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上梅梢

来源 :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上事,除了生死,都是闲事。
  ——仓央嘉措
  一
  咚咚咚……
  谁?
  我。三伯。
  是大棍啊?!
  是我,三伯。东风二婶走了。
  走了?
  走了。
  走了好。
  嗯。
  走了就享福了。就不受罪了。
  嗯。对,不受罪了。
  什么时间走的?
  鸡叫头遍时走的。我刚接到大青哥的电话,他让我来喊你。
  我知道了。大青是个孝顺孩子!
  嗯,大青哥是咱村最孝顺的!
  哦,你去吧,去喊喊你大奎哥,还有你开新叔。对了,你去买两张白光联纸,先把门封了。
  三伯,我先走了。我去喊他们了!
  嗯,我这就起。哦,大棍,几点了?
  四点半了,马上天明了。
  哦,你去吧,我马上起!
  三伯拉开了灯,一边穿衣一边叹气:哎,走了,走了好。穿好衣服,来到外屋大桌子前,点上蜡烛,从一旁的纸包里抽出三支香,用烛火点着,插到香炉里,看着亮亮的香头,三伯喃喃地说:大孩的娘,大青的娘走了。我知道,你在的时候,大青的娘和你最好了。她是有病。她去了你那边,你就不孤单了。在那边,你好好照顾她!
  香头的火像是听懂他的话,一旺一旺的,像三颗星——天空中最亮的启明星。
  这是三伯每天的功课。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三伯母点起三炷香。有时他不在家,或者去了城里的二儿子坷垃家,他都要吩咐大儿子砖头给他娘上香。有一次,砖头早起赶集,忘了上。第二天,三伯回家了,问砖头昨天咋没给娘上香?砖头想,我上没上香,大(da,鲁南地区对父亲的土称)在城里坷垃家,又没看见,就撒谎说上了。三伯照砖头的脸就是一巴掌。砖头四十好几的人了,已经几十年没挨父亲的扇了,这一巴掌一下子把砖头扇蒙了。砖头两眼直直地望着大,大在狠狠地瞪着他。砖头结巴着问:你咋扇我呢,大?三伯用鼻子哼了一声,说:你狗日的说瞎话呢!砖头装着很委屈的样子:大,我哪说瞎话呢!三伯又哼了声:你娘夜里给我托梦了,说咋没给她上香呢?我说安排砖头了。你娘哎了一声。你娘没再说。狗日的,知道你娘为什么没说吗?你娘那是疼你!你娘那是怕我生气。砖头把头低下了。三伯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你娘的心善,你娘就是菩萨。你娘活着的时候,我对你娘说过,你要是走在我前头,我就天天给你上香!我给你娘说的,你娘死了,我不能说话不算数!
  砖头把头弯成了烧鸡,弯到裤裆里了。砖头一脸的泪,砖头说:大呵,我错了,我错了呀!三伯说:砖头呵,你娘是菩萨呵!你知道吗?砖头使劲点头:我知道了,大!
  每当想到砖头使命点头的样子,三伯觉得很欣慰。是的,三伯母是菩萨,三伯从来没给别人说过,只是那一次,他真气狠了。好在砖头是老实孩子,他信三伯的话。三伯那一次上香的时候对三伯母说:砖头没给你上香,我扇了他一巴掌呢。你是他娘,他咋能不给你上香呢?!三伯看着香头,香头上的烟雾丝丝缕缕,像魂。三伯说:我给砖头说了,我说你娘是菩萨,你知道吗?砖头使命地点头,他的娘,他咋能不信呢!
  看着香火的烟雾升起来了,三伯对着烟雾双手合十念了句什么,之后,三伯走出了屋门。
  外面的风有点硬,三伯打了一个颤,紧了紧衣襟。虽是春天了,空气中都是绿色那清凉的崭新的甜丝丝的气味,可仍有冬天冰的寒在里面搅着,让人感觉到说不出的凉。这个时候,麦苗在不停地嫩绿,它把一个冬日里憋屈着的劲儿拼命地往绿上使。空气里麦苗的清新的气息就是那么的浓烈。三伯感觉每喘一口气,就好像喝了一口鲜麦苗汁,一个嘴里都是麦苗的绿。
  大街上急匆匆地走着几个身影。看背影,三伯认识,都是村里的明白人。所谓明白人,就是红白事上的人头。也就是掌管乡村红白事程序的人。
  在乡村,人死不能说死,要说老。对于死,乡村人不怕,但忌讳说死字。死是什么,是绝。是戛然而止。而说老,是生命的自然更替,是像小麦玉米谷子大豆高粱一样的自然收成。是一茬子的庄稼,到季节了,该归仓了,就是一季子了。老了,是说明人活到他离开的那个时候够一季子了。乡村人喜欢拿自己的命和庄稼比,鲁南有句俗语:种不好庄稼是一季子,找不好对象是一辈子。所以说,村里谁谁死了,一般说老了,或者说走了。老呢是相对岁数大的人,是够一季子的人。老辈人流传下的,六十就是活埋的年龄。人到六十,是一辈子。过了六十的人,是有资格说老的。如果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死了,有人问,咋死的?村里人会答,老死的。要是不到六十的人,就会说走了。走是动词,比老更具动感,更显有活力。比如说现在刚走的东风二婶,今年才五十八。离说老就还有一步之遥。当然,东风二婶也不想走,可有病。是孬病。为救他娘,大青花钱把眼都花绿了,可还是没能把娘的命扒拉出来,弄了个人财两空。
  后面过来一个。听脚疙瘩声,是大奎。他故意缓了步子。大奎看是三伯,快赶几步,撵上来,叫了声三叔。他嗯了声。大奎叼着烟,说:三叔,走了好。
  他点了点头说:嗯。走了好。
  大奎快言快语:看不好的病,大青可没少花钱。这些年挣的钱,都花到二婶身上了。
  他听砖头说过大青为给他娘看病花钱的事,嗯了声:你二婶有大青这个儿,值!
  在乡村,说一个人活得怎么样,主要是看他(她)过得值不值。如果说活得值,吃糠咽雪值,受苦挨累值,这就说明夫贤妻美 ,子女孝顺,家庭和美。
  大奎不再说话,只有烟头一明一暗地在黎明的黑暗里亮。 两个人默默地走,大棍从后面匆匆跑过来,腋下夹了几张白光联纸。看到两人,忙招呼:三伯,大奎哥,麻烦你们了!
  大奎转眼看是大棍,说:说这话不是见外了?咱们谁跟谁啊?灵簿凳好了吗?
  这儿的习俗,人死了,要在长子家里搭灵棚,灵堂设在正堂屋里。正当门设灵床。所谓的灵床,就是在两张长条凳上横一张用高粱秸织成的簿,把死者放在上面。这个簿就叫灵簿。能死在灵簿上,是一个人的福,这叫寿终正寝。村里谁要是无恶不作,就说,这小子死不在灵簿上!村子里骂人最歹毒的话也是:你小子早晚死不在灵簿上!   大棍说凳好了。已把二婶放在灵簿上了。
  三伯点了点头。大奎问:白布预备了吗?
  大棍说前两天大青哥就买了一匹放家里呢!他说怕是到时候措手不及。
  大奎很赞许:大青有脑子,什么都想前头了。
  三伯想起什么似的问:你大的身体怎么样了?
  大奎唉了一声:我感觉也快了,走也就是最近这几天的事。
  三伯眉头一皱:我前段时间去你家看你大,精神不错呵!
  大奎哼了声:不错什么呀,你没看,脸色都不是正经色了,都有土色了。
  土色就是烟黄色,是一个人临死前脸部所呈现出和土接近的颜色。三伯长叹了一声。
  大奎看得很开,一点也不悲伤:说起来,八十多了,有这个半身不遂就七八年了,也该走了!走了就享福了!
  三伯说是呵。你大是个有福的人,多亏你这弟兄四个。
  大奎苦笑一声:谁想伺候人呵?摊上了,有什么办法?
  三伯点了点头:你们弟兄都是孝顺的,你爹活这一辈子,值!
  大棍快走几步说:我先早走一步,有些人我还没喊呢!说完小跑着向前去了。
  看着大棍越来越暗的背影,大奎说:三叔,咱也走快点?!
  三伯嗯了声,加快了脚步……
  二
  大青家灯火明亮。三伯和大奎赶到时,大青一家人还有他大伯家的一家人都在。大青的父亲王东风傻子一样,蒙蒙地坐在一旁光吸烟。看到三伯和大奎,起身招呼了一下:你们来了。之后又坐下,看着灵簿上的大青娘。三伯哎了声。去屋里看了看灵簿。大青娘躺在灵簿上,送老衣服穿好了,还差蒙面纸没有盖。
  三伯看了看灵簿上的大青娘,瘦了,也显得小了。想当年,多俊的一个人呵,周围十里八庄,盖过大青娘的不多。身段好,细气高挑,身上该凸的凸,该凹的凹。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你看看,现在的大青娘,都成了什么?虽说,少似天仙老似猴,可大青的娘不老呵,还不到六十呢!六十放在现在这个社会,那只是个大青年呵!躺在这儿的大青娘,一点当年的影子也没了,就是一把皮包骨头。原来的鲜润水灵都被日子蒸发了。
  三伯心里一阵辛酸,有种说不出的痛,这痛,只有他自己知道。想想,去年见的时候,还是那么俊俏的人,看到他,还给他那么亲切的笑。当然,笑的时候,脸还有点微微的红。这红,只有三伯能感觉得到。没想到得了这个该死的胃癌,硬硬的把人瘦饿成这个样。看着大青的娘,三伯注意了大青娘的嘴——瘪瘪的——仿佛胃里饿,把嘴都要吃到肚子里去。他想起啥似的问大青:你娘嘴里放鸡蛋了吗?
  大青一愣。老习俗,人死了,要在嘴里塞一个剥皮的熟鸡蛋。俗称封口。因为人一死,胃里会窝住一口气,这口气就是“殃”。说有人死了,口如果封不住,会有蛾子飞出来,扑着谁,对谁就不好。轻者病一场,重者会丢命。说的就是这个“殃”。按科学解释,这个“殃”和所谓的“蛾子”,实际上就是人体内的瘴气。一动死者,“殃”就会从死者嘴里跑出来。这些瘴气里携有病毒和细菌,身体抵抗能力弱的人接触了,患病的几率就大。把剥皮的熟鸡蛋放到死者嘴里,也就是所谓的封口:一是说明死者嘴里有食;二是最主要的——堵“殃”。
  大青眼里含着泪摇头。三伯安排大青家里的:煮一个鸡蛋。他想起大青娘的嘴小,就说:拣小的煮。大青的媳妇很麻利,转身去厨房煮鸡蛋了。
  三伯看着灵簿上大青的娘的脚,脚很秀气。当年和砖头娘一起在地里干活,那时穷,为省鞋子,娘俩在夏天去地里除草什么的,都赤着脚。大青娘的脚白嫩,小巧,丰润,胖胖的,像刚剥了皮的竹笋一样干净,小腿肚子藕瓜一样结实,让人忍不住地想去抚摸一下……
  送老的鞋是水红色的绣花鞋,大青的娘最喜欢的颜色是水红色。三伯想起以前,没事的时候,大青娘就是不闲着的人,手里从不离开活儿。没事时,手里就拿着一双鞋垫纳。大青的娘最喜欢纳的鞋样是“喜鹊闹梅”,就是一个梅枝上站着两只喜鹊,也叫喜上梅梢。大青的娘一般自己纳。她干针线活麻利,两晚上就能纳好一双。砖头的娘手笨,手指头就给十个长到一块似的,做针线活不如大青娘,十天也纳不好一双鞋垫。有时呵,大青娘就把自己纳的鞋垫送给砖头的娘。娘俩好得呵,差不多穿一条裤子。
  看到两个脚还没捆,三伯问大青麻绳买了吗?大青从一旁拿过一根,三伯吩咐:把你娘的脚尖捆上吧。大青才想捆,三伯心里一热,想了想,从大青手里要过麻绳,弯下身子,捏了下大青娘的鞋。送老的鞋,也就是活人眼目——驴屎蛋一面光。鞋面是绣的,鞋帮和鞋底都很薄,隔着鞋,三伯感觉到了大青娘的脚——凉凉的一把骨头。他感觉,就好像是一把竹筷子。
  捆过脚,看着像是睡着的大青娘,三伯从一旁拿过张白纸,盖在大青娘的脸上。
  大奎过来了,对三伯说:开新叔来了。
  开新大名王开新。有嘴有心,喜欢操心。是村里的人头,红白事的大总。王开新说话没小嗓门,看到三伯在,热情打招呼:三哥,你早来了?
  三伯点点头:刚到。
  王开新嗯了声,朝院子里四圈望了下,问身边的大棍:有白光联纸吗?大棍点头。王开新说:人一咽气,就得封门。快点封门吧。大棍说纸刚裁好,正要封呢!
  封门有讲究:无论是乾丧(男死为乾丧),还是坤(女)丧,如果家里要是死一个,大门上就只竖着贴一白条;要是以前走了一个,这次老人走了,也就是父母都不在了,那就要贴X。东风二叔还在,那封门就只能贴一个“1”。
  大奎正在院子里查稻草。一边查一边说:五十三,五十四,五十六,五十七……之后问大青:二婶今年多大了?
  大青想了想,怕说不准,问他大王东风,王东风说:你娘跟着我三十八年了。五十八了。
  王开新听见了,吩咐大奎:查五十八根就是。
  三伯在一旁听了,忙纠正:查六十吧。
  鲁南习俗,一岁一根稻草,称为岁数草。捆在一起,称为干草把。也就是说,你在世时吃了多少年的粮食。把这些稻草扎成捆,上面要放纸褡裢和岁数饼。一岁一个饼,用线串起,挂在稻草把上,摆放在灵簿的前面。   王开新、大奎都有些不解,明明五十八,怎么要多查二根?都用眼看三伯。三伯知道他们的疑问,说:算上闰年闰月,你二婶六十都多了呢!六十一辈子,你二婶不问如何,也算是活满一辈子了!
  一句话说得大家心里暖暖的。特别大青,眼里噙着泪啪地掉下来,他边烧纸边说:娘呵,你不是五十八,你是六十了。你活满一辈子了呢!
  王开新没有说啥,看了看还缺什么,然后吩咐大棍:你去村南的沙坑边,砍一枝柳枝来。
  大棍知道要柳枝做什么。当然是做孝子们的孝棍,也叫哀杖子。就摸了一把砍刀,往外走。
  三伯喊住,交待:记住,砍朝阳的那枝。
  大棍知道砍柳枝的门道,他砍哀杖子不是一回两回了。可每次三伯都这样交待。就点了点头说知道了。
  大青家里的把鸡蛋煮好了,用锅端出来。煮了三个,其中一个是鹌鹑蛋。三伯看了心想,大青媳妇的心真细。怪不得大青的生意做得旺,这与大青媳妇的缜密分不开的。看着这三个蛋,三伯问,用凉水拔了吗?大青家里的摇头。三伯说,用凉水拔拔吧,好剥。大青媳妇点点头去了厨房。接着用碗端出来了。看了看灵簿上盖着蒙脸纸的大青娘,三伯心想,大青的娘是樱桃小嘴。就把那个鹌鹑蛋拿出来,在一旁的桌上一磕,用手掌在桌子上来回轻轻碾了一趟,拦腰剥开一个口,两手一挣,鹌鹑蛋壳就成了两个,一个鹌鹑蛋完整地剥出来了。
  一般给走了的人封口都是丧主家的人。可这次,三伯没让大青给他娘放。大青的娘是孬病死的,三伯怕大青娘的“殃”打着大青。他拿着鹌鹑蛋,来到大青的大身边说:东风,给大青娘封口,不用小孩子了,咱们老弟兄俩吧。
  王东风嗯了声,他拿开了大青娘脸上的蒙面纸,用手捏开了大青娘的嘴,三伯把鹌鹑蛋放了进去。鹌鹑蛋正正好,要是鸡蛋,放进去还真要犯点难为呢!
  封完口,三伯想了想,问大青:家里有香膏药吗?
  大青转身问了下媳妇。媳妇说有,去里屋拿出一包虎骨麝香膏。三伯撕开一帖,贴在大青娘含着鹌鹑蛋的嘴上。之后拿过蒙脸纸,盖在大青娘的脸上。
  三伯着手叠孝子的孝帽子。
  孝子穿的是重孝,他身上所用的穿戴都和别人不同。
  叠孝帽子是技术活。在村里,叠孝帽子都是三伯。三伯也曾把这个活教过王开新和大奎。三伯二儿子在城里,是一个事业单位的公务员,小名叫坷垃。坷垃觉得没娘了,光大一个人在家,孤,就时常开车回家拉大去城里过几天。三伯寻思:自己要是去坷垃那了,村里有人走了,他们这些人就能把孝子的孝帽子叠出来。教了几次,两个人当着他的面,能叠成;一离开他的眼,就迷了,叠的帽子就散了,就塌了。叠孝帽子需用白布一尺二。不然,叠出的孝帽子就没有形,就不够厚重,不够庄穆,不够大方,不够丑。
  孝子戴的孝帽子不怕丑。越丑越好,丑孝丑孝,再丑,也没人笑话。怕的是不丑。三伯叠孝帽子很熟练,一折一窝一拐又一折,帽子就出来了。三伯叠出的孝帽子厚重沉实。就是孝子直着身子,你看他也像是腰弯着 。不然乡村有个谜语,说世上有两个帽子,一个最轻,还有一个最重,请问是什么帽子?有的说最轻的是纱布做的帽子,钢铁做的帽子最重。其实这个答案是错误的,真正的谜底是:最轻的是绿帽子,有的人戴了一辈子都不知道;最重的是孝帽子。不问是谁,只要戴上,都会累得弯着腰,还要拄着棍才行。这就是说的孝帽子的重。
  当然了,孝子拄着的棍是哀杖子。说到哀杖子,大棍用电动三轮车拉着一枝子柳枝进家了。砍来的柳枝可把粗,细长直溜,一看就是两年的柳枝。要是时间长,就会有老皮,有疙瘩,有粗糙的条纹,拿在手里,会把手磨得淌生血。村里一些不孝顺的人,当他们的父母走了,去砍哀杖子的人就砍一些又粗又糙的柳枝来,还故意把树枝截短。因为所有孝子孝女的哀杖子都要在这段砍来的树枝出。如果砍的树枝长,截哀杖子时就会长,拄着时就不会弯腰,拄一天也不会累;要是砍的柳树枝短,孝子要是兄弟姐妹多,那人人摊到的哀杖子可就短了。要是又粗又短,那可要累断腰的呵!村西头的淘气不孝顺,帮着媳妇骂老娘是老不死的。村里人那个恨呵。他娘死的时候,给他砍哀杖子,就是砍的这种又老又粗又短的哀杖子。哀杖子短,淘气把腰弯到地拄着,哀杖子还粗,淘气一只手抓不住,只好用绳一头系在哀杖子上,一头套在手腕上。一个葬礼下来,把淘气累得睡了一个星期。当时砍哀杖子是王开新,直到如今,淘气见了王开新两眼还倒插着,像是欠他二百似的。
  砍来的这枝树枝长。大青一共兄妹三人,大青是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叫二宏。在城里工作。下面有个妹妹叫小蓝。三伯交待大奎:这个柳枝截五根哀杖子,你注意点,别截短了。大奎挥舞着砍刀,说,三叔,你放心好了,我不会给大青截短的。
  三伯知道大奎办事敞亮,交代的事都办得利利索索。三伯就去了门口。门已经封了。再看一下门口挂着的纸谷堆,三伯皱了皱眉头。
  纸谷堆就是丧主家挂在门旁的一个说明或告知。把一刀火纸在边上切一刀,在三分之一处穿个孔,用麻绳穿了,拴一个高粱秸秆,插到门座上。插门左还是门右,是有讲究的。这就要看是乾丧还是坤丧,一般是男左女右。因为左为上,是天位,是男人的。所以在乡下,如果对丧主家一无所知,一看门口贴的封门对子,再看看门座旁的纸谷堆,就知丧主家死的是男主人还是女主人了。
  纸谷堆怎么挂到门左边了呢?这个位置是乾位,不是东风家里的。三伯往家里看看,大奎在砍着哀杖子,其他人都在各自忙着,他弯下腰,把纸谷堆拔出,插到了大门右边的门座旁。他向东边的天上看看,天上已经发红了。
  大青的婶子已把孝帽子缝好了,三伯过去,又让在帽子边上包了一圈麻绳,并在两边的耳朵上各巴上了两朵棉花。
  二宏来了。是从城里来的,一进家看到门口封着门,来到母亲的灵床前,哇地哭了。很叹。三伯拍了拍二宏的肩:二孩,先别哭,一会喊完路,行完大礼再哭吧!
  二宏收住泪。大青已穿上孝衣。三伯取过一把苘绳,从中间分开,两边上了劲,成了一个粗绳,在下边挽了个扣。用细麻绳从没有挽扣的那边穿过,系在了大青的腰上。这是孝疙瘩。戴孝疙瘩的都是逝者的子女儿媳,这个就是所谓的乡村重孝:披麻戴孝。   三伯给大青戴上孝帽子,左右看了一下,不错。又让大青家里的找来了两朵棉花,掖在耳朵上。这两朵棉花,是堵耳眼的。这是规矩,孝子只要用棉花堵上耳朵眼,就什么不要问了,只管哭,只管行大礼尽大孝,一切都由丧葬委员会的大总们操持。
  三伯看到二宏还留着洋头,眉头皱了一下:你的头发得剪一下。二宏说,我前天刚理的。大奎过来说:三叔,他在外面工作,头剃得很光,形象不好。三伯生气了:娘都死了,还有心情要形象?二宏的脸红着。三伯叹了声。大青替二宏求情:三伯,剃我一个人的吧,我弟弟就不要了。他在外面工作,是公家人,不好看呢!三伯哎了声,没再说啥。也就是默认了。
  二宏穿上了孝衣,戴上孝帽子,系上了孝疙瘩。这时东头的剃头王带着电推子来了。他麻利地给大青剪了光头,给二宏,只是象征性地修修边,也就是剪过孝头了。
  东边开始的红已经亮了。来大青家的人稠起来。知道谁家有人去世了,只要是在家的人,都会自动去帮忙的。村里老辈传下来的规矩:红事要叫,白事要到。说的是娶媳妇这样的喜事,要是去站场帮忙,那要先下请柬,再一遍一遍地请;白事就不一样了,只要知道了,自动去帮忙。来的这些人都是邻居或族人,所有来的人,都抱着一个宗旨,那就是死者为大,一定要让死者的葬礼圆满隆重。
  大家来到后着手做一些需要做的。比如,灵棚还没搭起来,就着手搭,看看还缺白布白鞋什么的,就忙着去联系。
  大家都忙开了,三伯长出了一口气。现在还有最主要的一个仪式没有做,那就是:喊路。
  三
  喊路是一个仪式——是很重要的仪式——是子女给逝者指引道路的喊话。在鲁南,逝者只要躺在了灵簿上,就得给逝者喊路,让她早早地奔向西方的极乐世界。喊路的一般是长子。如是没后的人,那要近亲。无近亲,什么人给喊都行。王开新和大奎没少给村里的绝户头和五保户喊路。
  大奎看大青和二宏穿戴好了。喊路者必须身穿重孝,拄着哀杖子去登上西南处的高坡。现在以一把椅子代替了高坡。大奎征询三伯:喊路吧?
  三伯点点头。
  大奎转身去里屋搬出一把椅子,放在院子的西南方。他问大青:你家有扁担吗?
  大青摇摇头。现在家家都用自来水,不去井里挑水了,谁家还用扁担?村里十有八家没扁担了。
  大奎给三伯噘嘴使眼,目标是正在搭灵棚的淘气。三伯明白大奎的意思,就对淘气说:淘气,借你家的扁担一用!马上要喊路了。
  淘气答应得很畅快:好,我这就去拿。
  淘气骑着电动车走了。三伯看了看院子里,灵棚已搭起来了。只差喊路了。喊完路,葬礼的前期的准备工作就做了一大半了。剩下的,就是出殡发送了。
  趁这个空,三伯去了正堂屋,看看还有什么没准备好。屋里只有他,还有灵簿上躺着大青的娘。看到大青娘孤零零轻飘飘地躺着,三伯心里好酸,觉得嗓子有些堵,泪就到眼眶了,他忙擦了把。看到没人发现,轻声叹了口气,出来了。
  院子里的大伙都在忙。各人忙各人的,忙着这忙着那。三伯把椅子又往西南方挪了挪。这时淘气驮着扁担来了。
  大青看淘气把扁担拿来了,也到了三伯跟前。大家都围到了三伯身边。大奎问:可以喊路了吗?三伯点了点头。大奎对大青家里说:你去屋里守灵。一会大青喊完路,你们就开始哭!
  大青站到了椅子上,三伯把扁担交给大青:喊七遍!
  一旁的大奎皱了下眉:喊路都是三遍,三叔怎么让大青喊七遍?难道,这里面有什么道道?
  大青用右手抬起扁担,把扁担指向西南方向,还没开口,先哽咽了。喊了一声娘,哇地哭了,喊不出下面的话了。三伯哎了声。大奎说:别慌哭,喊完,有你哭的时候。大青止住哭声,把扁担再次举起,直直地指向西南方,哭着喊:娘,你西南大路去!
  一句喊开了,下面几句就跟着来了:娘,你西南大路去!娘,你西南大路去!……一连七句,大青喊得泪流满面,喊得声嘶力竭,喊得肝肠寸断。当喊完最后一句,大青从椅子上下来时已经要瘫了。屋里的大青媳妇和一些近门的妇女哭起来。
  大青到了里屋趴在娘的灵床前痛哭起来。
  大奎对来帮忙的人说:我们大家磕个头,行个礼,送送二婶吧。
  大奎在前面带着磕了个头,起来作了个揖,大家陆续来到灵簿前,呜呜哭起来。
  哭是个仪式。男人们哭人是直嚎,也就是所谓的假哭。本地对哭有个顺口溜,说得很真切很形象:儿女们哭,撕心裂肺;媳妇们哭,虚情假意;女婿们哭,老虎放屁。
  等大家哭过三声,三伯喊了声:请了吧。
  “请了吧”就是“请不要哭了,起来吧”的意思。这是本域的礼仪。大家都止住哭声,站起身来。灵堂里大青二宏弟兄哭作一团,当然,那是真哭,是肝肠寸断的哭。哭得大家心里酸酸的。大奎想去劝,被三伯拉住了,三伯说:让他们哭哭吧。
  大奎不解。三伯知道大奎为何不解,就说:哭了,他们心里才会好受。
  大伙看着灵堂里的大青一家人。听着哭声,看着大青一家人的悲伤和疼痛,都觉得东风二婶活得值。有儿女们这么真地疼,这么叹地哭,二婶的一辈子是活在孩子们的心里了!
  东风二叔两眼如涌泉。看到这个场景,三伯想起了当时三伯母走的时候,孩子们也是这么哭。只是,他当时没流泪。他清楚,他不能哭,要清醒着办三伯母的后事。即使流了,他也都流到心里去了。当时,他也想像大青这样无遮无掩地哭一场,把心中的疼和痛都哭出来,把想和念都哭出来,在一起四十多年了,就像一棵树,已经都长到自己心里去了,已经和自己长成一个整体了。她走了,就是把自己的另一半撕裂走了。在孩子面前,他装着不悲的样子;可当孩子不在身边时,他把一个枕头哭得都是水,那一段时间,他的眼就沁在泪水里的。
  看大青一家把心中的疼哭累的时候,三伯知道该让他们歇一歇了。人呵,就如庄稼,一茬一茬的。收了种,种了收,老的不去,新的不来。该走的就走了。命的事,该活多大,是有定数的,老天都定好的,谁也决定不了的。   三伯把大青和二宏喊出来。想了想,又差二宏把他大东风喊了过来。三伯说:大青呵,路喊完了,下一步的事,有这么几项,第一呢:你要把亲戚的名单都拉出来,差人去送倒头信;第二个呢就是定出殡的时间。时间呢,好定。就是看日子,或者不看日子。不看日子就是三天或者五天,或者七天。七天以里都是吉时,不要看日子的!
  大青自己不敢拿主意,看了看兄弟,又看了看他大。二宏说:定什么日子,哥,我听你的。大青才想说话,王东风说话了:还是找先生看日子吧!
  王东风一这样说,大青和二宏就不再说什么了。大出面说话了,儿子再说,那都是六个手指头挠痒痒——多那一道子了。儿子们虽然不说话,王东风也知道他们在想啥。现在大家都这么忙,都在忙着扒拉钱。谁还有闲时间在家里等着忙丧事呵!不是自己的亲爹亲娘,剩下的,都是神马浮云。现在的农村,人人都被钱撵得找不着北,为了钱,大家都跟疯狗一样,到处地跑。有的人,到年了都不回来。就为了在外面多挣那几毛钱呵!
  三伯嗯了声。王东风接着说: 赶三天、五天什么的,就把你娘发送了,我总感觉,把你娘当成了没用的垃圾,赶快清理了好。不问怎么样,你娘不是垃圾,是你们的娘呵!王东风说着两眼泪水汹涌。大青二宏就说:大,我们听你的,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三伯看王东风泪水满面,就对大青二宏说:你大说得有道理。咱们这儿现在时兴热死热埋,三天里入祖茔。这样我感觉不好,太没人情味了。这样吧,大青,你一会和大奎一起,去村东找二先生查查日子。看看你娘趁哪个日子好,不然就趁哪个日子发送!
  大青说:你放心,三伯,我一会就和大奎哥一块去!
  三伯说:你们先忙这个事吧,我回家一趟。一会再过来。
  大青和二宏要送,三伯摆了摆手说你们忙。之后回了。
  四
  今天是集。村子东有个露水集。十天四个,二七五零。
  街上三三两两走着去赶集的人。看到三伯都问:东风家里的走了?三伯点点头,哎了声。问的人就跟着叹:哎,东风家里的人可善了,这么好的人,咋说走就走了呢?另一个说,我听说是病呵,是什么癌症吧?三伯又点点头,哎了声:是呵。东风家里岁数不大呵?有六十吗?三伯说小六十。小六十也就是刚刚够或者马上够。问的人就很惋惜,接着叹:哎,咋老天不长眼,专死好人呢?
  听了这话,三伯心里一热。当时,三伯母走的时候,乡亲们也这么说:老天瞎眼了,怎么专死好人呵!过好久了,有几个和三伯母一般大的老人见到他还流泪,说三伯母是世上少有的好人,家里再穷,如果去借东西,就是放到嘴里的,也立马吐出来。是的,三伯给三伯母在一起过了这么长时间,知道三伯母的心里,装的都是善,都是这个家和别人,唯独没有她自己。这么好的人呵,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老古语:好人不长寿。走的都是内心良善的人。也许是老天偏爱她们,觉得她们受的苦太多了,走了,就不在人世受了。
  推开屋门,三伯闻到了屋里弥漫着燃过供香的烟雾味道。他深深吸了一口,来到桌子前,从纸包里抽出三支,点上,插进香炉,三伯自语道:砖头娘,大青娘瘦得皮包骨头,我都不敢认了。大青喊完路了。大青娘不记路,肯迷路,你在那边,帮着她点。喊路时,我故意让大青喊了七次。我是怕大青娘迷路了,找不到往你那儿去的路!
  念叨完,三伯开始吃早饭。有儿子给买的豆奶粉,他拿出一包,撕开倒入碗里,用暖水瓶里的开水一冲,就着砖头家里送来的煎饼,就是一顿早餐。三伯和三伯母一样,对吃不讲究,只要能把肚子填饱就中。三伯母没走时常说:嘴是个无底窟窿,吃什么都填不满。再好的东西,吃到肚子里就都变成粪了。人呵,不要光想着吃。所以说,三伯母一辈子好东西吃得不多。坷垃一从城里来,给她买好吃的东西,三伯母就说他不过日子。并交代:宁买不值,不买吃食。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千万不要在吃食上打圈子。那样的人和猪有什么区别呢?
  看看没有菜,三伯打开一个大口的玻璃瓶子,里面装的是韭菜花。就是在秋天把鲜韭菜花摘了洗净,放上鲜辣椒、鲜姜、食盐在碓臼子里搋捣,捣成泥糊状,装到瓶子里。想吃时,抹上一些,又鲜又有味道。三伯最爱吃这一口,顿顿吃都不够。三伯母每年都弄两大瓶子,保证他吃一年的。可自从三伯母走后,三伯就自己做韭菜花了。一样的配料、一样的斤两、一样的做法,可无论怎么做,就是做不出三伯母做的那个味。
  吃着早饭,三伯看着香炉里的烟。今天没有风,一丝微风都没有,香烟直直地向上走,就像空中垂下的三根灰白的绳子。这些绳子好像在拴住些什么;又好像是三条通天的大路,在给人指引着什么。看着这绦烟,三伯就笑了,人的命呵,就如这三支香,看着是这么回事,燃过了,什么也不会留下。有时你明明用手抓住了,可摊开手,掌心里什么也没有。
  三伯就想三伯母。在香烟的那头,他仿佛看到三伯母在甜甜地对他笑。在一起几十年了,三伯母的一身有好多都变了,头发变了,从漆黑变成了花白;皮肤变了,从红润紧绷变成了蜡黄松弛;身材变了,从原来的高挑变成了臃肿……唯一没变的,就是笑。声音还是那么甜,笑容还是那么亲。有时候,他看着她的时候,总是那么陌生,跟在大路上擦肩而过的女人们一样。好多次,他在心里问,这个女人是不是我心里原来的那个杏花呵?对了,三伯母姓李,小名叫杏花。
  看看额头,不像,原来的额多么饱满呵,可现在,都是一道一道的褶子。额边的花白头发仿佛在昭示着这是一块进入冬日瘠土的枯草,贫穷而又荒芜;看看嘴唇,原来像春天菜地里的鲜菠菜叶一样鲜嫩水灵充满着诱惑和欲望,而现在,就如丢在冬日菜园里的老白菜帮,被岁月的寒冬榨去了水分和鲜美;眼神也不是以前的那种水雾弥漫的清澈,而是变得昏黄浑浊,失去了光彩。
  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好好的人,这么亲的人,这么爱的两口子,都被剥得体无完肤面目全非。如果不是用心看,都看不出往昔的自己。当然,三伯这么想三伯母时,三伯母也有类似的感觉,有一次,她给三伯拔着鬓角的白发,突然说出了一句:你是三牛吗?三伯小名叫三牛。大名叫王德清。三伯看到三伯母的眼光很慌乱,充满了陌生,他说:我咋不是呢?我就是你的男人王德清呵!三伯母哦了声,眼神好像走失了又回家的小绵羊,充满了柔情:我怎么越看越不像了呢? 他当时笑了笑,具体说什么不记得了,好像是说:老了,人会变的。或者是:我还是以前的三牛呵!人一老,脑子就不好使了,有些东西记得就不真切了。当然了,记不真切的东西那都是不重要的东西,都是可有可无的,都是不应该记住的;要是想记住的东西,无论经过怎样的风吹雨打都不会忘掉的。现在想想,什么是真实的?什么都不是呵,那么爱的一个人,说走就走了。就像一阵风,就像大桌子上香炉里燃着的香的烟雾,看着在眼前,是触手可摸的,可真正抓到手里的,却是一个雾,一个空。   三伯看着香的烟,他抽搐了一下鼻子,仿佛又闻到杏花身上体香的味道。甜甜的,腻腻的,清清的,凉凉的,香香的,当然,还有一些腥,是蜜的腥。这些味道混合起来,就像他最喜欢喝的荠菜咸糊涂。糊涂是他们鲁南这儿的主食,在外面叫稀饭;荠菜咸糊涂就是把豆扁、豆腐、粉条、燕麦、花生等放在锅里熬。熬开了,下上面。最好是玉米面。锅开了,再放上荠菜,再熬。熬开了,根据自己的口味放上盐就好了。当然了,这个糊涂也可以用芹菜叶或别的菜叶。但最好吃的,让三伯一辈子吃不够的是荠菜。荠菜还必须是经过霜打雪埋的,这样的荠菜,味道足,鲜新清凉,内里有着冬天的味。每年的冬天,三伯都和小孩子一样,挎着叉头去地里剜荠菜。
  自从三伯母走后,三伯就很少去地里剜荠菜了。一是没那个心境了;二是剜了也没人给他做荠菜咸糊涂了。最主要的,他是村里的人头。这些年,村里的红白事都是他在张罗。东家的老人走了,西家的孩子娶媳妇,南家的闺女出门,北家的孩子定亲等等。有时鸡毛蒜皮的事,诸如分家了、婆媳纠纷呵他都要去劝解。在王家村,他是第一个大忙人。坷垃嫌他累,有几次把他接到城里住,前脚刚到城里,接着又让儿子往家里送,因为,村里又有人走了。
  三伯刚把碗洗了,大棍来了。大棍说:三叔,日子看好了,大青哥让我来请你,商量商量怎么办好。他说好,等这两口我喝完,你先走,我马上过去。
  五
  赶到大青家时,大奎还在,正在一旁呼噜呼噜喝粥。看三伯到,忙让大棍倒一碗给三伯,三伯忙摆手,说刚在家里吃过。三伯和大奎不一样,不是肩膀上扛着嘴,到哪里吃那里。他一般不在事主家吃饭的。一是没心情,二是他没有在别人家吃饭的习惯。正因如此,得到了全村人的信任和爱戴。二宏从里屋出来劝:三伯,你喝碗粥吧,这个不撑人的。大棍也在一旁说:就是的,一泡尿下去,就什么没有了。三伯把手摆得像风中的荷叶:我吃过了,你们吃吧。大青过来了,把三伯叫到东厢房,他大东风在。
  东风看三伯过来了,把三伯让到沙发上。三伯坐下了。大青说:三伯,我去村东找二先生看日子了。三伯看着大青,没有吭声,听他说。大青说:正好赶第七天,是吉日子。三伯叹了声:人呵,一生有两个时间是自己的,一个是出生,一个是老去。而这两个时间自己都左右不了。大青说是呵是呵。三伯问王东风:这个日子,你觉得呢?王东风说:二先生说好,那就好,就用这个日子。三伯问大青:你们弟兄俩呢?大青说:我们弟兄俩没意见。听先生的!三伯说,你把二宏叫过来,也让他发表一下意见。大青出去后把二宏叫进屋。三伯把目光转向二宏,指着一旁的板凳让他坐下。三伯说:二宏,你娘出殡的日子,也说说你的意见。二宏说:三伯,哪个日子好,就那个日子,我没什么意见,我听你、听我大、听我哥的。三伯点了点头:人呵,用哪个日子,都是有定数的。世上一个人,天上一个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好日子属于他。这个日子又在七天里,我看,既然你们没意见,那就选这个日子!王东风一家人都点头。三伯想起啥似的问大青:你问二先生了吗,这个日子,有什么忌讳吧?大青说:我专门问了。二先生又查了黄历,说了,这个日子最好了,什么忌讳也没有。
  日子定好了,三伯出来后就给大奎和王开新安排:要是有来哭的亲朋,顺便把出殡的日子告诉他们,日子近,让人家好准备。
  三伯之后就给大青说:你给你弟弟和你大再商量一下,日子定下了,还有很多事要定,喇叭选哪里的?厨子是全包还是用村里的一把刀?还有,你给亲戚举帖举到哪辈分?出殡时的席桌需要多少钱一桌,你拿个意见,咱们好定下来。这几天说到就到了。
  大青和二宏转身又去了他大王东风那里。进屋后一会又出来喊三伯。三伯想了想说,把你开新叔和大奎都喊着吧,人多,点子多。大青点了点头。不一会把两个人都喊到屋里来了。
  大青先说了对母亲丧事的指导思想,也就是,人家怎么办,咱就怎么办。第一,咱不能比人家弱,省那点钱,不够丢人的。那样村里的兄弟爷们看不起,以后小孩都没脸面;第二,咱不能比别人强。不是花不起那个钱,多花了个三万两万,顶多再多勒两年腰带。关键是,你要味了,你显摆了,以后村里再有人走了老了的你让人家怎么办?人家要是随着你,那就把这个价哄抬上去了。有钱人好说,还是没钱的多呵!所以说,你走过去的路,还得要让别人走!不能让走过的路不长草。之后又说了厨师的事。现在都时兴承包了,那就承包给一个人,饭菜什么的都包给厨师。喇叭让大奎找。大奎的一个姨夫是喇叭班的,村里的红白事都用他们的。又说了一些丧事上需要注意的事。当然了,三伯他们只是在一块参谋,具体的主导意见还是大青弟兄俩拿。
  大青二宏兄弟都是踏实人,是村里有口皆碑的孝顺孩子。他娘的丧礼是怎么好办怎么办。为此,三伯少操了很多的心。不说别的,就说请人吧。一般白事,都要请村里各个家族门里的一位族长来站场。但王村大,一般是请大家族,那样得一桌人;要是请小门里的,就要多出两桌来。大青说,不就是多出两桌吗?没事,请!二宏也说,兄弟爷们都来为我娘的丧事忙,就是多四桌,也要请!葬礼上把全村小门里的人头都请来了,这样的请法只有村长村支部书记家才这样做。
  日子只要定下了,那就要写报丧简。现在村里会写这个的也只有三伯一个人了,村里会写字的不少,有很多人毛笔字写得不错,在县里市里的书法展览中都获过奖,可就是写不了报丧简。写报丧简的人不光国学基础扎实,最主要的,要懂天干地支,各种礼数和称谓。大奎说:三叔,日子出来了,现在就得需要报丧简了。举帖时要用。三伯说好,让二宏屋里找出几张空白纸,我马上写。
  二宏到屋里取来了纸。三伯从口袋里掏出笔,想了想,不一会就写好了,交给了二宏。上面写道:
  讣 窆
  恸唯我
  先慈王老太君,享年六十岁,痛于2015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丑时寿终内寝,遵制七日内火化,奉灵在堂。今泣卜于农历二十九日扶柩归葬祖茔之侧。即于是日早晨启门治丧,泣陈家奠,领帖受吊,谊属至戚友,哀此。   讣
  闻
  苫块哀子王风青、风宏泣血稽颡率齐期孙抆泪叩
  再下面就是“功服”、“大功服”、“小功服”的近亲稽首,因五服以内的人多,后面只好用“族繁不载”来省略。
  三伯写好,大青很感激地接过,之后安排人打印了。
  六
  说着拉着到出殡了。出殡这天,无风无云,出奇的暖和。就像是在初夏。村里的人都说:老天亏欠大青娘的,今天给大青娘一个好日子,那是老天在补过!听了这些话,三伯心里暖暖的。
  在村里,一年经三伯的手送进土里的人十几个。死死生生,不是大不了的事。人呵,从出生的那一天,就是在走向死。死是每个人的家。每个人都想回家。从娘肚子里出来,就是在不停地找家。其实呵,找了一辈子,都不是家,都是在路上。只有入泥土了,才算是到家了。那儿才是折腾了一辈子的最后归宿。说起来,每个人走完了这艰难的一辈子,走得步履艰难,走得白发苍苍,走得身心疲惫,去一个地方好好安息是应该快乐的事,可家人们却不忍离开,割舍不了在一起几十年的恩情,家人们就疼,是心疼。当时杏花走的时候,他的心疼了好久,就是现在,想起来,还阵阵揪心。这种疼,作为一种血液,流淌在了他的身上。
  每年处理这么多的白事,三伯感觉,他从没像今天这么心疼。这种疼里不光有可惜,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那是隐在心里的疼。当大青娘放着骨灰盒的棺材从屋里抬出来,走向门外的路上,三伯落泪了,眼里闪现着鞋垫上“喜上梅梢”的图案——活儿绣得真好——两只喜鹊在梅枝上叽喳地叫。他知道自己走神了,闭上了眼。睁开了,看到的是大青娘的棺材慢慢走向她的“新家”。
  孩子们哭天抢地。三伯的泪不知不觉间流下了。一旁的大奎看到了,说:三伯,你哭了?
  三伯哦了一声,叹了声,抹去了泪。大奎知道大青娘的坟地离三伯母的坟不远,去了,三伯心里定不会好受,就说:路远,你不要去坟地了,我去就可以了。三伯苦笑了下:没事的,咱们一块去。
  墓坑早就打好了,是头天砌好的。大青娘的墓在第三天就破土了,之后挖坑,砌。别人家的墓简单,大青娘的比别人的复杂一些,多费了一天工夫。墓室砌得不错,地下铺了地板砖,墓墙上贴了瓷砖。有这么好的家,也是个福分。大青娘也不枉来世上走一回。看着墓坑,三伯感到很欣慰。
  棺材到了墓前,孝子们和亲朋先行了礼。是九叩的孝礼。礼毕孝子下到墓室,扫墓。也就是清扫墓室里的土尘。大奎递给他一盆金鱼,大青接过放在腰坑里。 盆里两尾金鱼在欢快地游。这是风水鱼,也叫地龙。不光能调节墓坑的风水,还能保佑墓主人的子孙大富大贵、子嗣昌隆,连年有余。
  随后棺材下葬。族人在孝子的带领下又行一遍入土礼。大奎和开新过来把一根抬棺的大棒放在棺盖上,并在棺底各抽出两条大绳呈八字样绑在大棒上,绳子不能系,要用一条绳子扎牢。之后,所有人抬的抬,托的托,把棺材稳稳地放进墓坑上。稍一歇,所有人分四个方位各就各位,去抓牢两条绳的绳头处,由大奎解开棺盖大棒上扎着两条绳的绳扣,棺材就慢慢地稳稳地放进墓坑里。一般的墓都是东南西北行穴。由于地势的原因,也有西南东北的行穴。大青娘的坟是东南西北行穴。
  棺材下到墓坑里,三伯喊来大青的舅舅看看棺的方位正不正,大青娘的丧礼,大青的两个舅舅一直参与。大青的舅舅是明白人,知道大青和二宏两个外甥是孝顺孩子。他姐姐的病是看不好的病,孩子们在姐姐身上也花钱了,葬礼还办得这么气派,不枉姐姐来尘世一遭。就上前前后横竖地看了,看哪儿不周正,拨一下,然后说好了。
  亲娘舅没意见,同意了,丧主才能埋。村里多有不孝顺的,到出殡的日子,都是娘家人来横挑鼻子竖挑眼,出殡时打了骂了多了去了。亲娘舅家的人把孝子打了,是白打,没有人给出气。
  大青二宏和娘舅的关系一直好,两个舅舅很心疼外甥,大青娘出殡的钱都是两个舅给垫的底。
  墓板盖上,一个人一辈子也就交代了,也就是盖棺论定了。有人说,棺材是三长两短,盖上棺盖叫盖棺论定,其实呵,人只有盖上墓盖那才叫盖棺论定。入土了,一辈子的好和坏,做的事是恶还是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把走了的人的好和孬一掂量,也就出来了。
  不论怎么说,走后让人可惜的人,让人咋舌的人,让人骂老天瞎眼的人,那都是人们所说的好人善人;反之,一听说走了,大家都放鞭炮,都说走晚了,都说老天咋这才睁眼呢,这样的人,就是大家都嗤之以鼻的人,也就是乡村所说的恶人。乡村是善良的,人死为大,生前做了再多的恶,人一走,账就灭,他不会记恨你的坏,只会记你的好,你的善,你的可爱和真诚。
  土堆堆起来,这个就是坟。大青娘的坟离杏花的坟不远,也就五箭地吧。一箭地为六十步,这是风水先生的术语,五箭也就是三百多米吧。三伯抬眼看了看杏花的坟,那块地里只有杏花一个,孤零零的。现在好了,大青的娘来了,杏花有做伴的了,就不孤了。三伯心里淌过一丝暖流。
  入土为安。人入了土,丧事也就告一段落。接着就是烧“五七”,烧百天。“五七”就是从倒头咽气的那天算起第三十五天。也就是所谓的五个七天。“百天”就是一百天。鲁南人最看重这两个日子,这两个日子过了,丧事才算正儿八经地结束。
  天快黑时,三伯回到了家。一天没进家,家里冷清清的,空落落的,有些发凉。三伯来到大桌子前,给杏花点上了香。说起来,在农村,一般晚上是不兴点香烧纸的,那样肯招引孤魂野鬼。三伯把香点上了,看着冉冉升起的烟绦,说:砖头的娘,大青娘埋上了,离你不远。你有做伴的了,以后就不孤了。三伯说完哎了声,倒了一杯开水,喝了。他想起什么似的,到了外屋的书房。
  书房间放着一张三联桌,旁边是一个书橱。里面放着一些书,有《论语》、《诗经》、《易经》、《万年历》、《筹事大全》,还有四大名著等一些书籍。三伯抽出了一本薄薄的书,叫《花笺记》,他从中拿出一双鞋垫。鞋垫有些年岁了,已经有些泛黄了,上面是用丝线绣着一枝梅花,枝梢上站着两个叽喳叫的喜鹊。这双鞋垫是多年前大青的娘送的,他没舍得垫,一直藏在这本《花笺记》里。
  看着鞋垫,三伯脸上发热发烫的。他觉得自己的心是苦的。两滴黏稠的泪就顺着自己枯瘦的脸庞,流了下来,滴在了喜鹊的身上……
  而此时,三伯的门被敲响了。
  谁?
  我,三老爷,我是大奎的儿子小山。
  小山呵?有什么事吗?
  三老爷,我大让我来叫你,我老爷去世了。
  哦,走了?
  嗯,走了。
  走了好,走了就享福了。
  是的,三老爷,我爷爷不再受罪了。
  你走吧,孩子,我知道了。
  三老爷,我,我走了!
  你走吧,我马上去!
  责任编辑 楚 风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旅游地理学是伴随着现代旅游业大规模发展而兴起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它不仅涉及地理学的许多知识,而且同旅游有关的学科也有密切联系。《中国旅游地理》是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文章微探了该课程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  随着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旅游业已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早在1999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
朱法水和宗成,两个朋友坐在梅林水库边喝酒。  宗成号啕大哭,一个劲地擤鼻涕,脚下丢了一堆纸巾。不知道是因为风大,还是他俩喝的是低档酒,朱法水有点头晕,但他还是给宗成的空纸杯里又斟上了一些。他俩喝了很长时间,从中午喝到黄昏,这么长的时间用在喝酒上面,而且是在登山者不断经过的梅林水库,怎么都觉得有点无聊。  朱法水倚着一块禁钓警示牌坐着,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他不知道怎么和宗成谈他那桩以悲催的方式结束掉
您是如何证实冠状病毒即是SARS元凶的?rn记者:您总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好象有诀窍.这一切是怎样开始的?rn
本论文以卷烟产品档案管理为出发点,主要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新媒体技术,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探讨卷烟产品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系统的设计,实现卷烟产品
计算机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而作为技校,计算机教学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教师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精心准备,采取
通过对包括港澳台在内的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从业者的网络问卷调查,结合前期研究基础,探讨了制约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