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大国合作的重要空间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c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G20)汉堡峰会,全球主要经济体再次就全球治理改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共商对策。在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苗头的关键时期,加强协同与合作,有利于提供关键动力。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提出要坚持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相信世界主要经济体能够发挥领导作用,支持多边贸易体制,通过协商为应对共同挑战找到共赢方案。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与会各方努力打造治理新理念、合作新平台和发展新动力,与G20宗旨高度契合。“一带一路”本身是开放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趋势不易逆转。各类经济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空间广泛,以三方合作方式共同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市场整合的选择是多样的。
  历史上,各国企业往往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东道国需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竞争与合作。而三方合作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国共同开发新的第三方市场的并行模式,以及一国携手另一国在其已有市场发展的延展模式。对于东道国而言,适当的外部竞争意味着更好的技术供给,有利于产业和技术进步,也有利于增加税收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应该看到,经济危机下部分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难以长期延续,产业国际转移的规律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各方均在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基于互利基础的合作对各方都是有利的。伴随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一国原有的优势产业领域可能发生转移,需要集中资源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中国与其他大国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一些发达经济体企业需要实施“归核化”战略,沿产业链向上转移或拓展新的业务空间。如果能够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有效协同与配合,可以改善合作水平、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资金匮乏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制约。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口极大,经济处于下降周期进一步增加了筹资难度。中国、美国和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促进开发性建设方面有着持续的资金投入,也在把握市场特点与方向方面经验丰富,通过合作发挥各自资金优势,有利于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国家间冲突,有效发挥资金作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自设立以来获得各方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美、日两国可以将其在多边金融机构运营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提供给这个新生的金融机制,为亚投行优化流程设计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
  标准和规范协调是互联互通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较大、来源各异,联通并不容易。尽管日本采用的标准与规范与西方相对更为接近,但仍有许多差异。由于美日两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项目较多,且未来仍可能有较多的影响,可探索在标准和规范上加强协同,增强可比性和借鉴性,减少互联互通的障碍。由于各国的标准和规范形成于不同时代,针对的外部环境差异较大,可以不拘泥于来源,发挥各自优势,探索适合“一带一路”不同环境的最佳方案。
  跨文化人才培养和民心相通有利于各方利益。文化的差异客观存在,一些国家支持的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言论和行动实际上导致形成了排他性的市场,给其他国家的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一带一路”注重文化的包容,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以共商、共建和共享为指导“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原则。尽量减少相互排挤、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减少摩擦与不适,改善发展环境。
  事实上,各国企业都将从合作中受益。美国和日本位于全球价值链上游,其经济的竞争力较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价值含量较高的资本品和设备、扩大能源资源的供应保障,形成良好的产业链配合和互利共赢。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产业集成能力较强,善于通过规模经济迅速提升东道国的生产能力,但与同行的竞争较为激烈。在“一带一路”的广泛区域做好政策沟通和发展模式设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能够充分提高各方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加强合作与协同,有利于避免不必要的过度竞争,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注重向价值链上游转移,部分产业流程环节的外包有利于提高效率。在“一带一路”区域内,各方企業可以在产业流程上相互配合,以规模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利共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