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数量较为庞大的诗和画,本文尝试通过诗画为媒介,架构起学生与老师之间、现实与历史之间、时空与史料之间的联系,并试图通过这一过程磨练和提高学生们核心素养的能力并增加课堂美的享受。
关键词:素养;诗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33-0103-02
Historical poetry and painting classroom oriented to core literacy
——Taking the outlin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I)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s an example
ZHANG Weigang (Jiangsu Kunshan Lujia senior high school,china)
【Abstract】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and painting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between reality and history,between time and spac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through poetry and painting as the media,and tries to hone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core literacy and increase the enjoyment of classroom beauty through this process.
【Keywords】Quality;Poetry and painting;Classroom
所谓诗画课堂就是在历史课堂上利用“诗”包括诗词歌赋等,“画”包括画作、图片视频等,作为媒介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历史,也方便老师能够更好的讲述历史的一种课堂模式。之所以这样尝试是因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诗和画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部2014年正式提出“核心素养体系”后,核心素养迅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2017年版课程标准将历史核心素养概括为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五大核心要素。
1.以诗画为媒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所谓时空观念就是要了解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时间和空间。但是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技能水平不高,对事物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往往没有概念,较难适应。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投影设备播放相关图画和诗歌,以便将如烟往事以电影版呈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象。 比如,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中对秦统一后的版图用16个字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论证幅员辽阔。客观的讲,课本讲的有理有据可是学生对这一推文字很难理解。在学生的脑海中他既没有临洮、羌中等地理名词的概念也不知道此处的河、海指什么。所以课本16页的配图就很关键。教师一定要借助这张秦朝形势图和旁边的解释来跟学生讲秦朝的疆域东到达哪儿,西是哪里,辽东在地图的哪里,“北向户”又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时空上的概念,此外还应借助课本第6页西周分封示意图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和16页秦朝形势图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在对比分析中感受秦朝疆域辽阔,自我得出结论。也算的上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了。再比如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一目:隋的兴亡,在导入时就把大运河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果老师们不愿意自己找图片来用的话就直接用课本32页的那副《大运河今貌》就好,再配上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那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瞬间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并结合运河申遗这一话题放手让学生讨论隋炀帝的功过得失。一举而数得,而所展示的材料只有一张图片和几十个字而已,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和理解都不是问题也不占用很多时间。
2.以诗画为媒提升学生史料实证
所谓史料实证按照新课标的解释就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只能透过现存的史料来证明。历史上留下来的诗歌和图画则能够反映历史面貌,可以让我们借助它们还原历史的本真。举个例子,我们在讲第11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課文中有一句“佛教盛行”,那么佛教盛行到什么程度呢?杜牧的《江南春》是不是有相应的例证呢。让学生在诗句中把它找出来,学生自然就知道了课本的画是有道理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二目为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课本讲宋朝商品经济发达,怎么证明呢?用62页的《清明上课图》即可。教师在用这张图的时候要详细讲解图中的细节,精心设问。甚至要找一下局部版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瓦肆、夜市等课本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如果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去探索,那就更妙了因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如果老师在这个时候再给学生准备一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的话,这个画面感就更加的强烈了。上述都能很好的证明课本上写的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但是通过让学生画中去游玩,到诗中去赏鉴,历史就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跃然于纸上了。同样还有《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中第一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一幅《盛世滋生图》将太湖至虎丘的百里风光表现淋漓尽致,还可以补充一幅《康熙南巡图》同样可以证明当时苏州的繁盛景象。 3.以诗画为媒增强学生历史解释
所谓历史解释按照课程标准的解释就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的事件进行公证的评价。这一能力与要求同样可以通过诗与画来达成。我们可以通过收集与历史事物的诗和画来辨析,使之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如《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第二目中有关于“贞观之治”的叙述,这是笔者就通过二首诗来解决的,其一是杜甫的那句“昔忆开元全盛日”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注意到诗中是如何描写盛世景象的?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学生比较轻松就能回答出来,接着教师继续追问下去,你知道当时的米价是多少吗?教师接着解释当时一斗米的价格进行解释。之后再给学生展示杜牧的《过魏文贞公宅》中“可伶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学生一般都不知道丰德彝是谁,教师就是要借助学生的不知道顺势而上讲出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这是百多年前的一场争论,争论的双方是魏征和封伦(字德彝),魏征认为应该要实行仁政但是封伦一方认为应该重法治。之后,李世民在天下大治后对群臣感慨,说如今天下大治可惜丰德彝看不到了。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到唐太宗“贞观之治”出现的评价也能看出杜牧的这一评价持肯定的态度还可以看出魏征的才能来。同样的关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这一内容,也可以通过阎立本的《步辇图》来很好的阐释,图中唐太宗在侍女的簇拥下显得高大,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谦恭持重地求亲的画面。它既是唐朝和亲政策的真实反映也是汉藏民族情谊的历史见证。《陇西行》“一半胡风似汉家”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已经非常直观的体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了。
4.以诗画为媒铸造学生家国情怀
关于家国情怀,简单的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国、对家的热爱,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有真实情感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一个爱国、爱家的人。这一素养依然可以通过诗和画来培养。讲庆历新政一节时,应穿插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范夫子新政失败被贬之后仍能有“万家忧乐到心头”的这种境界,我辈该当如何?讲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时说到文天祥被俘,拒绝投降、从容就义。教师就应当很自然地给学生展示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教授甲午中日战争中马关条约的时候可以用《春愁》中的诗句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课中谈到朱熹时不妨花一点点说一说朱熹的《劝学诗》中“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让学生能够珍惜光阴好好学习。同样还是这一课讲理学时可以穿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诗句以告诉孩子们以天下为己任。我们做历史老师的不光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人生的道理,在适当的场合让情感得以升华。
总之,以诗画为媒可以提升学生的史学核心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在诗画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教育部.普通历史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关键词:素养;诗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33-0103-02
Historical poetry and painting classroom oriented to core literacy
——Taking the outlin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I)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s an example
ZHANG Weigang (Jiangsu Kunshan Lujia senior high school,china)
【Abstract】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and painting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between reality and history,between time and spac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through poetry and painting as the media,and tries to hone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core literacy and increase the enjoyment of classroom beauty through this process.
【Keywords】Quality;Poetry and painting;Classroom
所谓诗画课堂就是在历史课堂上利用“诗”包括诗词歌赋等,“画”包括画作、图片视频等,作为媒介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历史,也方便老师能够更好的讲述历史的一种课堂模式。之所以这样尝试是因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诗和画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部2014年正式提出“核心素养体系”后,核心素养迅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2017年版课程标准将历史核心素养概括为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五大核心要素。
1.以诗画为媒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所谓时空观念就是要了解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时间和空间。但是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技能水平不高,对事物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往往没有概念,较难适应。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投影设备播放相关图画和诗歌,以便将如烟往事以电影版呈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象。 比如,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中对秦统一后的版图用16个字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论证幅员辽阔。客观的讲,课本讲的有理有据可是学生对这一推文字很难理解。在学生的脑海中他既没有临洮、羌中等地理名词的概念也不知道此处的河、海指什么。所以课本16页的配图就很关键。教师一定要借助这张秦朝形势图和旁边的解释来跟学生讲秦朝的疆域东到达哪儿,西是哪里,辽东在地图的哪里,“北向户”又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时空上的概念,此外还应借助课本第6页西周分封示意图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和16页秦朝形势图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在对比分析中感受秦朝疆域辽阔,自我得出结论。也算的上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了。再比如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一目:隋的兴亡,在导入时就把大运河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果老师们不愿意自己找图片来用的话就直接用课本32页的那副《大运河今貌》就好,再配上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那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瞬间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并结合运河申遗这一话题放手让学生讨论隋炀帝的功过得失。一举而数得,而所展示的材料只有一张图片和几十个字而已,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和理解都不是问题也不占用很多时间。
2.以诗画为媒提升学生史料实证
所谓史料实证按照新课标的解释就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只能透过现存的史料来证明。历史上留下来的诗歌和图画则能够反映历史面貌,可以让我们借助它们还原历史的本真。举个例子,我们在讲第11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課文中有一句“佛教盛行”,那么佛教盛行到什么程度呢?杜牧的《江南春》是不是有相应的例证呢。让学生在诗句中把它找出来,学生自然就知道了课本的画是有道理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二目为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课本讲宋朝商品经济发达,怎么证明呢?用62页的《清明上课图》即可。教师在用这张图的时候要详细讲解图中的细节,精心设问。甚至要找一下局部版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瓦肆、夜市等课本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如果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去探索,那就更妙了因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如果老师在这个时候再给学生准备一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的话,这个画面感就更加的强烈了。上述都能很好的证明课本上写的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但是通过让学生画中去游玩,到诗中去赏鉴,历史就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跃然于纸上了。同样还有《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中第一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一幅《盛世滋生图》将太湖至虎丘的百里风光表现淋漓尽致,还可以补充一幅《康熙南巡图》同样可以证明当时苏州的繁盛景象。 3.以诗画为媒增强学生历史解释
所谓历史解释按照课程标准的解释就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的事件进行公证的评价。这一能力与要求同样可以通过诗与画来达成。我们可以通过收集与历史事物的诗和画来辨析,使之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如《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第二目中有关于“贞观之治”的叙述,这是笔者就通过二首诗来解决的,其一是杜甫的那句“昔忆开元全盛日”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注意到诗中是如何描写盛世景象的?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学生比较轻松就能回答出来,接着教师继续追问下去,你知道当时的米价是多少吗?教师接着解释当时一斗米的价格进行解释。之后再给学生展示杜牧的《过魏文贞公宅》中“可伶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学生一般都不知道丰德彝是谁,教师就是要借助学生的不知道顺势而上讲出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这是百多年前的一场争论,争论的双方是魏征和封伦(字德彝),魏征认为应该要实行仁政但是封伦一方认为应该重法治。之后,李世民在天下大治后对群臣感慨,说如今天下大治可惜丰德彝看不到了。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到唐太宗“贞观之治”出现的评价也能看出杜牧的这一评价持肯定的态度还可以看出魏征的才能来。同样的关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这一内容,也可以通过阎立本的《步辇图》来很好的阐释,图中唐太宗在侍女的簇拥下显得高大,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谦恭持重地求亲的画面。它既是唐朝和亲政策的真实反映也是汉藏民族情谊的历史见证。《陇西行》“一半胡风似汉家”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已经非常直观的体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了。
4.以诗画为媒铸造学生家国情怀
关于家国情怀,简单的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国、对家的热爱,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有真实情感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一个爱国、爱家的人。这一素养依然可以通过诗和画来培养。讲庆历新政一节时,应穿插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范夫子新政失败被贬之后仍能有“万家忧乐到心头”的这种境界,我辈该当如何?讲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时说到文天祥被俘,拒绝投降、从容就义。教师就应当很自然地给学生展示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教授甲午中日战争中马关条约的时候可以用《春愁》中的诗句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课中谈到朱熹时不妨花一点点说一说朱熹的《劝学诗》中“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让学生能够珍惜光阴好好学习。同样还是这一课讲理学时可以穿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诗句以告诉孩子们以天下为己任。我们做历史老师的不光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人生的道理,在适当的场合让情感得以升华。
总之,以诗画为媒可以提升学生的史学核心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在诗画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教育部.普通历史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