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是提升河北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保障,本文从河北视角,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现实境况,提出河北助推工程,使河北借力京津,助推经济发展,完成经济强省建设目标得以顺利实施。
关键词:京津冀;人才合作;河北;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重要支撑的区域人才合作,是区域利益最大化实现的基石。2010 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环渤海地区被列为国家优先开发区域,京津冀区域功能定位得以明确;2011年《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启动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工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目标。《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河北省将实施八大重点人才工程,“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推进工程”位列八大重点人才工程之首。
“京津冀”作为继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珠三角(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90年代发展起来的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之后的第三增长极;作为我国北方最具活力的区域、环渤海的核心区域,如何通过人才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成果共享,是区域经济学者、人力资源学者及各级政府部门研究的重要主题。而河北由于人才总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何通过人才合作,提升河北竞争力量,实现河北可持续发展,又是重中之重的热点问题。
1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现实境况
1.1区域经济发展
从表1:2010 年京津冀三个地区产业结构分布状况和表2:京津冀区域发展境况分析可看出,北京主要发展电子信息、移动通信、汽车制造、新型材料、现代金融、科技教育、信息服务、旅游娱乐、文化博览;天津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国际商贸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物流产业;河北主要发展装备制造业、建材、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冶金、食品、信息、旅游等产业。河北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河北承接京津两地产业转移。
1.2人才吸引力
从表3:2010 年京津冀三地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工资数据分析可看出,河北发展缓慢、经济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职工平均工资远低于京津地区,对人才吸引力较弱。另外,京津的高考分数比河北省低百分左右,而且京津招生人数较多、就业渠道广,高层次人才为了子女升学、就业问题往往倾向京津。
2.1人才共育
北京拥有全国最高水平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天津拥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学府,河北高等学校数量居京津冀之首,但教育科研水平相对落后。因此,河北应借助京津地区教育优势、人才优势,利用教学科研资源,探寻与京津高校联合项目开发的切入点,与京津高校建立培训合作关系,通过选送教师、专业技术人才、公务员、管理人才赴京津学习,并邀请专业领域知名学者授到河北举办讲座等途径,加强对河北省人才的培养。
2.2产业引人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京津是产业转移者,河北省是产业承接者,河北政府应引导企业,通过聘请京津技术顾问、科技专家,实现产业的顺利转移。另外,河北不仅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落户、经营,还要发展特色新兴产业,着力建设各类产业园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项目开发力度,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以项目吸附人才落户河北,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2.3人才互通
在大人才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指导下,京津冀政府部门应建立人才合作信息库,互通有无,通过毕业生和各类人才信息共享,整合人才市场,实施人才派遣、人才转让,加强人才市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实现人才资源的区域性共享。并制定统一的户籍管理、职称认定、专业技术资格认定、社保、退休政策,消除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差异和壁垒,为人才在京津冀三地之间从事智力服务、科研合作、投资创业活动提供宽松环境。
2.4政策聚才
河北应通过缩小与京津工资待遇差距;利用京津房价高的弱势,提供住房;解决人才家属问题等一系列刚性政策出台,建立完善人才任用机制与人才评价标准,以良好的人才生存环境聚集人才,以优异的人才发展环境留人。同时,通过“星期天工程师”、“假日学者”、“八小时以外教授”等灵活多样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京津高层次人才为河北经济建设出力献策,形成河北聚集人才的新优势。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立项课题:“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中河北助推工程研究”阶段研究成果,立项编号:JRS-2013-3038;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北戴河新区高层次人才集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研究成果,立项编号:JRSHZ-2013-01030;秦皇岛市社科联2013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秦皇岛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阶段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1306283
作者简介:王斌(1973—),男,河北省石家庄人,实验师,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宁,饶小龙,王选华,王俊峰,曹立峰.合作与共赢: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 (10).
[2]杨梅,刘嘉茵.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策略研究[J].河北企业,2012(2).
[3]李春峰,李文娜.新形势下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研究[J].中国市场,2011(8).
关键词:京津冀;人才合作;河北;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重要支撑的区域人才合作,是区域利益最大化实现的基石。2010 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环渤海地区被列为国家优先开发区域,京津冀区域功能定位得以明确;2011年《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启动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工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目标。《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河北省将实施八大重点人才工程,“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推进工程”位列八大重点人才工程之首。
“京津冀”作为继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珠三角(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90年代发展起来的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之后的第三增长极;作为我国北方最具活力的区域、环渤海的核心区域,如何通过人才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成果共享,是区域经济学者、人力资源学者及各级政府部门研究的重要主题。而河北由于人才总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何通过人才合作,提升河北竞争力量,实现河北可持续发展,又是重中之重的热点问题。
1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现实境况
1.1区域经济发展
从表1:2010 年京津冀三个地区产业结构分布状况和表2:京津冀区域发展境况分析可看出,北京主要发展电子信息、移动通信、汽车制造、新型材料、现代金融、科技教育、信息服务、旅游娱乐、文化博览;天津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国际商贸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物流产业;河北主要发展装备制造业、建材、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冶金、食品、信息、旅游等产业。河北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河北承接京津两地产业转移。
1.2人才吸引力
从表3:2010 年京津冀三地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工资数据分析可看出,河北发展缓慢、经济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职工平均工资远低于京津地区,对人才吸引力较弱。另外,京津的高考分数比河北省低百分左右,而且京津招生人数较多、就业渠道广,高层次人才为了子女升学、就业问题往往倾向京津。
2.1人才共育
北京拥有全国最高水平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天津拥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学府,河北高等学校数量居京津冀之首,但教育科研水平相对落后。因此,河北应借助京津地区教育优势、人才优势,利用教学科研资源,探寻与京津高校联合项目开发的切入点,与京津高校建立培训合作关系,通过选送教师、专业技术人才、公务员、管理人才赴京津学习,并邀请专业领域知名学者授到河北举办讲座等途径,加强对河北省人才的培养。
2.2产业引人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京津是产业转移者,河北省是产业承接者,河北政府应引导企业,通过聘请京津技术顾问、科技专家,实现产业的顺利转移。另外,河北不仅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落户、经营,还要发展特色新兴产业,着力建设各类产业园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项目开发力度,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以项目吸附人才落户河北,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2.3人才互通
在大人才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指导下,京津冀政府部门应建立人才合作信息库,互通有无,通过毕业生和各类人才信息共享,整合人才市场,实施人才派遣、人才转让,加强人才市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实现人才资源的区域性共享。并制定统一的户籍管理、职称认定、专业技术资格认定、社保、退休政策,消除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差异和壁垒,为人才在京津冀三地之间从事智力服务、科研合作、投资创业活动提供宽松环境。
2.4政策聚才
河北应通过缩小与京津工资待遇差距;利用京津房价高的弱势,提供住房;解决人才家属问题等一系列刚性政策出台,建立完善人才任用机制与人才评价标准,以良好的人才生存环境聚集人才,以优异的人才发展环境留人。同时,通过“星期天工程师”、“假日学者”、“八小时以外教授”等灵活多样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京津高层次人才为河北经济建设出力献策,形成河北聚集人才的新优势。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立项课题:“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中河北助推工程研究”阶段研究成果,立项编号:JRS-2013-3038;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北戴河新区高层次人才集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研究成果,立项编号:JRSHZ-2013-01030;秦皇岛市社科联2013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秦皇岛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阶段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1306283
作者简介:王斌(1973—),男,河北省石家庄人,实验师,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宁,饶小龙,王选华,王俊峰,曹立峰.合作与共赢: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 (10).
[2]杨梅,刘嘉茵.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策略研究[J].河北企业,2012(2).
[3]李春峰,李文娜.新形势下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研究[J].中国市场,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