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一是教学目的定位不当,二是教学策略失准,教学形式单一。在教学中依据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特点以及水平、初中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课本剧编演,就能鼓励学生自己走近文本,理解字词,读懂内容,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多种能力。
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阅读文言文是当代中学生集成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标准》针对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也大大增加了文言文的比重,苏教版文言文篇目共有37篇。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两条:一是教学目的定位不当,“为考试而学,为升学而学”成为文言文教学主要甚至唯一的目的。二是教学策略失准,教学形式单一,串讲、串译被视为文言文教学的不二法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中学生中流传着“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大胆尝试采用文言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怕学文言文的局面,鼓励学生自己走近文本,理解字词,读懂内容,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多种能力。
那么什么是课本剧呢?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改写的时候还务必要保留原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七上:《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梵天寺木塔》;七下:《赵普》、《黔之驴》;八上:《晏子使楚》、《人琴俱亡》;九上:《陈涉世家》、《捕蛇者说》;九下:《曹刿论战》、《愚公移山》、《邹忌讽齐王纳谏》都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课本剧创作并表演。如果能在教学中依据学生学情,即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特点以及水平、初中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编演,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一:也傍桑阴学种瓜
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间还不够长,改编课本剧的能力相对较弱,也不会很好处理详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对能表现中心、人物性格的细节应细加揣摩这时初一学生在心理上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因此要尊重他们的个人创作,通过小组的对比,选出最佳剧本进行表演,通过竞赛形式来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下面就以《赵普》为例说说我们的处理方法。这篇文章的重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试举例说明本文刻画人物时运用的细节描写并理解其作用。太祖:“大怒”,“碎裂奏牍掷地”写出了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侧面烘托赵普精神的难能可贵。赵普:“跪而拾之……颜色不变”“补缀”这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赵普的沉着镇定;写出了赵普超人的毅力和耐心、坚定的意志;表现了赵普为国荐才的精神。学生在课后对课本剧的编演就有力地突出了这一点。老师提供赵普阖户读书的范例,要求学生改编赵普举荐人才事件。
通过这个课本剧的编排,学生将课本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展示,同时又考虑到了赵普活动的另外场景:私第,又再创了一个管家形象,更好地村托了赵普冒死为国举荐人才的高贵品质。
正因为老师课上引导得当,学生才有了课后创作的明确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自我创作和表演,他们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有所改善。
初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初二学生思维能力大为提高,经过一阶段的课本剧编演,能力有所提高,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具体细微的编演要求,也就是全篇编演。在编演过程中为了全面把握人物性格,师生可以互相提供相关材料促进对人物的进一步解读。学习《晏子使楚》,在疏通字词后,我给学生提供了另外一段《晏子使楚》课本剧,涉及到他出使的背景和与楚王第一次交锋的具体内容。学生对晏子的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要求学生改编时特别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样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创作能力,晏子的沉着冷静、不亢不卑和机智善辩,楚王的盛气凌人、傲慢无礼,侍卫的阿谀奉承,在学生的创作中得到很好的表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除了这篇文章,《人琴俱亡》和语文读本上的《杨震暮夜却金》等都可以让学生亲近文言,提高编演能力。
初三:百花齐放春满园
初三学生的思维能力空前提高,对文言文的语法现象已有一定积累认识,而初三文言文普遍较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持续走低,基础好的同学不愿发言,基础差的同学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堂上必如一潭死水。在这时如何给学生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教师可将全班分成三到四个大组,推出组长,组内协商再推出编剧、导演、道具、演员等,然后各司其职、着手准备,尤其编剧,不可一人完成,应集体创作,一人执笔。这一步在课堂上进行,留出一节课的时间,供学生编剧,其他活动均在课下,学生自主安排。课文较短的,一组演一遍;课文较长的,则可一组演一片断,一组继一组,排出顺序,大家共同完成。表演结束后,一组谈谈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另外一组谈谈对主题的认识,还有一组可谈谈小组在对剧本创新形式上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再由师生互评。如此一堂课学生亲自体验,每位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再回归文言文的语法现象。由表演的几个小组分别负责,总结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
比如同学们在编写《愚公移山》时,就融入了音乐、舞蹈,大家根据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的曲调,为剧本编写了好听的歌曲,如愚公上场时先加了一段快板:“老汉今年八十八,耳不聋来眼不花。我家门前有座山,不搬走我心不甘,方圆七百实在大,得想办法搬掉它,搬掉它!”在编写剧本时,要求按照剧本编写的格式,充分利用这一创作的机会,在基本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大胆地发挥想象,写出有创意的剧本。当然,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的创作才能,发挥他们的个性,还可以加上音乐、舞蹈、快板或演绎课文的现代版、滑稽版。教师在课堂勇敢地放手,保护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曹禺先生说过:“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引入课本剧编演对教与學都起着如虎添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课本剧,文言文教学的一扇窗》许织云
[3]《浅议依托于课本剧的文言文的有效教学》王文英
[4]《学古文的一条捷径——编演课本剧》王静
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阅读文言文是当代中学生集成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标准》针对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也大大增加了文言文的比重,苏教版文言文篇目共有37篇。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两条:一是教学目的定位不当,“为考试而学,为升学而学”成为文言文教学主要甚至唯一的目的。二是教学策略失准,教学形式单一,串讲、串译被视为文言文教学的不二法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中学生中流传着“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大胆尝试采用文言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怕学文言文的局面,鼓励学生自己走近文本,理解字词,读懂内容,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多种能力。
那么什么是课本剧呢?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改写的时候还务必要保留原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七上:《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梵天寺木塔》;七下:《赵普》、《黔之驴》;八上:《晏子使楚》、《人琴俱亡》;九上:《陈涉世家》、《捕蛇者说》;九下:《曹刿论战》、《愚公移山》、《邹忌讽齐王纳谏》都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课本剧创作并表演。如果能在教学中依据学生学情,即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特点以及水平、初中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编演,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一:也傍桑阴学种瓜
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间还不够长,改编课本剧的能力相对较弱,也不会很好处理详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对能表现中心、人物性格的细节应细加揣摩这时初一学生在心理上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因此要尊重他们的个人创作,通过小组的对比,选出最佳剧本进行表演,通过竞赛形式来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下面就以《赵普》为例说说我们的处理方法。这篇文章的重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试举例说明本文刻画人物时运用的细节描写并理解其作用。太祖:“大怒”,“碎裂奏牍掷地”写出了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侧面烘托赵普精神的难能可贵。赵普:“跪而拾之……颜色不变”“补缀”这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赵普的沉着镇定;写出了赵普超人的毅力和耐心、坚定的意志;表现了赵普为国荐才的精神。学生在课后对课本剧的编演就有力地突出了这一点。老师提供赵普阖户读书的范例,要求学生改编赵普举荐人才事件。
通过这个课本剧的编排,学生将课本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展示,同时又考虑到了赵普活动的另外场景:私第,又再创了一个管家形象,更好地村托了赵普冒死为国举荐人才的高贵品质。
正因为老师课上引导得当,学生才有了课后创作的明确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自我创作和表演,他们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有所改善。
初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初二学生思维能力大为提高,经过一阶段的课本剧编演,能力有所提高,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具体细微的编演要求,也就是全篇编演。在编演过程中为了全面把握人物性格,师生可以互相提供相关材料促进对人物的进一步解读。学习《晏子使楚》,在疏通字词后,我给学生提供了另外一段《晏子使楚》课本剧,涉及到他出使的背景和与楚王第一次交锋的具体内容。学生对晏子的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要求学生改编时特别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样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创作能力,晏子的沉着冷静、不亢不卑和机智善辩,楚王的盛气凌人、傲慢无礼,侍卫的阿谀奉承,在学生的创作中得到很好的表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除了这篇文章,《人琴俱亡》和语文读本上的《杨震暮夜却金》等都可以让学生亲近文言,提高编演能力。
初三:百花齐放春满园
初三学生的思维能力空前提高,对文言文的语法现象已有一定积累认识,而初三文言文普遍较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持续走低,基础好的同学不愿发言,基础差的同学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堂上必如一潭死水。在这时如何给学生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教师可将全班分成三到四个大组,推出组长,组内协商再推出编剧、导演、道具、演员等,然后各司其职、着手准备,尤其编剧,不可一人完成,应集体创作,一人执笔。这一步在课堂上进行,留出一节课的时间,供学生编剧,其他活动均在课下,学生自主安排。课文较短的,一组演一遍;课文较长的,则可一组演一片断,一组继一组,排出顺序,大家共同完成。表演结束后,一组谈谈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另外一组谈谈对主题的认识,还有一组可谈谈小组在对剧本创新形式上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再由师生互评。如此一堂课学生亲自体验,每位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再回归文言文的语法现象。由表演的几个小组分别负责,总结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
比如同学们在编写《愚公移山》时,就融入了音乐、舞蹈,大家根据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的曲调,为剧本编写了好听的歌曲,如愚公上场时先加了一段快板:“老汉今年八十八,耳不聋来眼不花。我家门前有座山,不搬走我心不甘,方圆七百实在大,得想办法搬掉它,搬掉它!”在编写剧本时,要求按照剧本编写的格式,充分利用这一创作的机会,在基本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大胆地发挥想象,写出有创意的剧本。当然,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的创作才能,发挥他们的个性,还可以加上音乐、舞蹈、快板或演绎课文的现代版、滑稽版。教师在课堂勇敢地放手,保护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曹禺先生说过:“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引入课本剧编演对教与學都起着如虎添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课本剧,文言文教学的一扇窗》许织云
[3]《浅议依托于课本剧的文言文的有效教学》王文英
[4]《学古文的一条捷径——编演课本剧》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