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白重九游琼台,浩然夜宿桐柏观。
天台深处寒山隐,佛宗道源千年传。
梵磬潺潺玉音清,丝竹弦弦幽唱宛。
古风新奏今胜昔,三拍五音常轻弹。
浙江天台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但风景优美、山灵水秀,而且古往今来,几千年来的历史,流传了举不胜举、数不胜数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佛宗发祥,道宗创立,寒山隐居,济公降生,书圣学艺,诗仙留踪,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天台山除了因为高僧建寺创“天台宗”、 仙道筑观始“天台仙派”,因而以“佛宗道源”的荣誉闻名遐迩,另外还因为其源远流长的独特民乐文化而被誉为“民乐之乡”。
天台山的民乐有她自己独特的美感和气质。特别是天台山佛道音乐,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依托于中国佛教道教的深厚文化底蕴,糅合中国古典民乐的儒雅气质,成为走向全国甚至踏出国门的民族精粹,在音乐史上成就了独特且重要的文化价值。
佛道音乐有着上千年的故事,其中“天台山佛道音乐”随着佛教中国化第一宗派天台宗的发展和道教南宗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形成一个独特的音乐体系。
天台山佛道音乐以在国清寺发掘的约95篇经文,以及由桐柏宫、道教南宗全真派传人的唱诵经文记谱录音等的道教音乐为原始素材,结合中华民族乐器古筝、笛子、古琴、二胡、琵琶等传统演奏的配合,形成了集文化与音乐于一体的高雅艺术体裁,风格庄严、肃穆、典雅、平和。2005年,“天台山佛教音乐”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天台山道教南宗洞经音乐”被列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佛道音乐为缩影,近半个世纪以来,天台县民乐活动频出佳绩,特别是在以民乐与佛教音乐的结合为特色,在演出中带动了以弹拨乐器为主体的民乐人才、民乐创作、民乐活动组织等方面积极发展,并卓有成效的在天台县及周边地区形成了的浓厚的民乐氛围,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比如现在在城内单单自发组织的民乐队就有六七支之多,学习民乐、培育民乐人才已成风尚。
天台山还走出了许多民乐专家,尤其是作为民乐弹拨乐代表性乐器琵琶和古筝的演奏人才辈出,不少的专家跻身国家级、省级艺术表演专业团体,甚至在国门之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的民乐家还曾多次为中外贵宾作过演出,观众不乏我国国家领导人和美国、俄罗斯等多国国家领袖。
针对天台山佛道音乐组织一支有特色的文艺队伍,就势在必行。这不但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天台山佛道音乐的必须和重要支撑,更是对宣传本地的人情风貌、名山古刹有着不可古量作用的无形广告。
这样看来似乎组织一支民乐团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笔者作为一个文化馆现任音乐干部、天台地方文艺队伍组织者中的一员,却深刻经历了其中的种种困难与艰辛。
在刚刚筹建队伍时,大家不理解、不重视,有的人根本没意识到创立一支有天台特色的文艺队伍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只觉得搞音乐就是拉拉唱唱、热闹热闹、高兴高兴。
创建文艺队伍、做基层的组织工作,不同于自己或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兴趣爱好和技艺切磋,不能光靠一时的热情和灵感,要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必须做好各方面思想准备。
比如说乐队的乐器配备和使用乐器的人员搭配就是一个大难题,因为我们当中大多数人是业余的,平时我们都是凭自已的兴趣在演奏,尽管一部份人员具备一定的水平,但队伍总体上来讲,毕经没有经过乐团的正规训练。此外,我们一个小小的县城,人才数量有限,不像大城市那样人才基础大,有较多可挑选的余地。
另外,要想组织一支真正的乐团,我们必须开展正常的定期排练。而如要排练的话我们必须要有好指挥人才。
言而广之,乐团如果要有生命力,必须要不断的有新的作品、新的曲目,经常演出、经常和其他地方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有高水平的的作曲人才。
然而目标定下来,什么困难都得面对。我们众人齐心,一个信念,背靠天台文化资源的宝藏——这是人家千钿难买的——我们没有理由去消磨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我们唯有励精图治,不断开拓,才对得起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爱好,才对得起历史的嘱托。所以十几年来,不管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一一克服。
时至今日,我们的这支文艺队伍已经“家有小女初长成”,不断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并且已经先后多次在各种活动、盛典中演出并获得成功和众多好评,例如:
2006年6月组织民乐团在浙江省音乐厅成功举办《天台山佛道音乐会》剧场工作人员说:我们音乐厅十几年来观众热情这样好、到演出结束没人退场这还是第一回。
2010年9月在上海世博期间赴上海马戏城演出《天台山佛道音乐会》。
2010年11组织民乐团赴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了《天台山佛道音乐会》这一次的演出打破了国家大剧院从没有接待过县级业余团体记录、特别在全国的媒体上反映强烈、在社会上收到极好的效果。
2011年12月应温州市人民政府和台州玉环县人民政府邀请赴两地宣传演出。
现在的天台山民乐团即便不敢说在全国家喻户晓,但至少在我们浙江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这如何能不算做是对千年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呢?
然而,相比“女子十二乐坊”、“彝人制造”等成功的商业化乐团相比,我们天台山民乐团还有很多路要走,比如我们还没有很多的原创音乐、还没有出版过唱片、还没有进入中国主流的音乐媒体、还没有大量的运用网络进行传播,等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天台的民乐爱好者、文化工作队伍中的一员,我深切希望能有更多更有才华的天台民乐人加入我们的团队,然后一起不断发展壮大,弘扬我们天台山文化、传播我们天台民乐,让天台山佛道音乐更广泛的传播、更久远的流传。
(作者单位:浙江天台文化馆)
天台深处寒山隐,佛宗道源千年传。
梵磬潺潺玉音清,丝竹弦弦幽唱宛。
古风新奏今胜昔,三拍五音常轻弹。
浙江天台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但风景优美、山灵水秀,而且古往今来,几千年来的历史,流传了举不胜举、数不胜数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佛宗发祥,道宗创立,寒山隐居,济公降生,书圣学艺,诗仙留踪,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天台山除了因为高僧建寺创“天台宗”、 仙道筑观始“天台仙派”,因而以“佛宗道源”的荣誉闻名遐迩,另外还因为其源远流长的独特民乐文化而被誉为“民乐之乡”。
天台山的民乐有她自己独特的美感和气质。特别是天台山佛道音乐,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依托于中国佛教道教的深厚文化底蕴,糅合中国古典民乐的儒雅气质,成为走向全国甚至踏出国门的民族精粹,在音乐史上成就了独特且重要的文化价值。
佛道音乐有着上千年的故事,其中“天台山佛道音乐”随着佛教中国化第一宗派天台宗的发展和道教南宗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形成一个独特的音乐体系。
天台山佛道音乐以在国清寺发掘的约95篇经文,以及由桐柏宫、道教南宗全真派传人的唱诵经文记谱录音等的道教音乐为原始素材,结合中华民族乐器古筝、笛子、古琴、二胡、琵琶等传统演奏的配合,形成了集文化与音乐于一体的高雅艺术体裁,风格庄严、肃穆、典雅、平和。2005年,“天台山佛教音乐”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天台山道教南宗洞经音乐”被列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佛道音乐为缩影,近半个世纪以来,天台县民乐活动频出佳绩,特别是在以民乐与佛教音乐的结合为特色,在演出中带动了以弹拨乐器为主体的民乐人才、民乐创作、民乐活动组织等方面积极发展,并卓有成效的在天台县及周边地区形成了的浓厚的民乐氛围,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比如现在在城内单单自发组织的民乐队就有六七支之多,学习民乐、培育民乐人才已成风尚。
天台山还走出了许多民乐专家,尤其是作为民乐弹拨乐代表性乐器琵琶和古筝的演奏人才辈出,不少的专家跻身国家级、省级艺术表演专业团体,甚至在国门之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的民乐家还曾多次为中外贵宾作过演出,观众不乏我国国家领导人和美国、俄罗斯等多国国家领袖。
针对天台山佛道音乐组织一支有特色的文艺队伍,就势在必行。这不但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天台山佛道音乐的必须和重要支撑,更是对宣传本地的人情风貌、名山古刹有着不可古量作用的无形广告。
这样看来似乎组织一支民乐团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笔者作为一个文化馆现任音乐干部、天台地方文艺队伍组织者中的一员,却深刻经历了其中的种种困难与艰辛。
在刚刚筹建队伍时,大家不理解、不重视,有的人根本没意识到创立一支有天台特色的文艺队伍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只觉得搞音乐就是拉拉唱唱、热闹热闹、高兴高兴。
创建文艺队伍、做基层的组织工作,不同于自己或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兴趣爱好和技艺切磋,不能光靠一时的热情和灵感,要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必须做好各方面思想准备。
比如说乐队的乐器配备和使用乐器的人员搭配就是一个大难题,因为我们当中大多数人是业余的,平时我们都是凭自已的兴趣在演奏,尽管一部份人员具备一定的水平,但队伍总体上来讲,毕经没有经过乐团的正规训练。此外,我们一个小小的县城,人才数量有限,不像大城市那样人才基础大,有较多可挑选的余地。
另外,要想组织一支真正的乐团,我们必须开展正常的定期排练。而如要排练的话我们必须要有好指挥人才。
言而广之,乐团如果要有生命力,必须要不断的有新的作品、新的曲目,经常演出、经常和其他地方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有高水平的的作曲人才。
然而目标定下来,什么困难都得面对。我们众人齐心,一个信念,背靠天台文化资源的宝藏——这是人家千钿难买的——我们没有理由去消磨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我们唯有励精图治,不断开拓,才对得起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爱好,才对得起历史的嘱托。所以十几年来,不管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一一克服。
时至今日,我们的这支文艺队伍已经“家有小女初长成”,不断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并且已经先后多次在各种活动、盛典中演出并获得成功和众多好评,例如:
2006年6月组织民乐团在浙江省音乐厅成功举办《天台山佛道音乐会》剧场工作人员说:我们音乐厅十几年来观众热情这样好、到演出结束没人退场这还是第一回。
2010年9月在上海世博期间赴上海马戏城演出《天台山佛道音乐会》。
2010年11组织民乐团赴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了《天台山佛道音乐会》这一次的演出打破了国家大剧院从没有接待过县级业余团体记录、特别在全国的媒体上反映强烈、在社会上收到极好的效果。
2011年12月应温州市人民政府和台州玉环县人民政府邀请赴两地宣传演出。
现在的天台山民乐团即便不敢说在全国家喻户晓,但至少在我们浙江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这如何能不算做是对千年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呢?
然而,相比“女子十二乐坊”、“彝人制造”等成功的商业化乐团相比,我们天台山民乐团还有很多路要走,比如我们还没有很多的原创音乐、还没有出版过唱片、还没有进入中国主流的音乐媒体、还没有大量的运用网络进行传播,等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天台的民乐爱好者、文化工作队伍中的一员,我深切希望能有更多更有才华的天台民乐人加入我们的团队,然后一起不断发展壮大,弘扬我们天台山文化、传播我们天台民乐,让天台山佛道音乐更广泛的传播、更久远的流传。
(作者单位:浙江天台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