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育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工程的起始环节,幼儿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合格公民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就必须从幼儿教育抓起,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下面就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幼儿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就是教育者培养幼儿品德的活动,其内容就是教孩子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国内有位知名的教育学家就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育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须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可算为事倍功半。”这“人格陶冶”,其实质就是今日所言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培养。目前,大多数的幼儿园办学形式多样,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也貌似丰富多彩,但还是有不少幼儿园没能把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不重视幼儿爱家、爱园、团结、乐群、诚实、礼貌等基本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忽视幼儿思想道德的培养,致使一些幼儿爱心缺乏,独立性差,目无他人,不适应集体生活,挑吃挑穿,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表现不佳。这既不利于幼儿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更不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正确做法,所以,应把幼儿思想道德的教育培养放在幼儿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
二、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
幼儿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对幼儿思想道德、劳动技能、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上述各方面持续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幼儿时期是人的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多年对一千多个被试者长期跟踪研究的结果中早就提出“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假说”。假说认为假如以十七岁青少年的智力为一百,那么儿童长到四岁就已经具备了百分之五十的智力,到八岁时有了百分之八十的智力,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是从八到十七岁的将近十年里获得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幼儿(尤其是在人生的最初的三岁至六岁之间)这一时期,智力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对幼儿来说,培养、发展幼儿的各种兴趣、爱好,培养、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并使幼儿养成一定的良好学习习惯,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应是幼儿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
对幼儿而言,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重点应放在培养幼儿对劳动的情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过程的兴趣,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上,使幼儿在正确认识劳动的前提下,逐步养成勤奋、刻苦并善于创造的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应当提出的是,有不少人误以为培养幼儿劳动技能素质,就是教会幼儿去做某些消耗体力的事情,或让幼儿参加某些不必要的体力劳动,甚至有个别老师认为布置作业,强制幼儿写字、绘画,不让幼儿游戏、游玩,不让幼儿闲着,或是不让幼儿去做自已想做的事情,这就能养成劳动习惯,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就可以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素质。其实则不然。幼儿时期劳动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为身体正处于迅速的生长发育时期。有些作业对幼儿来说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特别是强制超量的写字、绘画、弹琴及体育训练,严重影响了幼儿手指、手腕等部位小肌肉群的形成、发育,对幼儿的成长是摧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劳动是抑制、障碍,使幼儿产生一种逆反心态,对幼儿各方面素质的持续发展是有害而无益的。
四、可持续性发展素质的教育
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素质教育问题,其实质是教育者如何保证自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身体、心理的教育、影响过程,是幼儿身心发展进步的过程,不断提高的过程。当前存在的一种十分可怕的幼儿教育现象是:不顾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不顾幼儿的个性倾向性及其特征,不讲究方式方法,一味地追求幼儿能弹琴、会绘画、能背诗、会唱歌、能说英语、会操作电脑……致使幼儿对学习生厌,对社会生厌。这是教育者错误的幼儿教育观的具体表现。幼儿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成人的分支,形象地说,幼儿是棵小树,不是大树的枝叶、分体,幼儿是主体,是一个具有巨大潜能发展的个体,幼儿园要把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使其身心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主体实践中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结合幼儿的特点,我认为,幼儿的主体性在其认识、实践活动中更多地表现为好奇心、主动性与自信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园教育首先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科学始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因此要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在活动中多给幼儿一点时间让他们互动、协调、相互磨合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幼儿带着问题去问老师时,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幼儿。告诉幼儿问题的答案,远不如让幼儿自己思考“为什么”来得重要。举例:当幼儿问“鸟儿晚上睡在哪里”时,教师不必直接回答,可以与幼儿一起探索鸟儿晚上的可能去处;当幼儿问“黄色和蓝色颜料混合后会变成什么颜色”,教师不要简单地告知“会变成绿色”,可以说:“是啊,那究竟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以此来引导幼儿去试验、去思考,让幼儿自己去得出结论。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由灌输变成启发、引导,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逐步构建自我,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而自信心反过来又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生活,满足成功体验的需要,超越自我,在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过程中,使幼儿获得持续全面的发展。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要使幼儿园的教育真正落实到素质教育上,必须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旧的教育观念。因为素质教育归根到底要靠广大教师去实施,高素质的教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它要求全体教师必须树立起全面提高幼儿整体素质为目标的人才观,在教育目标的导向上,以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为核心,实施知识教育、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立足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幼教工作者,首先要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其次,要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尊重幼儿人格,与幼儿平等相处,保护幼儿的合法权益。再次,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增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使自己具备宽广厚实的业务水平,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强调学习的同时,广大教师还要参与积极研究,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幼教工作者。
一、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幼儿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就是教育者培养幼儿品德的活动,其内容就是教孩子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国内有位知名的教育学家就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育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须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可算为事倍功半。”这“人格陶冶”,其实质就是今日所言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培养。目前,大多数的幼儿园办学形式多样,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也貌似丰富多彩,但还是有不少幼儿园没能把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不重视幼儿爱家、爱园、团结、乐群、诚实、礼貌等基本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忽视幼儿思想道德的培养,致使一些幼儿爱心缺乏,独立性差,目无他人,不适应集体生活,挑吃挑穿,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表现不佳。这既不利于幼儿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更不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正确做法,所以,应把幼儿思想道德的教育培养放在幼儿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
二、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
幼儿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对幼儿思想道德、劳动技能、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上述各方面持续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幼儿时期是人的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多年对一千多个被试者长期跟踪研究的结果中早就提出“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假说”。假说认为假如以十七岁青少年的智力为一百,那么儿童长到四岁就已经具备了百分之五十的智力,到八岁时有了百分之八十的智力,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是从八到十七岁的将近十年里获得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幼儿(尤其是在人生的最初的三岁至六岁之间)这一时期,智力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对幼儿来说,培养、发展幼儿的各种兴趣、爱好,培养、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并使幼儿养成一定的良好学习习惯,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应是幼儿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
对幼儿而言,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重点应放在培养幼儿对劳动的情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过程的兴趣,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上,使幼儿在正确认识劳动的前提下,逐步养成勤奋、刻苦并善于创造的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应当提出的是,有不少人误以为培养幼儿劳动技能素质,就是教会幼儿去做某些消耗体力的事情,或让幼儿参加某些不必要的体力劳动,甚至有个别老师认为布置作业,强制幼儿写字、绘画,不让幼儿游戏、游玩,不让幼儿闲着,或是不让幼儿去做自已想做的事情,这就能养成劳动习惯,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就可以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素质。其实则不然。幼儿时期劳动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为身体正处于迅速的生长发育时期。有些作业对幼儿来说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特别是强制超量的写字、绘画、弹琴及体育训练,严重影响了幼儿手指、手腕等部位小肌肉群的形成、发育,对幼儿的成长是摧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劳动是抑制、障碍,使幼儿产生一种逆反心态,对幼儿各方面素质的持续发展是有害而无益的。
四、可持续性发展素质的教育
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素质教育问题,其实质是教育者如何保证自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身体、心理的教育、影响过程,是幼儿身心发展进步的过程,不断提高的过程。当前存在的一种十分可怕的幼儿教育现象是:不顾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不顾幼儿的个性倾向性及其特征,不讲究方式方法,一味地追求幼儿能弹琴、会绘画、能背诗、会唱歌、能说英语、会操作电脑……致使幼儿对学习生厌,对社会生厌。这是教育者错误的幼儿教育观的具体表现。幼儿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成人的分支,形象地说,幼儿是棵小树,不是大树的枝叶、分体,幼儿是主体,是一个具有巨大潜能发展的个体,幼儿园要把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使其身心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主体实践中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结合幼儿的特点,我认为,幼儿的主体性在其认识、实践活动中更多地表现为好奇心、主动性与自信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园教育首先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科学始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因此要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在活动中多给幼儿一点时间让他们互动、协调、相互磨合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幼儿带着问题去问老师时,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幼儿。告诉幼儿问题的答案,远不如让幼儿自己思考“为什么”来得重要。举例:当幼儿问“鸟儿晚上睡在哪里”时,教师不必直接回答,可以与幼儿一起探索鸟儿晚上的可能去处;当幼儿问“黄色和蓝色颜料混合后会变成什么颜色”,教师不要简单地告知“会变成绿色”,可以说:“是啊,那究竟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以此来引导幼儿去试验、去思考,让幼儿自己去得出结论。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由灌输变成启发、引导,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逐步构建自我,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而自信心反过来又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生活,满足成功体验的需要,超越自我,在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过程中,使幼儿获得持续全面的发展。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要使幼儿园的教育真正落实到素质教育上,必须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旧的教育观念。因为素质教育归根到底要靠广大教师去实施,高素质的教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它要求全体教师必须树立起全面提高幼儿整体素质为目标的人才观,在教育目标的导向上,以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为核心,实施知识教育、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立足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幼教工作者,首先要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其次,要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尊重幼儿人格,与幼儿平等相处,保护幼儿的合法权益。再次,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增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使自己具备宽广厚实的业务水平,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强调学习的同时,广大教师还要参与积极研究,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幼教工作者。