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不能涵盖全部语文,而语文注定是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的反映。语文即生活这话并不夸张,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辨清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也就澄清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几十年的标准化考试,把语文教学引上了格式化轨道,语文与生活的血肉关系,被强行剥离,把语文从生活实践中分离为纯粹的理论学科,割断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新课程改革,也带来了语文教学的改革,给语文教学工作者重新审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探索这古老而又新鲜的课题。
一、语文教学交际化
目前的学生不光在学“哑巴外语”,也在学习“哑巴中文”。虽然能说出话来,说起来却没有逻辑,层次不清,口齿也不够利索。口语交际中的其他辅助手段如眼神、手势等,也丝毫不会使用,更谈不上交际时的基本礼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确实应该承担起这个任务,并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变听说教学为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新课改较引人注目的一项内容,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变革。
然而,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讨论、答问、辩论、演讲、即席发言、讲故事和见闻发布等方式都可以。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精心创设交际情景,不能都是打电话、问路这样的。创设的情境应该是适当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
其二,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口头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有声化和情境化,其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和背景,能够不断的丰富和促进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其三,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一要多说;二要多鼓励;三要‘胆大皮厚’。‘胆大’就是要敢于张嘴,‘皮厚’就是不怕别人笑话。要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站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反驳别人的意思”。即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其四,口语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说话能力往往表现为一种逻辑思维能力,想清楚了自然就能够说清楚。张志公先生强调:“语言教育中应当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语文教学实践化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是对间接知识的接受,具有继承性,一般在课堂训练中即可进行。“习”是对直接知识的获得,具有生成性,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也可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相当于“学”,而“习”则是通常所说的“实践”。学与习是相联系的。但人们通常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知识)间接的获得人类的认识成果的。这种重“学”轻“习”的学习观,是一种注重继承忽视创新的落后的学习观,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时下,我们应该倡导“以习为主,学习结合”的学习观。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段话说明:第一,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第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第三,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如教学《春》时,我们就可组织有关“春”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文章等,经过取舍加工,编成小报,举办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春的世界”。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春天,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细细的春雨,或放飞多彩的风筝,嬉戏河里活泼的游鱼,亲吻那柔柔的小草。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作文、或吟诗、或绘画、或高歌,学生会在盎然的兴趣中加深对“春”的体验,丰富了“春”的语言,学习语文和体验生活相得益彰。
可见,语文教学实践化,是“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我们不仅看重在语文实践中学生学会了多少字,说对了多少话,更看重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发生过哪些变化,心灵受到了什么震撼……因为这些标志着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程度,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的肥沃土壤。
三、语文教学综合化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综合性学习”列为重要的内容。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植根于语文学科,又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全面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工具,因此重视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的综合,注重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仅符合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还有述说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的《山中访友》。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试图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紧密地联系,而且它还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它真正实现了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更有利于学生把从阅读教材中获得的认知方法和价值判断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综合性学习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来说,综合性学习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综合性学习主要运用的是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综合性学习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交际化
目前的学生不光在学“哑巴外语”,也在学习“哑巴中文”。虽然能说出话来,说起来却没有逻辑,层次不清,口齿也不够利索。口语交际中的其他辅助手段如眼神、手势等,也丝毫不会使用,更谈不上交际时的基本礼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确实应该承担起这个任务,并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变听说教学为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新课改较引人注目的一项内容,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变革。
然而,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讨论、答问、辩论、演讲、即席发言、讲故事和见闻发布等方式都可以。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精心创设交际情景,不能都是打电话、问路这样的。创设的情境应该是适当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
其二,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口头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有声化和情境化,其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和背景,能够不断的丰富和促进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其三,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一要多说;二要多鼓励;三要‘胆大皮厚’。‘胆大’就是要敢于张嘴,‘皮厚’就是不怕别人笑话。要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站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反驳别人的意思”。即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其四,口语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说话能力往往表现为一种逻辑思维能力,想清楚了自然就能够说清楚。张志公先生强调:“语言教育中应当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语文教学实践化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是对间接知识的接受,具有继承性,一般在课堂训练中即可进行。“习”是对直接知识的获得,具有生成性,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也可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相当于“学”,而“习”则是通常所说的“实践”。学与习是相联系的。但人们通常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知识)间接的获得人类的认识成果的。这种重“学”轻“习”的学习观,是一种注重继承忽视创新的落后的学习观,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时下,我们应该倡导“以习为主,学习结合”的学习观。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段话说明:第一,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第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第三,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如教学《春》时,我们就可组织有关“春”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文章等,经过取舍加工,编成小报,举办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春的世界”。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春天,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细细的春雨,或放飞多彩的风筝,嬉戏河里活泼的游鱼,亲吻那柔柔的小草。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作文、或吟诗、或绘画、或高歌,学生会在盎然的兴趣中加深对“春”的体验,丰富了“春”的语言,学习语文和体验生活相得益彰。
可见,语文教学实践化,是“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我们不仅看重在语文实践中学生学会了多少字,说对了多少话,更看重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发生过哪些变化,心灵受到了什么震撼……因为这些标志着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程度,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的肥沃土壤。
三、语文教学综合化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综合性学习”列为重要的内容。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植根于语文学科,又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全面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工具,因此重视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的综合,注重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仅符合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还有述说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的《山中访友》。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试图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紧密地联系,而且它还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它真正实现了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更有利于学生把从阅读教材中获得的认知方法和价值判断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综合性学习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来说,综合性学习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综合性学习主要运用的是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综合性学习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