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瓶装老酒酒香味更浓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8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老酒历久愈香。而文言文这壶老酒却不知何时失去了它馥郁的香气,成了语文教学的“拦路虎”。我们应该做的便是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文言作品对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改进我们的教学策略,真正做到用“新瓶”装“老酒”,重新焕发其香韵。
  一、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文言文教学创新的先决条件。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只有教师。要注意的是“传授”并不是教学的中心模式,一味的灌输式教学只会大大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的、狭隘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应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文言教学与素质教育,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尹振懿.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4期)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对学生说要注意“字字落实,句句清晰”。重视字词句解释无可厚非,但不可忽略学生本身对文言文的情感体悟。为此,教师必须在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最主要的就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瞻前顾后,生怕字词不讲或漏讲,于是在讲课过程中面面俱到,最后一堂课除了译文,别的毫无渗透。其实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无穷的。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文学作品,有时候会生出不小的惊喜。笔者在讲授新课前,会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然后将有疑问的字词句做好记号,课堂上一一攻破。若在自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不解的地方,还可用小字条的形式,上课前放在讲台上等待课上一起解决。例如,在讲授《三峡》时,有学生对“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一句提出质疑:“这里到底是谁的衣服湿了?”这个问题能在初读时敏感的察觉很是可贵。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出很多火花。大多数同学认为是渔人自己的衣服湿了,因为生活凄苦,无奈地哭泣。当大多数人都表示赞同时,出现了少数不同的声音,“也可能是郦道元的衣服湿了。作者体察到当地人民生活疾苦,心生同情不禁流泪”。听到这个观点,很多同学不禁点头赞同。在老师不说一字,而由学生自主探究、解疑的教学过程中,文章重难点不攻自破。
  三、创新教学设计
  教师的第一战场即是课堂,向短短的40分钟要质量,这便需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推陈出新。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讲授文言课时,不妨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而这点,在导入部分可花点心思。导语的设计,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首先,从文史知识入手。古代的人物、民俗风情对于如今的学生是陌生、新奇的。从介绍时代背景和作家、作品以及趣味的民风民俗入手,可以消除时代隔阂,吸引学生兴趣。
  其次,从文体入手。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故事性不强,文章又长,学生常常敬而远之。上课初不妨试问:我们读现代书经常会读到书序,古代的序跟现代育有什么区别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次,从文章内容入手。例如,柳宗元的《黔之驴》,上课伊始可请同学来解释(或猜测)“黔驴技穷”的意思。那么驴子为什么会技穷呢?有何典故?用一连串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最后,从文章中心入手。如教授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可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害怕毒蛇吗?(预设:怕)。可是有些人就不怕,不仅不怕,他们还千方百计要去找毒蛇,因为他们认为还有比毒蛇更可怕的事物,是什么呢?”这种设置悬念的提问也能极好地吸引学生。
  当然导语还有很多种,但殊途同归,不管如何设计,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用心准备,定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2吟讴诵读,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可以说是感知文言文意境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文言文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例如,文意曲折的文章,教师可以范读。学生通过聆听教师抑扬顿挫的范读或名家声情并茂的录音,激发朗读意愿。浅显的文章可通过齐读、自由读、分组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带到古诗文的意境中,体会其韵味。但光读还不行,学生说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读得就没劲了。课上不妨采取小组代表互评、个评等形式,既集中学生听的注意力,又提高朗读水平。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的“夫”应为第二声,有学生读成第一声,通过其他同学评价纠正过来。此时不妨追问,为什么读第二声而不读第一声?因为第二声是作为指示代词“那”理解。学生读对了,也说明他理解了字义。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文言文难学表现在诸多方面,但要知道字词的意思永远讲不完。文言知识点琐碎,一字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等。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比较的能力,使他们能举一反三。
  如《岳阳楼记》中,“观”字多次出现:“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两个“观”的词性和意义各不相同。这时可以和别的课文加以综合,使知识点前后呼应。
  文言文虚词教学也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便于理解。如“之”字用法很多:作代词,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时又无实在意义,可不译),还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而特殊的用法更要整理。如“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复习时这些琐碎的知识综合起来,要求学生自己找出例句,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4巧妙运用,营造意境
  如今多媒体的运用已是非常普遍,在文言教学中加入新元素也未尝不可。教学中不妨综合运用图、文、声、像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本是作者的想象,但现实中也有称得上“世外桃源”的美景。很多画家也勾勒出过他们想象中的桃花源。课上投影出一些图像作品,不失为引人入胜的好办法。又如教《诗经》时,不妨播放演唱版的同名文言文,把学生带进声乐的殿堂,边唱边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5课外活动,加深理解
  学生教学活动可以是多彩的。例如学校教学就不能仅限于教室,听国学讲座,学生就盘膝于古香古色的小蒲团上,大声诵读国学经典。这种教学活动的改变,也可增强学生的兴趣。
  又如学习《晏子使楚》,课后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学生像模像样地制作了道具和服饰。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表演,把楚王的盛气凌人、目中无人和晏子的勇敢沉着、机智聪明都很好地展现出来,留下很深的印象。
  总之,文言文教学的创新任重道远,让学生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不确定的“空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活水潺潺,文言文这壶老酒才能愈久弥香。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215000)
其他文献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不但词句优美,意境雄浑、大气,而且在里面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历史知识,写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主要艰险。笔者认为,类似于这样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表面的含义只是其中一方面,除此以外,还应当让学生得以从文本的学习中,学到历史知识、诗歌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如今的网络信息资源优势,使初中生得以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从网络资源中进一步完
期刊
文学作品是一个人心灵的镜子,是一个人性格的缩写,是一个人经历的剪影。文学作品风格常常反映作者的所思所想,展现作者对于世俗的态度观点。因此,阅读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文章时,只有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性情、处境、经历,读者才能了解一个全面、立体的作者,读懂文字背后的故事,实现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灵魂上的共鸣。  一、知人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是集写作、绘画、书法之大成的“天之骄
期刊
所谓作文指的是作者在思维运转的模式下,借助语言的方式来将自己对于某一个主题的看法或认知进行记录书写的活动。从体裁上看,一般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审视当前初中生作文状况,越来越多的学生作文出现了“套话”、“套路”、“标准化好词好句”等“特色”,部分学生为了追求习作的高分而陷入到“套路化作文”的写作方式中,这无疑给广大教师一个警醒:应尽可能地将生活元素引入到作文教学中,以构建“生活化
期刊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通常是回归教材,回归课文,回归双基。对于语文学困生而言,他们往往既要面对着自己语文基础薄弱、不善于总结归纳、不喜欢提问质疑等主观困难的挑战,又要面对复习时间紧、复习任务重、教师复习手段单一等客观困难的制约。教师要让学困生摆脱低效的复习状态,激发他们语文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一言堂”式的复习模式,借助小组合作复习的方式,让学困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扎实提高他们的语文复习
期刊
对初中诗文诵读内容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关注教材文本、学生生本和教师师本等多种制约因素及相互作用,通过深度挖掘教材文本情感要素、研讨学生生本具体学情、推出多元诵读技巧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直接的诵读指导。从情感角度展开教学突破,在诵读训练中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这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深究教材,挖掘文本情感要素  诗文诵读要展示文本情感要义,自然要求诵读者对文本内容有深刻体悟。初中生对
期刊
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教学重点比较分散的学科,数量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难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带来较大的提升。在这种条件下,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很有必要。为此,新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的课外阅读量专门做了规定:背诵优秀诗文240 篇,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在如今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努力提升阅读能力,并逐渐养成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要实现这样一个
期刊
竞争一直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适当的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与进取意识,从而增强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初中语文课堂引入竞争机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与手段帮助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学生的合作竞争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这是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因此本文就从组内竞争、组间竞争、竞争方式这三方面出发,谈一谈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实现初中语文课堂的良性竞争。  一、创
期刊
钱梦龙老师告诫我们:“主体学习的主动性要用一把扇子扇旺”。笔者感慨颇多,下面以苏教版八年级《奇妙的克隆》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在课堂中“扇旺”教学的“那把火”。  一、“堆柴”,着眼最近发展区的铺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己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应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来理解新信息的意义,构建新的知识。以往的预习大多停留在生字词的记忆以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如果学生真的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这样的建议下,作为教师,教书的目的也应该更加明确,那就是通过我们的教想办法达到不需要教
期刊
传统守旧的语文教学陷入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窘境,这样的课堂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远离甚至抛弃了语文,他们的眼里渐没了灵动,他们的心因分数变得敏感脆弱,他们的脚步不会为生活中任何美好的事物停留。有鉴于此,我们应主动转变教学习惯,创建有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  一、强化语文教师的生命意识,做点燃学生生命激情的“火把”  “生命课堂”理论认为:课堂是供人类各种思想碰撞交流的平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