集市虽然规模有大有小,但形式几乎都是相似的,备集市交易的商品也都大同小异。集市上一般都按商品类别分出不同的区域,有粮食市,果品市,水产市等,各种商品分区交易。自1909年,李村集等集市开始征收摊位费和过称费。小摊位每天付20个铜钱,大摊位每天付40个铜钱。摊位不得超过4平方米,否则将征收相应的附加费。集市上陈列的商品,小到针头线脑,大到骡马牲畜,粮食蔬菜,生活用品,莫不应有尽有,还有多种多样的手工艺品,剪纸,刺绣、草帽辫,是交易的商品,也是当地的民间艺术。商品多来自城阳沧口、即墨、潍县等周边区域,远的则来自上海,大连,连云港等地。青岛便利的铁路和港口为集市贸易带来了充足的货源。
这些集市在青岛的乡村大地上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唱响着乡间人民平静而又热烈的生活之歌。
,
台东市集与传统的乡村集市又有不同。这一现今青岛最大,最繁华的商圈,其最初的形态如同它介于城乡之间的位置一样,也介乎传统集市与现代市场之间。伴随着早期青岛城市化的脚步,台东镇出现了。周围工厂,作坊的设立使得大批的工人和商贩聚集于此,形成了一个自发的市集。这个市集与传统集市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再是定期的五天一集,而都是常设的摊位。开始时只是几个小商贩和旧货商从李村等周边集市上贩些货物在此兜售,渐渐地来此落脚的商贩越来越多,筐子逐渐排成了行,中间夹杂着躁动不安的鸡,来回跑着的狗和仔猪。驴和骡子出出进进把商品,食品和木材运过来。商贩们用席子,砖块、空箱子搭起了简易的木棚和席帐,工人们可以花很少的钱在此得到一个容身之处和一顿凑合的晚餐。货摊一排排的,这排卖这种物品,那排卖那种。还有卖烧饼的,修鞋的,理发的,甚至还有一家出售孔夫子的著作和禁忌小说的书店。集市另一端空地上还搭起了戏台,吸引着赶集的人们前来观看。
由于来此闲逛的大多是些穷苦的工人,这儿便被叫作“穷汉市”。集市非常脏乱,到处都尘土飞扬,在集市中走一圈,裤腿就全脏了。窄窄的水沟被污染得黑黑的,集市的吵闹也使得周围的居民难以忍受。工人数增加了数倍,这个新集镇已经人满为患,当天气转暖时,传染病便在聚居的人群中传播开来。
为了解决市集的脏乱和为工人、商人们提供住所,德国殖民当局选定了丘陵东部的一处空地,动员商人和工人们自行建设房屋。短短3个月,一排排的房子和宽宽的街道就建好了。这个又脏又乱的“穷汉市”变得像城市一样干净整齐。这便是如今繁华的台东商业区的雏形。直至1928年由商人杨圣训在台东一路和二路之间建起台东商业市场,台东市集完成了向现代集贸市场的过渡,也在青岛真正确立起其商业中心之一的地位。
青岛最早的现代意义上酌集贸市场则应是1901年在大鲍岛建设的中央市场大厅。大鲍岛是德国殖民者为华人划定的居住区。随着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大批华人迁入该地定居,为这个地区及其贸易的繁荣带来极佳的前景。为满足贸易的需求,以及在德国占领当局建设“模范殖民地”的思想指导下,一座现代市场大厅在德县路和潍县路交界处建成。这可以说是青岛第一个现代集贸市场,与自发聚集的集市不同,这里为摊贩提供室内和院内露天摊位,进行集中贸易,有规范的管理和税收。日占青岛后,将该市场迁至市场三路,名为劝业场。占地2000多平方米,1918年建成,在市区各市场中规模为最大。楼高两层,楼上为日用杂货,楼下为鱼肉蔬菜市场,当时室内的摊位都被日本人占用,华人只能在露天摆摊,贩卖些水果,地瓜等。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日本人仍拒不交出摊位,无奈。市政府只得在1926年又增盖平房90余间,以免除华人露天经营之苦。
市内其它市场也纷纷相继建立起来。包括若鹤市场,台东商业市场、华北市场,易州路菜场,东方菜市场,威海路平民市场、台西市场、小港渔市场、劈柴院、洪泰商场,西大森市场,双合里市场、桓台路市场、东海楼等,计有十余处。这些市场除作为鱼肉蔬菜和杂货市场外,如台东商业市场、劈柴院、平民市场、东海楼等还设有戏园、,说书场、落子馆、茶社等平民娱乐场所。台东商业市场的同乐茶园,实为戏园,主唱京剧,分日场和夜场,座位有一等、二等和包厢,价目各不相同。劈柴院更以饭菜便宜、“乐子院”而闻名,可谓青岛第一“美食街”和游乐场。早晨有水果市,午后便是平民娱乐场所一唱大鼓的、说书的,颇为热闹。1940牟代的《青岛晚报》上还专门开辟了《劈柴院院景》专栏,对劈柴院的情形进行每天一报。可见劈柴院当时在青岛娱乐业的地位和在市民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