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艺术形式与表现语言的多元化,艺术家表达创作理念的媒介也不再局限于传统门类,材料工艺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模糊。陶瓷艺术从实用型转向艺术性,陶瓷材料与工艺也不再局限于传统陶瓷材料的表现形式,综合材料与陶艺结合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艺术道路。其中,纤维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独具一格。通过对综合材料,尤其是纤维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深入探讨纤维材料介入现代陶艺的背景、运用方式和审美性。
关键词:材料观;融合;艺术价值;现代陶艺;纤维
一、综合材料介入现代陶艺创作
在现代艺术观的影响下,异质材料的介入改变了传统陶瓷语言的单一性,改善了陶瓷材料的本质局限,也拓展了现代陶艺的形式语言。不仅使曾经陶瓷难以表达的情境得以改善,还拓宽了现代陶艺创作的思维领域。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俨然已成为现代陶艺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陶瓷工艺向现代陶艺创作艺术性的转化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使用便体现了原始人对“器用”的生活需要。陶器对人类生产生活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人文观念和审美标准。纵观全世界的传统陶瓷工艺,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用“技”来表达“艺”。除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与审美感受,传统陶艺还具备某些特定的观念意蕴,体现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
与传统陶瓷工艺不同,现代陶艺更注重艺术家的个人观念。受20世纪初现代艺术的影响,一批绘画大师如高更、毕加索等,开始利用陶瓷材料进行现代艺术创作,陶艺被赋予了全新的表现形式与创作理念。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日本兴起新的陶艺思潮和艺术理念,对传统陶艺进行了彻底的革新,陶艺的实用性逐渐弱化,开始转向纯粹的造型艺术。艺术家们对陶艺审美范畴所产生的诸多精神内涵和思想语言为传统陶艺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传统陶艺的功能性也逐渐向现代陶艺的艺术性转化。但两者并不是对立关系或取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对前者的扩充、探索与发展。
(二)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表现形式
综合材料陶艺就是将不同于陶瓷的其他材料运用到陶艺创作中,利用材质之间的对比、协调、互补等关系表达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及思想情感。不同材料所体现的文化属性、审美感受各有不同,将其与陶瓷相结合,既弥补了陶瓷语言表现力的不足,又完美体现了物质的内在精神。
金属与陶瓷质感与光泽上存在共性,又有著强烈的时代个性,金属作为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最为普遍,玻璃与陶瓷在材质和感受上截然相反。但正是这样的反差造就了二者的互补性:玻璃的通透与陶瓷的厚重互为补充,使作品保持沉稳的同时又增加了灵动性;漆颜料和髹漆工艺技法作为装饰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或通体结合或局部出现。
在现代陶艺创作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将有机物如种子、咖啡豆等直接揉进陶泥或瓷泥中,用混合有机物的黏土对作品进行塑造。这些材料不仅可以为黏土带来不一样的质感与色泽,在烧成时,陶瓷所需要达到的高温将素坯中的有机物烧尽,还会在陶瓷表面留下随意的肌理痕迹和效果,既增添了作品的质朴风格,又不影响作品的硬度。
二、纤维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
(一)纤维材料介入陶瓷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现代纤维艺术源于古老的西方壁挂艺术。早在公元前15世纪的古埃及,壁毯编织工艺便已独具一格。而中国织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普遍用动植物纤维纺织衣物。《诗经》中“大车槛槛,毳衣如菼”,也足以验证中国的染织工艺历史的源远流长。
在20世纪中期,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兴起,和陶艺一样,富于变化的纤维材料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目光,平面、浮雕效果的壁挂;立体、雕塑感的艺术装置;环境、场景型的陈设性纤维艺术的出现无一不在证明纤维艺术开拓的创新潜力与显著的现代特征,并影响至今。艺术家们对纤维材料的运用也为纤维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纤维艺术语言的综合性、开放性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强有力地表现出来。
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也充分体现在纤维材料上,大体可分为三类:动植物纤维材料、人造纤维材料和实物材料。不同类别的纤维材料的物理属性不同,并具有不同的艺术审美特点,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多向性的选择空间。虽然纤维材料都具有柔韧美的特点,但不同种类的纤维在材质肌理、色彩构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纤维材料的开放性、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使纤维艺术构建出一个庞大的审美王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纤维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方式
1.纸纤维与陶土混合——纸黏土
1987年,法国的让·皮埃尔·博朗注意到瓷泥和纸浆的收缩率十分相似,于是发明制作了瓷土纸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纸黏土”或“纸泥”。这种“纸黏土”不易裂、不易变形,延展性、可塑性都要比正常的陶土更高,在艺术创作中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并且在烧成后呈现半透明状态。在纸泥浆的制作过程中,纸纤维与泥浆的比例不同,制成的泥料硬度、强度、收缩率也不同,适合的陶艺创作方向也不同。纸泥浆在陶艺创作中也有很大用途,可以用于修补或粘连完全干燥的纸泥作品,可以作为一种表面处理手法,或用于注浆成型。同样,意大利陶艺家Paola Paronetto的实验性艺术基于她对自然形态的思考,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多种类型的纸张、纸板以及纸黏土混合物,并在表面装饰大量鲜艳的色彩,塑造出看似脆弱却结实的艺术作品。这种随意拼装感的立体雕塑纤细与粗犷并存,将“不完美之美”发挥到极致。
2.纤维材料的形态、肌理再现
纤维材料的质感、肌理装饰从新石器时代就被应用到陶器制作上,这种装饰手法直到今天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比较传统的一种方式是将纤维材料如棉、麻布料覆盖在陶土上,用工具将纤维的纹理压印在陶土上;另一种方式则是将纤维材料作为陶艺形态的母形——即用陶艺作品将纤维材料的形态、质感或肌理近乎真实地再现出来,利用翻模注浆、翻模压印、浸蘸泥浆等成型工艺来实现。现代陶艺对纤维材料形态、肌理的再现也是纤维材料介入现代陶艺创作中最为普遍的方式。 (三)纤维材料与陶瓷结合的审美性
纤维元素对现代陶艺的介入拓展了陶艺的表现手法,突破了泥土单一性的局限,丰富了陶瓷的装饰语言。二者的结合在材料、肌理、形态和空间上都具有审美性。
1.材料美
物体展现的美感最终取决于它的材料。材料美是肌理美、形态美、空间美的基础和前提。在艺术作品中,不同材料结合形成的视觉冲击转化为心理感应,在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下,就具有一定意义的审美价值。纤维材料独特的质地、纹理、颜色,营造出温馨、舒适、愉悦的审美感受;而陶瓷材料则给人冰冷、稳重、严肃的审美认知。对比其他材质材料与陶瓷结合,柔韧、多样又富于变化的纤维不仅有外在形式上的审美表现,“纸黏土”的诞生强有力地证明了纤维对陶瓷材料内在的改良。“纸黏土”陶艺作品兼具纸的轻薄与陶的坚硬,材料的审美性被充分展现出来。
2.肌理美
肌理美属于视觉形态,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独特的肌理。不同材料的物质属性造成了艺术审美上不同程度的张力,将不同材料相结合,促进了不同结构上的张力相互之间的强弱变化、对比与融合,这种肌理的对立统一就造成了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引发新的审美视觉感受。
3.形态美
物体的形态包含物体的内部形态与外部形态。内部形态即物体本身,外部形态就是指物体所处的空间环境。物体自身的材料与肌理所产生的张力就具有形态美感,纤维材料与陶瓷结合,陶瓷的规整结实与纤维柔软、细腻的审美价值共同构成物体的形态美感。虽然在物理层面形态是静止状态,但在视觉感受上物体形态发生了运动的倾向。动态与静态相互融合,正是艺术语言最优美的地方。而内部形态与外部形态虚实的相互照应,构成了整个形态美的审美特性。
4.空间美
在现代陶艺创作中,艺术家除了考虑作品本身的材质、肌理、造型以外,还需要平衡作品本身与展示环境的关系,只有将两者协调好,才能最终构成完整的空间美的审美体系,使观者充分感知作品的艺术价值,并拓展了现代陶艺作品的展示方式。陶瓷以悬垂等非传统的方式展现,使现代陶艺占有空间的形式不拘成法。不同的展示效果使观者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形成不同的空间美感。
三、个人的创作实践
笔者的个人创作实践对于纤维材料介入陶艺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纤维材料与陶瓷的混合烧成;另一方面则是将纤维材料的现成品直接应用到陶艺创作中。
(一)现成纤维材料与陶艺的结合
在异质材料的应用中,纤维因其可燃、柔软、多变等性质被艺术家融入陶泥中或作为陶瓷的基本模型存在,作品仅保留了纤维的造型或肌理,而不像玻璃、金属等作为实体存在于最终的作品中。这是纤维作为异质材料介入现代陶艺创作的独特之处,但也导致了人们创作思维的僵化,纤维本身的质感和艺术性并没有完全融入到陶艺作品中。
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纤维材料与陶瓷结合产生的审美性,笔者并不是单纯利用陶土来表现纤维的质感,而是使其作为成品的一部分直接展现出来。作品《渡》一共包含两部分:一是用注浆成型工艺翻制出来的保留纤维肌理和造型的泥片部分;二是无序缠绕并与瓷片形成联系的线性纤维部分。整组作品从内到外、由上到下形成一定秩序与逻辑性,体现了陶瓷与纤维结合的审美性。
(二)创作理念与表现形式
该作品的创作理念来源于笔者对生命、死亡的敬畏与自我存在的认知与探寻。笔者敬畏死亡,也感慨于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所以试图寻找证明自我存在价值的载体:躯壳终将消逝,但灵魂及信仰并不会因死亡终结,它们总会以某种形式永恒存在。
结合创作理念,笔者运用注浆成型翻制自然状态下围合的布料,表现正在消逝的残破的人体造型。无意识结构回避了具体的人体特征,追求一种共性表达。红色的毛线象征主观精神力量缠绕成具有体积感的抽象形态,并由内向外,用发散、分支的线条与瓷片相衔接并在其破损的部分形成簇绒肌理,自然下垂的毛线与错落参差的瓷片也形成了空间上的虚实变化。整组作品由最初的平面壁饰的形演變到最终的立体造型,并采用悬挂的展示方式,使其在空间上更具层次感,也使观者可以体会多方位的视觉感受。
(三)关于未来的创作计划
对于纤维材料介入现代陶艺的创作,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而纤维材料本身就包含很多未开发的新领域。将二者更好结合,除了熟练掌握陶瓷成型技艺与装饰手法外,也应该对于纤维材料及相关应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面料是纤维材料中一个很大的分类,并且种类众多,如欧根纱、复合材料、棉麻等,面料本身也可以进行诸多的再造实验,并产生丰富有趣的效果。在未来的创作过程中,笔者会进行更多的资料搜集与实验,并将此运用到陶艺创作中。一方面,纤维多变的造型可以通过涂抹泥浆等方法作为陶艺创作主体,满足手工制陶无法实现的效果,赋予现代陶艺更多的实验性与创新性;另一方面,面料的多种新材质也可以作为装饰效果呈现在陶艺创作中,利用材质特性丰富陶艺的装饰效果。
如何将纤维及其延伸材料与陶瓷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地避免材料结合后的生硬、死板与生搬硬套是我们下一步要进行的创作实验与发展方向。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对于二者结合所体现的诸多审美性更值得深思。
四、结语
现代陶艺创作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越发向着多元化、多向性方向发展,综合材料陶艺创作也越来越受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喜爱。其中,作为最早应用到陶艺制作的材料语言的纤维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纤维材料与陶瓷结合可以改善陶土本身易开裂、延展度不够的缺陷;另一方面,纤维材料介入现代陶艺创作也丰富了陶瓷本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材料美、肌理美、形态美、空间美的审美特性,为艺术家们的创作创造了多种可行性。在今后的艺术发展中,纤维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还存在很多的可能性,现代陶艺也会迎来更广阔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熊文婧.浅论现代陶艺的综合材料语言[J].陶瓷研究,2012(2):58-60.
[2]陈泽词.综合材料陶艺的精神性探究[J].江苏陶瓷,2019(2):7-8.
[3]郭艺.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J].浙江工艺美术,2000(C1):9-10,8.
[4]张婧婧,逯欢欢.髹漆工艺介入陶瓷装饰技法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17(6):43-46.
[5]何笠农.传承与创新的当代陶瓷艺术[J].中国陶瓷,2012(2):62-65.
[6]周诚.论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
[7]张月艺.纤维元素在现代陶艺作品中的表现研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9.
[8]夏德武.中外现代陶艺的发展:国外现代陶艺的崛起[C]//杨晓阳,韩美林,主编.2005首届国家陶艺教育年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美岱,鲁迅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陶瓷材料塑造与表现。
关键词:材料观;融合;艺术价值;现代陶艺;纤维
一、综合材料介入现代陶艺创作
在现代艺术观的影响下,异质材料的介入改变了传统陶瓷语言的单一性,改善了陶瓷材料的本质局限,也拓展了现代陶艺的形式语言。不仅使曾经陶瓷难以表达的情境得以改善,还拓宽了现代陶艺创作的思维领域。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俨然已成为现代陶艺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陶瓷工艺向现代陶艺创作艺术性的转化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使用便体现了原始人对“器用”的生活需要。陶器对人类生产生活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人文观念和审美标准。纵观全世界的传统陶瓷工艺,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用“技”来表达“艺”。除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与审美感受,传统陶艺还具备某些特定的观念意蕴,体现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
与传统陶瓷工艺不同,现代陶艺更注重艺术家的个人观念。受20世纪初现代艺术的影响,一批绘画大师如高更、毕加索等,开始利用陶瓷材料进行现代艺术创作,陶艺被赋予了全新的表现形式与创作理念。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日本兴起新的陶艺思潮和艺术理念,对传统陶艺进行了彻底的革新,陶艺的实用性逐渐弱化,开始转向纯粹的造型艺术。艺术家们对陶艺审美范畴所产生的诸多精神内涵和思想语言为传统陶艺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传统陶艺的功能性也逐渐向现代陶艺的艺术性转化。但两者并不是对立关系或取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对前者的扩充、探索与发展。
(二)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表现形式
综合材料陶艺就是将不同于陶瓷的其他材料运用到陶艺创作中,利用材质之间的对比、协调、互补等关系表达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及思想情感。不同材料所体现的文化属性、审美感受各有不同,将其与陶瓷相结合,既弥补了陶瓷语言表现力的不足,又完美体现了物质的内在精神。
金属与陶瓷质感与光泽上存在共性,又有著强烈的时代个性,金属作为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最为普遍,玻璃与陶瓷在材质和感受上截然相反。但正是这样的反差造就了二者的互补性:玻璃的通透与陶瓷的厚重互为补充,使作品保持沉稳的同时又增加了灵动性;漆颜料和髹漆工艺技法作为装饰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或通体结合或局部出现。
在现代陶艺创作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将有机物如种子、咖啡豆等直接揉进陶泥或瓷泥中,用混合有机物的黏土对作品进行塑造。这些材料不仅可以为黏土带来不一样的质感与色泽,在烧成时,陶瓷所需要达到的高温将素坯中的有机物烧尽,还会在陶瓷表面留下随意的肌理痕迹和效果,既增添了作品的质朴风格,又不影响作品的硬度。
二、纤维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
(一)纤维材料介入陶瓷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现代纤维艺术源于古老的西方壁挂艺术。早在公元前15世纪的古埃及,壁毯编织工艺便已独具一格。而中国织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普遍用动植物纤维纺织衣物。《诗经》中“大车槛槛,毳衣如菼”,也足以验证中国的染织工艺历史的源远流长。
在20世纪中期,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兴起,和陶艺一样,富于变化的纤维材料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目光,平面、浮雕效果的壁挂;立体、雕塑感的艺术装置;环境、场景型的陈设性纤维艺术的出现无一不在证明纤维艺术开拓的创新潜力与显著的现代特征,并影响至今。艺术家们对纤维材料的运用也为纤维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纤维艺术语言的综合性、开放性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强有力地表现出来。
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也充分体现在纤维材料上,大体可分为三类:动植物纤维材料、人造纤维材料和实物材料。不同类别的纤维材料的物理属性不同,并具有不同的艺术审美特点,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多向性的选择空间。虽然纤维材料都具有柔韧美的特点,但不同种类的纤维在材质肌理、色彩构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纤维材料的开放性、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使纤维艺术构建出一个庞大的审美王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纤维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方式
1.纸纤维与陶土混合——纸黏土
1987年,法国的让·皮埃尔·博朗注意到瓷泥和纸浆的收缩率十分相似,于是发明制作了瓷土纸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纸黏土”或“纸泥”。这种“纸黏土”不易裂、不易变形,延展性、可塑性都要比正常的陶土更高,在艺术创作中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并且在烧成后呈现半透明状态。在纸泥浆的制作过程中,纸纤维与泥浆的比例不同,制成的泥料硬度、强度、收缩率也不同,适合的陶艺创作方向也不同。纸泥浆在陶艺创作中也有很大用途,可以用于修补或粘连完全干燥的纸泥作品,可以作为一种表面处理手法,或用于注浆成型。同样,意大利陶艺家Paola Paronetto的实验性艺术基于她对自然形态的思考,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多种类型的纸张、纸板以及纸黏土混合物,并在表面装饰大量鲜艳的色彩,塑造出看似脆弱却结实的艺术作品。这种随意拼装感的立体雕塑纤细与粗犷并存,将“不完美之美”发挥到极致。
2.纤维材料的形态、肌理再现
纤维材料的质感、肌理装饰从新石器时代就被应用到陶器制作上,这种装饰手法直到今天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比较传统的一种方式是将纤维材料如棉、麻布料覆盖在陶土上,用工具将纤维的纹理压印在陶土上;另一种方式则是将纤维材料作为陶艺形态的母形——即用陶艺作品将纤维材料的形态、质感或肌理近乎真实地再现出来,利用翻模注浆、翻模压印、浸蘸泥浆等成型工艺来实现。现代陶艺对纤维材料形态、肌理的再现也是纤维材料介入现代陶艺创作中最为普遍的方式。 (三)纤维材料与陶瓷结合的审美性
纤维元素对现代陶艺的介入拓展了陶艺的表现手法,突破了泥土单一性的局限,丰富了陶瓷的装饰语言。二者的结合在材料、肌理、形态和空间上都具有审美性。
1.材料美
物体展现的美感最终取决于它的材料。材料美是肌理美、形态美、空间美的基础和前提。在艺术作品中,不同材料结合形成的视觉冲击转化为心理感应,在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下,就具有一定意义的审美价值。纤维材料独特的质地、纹理、颜色,营造出温馨、舒适、愉悦的审美感受;而陶瓷材料则给人冰冷、稳重、严肃的审美认知。对比其他材质材料与陶瓷结合,柔韧、多样又富于变化的纤维不仅有外在形式上的审美表现,“纸黏土”的诞生强有力地证明了纤维对陶瓷材料内在的改良。“纸黏土”陶艺作品兼具纸的轻薄与陶的坚硬,材料的审美性被充分展现出来。
2.肌理美
肌理美属于视觉形态,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独特的肌理。不同材料的物质属性造成了艺术审美上不同程度的张力,将不同材料相结合,促进了不同结构上的张力相互之间的强弱变化、对比与融合,这种肌理的对立统一就造成了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引发新的审美视觉感受。
3.形态美
物体的形态包含物体的内部形态与外部形态。内部形态即物体本身,外部形态就是指物体所处的空间环境。物体自身的材料与肌理所产生的张力就具有形态美感,纤维材料与陶瓷结合,陶瓷的规整结实与纤维柔软、细腻的审美价值共同构成物体的形态美感。虽然在物理层面形态是静止状态,但在视觉感受上物体形态发生了运动的倾向。动态与静态相互融合,正是艺术语言最优美的地方。而内部形态与外部形态虚实的相互照应,构成了整个形态美的审美特性。
4.空间美
在现代陶艺创作中,艺术家除了考虑作品本身的材质、肌理、造型以外,还需要平衡作品本身与展示环境的关系,只有将两者协调好,才能最终构成完整的空间美的审美体系,使观者充分感知作品的艺术价值,并拓展了现代陶艺作品的展示方式。陶瓷以悬垂等非传统的方式展现,使现代陶艺占有空间的形式不拘成法。不同的展示效果使观者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形成不同的空间美感。
三、个人的创作实践
笔者的个人创作实践对于纤维材料介入陶艺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纤维材料与陶瓷的混合烧成;另一方面则是将纤维材料的现成品直接应用到陶艺创作中。
(一)现成纤维材料与陶艺的结合
在异质材料的应用中,纤维因其可燃、柔软、多变等性质被艺术家融入陶泥中或作为陶瓷的基本模型存在,作品仅保留了纤维的造型或肌理,而不像玻璃、金属等作为实体存在于最终的作品中。这是纤维作为异质材料介入现代陶艺创作的独特之处,但也导致了人们创作思维的僵化,纤维本身的质感和艺术性并没有完全融入到陶艺作品中。
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纤维材料与陶瓷结合产生的审美性,笔者并不是单纯利用陶土来表现纤维的质感,而是使其作为成品的一部分直接展现出来。作品《渡》一共包含两部分:一是用注浆成型工艺翻制出来的保留纤维肌理和造型的泥片部分;二是无序缠绕并与瓷片形成联系的线性纤维部分。整组作品从内到外、由上到下形成一定秩序与逻辑性,体现了陶瓷与纤维结合的审美性。
(二)创作理念与表现形式
该作品的创作理念来源于笔者对生命、死亡的敬畏与自我存在的认知与探寻。笔者敬畏死亡,也感慨于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所以试图寻找证明自我存在价值的载体:躯壳终将消逝,但灵魂及信仰并不会因死亡终结,它们总会以某种形式永恒存在。
结合创作理念,笔者运用注浆成型翻制自然状态下围合的布料,表现正在消逝的残破的人体造型。无意识结构回避了具体的人体特征,追求一种共性表达。红色的毛线象征主观精神力量缠绕成具有体积感的抽象形态,并由内向外,用发散、分支的线条与瓷片相衔接并在其破损的部分形成簇绒肌理,自然下垂的毛线与错落参差的瓷片也形成了空间上的虚实变化。整组作品由最初的平面壁饰的形演變到最终的立体造型,并采用悬挂的展示方式,使其在空间上更具层次感,也使观者可以体会多方位的视觉感受。
(三)关于未来的创作计划
对于纤维材料介入现代陶艺的创作,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而纤维材料本身就包含很多未开发的新领域。将二者更好结合,除了熟练掌握陶瓷成型技艺与装饰手法外,也应该对于纤维材料及相关应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面料是纤维材料中一个很大的分类,并且种类众多,如欧根纱、复合材料、棉麻等,面料本身也可以进行诸多的再造实验,并产生丰富有趣的效果。在未来的创作过程中,笔者会进行更多的资料搜集与实验,并将此运用到陶艺创作中。一方面,纤维多变的造型可以通过涂抹泥浆等方法作为陶艺创作主体,满足手工制陶无法实现的效果,赋予现代陶艺更多的实验性与创新性;另一方面,面料的多种新材质也可以作为装饰效果呈现在陶艺创作中,利用材质特性丰富陶艺的装饰效果。
如何将纤维及其延伸材料与陶瓷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地避免材料结合后的生硬、死板与生搬硬套是我们下一步要进行的创作实验与发展方向。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对于二者结合所体现的诸多审美性更值得深思。
四、结语
现代陶艺创作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越发向着多元化、多向性方向发展,综合材料陶艺创作也越来越受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喜爱。其中,作为最早应用到陶艺制作的材料语言的纤维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纤维材料与陶瓷结合可以改善陶土本身易开裂、延展度不够的缺陷;另一方面,纤维材料介入现代陶艺创作也丰富了陶瓷本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材料美、肌理美、形态美、空间美的审美特性,为艺术家们的创作创造了多种可行性。在今后的艺术发展中,纤维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还存在很多的可能性,现代陶艺也会迎来更广阔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熊文婧.浅论现代陶艺的综合材料语言[J].陶瓷研究,2012(2):58-60.
[2]陈泽词.综合材料陶艺的精神性探究[J].江苏陶瓷,2019(2):7-8.
[3]郭艺.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J].浙江工艺美术,2000(C1):9-10,8.
[4]张婧婧,逯欢欢.髹漆工艺介入陶瓷装饰技法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17(6):43-46.
[5]何笠农.传承与创新的当代陶瓷艺术[J].中国陶瓷,2012(2):62-65.
[6]周诚.论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
[7]张月艺.纤维元素在现代陶艺作品中的表现研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9.
[8]夏德武.中外现代陶艺的发展:国外现代陶艺的崛起[C]//杨晓阳,韩美林,主编.2005首届国家陶艺教育年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美岱,鲁迅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陶瓷材料塑造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