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26-02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在目前教育模式的桎梏下,很多老师反映作文教学在观念和实践上堕入极端的畸形化,学生写出的作文结构机械雷同,内容千人一面,众人一词,写些空话、套话,毫无真情实感,更谈不上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每次的试卷上的分数更是让人感觉痛心尴尬。基础知识和阅读部分丢分还都说得过去,作文一栏,都是学生的失分重地。可以说作文的失利让我们吃尽了苦头。
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是所有中学语文老师长期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决定遵循“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关于写作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到的“明确初中生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生活化”,扎扎实实从训练学生从写日记着手,用具体的措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积累写作材料、弘扬个性。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和操作,我班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将我们的一些方法和心得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为让学生写好日记,我们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观察,强化实感
“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通过观察世界,鲜明的形象和画面会有生有色的进入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得到启迪。注重观察,强化实感,学生的写作素材才会永不枯竭,情感才会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观察,要从身边开始,要有所选择,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进行。观察,要尽量选实景、抓实物,使学生“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文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应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中学生积累十分有限,而中学生的日记练习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平时,我们鼓励学生在身边常带一支笔、一个本子,无论走到哪里,竖起耳朵,睁大眼睛,把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既练了笔,又积累了素材,自然而然的增添了写作的信心。如让他们观察周围的人,进而思考,透过一个人的言行处事态度看到他的思想品质;观察事物,由事物的现象总结出它的本质,然后把观察思考的所得以日记或周记形式记下来,久而久之,积少成多,就成了学生的材料库,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厚积而薄发。
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我们基本做到了人手一个随笔本,所累积内容细化到社会见闻、热点透视、四季风景、校园故事及家庭成员等几栏,部分学生已养成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加强美育,培养美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作”。但是处境能否生情,生什么样的情,关键在于对事物的感知深度。要使学生敏锐的感知事物,首先必须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学生平时接触的人,遇到的事,大都是极其平凡的,对寓于平凡中的美,学生统统时而不见,甚至于美丑不分。我们针对学生进行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教育,使学生观微如著,爱憎分明。
很快,一向提笔叹气的刘慧玲同学的日记的内容和主题就有了深层意义的改变:过去只写爸爸是农民,整天闷头干活,三言两语就完成的作文,经老师的点拨,已经能认识到爸爸的勤劳善良,淳朴厚道,默默无闻,有责任心等可贵之处。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爱的情感。她亲口和老师说:“老师,我感觉我内心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我们身边值得我们赞美和批判的素材原来很丰富啊!”
三、精心构思,巧妙着色
曾有学生为写作很烦恼,他们认为在普通的日子里,平凡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能让他们写出感天地、泣鬼神的文章。我们就此引导学生,选取平凡小事,在挖掘深刻内涵上下工夫。具体方法有教给学生配景,反刍,着色。
所谓配景,就是为寻常材料配景,如久渴之后的一杯白开水会给人甘甜滋润的感受,颠簸在汹涌巨浪中的一叶方舟方能显出英雄本色,所谓“时势造英雄”…这些都在于有一个不同寻常的背景。学生通过这些浅显的例子明白道理后,慢慢学会为普通的事情设置一个特殊的背景,小小的一篇日记,也能有深刻的主题,这一招达到了化平凡为神奇的效果。
反刍,则是教给学生对生活中出现的看似平常的细节,要像动物反刍一样,从各种看似平常的细微处入手,仔细品味一人一物一事一情,反复咀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而发现丰富魅力的色彩。
着色,即为有关人物事情涂上特定的感情和色彩,使人随物赋形,因人生情。生活中很多东西本来并没有什么意义,可带着有色眼镜一看,事物便像蜡烛一样具有了不同的色彩,因此浓烈细致感情的映照会使事物人格化,情感化。
有了这三个妙招,学生的文章大大缺少了平庸世俗的锈斑,让我们看到了新颖独到的闪光。
陈亚楠同学的3月17日的日记《我眼中的农民工》,事情的原型是她在回家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位油漆工站在那里不着急找座位的事。但经她的配景和着色,我们看到了公交车上一些穿着时尚的年轻人的文明素质低,而农民工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突出,形象高大,阐述了“人的素质高低不能仅仅看着装和配饰,生活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也有朴实可爱的一面”这一深刻主题。老师们对她的作文给予很高评价,她也从此有了写作信心和激情。
日记训练让我们语文老师和学生尝到了甜头,学生不但平时越来越能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了,就是大型考试,遇到试卷上的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学生也不发怵了,因为他们已经通过日记练习积累了素材,积累了语言,积累了写作灵感。
四、给予良好评语,初尝写作乐趣
我们在批改日记时,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部分学生的习作并不佳,但我们尽量在用词和造句等方面指出他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亮点。经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即使是对语文没有了兴趣的后进生,也找到了学
习写作的乐趣,在他们眼中,写作曾是“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现如今,他们已经有热爱写作的趋势,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已经成为“小儿科”了。
总之,我们认为积极发挥日记在写作中的作用,确实是着手于学生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学会写作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日记这种形式,学生的视野真正走进了生活,学会了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他们感觉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实现了“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教学初衷,值得我们长期坚持和发展下去。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在目前教育模式的桎梏下,很多老师反映作文教学在观念和实践上堕入极端的畸形化,学生写出的作文结构机械雷同,内容千人一面,众人一词,写些空话、套话,毫无真情实感,更谈不上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每次的试卷上的分数更是让人感觉痛心尴尬。基础知识和阅读部分丢分还都说得过去,作文一栏,都是学生的失分重地。可以说作文的失利让我们吃尽了苦头。
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是所有中学语文老师长期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决定遵循“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关于写作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到的“明确初中生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生活化”,扎扎实实从训练学生从写日记着手,用具体的措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积累写作材料、弘扬个性。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和操作,我班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将我们的一些方法和心得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为让学生写好日记,我们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观察,强化实感
“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通过观察世界,鲜明的形象和画面会有生有色的进入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得到启迪。注重观察,强化实感,学生的写作素材才会永不枯竭,情感才会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观察,要从身边开始,要有所选择,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进行。观察,要尽量选实景、抓实物,使学生“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文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应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中学生积累十分有限,而中学生的日记练习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平时,我们鼓励学生在身边常带一支笔、一个本子,无论走到哪里,竖起耳朵,睁大眼睛,把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既练了笔,又积累了素材,自然而然的增添了写作的信心。如让他们观察周围的人,进而思考,透过一个人的言行处事态度看到他的思想品质;观察事物,由事物的现象总结出它的本质,然后把观察思考的所得以日记或周记形式记下来,久而久之,积少成多,就成了学生的材料库,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厚积而薄发。
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我们基本做到了人手一个随笔本,所累积内容细化到社会见闻、热点透视、四季风景、校园故事及家庭成员等几栏,部分学生已养成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加强美育,培养美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作”。但是处境能否生情,生什么样的情,关键在于对事物的感知深度。要使学生敏锐的感知事物,首先必须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学生平时接触的人,遇到的事,大都是极其平凡的,对寓于平凡中的美,学生统统时而不见,甚至于美丑不分。我们针对学生进行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教育,使学生观微如著,爱憎分明。
很快,一向提笔叹气的刘慧玲同学的日记的内容和主题就有了深层意义的改变:过去只写爸爸是农民,整天闷头干活,三言两语就完成的作文,经老师的点拨,已经能认识到爸爸的勤劳善良,淳朴厚道,默默无闻,有责任心等可贵之处。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爱的情感。她亲口和老师说:“老师,我感觉我内心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我们身边值得我们赞美和批判的素材原来很丰富啊!”
三、精心构思,巧妙着色
曾有学生为写作很烦恼,他们认为在普通的日子里,平凡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能让他们写出感天地、泣鬼神的文章。我们就此引导学生,选取平凡小事,在挖掘深刻内涵上下工夫。具体方法有教给学生配景,反刍,着色。
所谓配景,就是为寻常材料配景,如久渴之后的一杯白开水会给人甘甜滋润的感受,颠簸在汹涌巨浪中的一叶方舟方能显出英雄本色,所谓“时势造英雄”…这些都在于有一个不同寻常的背景。学生通过这些浅显的例子明白道理后,慢慢学会为普通的事情设置一个特殊的背景,小小的一篇日记,也能有深刻的主题,这一招达到了化平凡为神奇的效果。
反刍,则是教给学生对生活中出现的看似平常的细节,要像动物反刍一样,从各种看似平常的细微处入手,仔细品味一人一物一事一情,反复咀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而发现丰富魅力的色彩。
着色,即为有关人物事情涂上特定的感情和色彩,使人随物赋形,因人生情。生活中很多东西本来并没有什么意义,可带着有色眼镜一看,事物便像蜡烛一样具有了不同的色彩,因此浓烈细致感情的映照会使事物人格化,情感化。
有了这三个妙招,学生的文章大大缺少了平庸世俗的锈斑,让我们看到了新颖独到的闪光。
陈亚楠同学的3月17日的日记《我眼中的农民工》,事情的原型是她在回家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位油漆工站在那里不着急找座位的事。但经她的配景和着色,我们看到了公交车上一些穿着时尚的年轻人的文明素质低,而农民工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突出,形象高大,阐述了“人的素质高低不能仅仅看着装和配饰,生活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也有朴实可爱的一面”这一深刻主题。老师们对她的作文给予很高评价,她也从此有了写作信心和激情。
日记训练让我们语文老师和学生尝到了甜头,学生不但平时越来越能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了,就是大型考试,遇到试卷上的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学生也不发怵了,因为他们已经通过日记练习积累了素材,积累了语言,积累了写作灵感。
四、给予良好评语,初尝写作乐趣
我们在批改日记时,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部分学生的习作并不佳,但我们尽量在用词和造句等方面指出他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亮点。经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即使是对语文没有了兴趣的后进生,也找到了学
习写作的乐趣,在他们眼中,写作曾是“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现如今,他们已经有热爱写作的趋势,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已经成为“小儿科”了。
总之,我们认为积极发挥日记在写作中的作用,确实是着手于学生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学会写作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日记这种形式,学生的视野真正走进了生活,学会了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他们感觉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实现了“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教学初衷,值得我们长期坚持和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