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程资源中的“教材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用课程标准来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
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意味着教材是一种工具,可以取舍,可以编辑,教师可以自主地驾驭;“教”教材,意味着教材就是样本,是圣旨,只能照搬,教师成了教材的工具。教师和教材二者之间,教师必须处于主体地位。
“教材”包括课本以及相关的“教辅资料”,比如与课本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等。
“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能否在给学生上课前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点、难点,能否驾驭教材,是上好一节有效教学课的重要前提。
在变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提出一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就给了广大教师一个方向性的指示:一位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以上这些观念,并在教学中力求去践行这些理念。实践了一段时间下来,更加领悟到:要做一个好老师,就不得不做一件事情: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
二、教材开发的几个方向及具体做法
1.以“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为中心,向课外拓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教材的内容离学生的认知或生活知识领域很远。学生接受起来就会较慢、较难,而且,即使是学完了,也不会有深层次的理解,达不到课堂预设效果。此时,就需要教师以“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为中心,向课外拓展。在向课外拓展延伸内容时,知识涉及太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太浅又会浪费时间;面太广显示不出本课的特点(况且时间有限),面太窄则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取舍,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否则,学生不是“吃不了”,就是“吃不饱”。只有深入地学习新课标和钻研教材,才能把内容选好。
2.以“单元内容”为中心、调整教材顺序
“利用”教材也可以显示为“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只要不至于引起学校管理上的混乱,教师是可以调整教材的。
“利用”教材也可以显示为“整合”教材。整合不止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是将教材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不论是调整,还是整合,都是为了使学生的知识能在教师循序渐进、由浅到探的安排中,形成一个个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整合、能力的深化之效果。这样,不但教师的教学会非常轻松,而且学生的学习也会渐入佳境,逐渐形成某些万面的能力。
如人教版第四册的第四单元内容以善于发现、善于动脑为主编排了几篇科学小故事类型的课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和第六单元的自然故事类型的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教学时,就完全可以把这两个单元相连教学。
教师调整教材时必须克服随意性。调整的标准是学生的需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做到了这两点,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调整教材时,教师可以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比如不同版本的教材示例不一样,教师可以从不同版本的教材那里寻找感觉更好的示例。教师也可以从不同版本那里寻找相关主题的文本,如果只跟课本对话,就可能误读。阅读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一个好处:不再把教材神圣化,而是直接面对课程标准。
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单元目标为准绳的重新调整,重新整合更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陶冶,更利于学习方法的培训、实践和养成。
3.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向文学殿堂迈进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我们的学生有时候对老师所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比教材中所提供的内容更加感兴趣。所以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精心准备拓展阅读材料,帮助教学。
4.以“学生的困惑”为中心,收集,整理、交流信息和答疑解惑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探究,要求学生把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要具备初步的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一一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学生去捕捉、创设这样的机会。而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去“发现、提出问题”;交流、总结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自主去收集、整理、交流信息、解决问题。
三、教材再度开发的意义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材。这些教材一般由出
版社提供。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部分。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意义的。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针对这些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劳作,但这又并不意味着就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将教材和教辅资料嚼烂嚼碎之后再喂给学生。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能够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教材和教辅资料理想的难度是保持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让学生大体能够通过有指导的自主学习而理解和掌握教材和教辅资料所蕴涵的信息。有时,也可以提供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当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难度较大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教育学表明丰富的知识总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冲动,单调的知识让学生感觉沉闷、无聊、无助和孤独。而教材的再度开发正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丰富、有趣的知识!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用课程标准来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
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意味着教材是一种工具,可以取舍,可以编辑,教师可以自主地驾驭;“教”教材,意味着教材就是样本,是圣旨,只能照搬,教师成了教材的工具。教师和教材二者之间,教师必须处于主体地位。
“教材”包括课本以及相关的“教辅资料”,比如与课本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等。
“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能否在给学生上课前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点、难点,能否驾驭教材,是上好一节有效教学课的重要前提。
在变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提出一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就给了广大教师一个方向性的指示:一位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以上这些观念,并在教学中力求去践行这些理念。实践了一段时间下来,更加领悟到:要做一个好老师,就不得不做一件事情: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
二、教材开发的几个方向及具体做法
1.以“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为中心,向课外拓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教材的内容离学生的认知或生活知识领域很远。学生接受起来就会较慢、较难,而且,即使是学完了,也不会有深层次的理解,达不到课堂预设效果。此时,就需要教师以“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为中心,向课外拓展。在向课外拓展延伸内容时,知识涉及太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太浅又会浪费时间;面太广显示不出本课的特点(况且时间有限),面太窄则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取舍,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否则,学生不是“吃不了”,就是“吃不饱”。只有深入地学习新课标和钻研教材,才能把内容选好。
2.以“单元内容”为中心、调整教材顺序
“利用”教材也可以显示为“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只要不至于引起学校管理上的混乱,教师是可以调整教材的。
“利用”教材也可以显示为“整合”教材。整合不止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是将教材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不论是调整,还是整合,都是为了使学生的知识能在教师循序渐进、由浅到探的安排中,形成一个个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整合、能力的深化之效果。这样,不但教师的教学会非常轻松,而且学生的学习也会渐入佳境,逐渐形成某些万面的能力。
如人教版第四册的第四单元内容以善于发现、善于动脑为主编排了几篇科学小故事类型的课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和第六单元的自然故事类型的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教学时,就完全可以把这两个单元相连教学。
教师调整教材时必须克服随意性。调整的标准是学生的需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做到了这两点,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调整教材时,教师可以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比如不同版本的教材示例不一样,教师可以从不同版本的教材那里寻找感觉更好的示例。教师也可以从不同版本那里寻找相关主题的文本,如果只跟课本对话,就可能误读。阅读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一个好处:不再把教材神圣化,而是直接面对课程标准。
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单元目标为准绳的重新调整,重新整合更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陶冶,更利于学习方法的培训、实践和养成。
3.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向文学殿堂迈进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我们的学生有时候对老师所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比教材中所提供的内容更加感兴趣。所以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精心准备拓展阅读材料,帮助教学。
4.以“学生的困惑”为中心,收集,整理、交流信息和答疑解惑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探究,要求学生把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要具备初步的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一一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学生去捕捉、创设这样的机会。而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去“发现、提出问题”;交流、总结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自主去收集、整理、交流信息、解决问题。
三、教材再度开发的意义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材。这些教材一般由出
版社提供。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部分。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意义的。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针对这些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劳作,但这又并不意味着就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将教材和教辅资料嚼烂嚼碎之后再喂给学生。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能够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教材和教辅资料理想的难度是保持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让学生大体能够通过有指导的自主学习而理解和掌握教材和教辅资料所蕴涵的信息。有时,也可以提供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当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难度较大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教育学表明丰富的知识总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冲动,单调的知识让学生感觉沉闷、无聊、无助和孤独。而教材的再度开发正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丰富、有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