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赏《清明上河图》,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宋代的都市繁华和市井民俗,而且能够以历史发展的眼光,从画中去探索一些与时代、艺术和医学相关的命题。
张择端在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他的画作自成一家,别具一格,但大多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画卷较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但此画也命运多舛,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但在北宋灭亡后流落北方民间;1925年溥仪将该画携出故宫,后流落于东北长春一带;直到1950年冬,杨仁恺先生等人在东北博物馆库房的赝品堆里翻出有张著亲跋的《清明上河图》,经众专家鉴定,一致认定此本才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
张择端,字正道,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于京师(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清明上河图》画卷就是用这种绘画技法,准确、细致地再现了所画对象,形象、科学地记录下了当时的景象,使宋代的都市街景逼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清明上河图》画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绘制,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该画所绘人物达500余人,描绘了东京汴梁清明时节的景象,从郊外一直描绘到城中,场面浩大,气势恢宏,包罗社会万象。图中人物涉及各行各业,画卷内的过桥、舟楫、争吵、寒食祭祖、品茶饮酒、携篮挑担、踏青插柳,把清明时节北宋都城的浩大规模和汴梁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景和都市繁华尽收卷中。通过这幅花卷,我们还可以看到宋代的城市已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的发展。可以说,《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城市风情画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不朽杰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所反映的都是日常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是一幅可以雅俗共赏的作品。
建筑·家具·轿子
宋代是传统建筑发展的全盛时期,已有了建筑及营造工程的标准,官方还编纂出版了营造工程的专书《营造法式》,只是宋代的建筑实物今天基本上已不存在了,尤其是单栋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不可考。
《清明上河图》画卷内的建筑多较为朴素,没有皇宫大院,皆为两层以上的酒肆、食肆、店铺,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民间的真实空间。从茅茨、草寮、凉棚到较隆重的城楼依次出现,北方流行的梁架式建筑结构也因时制宜地施用;屋顶的坡度及比例亦显示出当时防水材料已臻成熟,用不着以急陡的坡度把雨水排放出去。此时建筑的另一特点是,木结构连接处使用的“勾头搭掌”、“螳螂头”等是比隋唐时期更复杂的榫卯结构。由于隋唐时期连接处多使用“半榫”,一遇到大风和地震时,榫卯处容易松动,所以宋代的工匠改变了部分传统建筑中的榫卯使用方法,使用《营造法式》中的“耦批搭掌、萧眼穿串”的式样,更加结实耐用,遇到自然灾害时,可以更大程度地保证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画卷中的家具。由于画卷表现的主要是街景,所以我们只能在茶居酒肆内见到简单的台椅,这在今天依然流行;较华丽的几把交椅,如王员外旅邸房间内交椅、赵太丞家中交椅都很显眼地摆放在那里,这种草原民族带来的中国坐具,在宋代很快就成为民间的寻常家具了。宋代的靠背椅也是多种多样,有比例修长的,有复式样式的,总体特征是简约的同时还很符合人体结构,坐着非常舒适,可以纠正人们的不良坐姿,防止驼背,所以,硬木家具至今依然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此外,画卷中还有一种代步工具,现在已经成为传统结婚礼仪的一种文化符号,那就是“轿”,它被形容为可以“住进去”的家具和“扛得动”的建筑。画卷中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在嫩柳初绿的道路上,一富户十数人扫墓归来,男主人骑马,女主人坐轿,轿顶上插有杨柳枝条,展现了清明时节踏青远足的情景。
当时,原本北方的牧马场已落在契丹人手中,又由于国防征用,马匹吃紧,运输基本上用牛马骡驴,所以能骑马的应该都是官员或身份特殊的人。宋代也因此出现了更多的人力抬轿,为皇家专用或为年老功高的官员受朝廷体恤所享用,传统嫁娶用轿的俗例便是从这个时候流传下来的。
宋代的文人雅士追求简约朴素、返朴归真的文化在这些建筑家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香料铺·药铺
香文化与药文化在画卷中有恰到好处的演绎。悬挂在竹楼前的“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招幌非常抢眼,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香料用途广泛,从薰衣、合药、美容、防腐到食用都用得着,主要由海外进口,多达百余种。人群中有个劳动装束的汉子,他的长衫下摆缠在腰间,想必是活动起来较为方便,右手持一响板模样的物件,左手挽着的可能是一盏灯或保温壶,两样东西在宋代已经出现。
焚香在宋代文人雅士中非常流行。他们崇尚理性自悟,追求心灵淡泊、洁身自好、清静雅趣的生活,喜欢焚一柱香、弹一首曲、作一幅画,写一首诗,找寻那一份属于自己的高雅清洁之美。宋代文人喜在斗室中沉思默想,感悟人生,心系社会。在静谧之中蕴造空灵安逸的氛围,便于思绪的飞扬,这何尝不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周围弥漫着紧张、浮躁、追逐名利的氛围,这种环境使人变得焦虑不安,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折磨,抑郁症随之而来。我们不妨深入到古人的意境中,安静地看书、听曲、弹琴、赏画,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平和宁静,这样生活中就会多一份温馨与浪漫,人与人就会多一份关怀与和谐,抑郁症就会悄悄地离我们远去。
《清明上河图》还绘有多处药铺和诊所,其中描绘最详实的是画卷末端的“赵太丞家”。“太医丞”是宋代宫廷医宫的名称。当时的东京开封是全国的药材集散地,有“香山药海”之称,而上等的药铺大多是官宦人家或宫廷御医开设的。这家药铺门前竖的招牌上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及“大理中丸医肠胃药“、”五劳七伤调理科“等字样,而在离药铺不远处就有一家叫“孙羊店”的大酒家,看来酒客若喝多了,多半会去“赵太丞家”疗酒伤了。 这里提到的大理中丸和集香丸均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了大量行之有效、沿用至今的名方和成药。大理中丸和集香丸出现在画中,可见其流传应用之广。宋代是香药大量应用的时代,集香丸使用麝香、丁香、木香、香附、白豆蔻等多种芳香药物,也反映了宋代医药发展的一大特点。
画卷中,“赵太丞家”屋内有一招牌写有“赵太丞□理男妇儿科”, 屋内坐着一位中年妇女,怀抱小儿。二人面前立着一位长者,正低头审视着妇女怀中的小儿。可见“赵太丞家”不仅制售药品,还有医生坐堂诊病。宋代儿科有很大发展,涌现出以钱乙及其《小儿药证直诀》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儿科专家和专著。画中给小儿看病的场景,可谓逼真生动。
酒肆·茶坊
酒和茶,是老百姓家庭中的必需品,所以宋代城市中,茶坊和酒肆到处可见,如同今日的咖啡馆。
宋代实行酒类公卖,由政府授权酿制专利。根据冯时化《酒史》中所记,宋代以酒的颜色对酒命名和分类,如玉液、玉酝、玉浆、玉沥等等,以“玉”来表示酒的清白淡色,盛酒的器具也大多叫“玉壶春”瓶。
《清明上河图》画卷内可以见到很多的店铺招幌,让人远远就能看到这个店铺是干什么的,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广告宣传牌,例如“孙羊店”旁的肉档挂着“斤两十足”的宣传招幌。我们可以看到,画卷内所见大小食肆酒家均悬挂着整齐划一的酒旗,应该类似于今天的专卖标志。酒肆门面搭建着辉煌的“彩楼欢门”,上面高悬着一面酒旗,上书“新酒”二字。檐下两侧则挂着“天之”、“美禄”两块牌子。按《汉书?食货志》上说:“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
从画面来看,酒肆前堂倌手里捧着的可能是一串串的铜钱,旁边另有一人负责点算。杈子栏杆内有人似在揩抹招牌,一人捧着大盆食物,另有一堂倌在送外卖。这酒肆设有高层雅座,顾客可凭栏赏街,十分有气派,但在开封这样的商业大城,也不过就是一间分销性质的“脚店”而已,即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
古人对茶是非常看中的,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认为茶叶不但能解毒,还有“久服轻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
宋代人爱饮茶,当时还流行一种“斗茶”的游戏。“斗茶”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方式,就是比一比茶的好坏。“斗茶”起源于唐,而盛行于宋,唐称“茗战”,宋呼“斗茶”,但内容大同小异,都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一般是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互比自家的新茶优劣。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参加者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居。茶汤的颜色与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都在比赛之列。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坊。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时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便说斗就斗。家庭雅室或古旧庭院,湖边野地也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欣赏《清明上河图》,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宋代的都市繁华和市井民俗,而且能够以历史发展的眼光,从画中去探索一些与时代、艺术和医学相关的命题。
张择端在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他的画作自成一家,别具一格,但大多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画卷较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但此画也命运多舛,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但在北宋灭亡后流落北方民间;1925年溥仪将该画携出故宫,后流落于东北长春一带;直到1950年冬,杨仁恺先生等人在东北博物馆库房的赝品堆里翻出有张著亲跋的《清明上河图》,经众专家鉴定,一致认定此本才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
张择端,字正道,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于京师(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清明上河图》画卷就是用这种绘画技法,准确、细致地再现了所画对象,形象、科学地记录下了当时的景象,使宋代的都市街景逼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清明上河图》画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绘制,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该画所绘人物达500余人,描绘了东京汴梁清明时节的景象,从郊外一直描绘到城中,场面浩大,气势恢宏,包罗社会万象。图中人物涉及各行各业,画卷内的过桥、舟楫、争吵、寒食祭祖、品茶饮酒、携篮挑担、踏青插柳,把清明时节北宋都城的浩大规模和汴梁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景和都市繁华尽收卷中。通过这幅花卷,我们还可以看到宋代的城市已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的发展。可以说,《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城市风情画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不朽杰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所反映的都是日常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是一幅可以雅俗共赏的作品。
建筑·家具·轿子
宋代是传统建筑发展的全盛时期,已有了建筑及营造工程的标准,官方还编纂出版了营造工程的专书《营造法式》,只是宋代的建筑实物今天基本上已不存在了,尤其是单栋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不可考。
《清明上河图》画卷内的建筑多较为朴素,没有皇宫大院,皆为两层以上的酒肆、食肆、店铺,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民间的真实空间。从茅茨、草寮、凉棚到较隆重的城楼依次出现,北方流行的梁架式建筑结构也因时制宜地施用;屋顶的坡度及比例亦显示出当时防水材料已臻成熟,用不着以急陡的坡度把雨水排放出去。此时建筑的另一特点是,木结构连接处使用的“勾头搭掌”、“螳螂头”等是比隋唐时期更复杂的榫卯结构。由于隋唐时期连接处多使用“半榫”,一遇到大风和地震时,榫卯处容易松动,所以宋代的工匠改变了部分传统建筑中的榫卯使用方法,使用《营造法式》中的“耦批搭掌、萧眼穿串”的式样,更加结实耐用,遇到自然灾害时,可以更大程度地保证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画卷中的家具。由于画卷表现的主要是街景,所以我们只能在茶居酒肆内见到简单的台椅,这在今天依然流行;较华丽的几把交椅,如王员外旅邸房间内交椅、赵太丞家中交椅都很显眼地摆放在那里,这种草原民族带来的中国坐具,在宋代很快就成为民间的寻常家具了。宋代的靠背椅也是多种多样,有比例修长的,有复式样式的,总体特征是简约的同时还很符合人体结构,坐着非常舒适,可以纠正人们的不良坐姿,防止驼背,所以,硬木家具至今依然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此外,画卷中还有一种代步工具,现在已经成为传统结婚礼仪的一种文化符号,那就是“轿”,它被形容为可以“住进去”的家具和“扛得动”的建筑。画卷中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在嫩柳初绿的道路上,一富户十数人扫墓归来,男主人骑马,女主人坐轿,轿顶上插有杨柳枝条,展现了清明时节踏青远足的情景。
当时,原本北方的牧马场已落在契丹人手中,又由于国防征用,马匹吃紧,运输基本上用牛马骡驴,所以能骑马的应该都是官员或身份特殊的人。宋代也因此出现了更多的人力抬轿,为皇家专用或为年老功高的官员受朝廷体恤所享用,传统嫁娶用轿的俗例便是从这个时候流传下来的。
宋代的文人雅士追求简约朴素、返朴归真的文化在这些建筑家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香料铺·药铺
香文化与药文化在画卷中有恰到好处的演绎。悬挂在竹楼前的“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招幌非常抢眼,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香料用途广泛,从薰衣、合药、美容、防腐到食用都用得着,主要由海外进口,多达百余种。人群中有个劳动装束的汉子,他的长衫下摆缠在腰间,想必是活动起来较为方便,右手持一响板模样的物件,左手挽着的可能是一盏灯或保温壶,两样东西在宋代已经出现。
焚香在宋代文人雅士中非常流行。他们崇尚理性自悟,追求心灵淡泊、洁身自好、清静雅趣的生活,喜欢焚一柱香、弹一首曲、作一幅画,写一首诗,找寻那一份属于自己的高雅清洁之美。宋代文人喜在斗室中沉思默想,感悟人生,心系社会。在静谧之中蕴造空灵安逸的氛围,便于思绪的飞扬,这何尝不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周围弥漫着紧张、浮躁、追逐名利的氛围,这种环境使人变得焦虑不安,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折磨,抑郁症随之而来。我们不妨深入到古人的意境中,安静地看书、听曲、弹琴、赏画,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平和宁静,这样生活中就会多一份温馨与浪漫,人与人就会多一份关怀与和谐,抑郁症就会悄悄地离我们远去。
《清明上河图》还绘有多处药铺和诊所,其中描绘最详实的是画卷末端的“赵太丞家”。“太医丞”是宋代宫廷医宫的名称。当时的东京开封是全国的药材集散地,有“香山药海”之称,而上等的药铺大多是官宦人家或宫廷御医开设的。这家药铺门前竖的招牌上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及“大理中丸医肠胃药“、”五劳七伤调理科“等字样,而在离药铺不远处就有一家叫“孙羊店”的大酒家,看来酒客若喝多了,多半会去“赵太丞家”疗酒伤了。 这里提到的大理中丸和集香丸均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了大量行之有效、沿用至今的名方和成药。大理中丸和集香丸出现在画中,可见其流传应用之广。宋代是香药大量应用的时代,集香丸使用麝香、丁香、木香、香附、白豆蔻等多种芳香药物,也反映了宋代医药发展的一大特点。
画卷中,“赵太丞家”屋内有一招牌写有“赵太丞□理男妇儿科”, 屋内坐着一位中年妇女,怀抱小儿。二人面前立着一位长者,正低头审视着妇女怀中的小儿。可见“赵太丞家”不仅制售药品,还有医生坐堂诊病。宋代儿科有很大发展,涌现出以钱乙及其《小儿药证直诀》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儿科专家和专著。画中给小儿看病的场景,可谓逼真生动。
酒肆·茶坊
酒和茶,是老百姓家庭中的必需品,所以宋代城市中,茶坊和酒肆到处可见,如同今日的咖啡馆。
宋代实行酒类公卖,由政府授权酿制专利。根据冯时化《酒史》中所记,宋代以酒的颜色对酒命名和分类,如玉液、玉酝、玉浆、玉沥等等,以“玉”来表示酒的清白淡色,盛酒的器具也大多叫“玉壶春”瓶。
《清明上河图》画卷内可以见到很多的店铺招幌,让人远远就能看到这个店铺是干什么的,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广告宣传牌,例如“孙羊店”旁的肉档挂着“斤两十足”的宣传招幌。我们可以看到,画卷内所见大小食肆酒家均悬挂着整齐划一的酒旗,应该类似于今天的专卖标志。酒肆门面搭建着辉煌的“彩楼欢门”,上面高悬着一面酒旗,上书“新酒”二字。檐下两侧则挂着“天之”、“美禄”两块牌子。按《汉书?食货志》上说:“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
从画面来看,酒肆前堂倌手里捧着的可能是一串串的铜钱,旁边另有一人负责点算。杈子栏杆内有人似在揩抹招牌,一人捧着大盆食物,另有一堂倌在送外卖。这酒肆设有高层雅座,顾客可凭栏赏街,十分有气派,但在开封这样的商业大城,也不过就是一间分销性质的“脚店”而已,即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
古人对茶是非常看中的,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认为茶叶不但能解毒,还有“久服轻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
宋代人爱饮茶,当时还流行一种“斗茶”的游戏。“斗茶”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方式,就是比一比茶的好坏。“斗茶”起源于唐,而盛行于宋,唐称“茗战”,宋呼“斗茶”,但内容大同小异,都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一般是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互比自家的新茶优劣。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参加者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居。茶汤的颜色与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都在比赛之列。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坊。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时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便说斗就斗。家庭雅室或古旧庭院,湖边野地也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欣赏《清明上河图》,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宋代的都市繁华和市井民俗,而且能够以历史发展的眼光,从画中去探索一些与时代、艺术和医学相关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