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粒分析揭示的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来源与石器功能

来源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sd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河上中游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南北过渡带,研究资料显示,淮河上游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人类主要通过采集和农作物种植两种途径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其农业模式为稻-旱(粟、黍)混作,而淮河中游地区同时期人类的植物性食物资源获取方式及其农业发展模式与上游地区是否相同,目前尚不清楚.顺山集遗址(约8500~7000a BP)是淮河中游地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本文选择该遗址出土的代表性石器圆形石球、石磨盘及石锤等石制工具17件及陶釜残片29件进行了淀粉粒残留物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器物表面的古代淀粉粒主要来源于禾本科薏苡(Coix lacryma-jobi)、小麦族(Triticeae)、水稻(Oryza sativa.)、葫芦科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根以及1种未知的植物种属.研究结果表明,淮河中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同样依靠采集和农业种植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但与淮河上游地区不同的是,该区域的农业模式为稻作农业.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属来源的淀粉粒在石器和陶器表面的出现频率分析结果表明,薏苡可能是顺山集先民主要的植物性食物来源,而水稻在当时的利用程度并不高.圆形石磨球、磨盘及长柱状石锤使用面上不同种类淀粉粒的发现表明这两类石器都曾被用于加工多种植物性食物,而石斧刃端发现丰富的植物淀粉粒,表明该类工具在当时除了用于砍斫工具以外,可能也曾被用来加工食物,其功能具有一器多用的特征.本文研究结果对了解顺山集先民的生业形式与出土石器的使用功能,探明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类的植物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其他文献
参加校外培训机构补课是当今社会热点话题,如何使校外培训机构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如何整顿补课市场?如何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心。本文通过对广
被原卫生部规章禁止的组织出卖卵子行为有增长之势,为防止本行为的泛化,需要深入研究。采取实证统计的方法分析国内现有组织贩卖卵子行为的社会及司法现状,反映以组织出卖卵
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的出现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第一次直接针对宗教的运动,是对统治西欧各国1000多年的宗教权威的挑战和质疑。它不仅直接摧毁了西方宗教界大一统的局面,还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