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以儿童发展需要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一、走进儿童的童心——从成人走向儿童
走进童心,或许我们更能从具体的课堂中发现策略与方法。这是苏教版第8册《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故事。“老师,为什么说萨沙不是弱小的?那怎样才能算强大呢?”在学生自由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时,一学生“唐突”发问。这也是我没有料到的,但我感到这个问题蕴涵着儿童生活的智慧。强大,是儿童的一个梦。“萨沙是怎么做的呢?”琅琅的书声响起。一学生读得很好,我又请一学生读“森林里是那么美好……”这段话。学生纷纷感叹院惜。想象是阅读的桥梁,学生心里的花就是“人”:刚才蔷薇是多么美丽,一朵花和另一朵花还在畅想着未来,它们兄弟姐妹还在窃窃私语,可现在已经离去,花的妈妈是不是一边拼命地保护自己的儿女,一边祈求别人的帮助?萨沙听懂了花的语言,所以他把雨衣给了它们,等等。
“萨沙不是最弱小的,萨沙是强大的!”这是花儿的酬谢,这是妈妈的回答,这也是童心的感悟!
我则在黑板上写下了“爱者人爱,仁者无敌”八个字,学生仿佛读懂了,在我写完后,自发地集体高声诵读了一遍。
走进童心,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
二、走进儿童的阅读——从他读走向自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谓个性化阅读,语文课堂必须从他读走向自读,从自由阅读开始,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勇敢、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
苏教版第10册的《三亚落日》一课的教学,首先是自由读全文,读后学生交流了自己的感受;接着欣赏完三亚落日的许多图片后学生默读课文,并要求把最美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
一学生认为“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一句最美,并说“我仿佛看到了红彤彤的天空,再加上马上就要燃烧的海水,这多么绚丽,多么可爱啊”。话音刚落,另一学生马上表示反对,他不认为这样的景色很美,他觉得色彩太艳俗,而认为“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这句最美。说完后,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望着我,期待我表明观点。我想了想什么也没说,示意继续交流,好几个学生都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自己认为最美的地方,并说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得很精彩。我这样引领学生:“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想到每个人眼中美是不一样的,不知你想到了什么?”有学生说:“小桥流水是一种美,大海汹涌又是一种美,其实美是各种各样的。”有学生说:“我只有4个字:美在心中!”
学生说得多有意思,对美进行了像模像样的思考,并生成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引领儿童从他读走向自读。
三、走进儿童的思维——从分离走向融合
儿童自己阅读,自己思维,自己思想。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要适应儿童从多维度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儿童在多元解读中与文本整体相融,我即是你,你即是我,文人合一。下面是我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8册《燕子》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可爱的燕子,你是春天的使者。让我们再来读读,用你的手模拟燕子,边读边做,站起来读吧。(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来读,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不过读的时候不要用手演了,把演的过程放到脑海里去。(两生读后,又配乐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燕子飞的样子很关,它斜着身子,让人看了很舒服。
师: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到“荡漾开去”写得很美,谁再来读读。(一生读,读后教师板书“小圆晕”,然后又在“小圆晕”三字旁打了个问号)小燕子在对水仙子说什么呢?(短暂的沉默)
生1:水仙子,你看,青的草,绿的叶,春光多么明媚,你在看吗?
生2:水仙子姐姐,你总是这么宁静,你在思考什么呢?
生3:青草、绿叶、蓝天,还有白云,快看,水仙子在偷偷地开花呢!(鼓掌)
阅读是生命的交往,是阅读者与作者自由交往的过程。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阅读的主体是谁。如果是儿童,那么就要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儿童,而不能以教师阅读代替儿童阅读,不能以成人思维代替儿童思维,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儿童与文本、作者融合。
四、走进儿童的体验——从虚假走向真实
杜威说:“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景)中的体验。”“我是一棵树/生长在青翠的山旁/阳光和雨露是我的信仰……”这是一堂作文指导课(苏教版第8册习作4),在审题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朗诵了一首诗。在诗的畅想中,学生似乎带着一点浪漫的情调读了本次作文的要求。
讨论已经观察的素材,学习例文,理清思路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绿地。我想,草坪不仅仅是给学生欣赏的,而且是让学生触摸、亲近、感受的。
“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在草地上打个滚儿。”
学生惊愕了,但很快大家闭上眼,纷纷在草地上打滚儿。尽情的笑声中,我被三四个调皮的学生压在了下面,但并没有闲着,观察着阳光下的儿童,柔柔春风中的学生。阳光也显得那么诗意,清风充满了甜蜜。
“假如你是一片绿叶,你闻一闻,摸一摸,想一想。”学生可爱极了,一边说着“我是一片绿叶”,一边闻、摸、感受。
生1:我是一片绿叶,陶醉于亲爱的泥土,想象云朵回家的路,和春风一起洗脸。
生2:我是一片绿叶,正探出头来,和春风握手,然后一起聊聊春天的故事。
唯有真实的体验才有自由、诚实的抒写;唯有真实的体验才有勇敢、大胆的思考;也唯有回到儿童的纯真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真实的生命体验。学生体验到的是真实,收获的是诚实。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一、走进儿童的童心——从成人走向儿童
走进童心,或许我们更能从具体的课堂中发现策略与方法。这是苏教版第8册《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故事。“老师,为什么说萨沙不是弱小的?那怎样才能算强大呢?”在学生自由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时,一学生“唐突”发问。这也是我没有料到的,但我感到这个问题蕴涵着儿童生活的智慧。强大,是儿童的一个梦。“萨沙是怎么做的呢?”琅琅的书声响起。一学生读得很好,我又请一学生读“森林里是那么美好……”这段话。学生纷纷感叹院惜。想象是阅读的桥梁,学生心里的花就是“人”:刚才蔷薇是多么美丽,一朵花和另一朵花还在畅想着未来,它们兄弟姐妹还在窃窃私语,可现在已经离去,花的妈妈是不是一边拼命地保护自己的儿女,一边祈求别人的帮助?萨沙听懂了花的语言,所以他把雨衣给了它们,等等。
“萨沙不是最弱小的,萨沙是强大的!”这是花儿的酬谢,这是妈妈的回答,这也是童心的感悟!
我则在黑板上写下了“爱者人爱,仁者无敌”八个字,学生仿佛读懂了,在我写完后,自发地集体高声诵读了一遍。
走进童心,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
二、走进儿童的阅读——从他读走向自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谓个性化阅读,语文课堂必须从他读走向自读,从自由阅读开始,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勇敢、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
苏教版第10册的《三亚落日》一课的教学,首先是自由读全文,读后学生交流了自己的感受;接着欣赏完三亚落日的许多图片后学生默读课文,并要求把最美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
一学生认为“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一句最美,并说“我仿佛看到了红彤彤的天空,再加上马上就要燃烧的海水,这多么绚丽,多么可爱啊”。话音刚落,另一学生马上表示反对,他不认为这样的景色很美,他觉得色彩太艳俗,而认为“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这句最美。说完后,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望着我,期待我表明观点。我想了想什么也没说,示意继续交流,好几个学生都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自己认为最美的地方,并说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得很精彩。我这样引领学生:“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想到每个人眼中美是不一样的,不知你想到了什么?”有学生说:“小桥流水是一种美,大海汹涌又是一种美,其实美是各种各样的。”有学生说:“我只有4个字:美在心中!”
学生说得多有意思,对美进行了像模像样的思考,并生成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引领儿童从他读走向自读。
三、走进儿童的思维——从分离走向融合
儿童自己阅读,自己思维,自己思想。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要适应儿童从多维度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儿童在多元解读中与文本整体相融,我即是你,你即是我,文人合一。下面是我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8册《燕子》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可爱的燕子,你是春天的使者。让我们再来读读,用你的手模拟燕子,边读边做,站起来读吧。(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来读,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不过读的时候不要用手演了,把演的过程放到脑海里去。(两生读后,又配乐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燕子飞的样子很关,它斜着身子,让人看了很舒服。
师: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到“荡漾开去”写得很美,谁再来读读。(一生读,读后教师板书“小圆晕”,然后又在“小圆晕”三字旁打了个问号)小燕子在对水仙子说什么呢?(短暂的沉默)
生1:水仙子,你看,青的草,绿的叶,春光多么明媚,你在看吗?
生2:水仙子姐姐,你总是这么宁静,你在思考什么呢?
生3:青草、绿叶、蓝天,还有白云,快看,水仙子在偷偷地开花呢!(鼓掌)
阅读是生命的交往,是阅读者与作者自由交往的过程。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阅读的主体是谁。如果是儿童,那么就要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儿童,而不能以教师阅读代替儿童阅读,不能以成人思维代替儿童思维,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儿童与文本、作者融合。
四、走进儿童的体验——从虚假走向真实
杜威说:“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景)中的体验。”“我是一棵树/生长在青翠的山旁/阳光和雨露是我的信仰……”这是一堂作文指导课(苏教版第8册习作4),在审题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朗诵了一首诗。在诗的畅想中,学生似乎带着一点浪漫的情调读了本次作文的要求。
讨论已经观察的素材,学习例文,理清思路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绿地。我想,草坪不仅仅是给学生欣赏的,而且是让学生触摸、亲近、感受的。
“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在草地上打个滚儿。”
学生惊愕了,但很快大家闭上眼,纷纷在草地上打滚儿。尽情的笑声中,我被三四个调皮的学生压在了下面,但并没有闲着,观察着阳光下的儿童,柔柔春风中的学生。阳光也显得那么诗意,清风充满了甜蜜。
“假如你是一片绿叶,你闻一闻,摸一摸,想一想。”学生可爱极了,一边说着“我是一片绿叶”,一边闻、摸、感受。
生1:我是一片绿叶,陶醉于亲爱的泥土,想象云朵回家的路,和春风一起洗脸。
生2:我是一片绿叶,正探出头来,和春风握手,然后一起聊聊春天的故事。
唯有真实的体验才有自由、诚实的抒写;唯有真实的体验才有勇敢、大胆的思考;也唯有回到儿童的纯真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真实的生命体验。学生体验到的是真实,收获的是诚实。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