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是人的居所,它是始终伴随人类的伙伴----从人类产生一直至今。
寺庙建筑与教堂建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底蕴,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意识形态。总体感觉来讲,意境深远是你观察寺庙建筑时第一感受,而观赏教堂建筑时那种磅礴大气油然而生!
二者一个在东方产生,一个在西方诞生,一个是处于东方保守的文化背景下,一个又在西方开放的环境里,二者产生的时间也不在同一维度,造就了二者有太多的不同。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深山藏古寺”体现中国天人合一宇宙观,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与山水画“可游”“可居”理论是一致的,它不在意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是展现能供游览的生活场所。它不像欧洲大教堂那样,人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中国寺庙建筑这种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上是在把空间意识转换为时间进程,当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楼阁的不断进程之时,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教堂是西方基督教建筑的代表,
教堂是民众信仰的一处物质载体,以及宗教精神的核心标志物。在欧洲各地的大小城市当中,教堂是无处不在的,教堂建筑物也已经完全融入了所在的城市和空间。那些曾经的社会中心,如今已随着宗教势力和影响力的延伸与扩张而成为各城市的一种文化地标、社会活动的容器和地方景观的构成要素。
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三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和巴洛克风格。
欧洲著名的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们多是某一时代或者某一建筑风格的代表。
比较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材料不同:
中国的建筑材料以木材 ,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而西方的教堂前期主要用木材建造,后期逐渐弃用木材,开始采用混凝土,以拱券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能产生很大的空间,显得高大而宽阔。
结构样式上的差异:
国早期寺院大多是由社会上层供养人捐献住宅改造而成的,栖霞寺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寺院建筑脱胎于住宅建筑,以多座建筑组成庭院,各院之间以轴线串联起来,形成建筑群。由于宗教建筑通常比较正式,所以寺院平面多数呈对称布局,中轴线上分布着寺院的主要建筑。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伽蓝为梵语,即僧园。七堂,专指寺院的主要建筑,是佛寺建筑平面布局的一种制度。伽蓝七堂随宗派的不同而各相异。以禅宗为例,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中国佛寺殿堂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由数进四合院组成,有中轴线,两偏殿对称,大型的寺院还有廊院。主要殿堂往往采用庑殿式或歇山式,其他殿堂也皆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屋顶形式。一般常见的功能殿堂有:鼓楼、大雄宝殿山门(或三门)、钟楼,东西配殿、法堂(亦称讲堂)、罗汉堂、方丈室、藏经楼。
如上所述,寺庙是作为一个建筑群而存在的,重视建筑之间的外部空间关系。人在同一时间不能把握寺庙建筑群的全貌,而必须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去发现。整个建筑群具有历时性,通过给出不同的视线控制点来引导人们的观赏线路,因而总能获得“步移景异”的效果。寺庙建筑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样式的组群。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位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欧洲教堂常耸立于闹市中心,几乎随处即可望见,一般都是高高耸立,是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人有飘然欲升的意向。建筑学家指出,这种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
造型上的较量:
中国的寺庙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歇山顶属于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而教堂尤以拱顶、拱券最为著名,有圆形的.半圆形的顶等样式,以拱顶最为显著-----在中堂上的每个拱券与拱券之间有两个“X"型的设计,它是稳定穹顶的骨架。它把所有的细节都相互配合成为一个平衡.协调的整体,使整个教堂显得宽敞而美观。
装饰的比较:
寺庙装饰较有特色的是彩绘和雕塑,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但是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例如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杆栏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飾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场局面,以及历史传说故事。
教堂内部装饰主要使用壁画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墙和内部柱头多用浮雕装饰,这些雕塑形象都与建筑结构浑然一体。罗马式时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气魄,较多运用变形夸张手法,但又不同于古代的写实风格,这是因为“蛮族”艺术掺入的影响。这些被变形的形象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下产生一种阴郁和怪异感,具有解释教义的意义,体现中世纪人的世界观。
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地势.地理特点.气候特点.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务必使建筑形式.布局.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西方教堂大多数一直是聚落的空间中心,起着接纳民间社会的各类活动、传播教义精神、维系大众人心的社会化功能。后来随着教会社会地位的上升,教堂的形式也在不断改进、变化,政教合一的统治体系又把教堂的功能推进了,使得教堂简朴的样式逐步演变成为高于民间建筑物的形态和系统,原来单纯的人性和普世形式转变为神性空间,原有的活动功能衍生出繁复的仪式需求,增加了教堂的神秘性和威严的性格。
总之,一个民族特定的心态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欧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寺庙建筑与教堂建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底蕴,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意识形态。总体感觉来讲,意境深远是你观察寺庙建筑时第一感受,而观赏教堂建筑时那种磅礴大气油然而生!
二者一个在东方产生,一个在西方诞生,一个是处于东方保守的文化背景下,一个又在西方开放的环境里,二者产生的时间也不在同一维度,造就了二者有太多的不同。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深山藏古寺”体现中国天人合一宇宙观,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与山水画“可游”“可居”理论是一致的,它不在意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是展现能供游览的生活场所。它不像欧洲大教堂那样,人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中国寺庙建筑这种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上是在把空间意识转换为时间进程,当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楼阁的不断进程之时,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教堂是西方基督教建筑的代表,
教堂是民众信仰的一处物质载体,以及宗教精神的核心标志物。在欧洲各地的大小城市当中,教堂是无处不在的,教堂建筑物也已经完全融入了所在的城市和空间。那些曾经的社会中心,如今已随着宗教势力和影响力的延伸与扩张而成为各城市的一种文化地标、社会活动的容器和地方景观的构成要素。
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三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和巴洛克风格。
欧洲著名的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们多是某一时代或者某一建筑风格的代表。
比较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材料不同:
中国的建筑材料以木材 ,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而西方的教堂前期主要用木材建造,后期逐渐弃用木材,开始采用混凝土,以拱券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能产生很大的空间,显得高大而宽阔。
结构样式上的差异:
国早期寺院大多是由社会上层供养人捐献住宅改造而成的,栖霞寺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寺院建筑脱胎于住宅建筑,以多座建筑组成庭院,各院之间以轴线串联起来,形成建筑群。由于宗教建筑通常比较正式,所以寺院平面多数呈对称布局,中轴线上分布着寺院的主要建筑。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伽蓝为梵语,即僧园。七堂,专指寺院的主要建筑,是佛寺建筑平面布局的一种制度。伽蓝七堂随宗派的不同而各相异。以禅宗为例,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中国佛寺殿堂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由数进四合院组成,有中轴线,两偏殿对称,大型的寺院还有廊院。主要殿堂往往采用庑殿式或歇山式,其他殿堂也皆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屋顶形式。一般常见的功能殿堂有:鼓楼、大雄宝殿山门(或三门)、钟楼,东西配殿、法堂(亦称讲堂)、罗汉堂、方丈室、藏经楼。
如上所述,寺庙是作为一个建筑群而存在的,重视建筑之间的外部空间关系。人在同一时间不能把握寺庙建筑群的全貌,而必须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去发现。整个建筑群具有历时性,通过给出不同的视线控制点来引导人们的观赏线路,因而总能获得“步移景异”的效果。寺庙建筑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样式的组群。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位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欧洲教堂常耸立于闹市中心,几乎随处即可望见,一般都是高高耸立,是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人有飘然欲升的意向。建筑学家指出,这种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
造型上的较量:
中国的寺庙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歇山顶属于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而教堂尤以拱顶、拱券最为著名,有圆形的.半圆形的顶等样式,以拱顶最为显著-----在中堂上的每个拱券与拱券之间有两个“X"型的设计,它是稳定穹顶的骨架。它把所有的细节都相互配合成为一个平衡.协调的整体,使整个教堂显得宽敞而美观。
装饰的比较:
寺庙装饰较有特色的是彩绘和雕塑,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但是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例如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杆栏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飾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场局面,以及历史传说故事。
教堂内部装饰主要使用壁画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墙和内部柱头多用浮雕装饰,这些雕塑形象都与建筑结构浑然一体。罗马式时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气魄,较多运用变形夸张手法,但又不同于古代的写实风格,这是因为“蛮族”艺术掺入的影响。这些被变形的形象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下产生一种阴郁和怪异感,具有解释教义的意义,体现中世纪人的世界观。
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地势.地理特点.气候特点.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务必使建筑形式.布局.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西方教堂大多数一直是聚落的空间中心,起着接纳民间社会的各类活动、传播教义精神、维系大众人心的社会化功能。后来随着教会社会地位的上升,教堂的形式也在不断改进、变化,政教合一的统治体系又把教堂的功能推进了,使得教堂简朴的样式逐步演变成为高于民间建筑物的形态和系统,原来单纯的人性和普世形式转变为神性空间,原有的活动功能衍生出繁复的仪式需求,增加了教堂的神秘性和威严的性格。
总之,一个民族特定的心态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欧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